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區農業局科教興區工程總結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區農業局科教興區工程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區農業局科教興區工程總結

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000年以來,我局認真貫徹實施省、市“積極實行科教興區,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措施,緊緊抓住人才培養、科技進步、經濟發展這條主線,圍繞農業產業化、優勢農產品區域化、農業結構優化、農民知識化的目標,突出重點,強化措施,不斷探索新時期開展科教興區工作的新路子,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貫徹“四抓”方針,把科教興區工程與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有機結合起來

實施科教興區工程是“科教強區”戰略的基礎性工程,也是推進農業科技普及應用、建設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和“綠色農業”特色經濟的重大舉措。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局大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將科教興區與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轉移融會貫通,全面推進,加快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視,統籌安排,開創科教興區工作新局面

我局堅持把科教興區、科教興農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之一,概括起來,就是堅持貫徹“四個抓”。即:

一是領導重視抓統籌。為加強科教興區工程的統籌協調力度,局里成立了科教興區協調領導小組,由一把手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常務副組長,領導小組成員由蔬菜中心等五大中心及有關涉農部門領導組成。領導小組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有關推進科教興區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結合我區實際,提出“依靠科技進步,興農富民強區”的發展戰略。從2000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高規格的大型農科教結合活動,每年大張旗鼓宣傳一次,發動一次,總結一次,部署一次,做到年年都有新舉措,年年都有新進展。如2004年的全區鄉鎮技術骨干綜合培訓,2005年的“進百村、入千戶”服務活動、“20萬人農技培訓工程”、“農業科技110信息服務工程”等系列活動。同時,我局十分重視科技、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在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時,把科教興區工作列為重要內容。2003年我局聘請山西農大王河魁等八位教授、副教授組成規劃編寫組,對我區2001—2020年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進行了總體規劃,對深化農村教育體系建設、壯大科技支撐力量等進行了詳盡科學的規劃。2004年我局主編制定了《榆次區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5年即將制定出臺的《榆次區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程》和《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示范鄉鎮)10年規劃》等,對科教興區工作也做了相應規劃。

二是深化認識抓宣傳。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廣播、墻報、板報等宣傳工具,大張旗鼓地宣傳實施科教興區戰略的重大意義,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業科教興區工作的新局面。在宣傳中,注意突出重點。一是從提高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的素質入手開展宣傳,增強他們接受現代科技知識的能力,培養大批扎根農村的科技力量。二是圍繞農業產業化開展宣傳,提高龍頭企業,種養基地的科技水平和科學管理水平,增加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三是加強現代農業知識的宣傳,引導我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向更高目標邁進。四是加強農業法制宣傳,通過《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等法律宣傳,增強干部依靠科技、依法興農的觀念,促進農業技術和政策法規的實施。五是結合新技術推廣開展宣傳,加快農業新技術的普及運用。六是針對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難題開展宣傳,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群眾學科技、用科技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七是注意典型示范帶動,廣泛宣傳靠科技致富的先進人物,發揮他們強有力的示范導向作用。如2003年在全區開展的“雙千雙萬”工程大培訓,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進行大量宣傳,并加印《榆次報》4萬份,制作光盤400套,分發到鄉鎮村和農戶手中,用身邊鮮活的事例教育身邊的人,全區共培訓產業技術骨干1.5萬人,培訓農民29萬人。

三是健全機構抓隊伍。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加強農技人員隊伍建設是農業科教興區的客觀需要。我局借助2001年全區撤鄉并鎮、機構改革的契機,加大力度抓好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人員編制的落實。經核定,全區農業五站(含林業站)由撤并前的63個精減為51個,人員由297人精減為243人,形成了一支精煉高效的農技推廣隊伍。目前全區已有各類農業科技與服務單位73個,圍繞蔬菜、紅棗等主導產業成立的農民合作組織(協會)已達39個,會員3209名,為我區農業科教興區事業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是強化管理抓機制。在管理機制上,為有效克服農業科教興區工作的盲目性、隨意性,從2000年開始,我局就不斷摸索建立健全農業科教興區各項工作制度、檢查制度、考評制度,根據科教興區工作的奮斗目標和工作規劃,把工作任務數量化、具體化、時限化,分解落實到鄉鎮及有關部門,具體落實到人,嚴格目標管理和評比手段。每年由農業局牽頭,組織力量對鄉鎮科教興區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列入年度鄉鎮綜合工作予以考評,促進了我區農業科教興區工作走上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在培訓機制上,創新了聯合辦學機制。如農廣校利用其辦學容量大,覆蓋廣,成本低,見效快的優勢,為各聯合辦學單位向農村延伸,走進億萬農民架起了重要橋梁。與省電大聯合開設農科園藝大專學歷教育,去年招收學員71名,與公路電大聯手招收行政管理本科生27名。

(二)堅持提高科技含量,促進農業生產標準化化、優勢農產品區域化和農業結構優化

我局在科技興區工作中,始終堅持走“提高科技含量”的路子,農村經濟結構在調整中逐步優化,標準化生產日漸普及,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初具規模,科技園區示范帶動能力日益增強,良種良法不斷得以推廣應用。

一是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使科教重心向重點產業聚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區上紅棗,畜牧養殖求突破”的調產戰略,全區圍繞蔬菜、紅棗、養殖三大特色產業開展的各類農業技術培訓已達1.1萬余場次、108萬余人次,有力地推進了特色產業建設。經過六年來的不斷發展,蔬菜、紅棗、養殖已成為榆次農業的三大特色產業,全區農業的糧經比例由2000年的3:1調整為5:4。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34萬畝,其中溫室大棚種植達5萬畝,年總產各類蔬菜達到11.63億公斤。紅棗由2001年的6萬畝猛增到目前的30萬畝,目前掛果面積11萬畝,產量2萬噸。畜牧業上,先后建成了省級良種瘦肉型豬、優質肉禽生產、無公害產品等8大養殖基地,養殖小區120多個,綜合養殖園區8個;肉蛋奶年總產量達到4萬噸左右;奶牛養殖從微到大,規模達到6879頭,正在建設張慶、修文、郭家堡萬頭奶牛養殖基地。

二是普及標準化生產技術,使科教興農作用日益凸顯。在標準化生產方面我們主要抓了產品和產地的認證工作。2002年以前,我區只認證了無公害蔬菜,品種只有3個,面積僅3萬畝。到目前,無公害認證產品已發展到3項17種,認證面積達到11.47萬畝:其中蔬菜15個品種,面積10.9萬畝;水果認證新紅星蘋果1700畝,帶動了5萬畝無公害水果基地建設;紅棗認證4000畝。綠色認證也有突破,認證產品已達4個:博瑞乳品、華玉榮香椿、強大飼料、中昌梨棗。今年我區又被確定為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整體推進試點縣,成為我省5個試點縣之一,將新認證23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品種15個,使累計認證面積達到35萬畝。全區各類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規程也將在今年年底出臺。通過普及標準化生產技術,農民科教興農、無公害生產意識明顯提高。榆次區被命名為全國55家無公害農產品基地之一,2003、2004年連續兩年被農業部驗收為優秀。

三是優化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發揮科教興區的整體效應。我局指導農業基地擴規模的同時,把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作為科教興區、提升農業產業化的切入點,選定綠色蔬菜、優質果品、綠色畜禽、傳統雜糧4大主導產業、12種優勢農產品進行科學規劃。通過區域規劃,逐步使我區形成一批優勢品種、優勢產區。規劃蔬菜面積34萬畝,建成了8個萬畝特色蔬菜開發帶、9個5000畝蔬菜連片區、10個千畝溫室大棚規模片。紅棗建成三個3萬畝的紅棗示范園區,兩個5000畝標準化紅棗園區,百村百公里紅棗林帶初具規模。糧食種植突出優質玉米、傳統小雜糧(谷子)等,玉米從2001年前的16萬畝左右,猛增至30萬畝左右。通過優化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科教興區的整體效應得到更有利地發揮。如蔬菜上重點推廣大田四種高效立體栽培模式和溫室大棚六種栽培模式,紅棗上推廣“四個一”模式等。

四是建設農業科技園區,發揮科教示范帶動作用。根據晉中市的統一安排,我區重點建設12個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科技示范園區,其中蔬菜1個,紅棗4個,養殖6個,糧食作物1個。據不完全統計,12個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科技示范園區的示范帶動范圍涵蓋了全區10個鄉鎮110村,1.5萬多農戶,占全區農戶的18.8%。北田鎮張胡村村從1993年發展18套溫室大棚起步,到目前已發展溫室大棚130套,實現農戶戶均一套棚,由于菜農在生產中注重新科技、新品種的應用,溫室西紅柿效益位居全區前列,先后被定為國家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山西農大農科教示范基地。

五是推廣應用良種良法,使農民在科教興區工程中直接受益。我區在發展蔬菜、紅棗、奶牛特色養殖等產業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生產經驗,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區需求的良種良法,如蔬菜方面的四種高效立體栽培技術、溫室大棚六種高效栽培技術,紅棗種植“四個一”模式,養殖“舍飼圈養”技術等,使農民成為科教興區工程的最大的同時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如通過果刑劑運用,新紅星蘋果品質可與美國蛇果媲美,價錢從原先的0.3—0.4元/斤,上漲到0.7—0.8元/斤,獲利可翻一番,貯藏起來可賣5—6元/斤,收益更是可觀。

(三)堅持勞務培訓與轉移相結合,促進農民知識化

做大農業,做“少”農民,將農民從第一產業轉移到二、三產業,增加農民非農收入,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農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根據晉中市的安排,我們承擔了國家農業部的“陽光工程”培訓就業任務,依托晉中農校、山西省職業介紹技能培訓學校、榆次第一職業技術中專學校、晉中旅游學校等,對農民工職業技能進行實地培訓。去年培訓農民工2317人,超額完成任務的45%,其中有1900名學員輸送到北京、天津、珠海等地就業,就業成功率達到82%左右。從去年農民收入的構成來看,工資性收入是增長的主動力,貢獻率為26.6%。今年我區繼續實施“陽光工程”,按照“走出一人,帶動一戶”的思路,努力拓寬農民轉移渠道,保證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機會參加培訓就業。同時,廣泛開展就業服務,與近百家企業建立用工聯系,為培訓學員提供就業機會。目前已累計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2767人,占農村剩余勞動力總數的27.7%以上。非農產業勞動力人數達到45317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7.3%以上。

二、五載寒暑,科教興區工程碩果累累

五年來,我局把科教興區與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農村奔小康、農業結構調整、現代農業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為我區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使農業科教興區工作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是增強了干部群眾科教興農的意識和科學文化素質,造就了一批農民技術骨干隊伍。通過開展農科教興區工程,進一步增強了廣大農民科教興農的意識,激發了他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農廣校招生額由從2000年的2200人左右增長到2003年的3000人,2004年更是增至3480人。全區95%的應屆初中畢業生和100%的職業班的學生經考試合格取得“綠色證書”,“雙證”教育畢業生累計達到10227人,成為農村高素質的后備生力軍。全區各類技術骨干占勞動力總數達到30%以上,農村專業技術人員具有初級以上職稱的占勞動力總數的20%以上,相當一部分農民成為“土專家”、“田秀才”,涌現出一大批有文化、掌握科技知識的新型農民,特別是培養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農民技術隊伍,為提高我區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是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應用轉化,擴大了農業新技術的覆蓋面。實施農業科教興區工程,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全區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已達97%以上,農業技術推廣入戶率達到65%,農業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有力地推動了我區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以養羊業為例,我區2002年開始實行封山禁牧政策,對養羊業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羊飼養量略有下降,存欄2004年同比2003年下降了1.5%,出欄同比下降了15%。但封山禁牧政策對養羊業的影響比預期的要小,主要是我區積極扶持農民舍飼養羊,引導養羊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同時大力推廣新技術,依靠科技,提高了養羊業的經濟水平。如修文鎮王香村的支書趙彩生舍養小尾寒羊,生產由一年一產,一胎一糕,變成了二年三產,雙胎雙糕,年純收入達到8.6萬元,效益比過去翻了一番還多。在他的示范帶動下,王香村的羊飼養量突破了4000只,全部實施了舍飼圈養。

三是提高了農業綜合開發的整體效益,優化了農村經濟結構。通過實施農業科教興區戰略,促進了農業綜合開發外延和內涵的不斷擴大和深化。外延上,從原來的種糧為主,擴展到農林牧副各業,延伸到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各個領域;內涵上確立了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的發展方向,促進了農業綜合開發新格局的形成,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成績。首先是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蔬菜生產連續12年獲得全省第一,糧食生產2003、2004連續兩年被省政府評為糧食生產先進縣(區)。紅棗面積從2001年的6萬畝,猛增到目前的30萬畝,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在晉中市2005年經濟工作會上,我區被授予優勢農產品規劃實施先進縣第二名、農業信息化先進縣第一名、糧食生產先進縣第一名。其次是改善了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10萬畝節水工程全面鋪開,圓滿完成了國家級“九五”計劃農業高效用水與產業化示范項目,去年新發展達標節水面積6.5萬畝,被水利部列為全國重點節水示范區。根據立地條件,采取公路集雨、修建集雨場集雨等形式發展丘陵山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戶均年收入2000元,成為我省乃至華北旱垣地區發展高效旱作農業的示范工程。省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總投資1080萬元,可改造東陽鎮25000多畝土地。通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區農田水澆地面積占常用耕地面積的比重已達到58%以上。第三是農副產品加工龍頭帶動作用逐步顯現。工業園區聚集了一批以河南白象、江蘇恒順老陳醋、古船面粉等為代表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總投資3.7億元,年產值可達16億元。今年我區更是加大了引項力度,把全國知名的企業——哇哈哈公司成功地爭取到了工業園區。今年新引進的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業之一和山西農產品創匯第一大戶。榆次種子公司生產的“中都”牌玉米雜交種子,自2001年起在全國同行業中排名位列百強。

四是提高了主導產業的科技含量,推動了農業產業化建設。近幾年,我區在發展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積極引入農科教結合機制,按照“龍頭帶動,科教幫扶”的要求,農科教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搞好服務。引導和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大戶等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姻”或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如貴仁紅棗管理技術研究所聘請省紅棗協會會長、全國著名的紅棗專家張志善為專家組長,開展最新最實用的紅棗管理技術研究,已技術承包、指導紅棗面積5000余畝。金威航天育種基地與中國航天育種研究中心、山西農業大學共建航天育種項目,成功地引進蔬菜新品——太空西黃柿,不惜重金把航天育種的高科技“嫁接”到我區溫室大棚的蔬菜種植上,產品被譽為蔬菜Vc之王。科研和科技推廣機構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了龍頭企業產品的質量,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帶動了一方產業的發展。

五是促進了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加快致富奔小康的進程。開展農業科教興區工程,推動了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4年農業生產全面豐收,農民收入大幅增長,是近年來形勢最好,發展最快,農民得實惠最多的一年。糧食總產大幅增長,達到1.55億公斤,同比增長6000萬公斤,增長63%;蔬菜總產達到11.63億公斤;紅棗產量達到2000萬公斤;肉蛋奶綜合產量達到3.8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28元,同比增長12%,突破了1997年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5%的低谷,為近年最高。開展農業科教興區工程,把科技、文化送到農民手中,解決群眾生產上的技術困難,是得民心、順民意的好事,深受農民歡迎。農民學科學、學文化的自覺性、積極性不斷增強,農村“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蔚然成風。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局科教興區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目前科教興區(農)工作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是:

1、農業科技投入不足,效益不佳。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區的農業科研投入處于較低水平,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低。由于農業技術推廣經費不足,一些基層農技站運轉困難,有錢養兵,無錢打仗。已投入的經費管理使用效益不佳,有的投資結構不合理、不配套、造成浪費。

2、農業高科技人才不足。我區農業專業技術人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很大,人才結構也不很合理。此外,現有的農業科技人員待遇低,工作、生活條件差,農技人員積極性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造成人才流失。

3、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還較低,接受新事物、新技術的能力低,極大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農村的發展與進步。

四、下一步科教興區(農)工作打算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實行農科教結合,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注重人才培養,把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這是我區科教興農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我們一定要按照中央、省、市精神和區委關于建設“綠色農業特色經濟和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的總體思路,進一步提高對科技興區(農)工作的認識,加大科教興農各項政策的落實力度,全面推進科教興農工作向縱深發展,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農業科技革命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農民整體素質水平,取決于他們參與科技投入的程度與學習應用科技的能力。從目前農村實際情況出發,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既要強化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又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今后,我們要利用蔬菜等五大中心、鄉鎮五站、農廣校等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大力舉辦農村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參加的技術培訓班。要調動農業科研單位、農業院校和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發揮自身的技術和人才優勢,采取院(校、所)縣掛鉤,項目承包、駐點指導等多種形式為農民傳授新成果,新技術,開展技術示范與技術培訓。繼續深入開展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活動,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以一批重點項目為突破口,全面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

2、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各級農技推廣組織的作用。認真貫徹國務院〔1999〕79號《關于穩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意見的通知》精神,強化和完善各級農技推廣組織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農技部門在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培訓、咨詢等服務中的主導作用。積極發展以農民為主體的各類經濟技術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引導和扶持它們開展農技推廣和社會化服務,今年力求高標準規范9個,規范發展30個,總規模達到80個。積極推廣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各類服務機構、龍頭企業與農戶緊密結合的技術推廣模式,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水平。加快農業信息網絡系統、農業信息入鄉進村工程的建設,推進農業信息化進程。農廣校完成在“十五”期間培訓中專生400人,大專生500人,“綠證”發放2萬人,實用技術培訓3萬人次的任務。

3、大力開展農業技術創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帶動性項目,重點推廣高效種植、養殖、秸稈綜合利用、旱作節水農業、農作物栽培、立體混合養殖、農機農藝配套、種養結合、農林結合等新技術,組裝配套良種良法,堅決依靠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加速農村經濟發展,努力提高農民收入。

4、加強龍頭企業建設,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積極引進,采用、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設備和高新技術,加快改造傳統產品,開發新產品。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推進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步伐,大力培育一批科技先導型企業和高科技名牌產品,提高企業知名度和產品競爭力。

5、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投入機制。建立以國家投資為主,吸引外資,社會各方投資為輔的多渠道、多層次的農業科技投資體制。此外,鼓勵涉農企業、龍頭企業拿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到國際、國內招商引資,積極爭取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貸款和外商投資,大幅度提高利用外資比重,吸引外資投入。涉農企業和龍頭企業每年保證一定的科研投入比例。鼓勵社會團體、技術專家以技術參股等形式參與農業科技投入。

6、加快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今年爭取將2000萬元農業科技園區貸款項目落戶修文鎮,新建修文農業科技園區,利用修文鎮得天獨厚的條件——民營園區,較好地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協調發展。把修文農業科技園區建成具有市場型、科教型、效益型、生態型、觀光型等綜合功能,以及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中試基地和展示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示范工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平区| 大方县| 饶阳县| 兴仁县| 齐河县| 东丽区| 双峰县| 沙湾县| 敖汉旗| 静乐县| 竹溪县| 正阳县| 麻栗坡县| 莲花县| 广河县| 刚察县| 碌曲县| 安宁市| 永德县| 海丰县| 滁州市| 禹城市| 化隆| 临漳县| 富民县| 长丰县| 西乌珠穆沁旗| 饶平县| 正镶白旗| 富顺县| 大悟县| 漠河县| 新邵县| 鸡东县| 资阳市| 高邑县| 临颍县| 尖扎县| 油尖旺区| 六安市| 荔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