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生參與的德育教育路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德育工作不僅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我國歷來崇尚“德才兼備”,德為先。我國的教育方針也規定“……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边@里,把德育擺在了首要位置。由此可見德育的重要性。然而,德育工作在學校工作中的地位是非常尷尬的。德育往往成為學校提得最響的,抓得最軟的一項工作。德育活動注重過場,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德育實效較差。于是就出現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教育者叫苦不迭,埋怨學生輕視德育,德育活動不好搞,沒法搞。另一方面學生抱怨德育活動沒意思,假裝正經,裝摸做樣。難道是德育真的沒了市場,學生不再需要德育了嗎?
經過調查表明,絕大部分學生對進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是持肯定態度的。但是,學生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滿意程度一般較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一是缺乏社會實踐。學生不滿意只是在課堂通過教師講解來獲得德育教育,他們希望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這個大舞臺,在實踐中去體驗去感受。二是不喜歡在教師操縱下的教育方式和內容。學生喜歡自己搞活動,喜歡開放式的,活潑的教育活動。他們不希望自己是一粒任人移動的棋子,更愿意在活動中自己把握自己,從而得到教育。在調查過程中,一部分教師也表現出對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定程度的不滿意,主要體現在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上。由此可以推論:造成德育工作實效低的主要原因不是需不需要德育的問題,而是如何進行德育的問題,也就是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的問題。
一造成德育工作實效差的主要原因。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同時具有兩種功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滿足個人發展需求。這兩種功能是有機統一的一個整體。社會發展需要個人發展且制約個人發展;個人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個人素質的全面提高必將推動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最終促進社會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個人和社會統一原理在教育功能論中的體現。
傳統教育實踐忽視了教育滿足個人發展需求的功能,一味強調教育的社會功能。特別是德育工作,口號提得又高又響,但和教育對象的自身發展聯系不夠緊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影響了教育對象參與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造成教育實效差。使德育工作成為“提得最響,抓得最軟”的一項工作,存在著“口號響,內容空,方法簡單,效果較差”的弊端。
忽視教育滿足個人發展需求功能的實質就是忽視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導致安排教育內容和設計教育方式時未全面從教育主體——學生的角度出發。這定會造成德育的形式和內容與教育主體——學生的不適應。將無法喚起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不喜歡德育,敷衍德育,拒絕德育,甚至抵觸德育,最終導致德育實效性差的結果。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會導致教師錯誤地行使自己的主導作用,使教師反客為主。教師高高在上,金口玉言,學生俯首稱臣,言聽計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還是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是塑造與被塑造的關系。學生仍是被動接受教育,是等待加工的產品,這樣的德育學生當然不樂意接受;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必然會忽視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和需求,以及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和個性、潛質的不同?!扒宦伞钡厥┮韵嗤慕逃?,必定無法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二轉變觀念是改善德育工作的首要問題。
改善德育工作,提高工作實效的首要問題不是方法問題更不是內容問題,而是轉變觀念。觀念的轉變必然會帶來方法的變革和內容的更新。轉變觀念就是要以現代教育功能論為基礎,全面實現教育功能的統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既不能因為強調教育社會功能的重要,而忽視教育對的個體發展的作用;又不能片面追求個人的自由發展,否定教育的社會功能。學生是學校的教育對象,更是學校的主體。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無法喚起其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會使其對教育產生抵觸。轉變觀念就是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強化學生的主體的地位,建立學生主體參與的德育方式。提高其主動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增強學校德育實效。因此,轉變觀念具體而言就是:正確把握教育方針,全面實現教育價值,建立以教育對象——學生為主體,適合教育對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這是一個認識性問題。這個問題不澄清,教育實踐一定會出現偏差,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作為一名教育者,不但要深刻認識這個問題,而且要把他全面落實到教育實踐活動中。
三建立學生主體參與的德育方式的思考。
a.把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尊重其客觀發展的規律和需求,特別是要把握其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他們的年齡不同、年級不同,對德育的需求也不同。缺乏對其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真正了解,德育教育就會缺乏針對性。德育工作者必須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來組織德育工作才會有實效。教師既要考慮到兒童品德發展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和特征,又要考慮到品德發展的關鍵期、成熟期,以便采取措施,促使其質變或飛躍,引導他們健康發展。如小學階段是學生幼稚階段發展為初步成熟的關鍵期,理應加強德育。學會做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應引起我們的注意。研究證明:當學校的德育工作與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差異和需求相對應時,就會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否則相反。建立學生主體參與的德育方式就是要認真研究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尊重其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發展需求。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喜歡德育,樂于參加德育活動,才能使德育收到實效。
b.采取“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中引入“以人為本”思想,就是正確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當作朋友來看待,注重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以人為本”思想的實質是以人的基本需求為出發點。應用到德育工作中就是:從人的發展需求出發,制定德育內容,設計、實施德育的方式。這里所說的人是社會意義的人,他的基本要求應該是符合社會規范的,滿足社會發展的具有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的。不可以將這里的人片面地理解為自然意義的人,從而以人的自然需求為出發點,使德育教育出現方向性錯誤。
德育是人在社會上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作為社會意義的人,他的價值趨向和行為就要符合社會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否則將會為社會所不容,被社會拋棄。發展嚴重的話會阻礙社會前進。德育簡而言之就是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的教育。學校培養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不但應該具有從事生產建設的知識和技能,更應該具有社會主義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少年兒童如果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不以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規定自己的行為,將來就不會對社會進步起到推動作用,也不會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因此,德育是人在社會生存發展中的基本需求,符合“以人為本”思想的實質和內涵。
用“以人為本”思想指導德育工作,首先要從根本上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育實踐中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需求相適應。安排德育內容應從學生發展需求出發,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符合其發展規律。如兒童屬于幼稚期,德育教育應以養成教育為主,以便為其形成良好道德習慣打下基礎;青少年應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為主。青少年時期是人思想形成的關鍵期,也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由感性到理性的過渡期,思想的可塑性和變化都較大,他們需要也希望有人能幫助和指導自己正確認識客觀世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需求。
2、教育方式與教育對象要求相適應。教育實效很大程度取決于實施教育的方式是否符合教育對象的特征和要求。如果是,學生樂意接受教育,主動接受教育,教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教育難以深入人心,無法喚起共鳴,效果自然不好。設計教育方式就要研究教育對象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并以此為依據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方式。如少年時期是生理的成長期心理的形成期,對客觀世界有了一定認識,但很不全面。他們好奇、好動、充滿欲望。希望得到承認、把握自己。厭倦封閉式、死板的教育。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就要采取適合他們的開放式的、活潑的教育。
3、建立正確的師生關系。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只有建立一種平等、互助、合作的師生關系才能保證其主體地位得以實現。在這種師生關系基礎上,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是引導和幫助。教師的教育過程不是對學生的制造和加工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也不是被動等待、“任人宰割”的過程。教育實踐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投其所好,助其成材。只有這樣,“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才不是一句空話。
4、尊重學生不是教育者的恩惠,而是學生的權利。一些學校和教師把對學生的尊重認為是對學生的恩賜,學生應該感恩戴德,言聽計從。這其實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嚴重輕視。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應該得到尊重,無論是人格上的還是利益需求上的都是學生應有的權利。
5、尊重不等于放縱。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其個人發展需求,不等于讓學生為所欲為、自由發展?!耙匀藶楸尽敝傅氖巧鐣系娜?,發展方向和需求要符合社會規范。放縱其自由發展,不但違背了“以人為本”思想的實質,而且違反了教育規律,極易造成教育偏差和教育失誤。
c.加強德育社會實踐,拓寬德育途徑。
社會實踐這一途徑是溝通校內與校外、學校與社會的橋梁。他能使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投入社會大課堂,在實踐中感受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從而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這是學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徑之一。但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對社會實踐重視不夠,活動單一,這是德育失誤之一。學校應該讓學生加強社會實踐活動。諸如: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社會生產勞動、科學考察和遠足等。組織社會實踐要求教師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嚴密設計方案,明確活動目的和要解決的問題,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讓社會實踐扎實有效地發揮其德育功能。
加強社會實踐、拓寬德育途徑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但是要確立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要讓學生能動地參與活動,而不是被動的完成活動。有些學校也舉辦了許多實踐活動,但效果不好,主要是因為在活動過程中未實現學生的主體性。對活動的限制過多,活動的設計過死,學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預定好的每一步驟。參加一次活動相當于完成一次任務,造成學生被動應付,教育效果較差。因此加強社會實踐活動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設計足夠的活動空間,賦予其應有的權利。這樣才能激發起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只有主動參與到活動中,才能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和發展。有些教師因為害怕活動中出現意外,造成負面效應而畏首畏尾,更有些教師怕麻煩而消極應付,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因此,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但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更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水平和工作能力。
綜上所述,德育是關系到一個民族和國家持續發展、興旺發達的大事,同志也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方針。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我認為:只有探索和建立學生主體參與的德育方式和體系,喚起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讓其自覺地得到教育和提高,德育教育才會收到實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