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局文藝品總結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文化工作者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大精神,努力塑造城市先進文化品格,著力推進和諧文化建設,為我市現代化大都市建設的協調發展、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實施文藝精品戰略,喜獲國家文華大獎
為了適應現代化大都市文化建設的要求,近年來我市集中力量打造藝術精品,去年結出了累累碩果,取得了歷史性重大突破。
在舞臺藝術方面,我市音樂劇《星》、雜技劇《西游記》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上雙雙榮獲政府最高獎“文華大獎”,這是我市首次獲此大獎,也是首次一個城市同時獲得2個文華大獎,同時《西游記》、《星》還分別獲得了“觀眾最喜愛的劇目獎”、全國“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樹立了我市文藝創作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八藝節閉幕式上,張廣寧市長接過了中國藝術節的會旗,2010年第*中國藝術節將在*舉辦。此外,話劇《南越王》在“中國話劇百年”暨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中獲得二等獎,雜技《軟鋼絲》在第23屆蒙特卡羅國際馬戲節上獲得金小丑獎、《蹦床鉆圈》獲得特別獎,雜技《金色暢想——球技》獲得摩納哥國際雜技比賽銀小丑獎,*芭蕾舞團孫欣、齊程獲得韓國國際芭蕾比賽銀獎,黃怡、黃靖獲得銅獎。木偶《丑小鴨》在*國際兒童戲劇節上獲得優秀劇目獎。廣東音樂曲藝團在全省首屆曲藝大賽上獲5金3銀2銅的好成績。粵劇《豪門千金》、《刑場上的婚禮》,芭蕾舞《陽光下的石頭——夢紅樓》和《仙女》等一批新創劇目先后公演,深受觀眾歡迎。一批劇目率先實行成本核算,努力開展市場營銷,如*話劇團推出都市情感系列小劇場演出季活動,市場反響良好。
在美術創作方面,*畫院的《特區開發》、《淞瀘抗戰》、《洋務運動》3幅作品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該院還組織了《紀念*起義80周年美術創作展》,積極參加《建軍80周年全國美展》等活動。*雕塑院在中國美術雙年展中入選4件作品,在“解放軍80周年全國美展”的創作中入選3件作品,還組織了廣東雕塑大展。
在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方面,推出了粵劇電視藝術片《紅線女心路之橋》,出版了報告文學《*文化之都——世紀*》、《卜燦榮廣東音樂作品集》、長篇小說《鎖春記》等一批文學藝術作品。《粵劇大辭典》編撰步伐加快,粵劇名人名曲搶救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加強文藝陣地建設,繼續辦好《南國紅豆》、《小藝術家》、《*音樂研究》、《*美術研究》等刊物。
二、打造大型活動品牌,構筑文化發展平臺
多年的實踐表明,借助全國文化資源,舉辦大型文化活動,對打造我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去年,我們著力抓好以下幾項重要文化活動:
(一)第*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去年12月13日至20日,由中國文聯、中國音協、*市政府主辦,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文聯承辦的第*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在*隆重舉行。在*舉辦的表演獎有鋼琴、小提琴、聲樂比賽(分設美聲、民族唱法),在*之外舉辦的合唱、二胡、古箏和流行音樂比賽的所有金獎獲得者,以及終身成就獎、理論評論獎、作品獎均統一在*頒獎。組委會還策劃舉辦了《馬思聰全集》首發式、馬思聰紀念雕塑揭幕儀式、馬思聰作品音樂會等紀念馬思聰系列活動,以及第四屆“羊城新秀”歌手大賽、公眾論壇、系列音樂講座、群眾性廣場文化活動、第**市文化市場文藝調演、“少年鬧金鐘”音樂才藝展示大賽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金鐘獎的內涵,營造了豐富的社會文化氛圍。還首次實行售票觀摩,觀眾購票踴躍。金鐘獎期間,全國最權威的老一輩音樂家和重量級的中青年音樂家云集*,金鐘獎以其最高獎項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吸引了全國音樂界的目光。據初步統計,本屆金鐘獎共約20萬人觀看比賽和參與金鐘獎系列活動,廣大市民熱心關注、積極參與、共享和諧。
(二)第**國際藝術博覽會。去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由中國美協、*市政府主辦、市文化局承辦的第**國際藝術博覽會在*交易會舉行,我們著力在增強權威性、專業性、國際性上下功夫,不斷提升藝博會在華南地區乃至全國藝術會展業的地位和影響。一是增強權威性,繼續借助中國美術家協會的資源優勢,藝博會行業地位不斷提升,社會影響不斷擴大。二是增強專業性,進一步擴大國內外專業畫廊、藝術機構的份額,提高布展藝術水平,注重傳統藝術經典與當代藝術新潮的結合。三是增強國際性,不斷增加國際參展商的份額,共有17個國家和地區、1000多名藝術家參展,境外參展機構約占35%。
(三)全國第*“群星獎”復賽活動。去年9月30日至10月2日,“群星獎”美術、書法、攝影復賽在海珠區舉行,來自全國的1100件參賽作品分別在*美術學院美術館、*畫派紀念館和海珠區文化館展出。“群星獎”廣場舞比賽在番禺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0支隊伍共400多人參賽,生動活潑、特色鮮明的節目令人耳目一新。兩項活動的成功舉辦,對我市群眾文化工作產生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四)*?*舞臺藝術互辦展示月活動。我局與*市文廣局繼續互辦“*?*舞臺藝術展示月”活動,推進兩地文化藝術交流。去年9月在*舉辦“*演藝文化月”,我市送去了話劇《南越王》、人偶劇《丑小鴨》。12月*市文廣局在我市舉辦“*演藝文化月”,精心挑選了喜劇《秀才與劊子手》和木偶音樂劇《媽媽的丑小鴨》兩部優秀劇目來穗演出。
(五)第三屆*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在往屆基礎上,本屆又增添了不少新亮點。不但有民間藝術巡游與表演,還有仿古祭海儀式;不但有各類文物與工藝品展覽,還有南海神號展覽以及科技動漫展示等活動;不但有本土民俗文化,還首次邀請國外藝術團體參加表演,吸引了65萬人次參與。通過連續幾屆的堅持舉辦,使南海神廟收入從2005年的130萬元,上升到去年的427萬元,同時也為推動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了一個成功范例。
此外,2008中國(*)新年音樂會品牌更加響亮,新年聽音樂會已經成為*文化時尚。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全年共組織對外文化交流活動83批次,其中我局組織的文化交流團隨張廣寧市長赴韓國參加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UCLG)大會文藝交流演出反響非常強烈。
三、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共享和諧文化成果
我市認真落實國家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關要求,專門組織召開了全市群眾文化工作會議,起草制定《*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公共文化服務陣地不斷鞏固和加強。全面完成全市文化館(站)的評估定級工作,其中白云區同和鎮和太和鎮文化站達到國家特級站,市群藝館達到國家一級館,區(縣級市)屬10個文化館達到一級館,全市163個街鎮文化站除5個新建街之外,均建立了文化站,其中特級、一級站數量為全省之最。全市公共文化設施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或優惠開放,并以各級公共文化設施和社區文化站為網點,努力打造便民服務的“15分鐘社區文化圈”。如荔灣區逢源街耀華社區群眾文化活動活躍,每天的私伙局粵曲表演幾乎場場爆滿。增城市以增城廣場為陣地,突出音樂文化品牌,長期為社區群眾服務。
(二)農村和社區人民共享和諧文化。各級文化部門全年共組織廣場文化活動和下基層下鄉演出1500多場。繼續實施電影放映“2131”工程,全市向農村、社區送去免費電影5000多場次。“都市熱浪”廣場文化活動、“羊城之夏”青少年暑期文化活動、公益文化春風行、藝術家社區行、農村文化集市等活動深入社區、農村,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穗港澳粵劇日、羊城粵劇大聯展、中小學藝術展演、百歌頌中華群眾歌詠比賽、*水鄉藝術節、農村文化歡樂節、乞巧文化節、三月三泮塘仁威廟會、絢麗天河群眾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農信社杯”首屆花都文化歡樂節等活動內容豐富、影響廣泛。“《星》耀大學城”、“大學生進劇場”、“紅派藝術進校園”等高雅藝術進校園形式多樣、反響熱烈。市群藝館繼續辦好貧困家庭兒童文化藝術免費培訓班,加大我市群眾文藝創作力度,新創作品150多個,其中曲藝《中國娃娃愛曲藝》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得“群星大獎”,天河區戲劇小品《仙人球》等7個作品獲得群星獎單項獎,越秀區愛樂合唱團獲省“百歌頌中華群眾合唱比賽”第一名,在全省少兒花會上我市獲得7個金獎。越秀區成功舉辦了第24屆全國部分城區文化館館際交流會。
(三)圖書館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圖書館接待讀者294萬人次,書刊外借172萬冊,社區服務點達65個,館外服務量超過館本部服務量的20%。舉辦《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藝兼修展》,創辦“羊城學堂”,擴大“*文化講壇”受眾面,讀書與講座相得益彰。繼續推進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還建設了廣東文獻數據庫。*少兒圖書館接待讀者126萬人次,文獻外借80萬冊次,圖書閱覽520多萬冊次,胡文虎基金會向該館捐贈了1輛價值78萬元的大客車作為“流動圖書館”。全市各圖書館積極開展“書香羊城——閱讀進機關”、世界讀書日、*少兒讀書征文比賽、閱讀辯論賽等讀者活動,營造了良好的閱讀氛圍。增城市還開通了“增城數字圖書館”網站,開辦了“名人大講堂”。
四、抓好文化設施建設,奠定文化硬件基礎
我市在大力推進各方面文化工作的同時,突出抓好文化設施建設,為建設“文化強市”奠定堅實的硬件基礎。去年,各項重點文化設施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
標志性文化設施方面,*歌劇院、*新圖書館建設項目進入施工攻堅階段;*文化中心(太古匯)也已動工興建。歷史文化設施方面,黃埔軍校維修及周邊環境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南越王博物館整治工程、南越王宮博物館、南越國史研究及保護中心等的立項、論證等工作正在推進。藝術培訓、生產、創作、演出基地方面,*文學藝術創作中心即將交付使用,*沙河頂藝術苑、*蓓蕾劇院按計劃推進,尹積昌雕塑院已經落成,唐大禧雕塑園建設工作正在推進。群眾文化設施方面,完成市少兒圖書館海珠分館改造工程并已開館,新增面積4600平方米;市群眾藝術館海珠分館即將完工,將新增面積6000多平方米;永漢電影院將引進社會資本進行全面改造。
各區(縣級市)重點文化設施建設進展順利。越秀區圖書館新館落成開館,五仙觀南粵先賢館二期工程接近尾聲。增城圖書館預計2008年底完工。花都區*民俗博物館建設工程、洪秀全故居環境保護與展示擴建工程正加緊推進。從化圖書館新館進展順利。“番禺文博園”完成二期建設工程。海珠區對“十香園”進行了修繕并在該園舉辦“**書畫藝術節”。天河區完成劉氏家廟整修工程。荔灣區完成西關民俗館擴建工程。黃埔區完成南海神廟整飾和4A級旅游文化景區建設,并投入大筆資金對區文化館進行裝修改造和設備購置。蘿崗區圖書館、影劇院等項目已獲立項。南沙區鴉片戰爭大角山海戰紀念園建設工作分步推進。
五、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凸顯歷史名城風采
(一)大力開展文化遺產和博物館宣傳活動。去年從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到6月9日中國文化遺產日期間,我局和各區(縣級市)文廣局開展了一系列文化遺產和博物館宣傳活動。圍繞“博物館與共同的遺產”和“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主題,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專題論壇、文物鑒賞、知識講座、特色展覽等活動,拉近了文化遺產與市民的距離。同期舉辦了南越國遺跡與*歷史文化名城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年年會。6月9日,中央電視臺《中國記憶》欄目現場直播南越國遺跡和考古發掘現場,面向全國展示南越國遺跡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效。位于光明廣場的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也于當天向公眾開放。
(二)加快推進文化遺產普查和申報進程。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加快推進第四次全市文物普查成果轉化,并著手開展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對已有文物保護單位和新發現的文物線索著手進行級別評定、分類保護。南漢二陵、*榕寺、粵海關、廣東咨議局舊址、廣裕祠5處文物被列為第*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市還啟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有關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組織開展全市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活動,公布了我市首批3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東音樂、沙坑醒獅、黃閣麒麟舞、粵劇、廣繡、廣彩、*牙雕、沙灣飄色、涼茶9個項目入選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文物考古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進一步加強。對*起義紀念館進行全面維修保護以及周邊環境整治,去年12月11日在現場由省委、市委等單位舉行了*起義80周年紀念大會。完成了市委機關舊址、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共青團一大舊址等文物舊址的維修工作。各區、縣級市文廣局認真做好八和會館、屈氏大宗祠、茶塘古村落、橫沙書香街、玉巖書院、石井橋及其橋東炮樓等修復工作。市考古所開展考古項目29個,完成勘探面積21.48萬平方米,發掘面積近3040平方米,清理古墓葬131座,出土文物2500余件套,并對白云山古墓等古跡進行了普查。我局對沙面一街3號全國重點文物建筑受損情況深入進行調查,依法提出處理意見,得到國家文物局的肯定。著手編制近代洋行倉庫碼頭、鐵路舊址和平和大押保護規劃,做好粵一師紀念碑的區域規劃。對恩寧路文物和街區實行有效的保護。
(四)博物館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各博物館共舉辦展覽133個,接待觀眾265.6萬人次,征集文物1171件。*博物館對《*歷史陳列》進行了調整,組織《清代*外銷藝術品展》、《清代*外銷藝術品展》到*和甘肅展出。各市屬博物館舉辦的《古代印度瑰寶展》、《中國考古新發現展覽》、《從大元帥府到墨爾本的沙面帕內建筑展》、《石灣中青年陶藝家原作展》、《愛新覺羅?溥儀的一生》、《*起義》、《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等陳列展覽受到好評。《生平與香港回歸展覽》赴香港展出備受關注。《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書畫大展》赴臺灣展出反響熱烈。各博物館努力創新服務方式,加大免費開放力度,推行流動展覽進校園、入社區,如市屬各博物館共有27個巡展送到88個社區、學校。中共三大紀念館、農講所等7所博物館、紀念館被列入省、市黨員教育基地。市文物總店為博物館提供藏品170件,并創新經營方式,努力開辦藝術品鑒定培訓、咨詢等新的服務項目,實現營業收入7443萬元。
*、強化文化市場監管,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一)大力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在網吧管理方面,形成了比較健全的領導和工作機制,實行全市網吧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一領導和協調網吧管理和整治工作。市政府與各區(縣級市)政府簽訂了網吧管理責任書,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明確當地派出所民警必須承擔發現“黑網吧”并及時報告的責任,效果明顯。去年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2萬余人次,檢查有證網吧2874家(次),取締黑網吧1083家,較好地凈化了網吧市場。如天河區從去年6月底開始天天出動,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地毯式的“黑網吧”專項整治行動,取締力度和數量居全市前列。同時,積極探索“綠色網園進社區”,越秀區北京街、大東街等9條街道設立了綠色網園,未成年人可享受每周6小時、成年人可享受每周10小時免費上網服務。在音像市場方面,大力加強音像制品出口審查知識產權保護,去年共銷毀非法音像制品近6000萬張,其中僅白云區就1728萬張,市場秩序明顯好轉。認真執行《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嚴把準入關,黃埔區還組織了文化娛樂場所行政許可聽證會。電影市場方面,呈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院線制發展的格局,珠江電影院線票房1.8億元,創歷史新高。*市文化娛樂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制度建設,努力發揮行業紐帶、政府橋梁的作用。
(二)大力發展我市文化產業。工藝美術品、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制造業規模擴大,新興的文化傳播策劃、會展業方興未艾。我市音像制品的制造和發行占國內市場的50%左右,成為全國音像市場的集散地。演藝業、文化娛樂業穩步發展,去年共有演出2456場,觀眾達158.8萬人次。積極鼓勵、引導民營文化企業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長隆集團、TCL文化發展公司被列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基地,海珠區“文化星城”被列為我省首批文化產業園區。我市還推薦國際信義會館、文德路字畫街申報省級文化產業園區。深入開展文化產業行業調研,完成《*市卡拉OK場所經營單位基本情況》調查、珠三角城市電影市場調研,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科學依據。我局與市委宣傳部、市旅游局聯手開展旅游劇場調研,完成了調研報告并著手制定我市旅游劇場工作方案。荔灣區還舉辦了“首屆西關文化創意產業論壇”。
(三)局屬經營性文化單位經營業績穩中有進。*市美術公司不斷擴大業務領域,營業收入達2.5億元,同比增長25%。市演出電影公司實施低成本擴張戰略,完成營業總收入3276.5萬元,同比增長2.8%。*文化發展公司(假日酒店)加強管理,經營收入9553.30萬元,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條件下仍取得穩步發展。*文化廣場(文化發展總公司)、新時代影音公司積極拓展業務、謀求發展。
七、改進機關工作作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一)加強機關作風建設。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機關作風建設年活動,與“基層評議機關”相結合,聘請各區(縣級市)文廣局、局直屬各單位負責人作為局機關作風建設活動年監督員,認真查找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及時整改,成效明顯。一是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認真做好局屬基層領導班子的績效考核和調整工作,積極探索和創新文化事業單位用人機制,公開招聘了一批事業單位人員。加強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注重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女干部和黨外干部。完成民主評議黨員工作。二是加強業務培訓工作,與市委宣傳部、中山大學共同舉辦了全市圖書館專業技術高級研修班,在*交通大學舉辦了專業劇團演出營銷高級研修班,還舉辦了一系列的專題講座和專項培訓。三是推進政務公開,提高工作效率。更新改造機關對外辦公中心,完善辦公自動化系統,提高機關辦文、辦事效率,為基層和群眾辦事提供便利,樹立機關對外服務的良好形象。四是健全并落實各項管理制度,履行首問負責、一次性告知、限時辦結等服務承諾,修訂工作月報制度、文件督辦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重在執行,不斷強化機關干部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意識。嚴格控制會議的數量和規模、文件的篇幅和發放范圍,取消不必要的總結會、表彰會。加強檔案工作,提高綜合利用水平,全國藝術檔案工作會議在穗召開,參觀了紅藝中心和廣東音樂曲藝團,我局在會上還作了經驗介紹。五是以治理商業賄賂為契機,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順利通過市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檢查評估。
(二)不斷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加強文化法規制度建設,制定了《南越國遺跡保護管理規定》,印發了《*市公益性文化體育設施向未成年人開放實施意見》。努力做好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我局有關項目的牽頭工作。加強信息工作,全年向上級共報送170多條文化信息,編輯印發《*文化簡報》共32期。海珠區首次以區政府名義召開區文化工作會議,有力推進了該區文化工作。
(三)文化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穩步推進。認真做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調研工作。積極穩妥地推進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工作,深化勞動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增強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活力。組織完成了我局及局直屬單位清產核資工作,加大對資產和財務工作的監管力度。完成事業單位工資改革工作,并認真做好不參加工資制度改革的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的思想工作。
此外,老干工作取得新進展,局系統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治理工作措施得力,局團委凝聚文化青年的熱情,為中心工作服務,維穩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生產等工作日常監督、預防為主,集中檢查、及時處理,確保重大文化活動的安全。
面臨新的形勢,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面臨許多挑戰:文化設施總量、水平和布局與文化發展現狀不相適應;文化產業規模與文化市場消費的要求不相適應;文化管理體制機制與文化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文化生產服務水平與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力度與城市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文化法制建設和監管力度與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不相適應。所有這些,必須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