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年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總結及年安排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年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總結及年安排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年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總結及年安排

2005年,全市勞動保障部門按照省廳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以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為工作重點,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主要目標,以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為重要基礎,迎難而上,奮力開拓,求真務實,不斷創新,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

一、工作成效

(一)社會保險待遇按時足額支付

全市共支付社會保險待遇105914萬元,其中發放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75734萬元,發放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2218萬元,發放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5334萬元,支出醫療保險基金21421萬元,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基金分別支出935萬元、272萬元,社會保險待遇實現按時足額支付。到12月底,全市進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的企業離退休人員110159人、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2305人,進入失業保險的失業人員15351人。1998年以來先后進中心的4.5萬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全部出中心,順利實現下崗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

(二)就業再就業安置工作進展順利

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5698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6.3%。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1608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0.6%;其中幫助困難人員再就業14818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64.6%;“4050”人員再就業7364人;幫助一家有兩個以上下崗失業人員家庭實現至少一人再就業4691戶。全市新增農村勞動力跨地區就業38286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212.7%。全市現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500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

(三)積極的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進一步得到有效落實

為符合條件的下崗失業人員發放《再就業優惠證》18285本,核發商貿、服務型企業及主輔分離經濟實體等《認定證明》51家。全市共為從事個體經營的下崗失業人員減免稅收416.76萬元;為符合享受再就業扶持政策條件的企業減免稅收114.58萬元;減免各類行政事業性收費370.32萬元。為941名下崗失業人員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212.7萬元。

(四)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取得突破

全市共征繳社會保險費83938萬元,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其中養老保險費54095萬元、失業保險費5177萬元、醫療保險費21907萬元、工傷保險費1939萬元、生育保險費820萬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3%。另增收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費2824萬元。社會保險擴面新增參保人員109585人次,其中養老保險擴面23016人,失業保險擴面15752人,醫療保險擴面24626人,工傷保險擴面40640人,生育保險擴面5551人,分別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0.1%、118.4%、129.6%、101.6%和346.9%。到12月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27.5萬人、27.2萬人、29.1萬人、15.4萬人和24.3萬人。

(五)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力度加大

全市共組織再就業培訓28242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13%;創業培訓3185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4.9%;培訓新技師845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5.6%;就業前培訓5573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39.3%;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7649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47.1%。組織職業技能鑒定10484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49.8%,獲得職業資格證書9919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57.4%。

(六)勞動工資管理工作穩步推進

城鎮企業職工簽訂勞動合同197821人,勞動合同簽訂率達90.38%。企業軍轉干部養老保險參保率、醫療保險參保率、下崗失業再就業率均達100%。簽訂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6份,簽訂工資集體協商協議87家。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208個。辦理職工跨地區調動43人,計劃生育審驗率、合格率達100%。

(七)勞動關系協調與處理工作得到鞏固

勞動保障年檢用人單位3316家,完成年目標任務的110.5%;全市共巡視監察用人單位1087家,取締非法職介機構7家,責令用人單位歸還非法收取押金28.9萬元,補繳社會保險費1360余萬元,75家建筑施工企業繳納工資支付保障金350萬元,為民工追討拖欠工資319.84萬元,受理群眾舉報投訴案件285件,結案279件,結案率達97.9%。全市共立案受理勞動爭議案件687件,結案683件,結案率為99.4%。涉及勞動者1422人,仲裁經濟標的1026萬元。此外,還通過其他方式調解234件案件,處理群眾來信342件。

(八)基金結算和財務監督工作不斷加強

市直社會保險參保單位登記2365家,社會保險登記率達100%,實行“五險一單”申報核定單位1369家。向上爭取中央轉移支付資金18219萬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51.8%,其中養老保險資金13439萬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34%,再就業資金4780萬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239%。“金保工程”建設力度加大,統計工作逐步規范。

(九)勞動保障法制工作基礎得到夯實

提請市政府出臺《關于建立失業預警制度實行失業調控的意見》等規范性文件4件,局發規范性文件9件,規范性文件審查率、備案率均達100%;受理行政復議案件2件,應訴行政訴訟案件3件,維持率和勝訴率均達100%。清理行政許可項目25項,保留10大項15小項。62人辦理了《行政執法證》和《行政執法監督證》。

(十)勞動保障隊伍建設工作成效顯著

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153名黨員參加,經過3個階段和18個重點環節的實踐,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得到加強,黨員素質有了提高,服務群眾作風明顯改進。

此外,機關黨建、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組織工作以及文秘、會務、調研、信息宣傳、保密、財務管理、政務公開、網站建設、綜合治理、計劃生育等項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績。

二、主要做法

(一)抓目標任務分解,層層建立考核機制

根據全年省、市下達的目標任務,我局從上到下建立了分解落實的責任體系。

一是將勞動保障工作分解落實到各縣(市)、區。3月11日,在全市再就業表彰暨勞動保障工作會議上,市政府與各縣(市)、區政府簽訂了2005年度勞動保障工作目標責任書。隨后,我局印發了《關于下達2005年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計劃分解指標的通知》,將2005年勞動保障工作12大項、43小項目標任務分解到各縣(市)、區勞動保障部門。

二是將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科室和二級單位。擬定了2005年度局機關各科室、局屬各單位勞動保障業務工作、質化工作目標、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責任書,采取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責任單位負責人三級簽字的方式簽訂責任書。同時,將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到我局的18項目標任務、16件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分解落實到各科室(單位),建立了領導督辦、責任單位經辦、定期通報的制度。

三是建立責任考核機制。對各縣(市)、區印發了《2005年**市縣(市)區黨政主職新增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險費征繳目標考核細則》,加強對被考評單位的考評。同時,從2005年4月1日起,在局系統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按照科員50元/月、科級干部80元/月、縣級干部100元/月的標準建立風險金。通過建立責任目標考核機制,嚴格考核,做到定期通報、半年檢查、年終獎懲,確保各項工作目標任務的完成。

(二)抓市場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大力促進就業再就業

一是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行就業服務“新三化”建設,出臺了就業和失業登記辦法,建立了失業預警機制,強化了錄用備案、用人申報和空崗報告、職業供求信息分析等項制度,完善了就業困難群體再就業援助制度,開展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招聘洽談、培訓申請、檔案托管、勞動保障事務等“一站式”服務和人本服務。完善就業服務信息系統,建立全市集中式資源數據庫和覆蓋市、區、街三級的計算機網絡,做到“一點登錄,全市查詢”。國家勞動99三版在我市測試成功。

二是提升就業服務水平。堅持定期集市與專項集市相結合、大型集市與小型活動相結合、進場求職與送崗位上門相結合,先后舉辦了“春風行動”、“再就業援助月”、“民營企業招聘周”等11場專場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3.83萬個,安置就業1.07萬人。組織雙下崗失業人員家庭專場招聘會,一次性解決了256對雙下崗失業夫妻中的135對再就業。還到有色金屬公司、武鋼礦山上門送崗位,129個社區也分別召開了小型招聘會。

三是積極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我市工商、稅務、衛生等相關部門從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主動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提供服務,減免相關稅費,通過落實稅費減免政策促進12357人再就業。從8月份起在**港區和西塞山區的4個社區先行試點特困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開展了創建信用社區活動,激發了一批下崗失業人員貸款創業的熱情。

四是積極開發就業崗位。利用招商引資項目新增就業崗位,發展社區服務業擴大就業,發展民營經濟吸納下崗失業人員,開展勞務輸出和勞務派遣,再就業援助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多渠道、多途徑、多形式的就業格局基本形成。全年新開工和改、擴建、技改項目24個,新增就業崗位12727個,新增就業9431人;利用社區居民多元化生活需求,新辦社區就業實體和服務網點812個,開發社區服務業崗位新增就業7341人;結合興建和改造裝飾建材集貿市場等發展民營經濟的方式,創造崗位新增就業5802人;通過落實再就業扶持政策,幫助6922名下崗失業人員通過從事季節工、鐘點工、勞務派遣等靈活就業方式實現了就業;通過進一步加大了勞務輸出力度,建立勞務輸出基地,實現城鎮新增勞務輸出就業人員4256人。

(三)抓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增強基金支撐能力

一是政府重視管擴面。市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和清欠工作的通知》,就社會保險擴面、稽核、征繳、清欠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同時,調整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常務副市長和分管市長為副組長,勞動保障、財政、稅務、工商、人事等18個部門領導同志為成員的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領導小組。市政府先后3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大冶市委、市政府聯合制定了擴面征繳工作方案,四大家領導掛帥分片抓擴面。

二是部門聯動促擴面。從6月份起,市勞動保障、地稅、財政、安全生產等部門聯合行動,成立了擴面、征繳、宣傳、稽核工作專班,抽調100多名工作人員,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社會保險擴面征繳攻堅戰,采取拉網式、地毯式稽核,3個月共排查單位687家,擴面新增參保單位303家,新增參保人員27271人,征繳社會保險費23316萬元,形成了擴面征繳的強大陣勢。陽新縣在實行部門聯動的基礎上,將擴面任務落實到機關每一名干部,每人拿出300元工資與擴面任務掛鉤最好的原創免費公文站

三是突出重點抓擴面。以私營企業、三資企業、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和其他未參保單位為擴面重點,采取上門宣傳政策與下達《限期參保通知書》相結合、分組分片包干與任務責任到人相結合、主動服務與行政處罰的辦法,督促未參保單位和個人參加社會保險。同時,設立專門服務窗口,在全省率先開發使用自謀職業人員繳費軟件,實行銀行代收、網上傳輸、即時記帳,變一點繳費為多點繳費、一個窗口服務為多個窗口服務,自謀職業人員可按月、按季、按半年或按年度一次性繳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費,僅自謀職業人員接續養老保險關系就達8.4萬人,構建起較為穩固的“續保工程”。

(四)抓政策措施完善,推進社會保險制度改革

一是完善醫療和工傷保險制度。調整了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辦法,重點對老同志、老病號和重癥人員進行政策傾斜。出臺了參保人員異地就醫管理及費用結算辦法,解除了4000余名異地安置人員就醫的后顧之憂。制定了工傷保險費率浮動辦法,建立起“多得多繳、少得少繳”的工傷保險繳費機制。下發了工傷職工就醫和醫療費用結算管理辦法、工傷職工配置輔助器具管理辦法,規范了工傷職工傷殘醫療待遇的享受。

二是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調整了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實施鄉鎮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經調查核實、數據錄入,已有4200余人進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擬定了《**市村改居人員社會保障制度規定》,測算了相關數據。最好的原創免費公文站

三是加強社會保險基礎管理。調整、完善了醫療服務協議,適當調整了協議病種范圍和結算標準。組織了首次醫療保險定點藥店招標,重新確定55家定點零售藥店。向一醫院、中心醫院等10家定點醫療機構派駐專管員,又聘請15名專職醫療保險監督員,每人負責1-3家定點醫療機構的住院病人登記、醫療證核對及查房等工作。啟動了退休人員及遺屬生活困難補助人員領取基本養老金、遺屬生活困難補助資格認證工作,做到了個人檔案、相片檔案、指紋檔案“三統一”。

(五)抓職業培訓領域拓寬,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

一是開展各類技能培訓。組織開展了就業引導性培訓、就業前培訓、崗位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再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開辦農村勞動力適用技術培訓辦班36期,培訓1.18萬人次,初步形成了“企業得到人才、農民得到實惠、經濟得到發展”的“多贏”格局。舉辦創業培訓班28期,610名小老板不僅自己走上再就業之路,還帶動了2582人實現再就業。我市已成為全國8個創業培訓(SIYB)試點城市之一。舉辦了首屆鄂東南地區美容美發職業技能大賽。

二是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不斷擴大培訓規模,提高鑒定質量。全年技校招生1616人,畢業生安置就業率達到100%。組織了三次職業技能鑒定大統考,先后有5600余名考生參加。啟動了新職業全國統考工作,400余人參加,并在人力資源管理職業成功實施智能化考試。

(六)協調處理勞動關系,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一是加強勞動合同管理。我局通過抓三個環節,推動勞動合同簽訂與鑒證,即把好用工審查關,凡經勞動力市場招聘錄用的職工,都必須簽訂勞動合同;把好檢查督辦關,先后對全市600余戶企業開展了勞動合同大檢查,糾正違法合同8159份,督促補簽勞動合同4350份,指導17家改制企業4500余名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把好合同鑒證關,凡重新簽訂或變更勞動合同的,都經我局仲裁機構予以鑒證,全年鑒證勞動合同43180人,其中市直勞動合同鑒證26232人。

二是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全面貫徹落實《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實行“一體執法”、“聯動監察”,重點對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合法權益保護、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開展專項檢查。全面推行欠薪預警制度、建筑業工資保障金制度和勞動保障誠信制度。

三是穩妥處理勞動爭議。建立案件定期通報制度、重大疑難案件會審制度和評審制度,注意把好調查調解關、開庭審理關、政策運用關,堅持以調解為主、教育為主的原則,2005年,全市共立案受理勞動爭議案件687件,結案683件,結案率為99.4%,爭議內容主要包括社會保險費欠繳、經濟補償金兌付、傷殘職工待遇、違規處理職工、拖欠和克扣工資等方面。

三、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

(一)就業工作面臨新問題。主要表現在:1、失業問題日益突出。我市并軌工作已初步完成,下崗職工出中心進入失業保險人數劇增,進入失業保險的失業人員由2002年的6950人增至2005年6月底的最高峰24347人,目前為15351人。2、城鎮新增失業群體就業難問題凸現。目前,我市城鎮新成長失業人員逾萬人,城鎮新增失業群體面臨就業難的問題。3、城鄉統籌就業任務重。進城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要求享受同等的就業權利、社保權利和教育權利,這給城鎮就業帶來了新的壓力,城鄉統籌就業面臨新的形勢。

(二)社會保險尤其是養老保險收不抵支的矛盾突出。2005年,全市每月支出失業保險金及再就業培訓補貼等失業保險基金520余萬元,而月收繳440萬元,缺口突破600萬元。養老保險收不抵支的結構性矛盾仍十分突出,全年發放基本養老金75734萬元,當期收不抵支21639萬元。目前,我市離退休人員與參保人員之比高達1:2.5,養老保險負擔十分沉重。

(三)參保人員流失問題凸現。主要表現為:養老保險中斷繳費人數達18411人;失業保險因出中心、企業改制解除勞動關系等原因斷保的人數增多,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從2001年的30萬人減少到目前的27萬人,凈減少3萬人;生育保險繳費人數急劇下降,有約4成企業職工未正常繳費。

(四)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任務繁重。勞動關系日趨復雜,歷史遺留問題集中顯現,呈現多樣性、多邊性、多重性的特點。不依法簽訂和履行勞動合同、逃避社會保險義務、惡意克扣拖欠工資、超時加班加點、隨意處理職工的問題在用人單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勞動爭議案件大幅增長,侵權案件不斷增多,企業改制所帶來的深層次問題日益暴露,處理的壓力和難度進一步加大。最好的原創免費公文站

四、2006年的主要工作安排

2006年,我市勞動保障工作的初步思路是:按照黨的十六大五中全會精神,圍繞落實科學發展觀這一主題,鞏固新的“兩個確保”(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按時足額發放),堅持“三個統籌”(統籌城鄉就業、統籌城鄉勞動力培訓和統籌城鄉勞動者權益維護),抓住“四大重點”(發展社會保障、提高勞動者素質、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協調勞動關系),推進“五大建設”(技能就業工程、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金保工程、服務體系和系統能力),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夯實基礎,整體推進勞動保障工作再上新臺階。

其主要目標任務是:

1、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5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5萬人,其中幫助“4050”人員再就業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新增農村勞動力跨地區就業2.88萬人,其中勞動部門組織1.8萬人。

2、新增社會保險擴面6.86萬人,其中養老保險擴面1.5萬人,失業保險擴面1.46萬人,醫療保險擴面2萬人,工傷保險擴面1.5萬人,生育保險擴面0.4萬人。

3、征繳社會保險費77900萬元,其中養老保險費49000萬元,失業保險費5100萬元,醫療保險費21000萬元,工傷保險費1800萬元,生育保險費1000萬元。

4、社會保險申報率90%以上,社會保險核定準確率98%以上。

5、組織各類培訓6.16萬人,其中在崗培訓2萬人,再就業培訓2萬人,創業培訓0.26萬人,勞動保障部門培訓農村勞動力1.2萬人,就業前培訓0.4萬人,培訓合格新技師0.14萬人,技工學校招生0.16萬人;鑒定發證2.5萬人。

6、城鎮企業職工勞動合同簽訂率達90%,勞動爭議案件結案率95%以上,群眾投訴舉報案件結案率95%以上。

其主要措施是:

(一)進一步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再就業

根據國發[2005]36號文件精神,研究制定我市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具體意見,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繼續實行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完善落實再就業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和督辦檢查制度。圍繞經濟發展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千方百計擴大就業。鼓勵勞動者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就業,加快完善和實施與靈活就業相適應的勞動關系、工資支付和社會保險等政策,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幫助和服務。完善失業預警制度,實施失業調控,加強就業管理,規范企業裁員行為。按照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要求,全面推進“以人為本”的就業服務,提高公共就業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推進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建設,促進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實現城鄉勞動力統籌就業和穩定就業。

(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堅持擴面數量和質量并舉,實現參保人數、實際繳費人數、基金收入同步增長。大力推行社會保險“五險一單”申報核定、“五費一票”征收。啟動做實養老保險個人帳戶。完善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全面實施鄉鎮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進醫療、衛生等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研究失業保險“三個延伸”辦法,擴大失業保險使用范圍。全面推行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信用等級制度,建立健全準入和退出機制。調整工傷保險定點醫療機構布局,完善工傷預防機制、職業康復機制。理順農村社會保險管理體制。

(三)統籌城鄉技能培訓,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工程。出臺加快級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指導性意見,制定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制度。

(四)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著力解決拖欠職工工資和農民工工資問題

堅持和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制度、人工成本預測預警制度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建立預防、解決企業拖欠工資的長效機制。

(五)加大勞動關系協調力度,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成立**市勞動仲裁院。大力推行集體協商機制,完善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建立群體性事件的預警機制、應急機制。完善企業勞動保障誠信制度。統籌城鄉勞動者維權,使外出務工人員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六)抓好勞動保障各項基礎建設

完成金保工程一期建設任務。建設社會保險“五保合一”綜合服務大樓。啟動建設農村勞動力培訓就業基地。抓好勞動保障系統職工隊伍建設。推進基層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建設。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中國勞動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勞動安全與健康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福建省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

勞動哲學研究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師范大學知識與價值科學研究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瓦房店市| 如东县| 青河县| 合阳县| 石阡县| 长治县| 鱼台县| 上思县| 金秀| 双城市| 双峰县| 镇康县| 东光县| 本溪| 林州市| 邮箱| 丹东市| 厦门市| 卢氏县| 广东省| 全椒县| 临邑县| 泌阳县| 应城市| 穆棱市| 绍兴市| 于都县| 聊城市| 太仆寺旗| 东海县| 彭阳县| 杭锦后旗| 阳东县| 丹棱县| 黄石市| 杭锦旗| 澎湖县| 巴青县| 三门峡市| 南和县| 贵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