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農村局工作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以來,縣農業農村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中心,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合理化,精準定位特色產業方向,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農業農村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圓滿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2021年工作成效
(一)農業生產穩中有進。一是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全年完成糧食種植面積63.5萬畝,其中:早稻播種面積26.3萬畝,中稻播種面積5.45萬畝,二晚播種面積28.38萬畝,秋雜糧播種面積3.37萬畝,全縣種植優質稻面積達26.6萬畝,占水稻面積41.9%。截止目前,全縣水稻全部收割完畢,糧食總產達30.2萬噸。二是“菜籃子”供給有保障,堅持把蔬菜產業作為農業主導產業來抓,截止目前,全縣蔬菜播種面積15.5萬畝,其中設施蔬菜基地面積達2萬畝,共建成50畝-500畝連片設施蔬菜基地91個,500畝以上連片設施蔬菜基地3個;今年新增設施蔬菜面積7521畝,完成上級下達任務數102.19%;示范帶動群眾700余戶,帶動就業近萬人。全年預計蔬菜年產量達37.5萬噸,實現產值3.9億元,戶均增收3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600萬元以上。三是特色種植產業結構不斷調優,全縣中藥材面積達5.5萬畝,新增中藥材0.9萬畝。全縣胭脂柚面積達0.3萬畝,新增面積0.15萬畝;落實煙葉種植面積1927.6畝,收購煙葉4304.95擔,收購金額611.2萬元,實現煙葉稅134.4萬元。
(二)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勢頭強勁。全縣共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2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9家、市級龍頭企業32家。截止目前,全縣42家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5.9億元;全縣共有農民合作社536家(今年新增合作社11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5家,省級示范社12家,市級示范社28家;家庭農場155家(今年新增家庭農場8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8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12家;50畝以上種糧大戶1499戶。大力推進“財政惠農信貸通”工作,截止目前,銀行累計發放貸款298筆7599.45萬元,這些資金的注入,大力促進了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休閑農業經營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引領作用和土地入股、托管模式的促進作用,采取轉包、股份合作、互換、轉租等各種形式,我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25.6萬余畝,土地流轉率約為63.9%。
(三)鄉村建設扎實推進。2021年繼續采取省、市、縣三級共建的方式,以自然村為單元,完成了138個新農村建設村點的村莊整治建設任務,其中:省級村點50個、市縣自建村點51個、縣自建25戶以下村點37個。至目前為止,全縣拆違拆臨6.2萬平方米,開展村莊清潔行動1536次,清理衛生死角723處,清理和轉運農村生活垃圾1527噸,清理村內池塘938口,清理田間地頭、溝渠塘的廢棄物120噸;清理集鎮亂搭亂建53處、亂堆亂放39處、占道經營76處。美麗宜居示范(試點)創建進步明顯。今年以來,各鄉(鎮)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拆違拆臨等工作進行了布置,及時制訂本鄉鎮《2021年農村環境整治暨拆違拆臨攻堅行動方案》,對照縣級督查照片一對一開展整改,向各村下發督辦單,全程監督整改情況,并舉一反三,對照整改。全面落實“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的理念,按照全域規劃建設、全面長效管護、全新發展產業、全民共樹新風、全力組織推動的“五全”要求,完成了六家橋鄉和禮陂鎮2個全域美麗鄉鎮、15個美麗村莊、2150個美麗庭院,提升了撫八線和禮崇線2條美麗示范帶。
(四)村莊長效管護機制日益完善。一是深化鄉風治理。堅持突出地方特色,深化農村文明創建,大力宣傳文明、節約、綠色的生活方式,開展移風易俗、“新農村新生活”“好家風好家訓”等宣傳教育活動,引導農民增強環境衛生意識,推動農民生活方式轉變,筑牢精神家園,實現從“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轉變。明確村民負責各自房前屋后范圍內的衛生清掃保潔、物件擺放有序、綠化管護到位,對違反責任內容的行為,按照村規民約或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如在村莊設立了道德“紅黑榜”,對環境衛生整潔的上“紅榜”點贊鼓勵,差的上“黑榜”曝光,引導農民樹立“講衛生光榮、不講衛生可恥”的新風尚。二是落實資金保障。按照省市縣鄉1:1:2:1比例每年配套每個行政村不少于5萬元村莊環境管護經費,設立村莊環境長效管護專項資金。以常住人口為基礎,通過財政投入、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村集體收入、社會各界捐資捐助等多種方式,增加村莊環境管護經費。三是嚴格督查考核。把鎮村環境整治長效管理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政府統籌、企業履約、農民參與“三位一體”長效管理機制及“政府統籌、鄉村監管、企業實施、群眾參與”的行政與市場融合的農村環境和庭院經濟長效管護模式。實行“一季一督查、一年一考核”的調度考核機制,采取明察與暗訪相結合,加強平常實績督查,掌握推進動態,并將督查考評情況與“以獎代補”資金等直接掛鉤。同時,從群眾最關心、反映最強烈、需求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加強輿論與社會的監督,定期或不定期曝光村莊環境衛生死角、臟亂差反彈及不文明現象和行為,確保鎮村環境整治長效管理成效。
(五)重點項目穩步推進。一是圓滿完成2017-2020年度整合資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總任務。省高標辦下達我縣2017—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為14.49萬畝,根據歷年上圖入庫信息表明:四年實際完成建設面積15.22萬畝,其中:2017年上圖入庫面積3.5萬畝、2018年上圖入庫面積4.66萬畝、2019年上圖入庫面積3.76萬畝,2020年省下達我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3.82萬畝,實際建設面積3.5萬畝,全面完成省里下達的四年建設任務,超過計劃任務0.72萬畝。二是2021年度整合資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正在穩步推進。2021年省下達我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5.2萬畝,總投資1.56億元,涉及全縣15個鄉鎮41個行政村,項目采用EPC模式,分2個標段,于2021年9月掛網,10月8日開標,11月12日開工建設,預計2022年3月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效果顯著。全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95.3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5.6%,包括水稻55.9萬畝、棉花0.8萬畝、油菜10.9萬畝、蔬菜13.4萬畝、果樹9.1萬畝和其它作物5.2萬畝,減少化肥不合理施用1061.5噸(折純)。建立9個水稻綠色防控示范面積6000畝,草地貪夜蛾監測網點30個,提高病蟲防治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控制病蟲危害,減少損失,保障農作物豐產豐收和農民增收。通過政策實施,確保水稻重大病蟲害不大面積暴發成災,病蟲危害總體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水稻等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56%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2%,化學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全面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與處理專項行動,每個鄉鎮建立了回收點。
(七)農業綜合執法有序開展。按照“雙隨機一公開”原則,結合省、市目標任務,積極開展有針對性地春耕備耕農資市場專項檢查,組織執法人員對全縣重點禁捕水域開展專項整治,全面開展巡查、督查、檢查工作。以水稻、生豬等主要農產品為重點,以種子、農藥、肥料、獸藥、飼料質量為主要內容,采用日常管理集中整治相結合,管理和服務相結合的辦法突出抓好重點作物、重點市場、重點季節、重點環節的查處工作,并聯合全市交叉執法3次,出動執法人員460余人次,檢查各類經營主體68余家,完成省下達的農藥抽樣任務10個,飼料抽樣任務10個,肥料10個,獸藥10個現已全部送往檢測機構檢測。
(八)各項補貼及時發放到位。今年上級下達我縣多筆補助資金,其中2021年下達耕地地力補貼資金4612萬元,下達一次性補貼資金776萬元,稻油輪作補貼資金300萬元,稻谷補貼1710.85萬元等。我局嚴格按照上級文件精神,及時做好政策的宣傳,督促各鄉鎮農技部門認真按照文件精神,嚴格操作程序,如實上報實際種植面積,張榜公布,逐級匯總上報,確保補貼政策落到實處。截止目前,已順利發放了耕地地力補貼資金、一次性補貼資金,其他補貼資金正按照時間節點有序進行。另外,今年我縣中央下達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總共1021.9292萬元(包含2019年結余資金),截至目前為止資金全部使用完畢。目前,共補貼各類機具497臺/套,受益農戶485戶,其中:履帶式拖拉機7臺、輪式拖拉機61臺、微耕機152臺、旋耕機129臺、驅動耙34臺、水稻插秧機38臺、植保無人機14臺、施肥機14臺、秧盤播種成套設備1臺(套)、組合米機11臺、聯合收割機23臺、水稻直播機2臺、田園管理機11臺、報廢機具129臺。
(九)農業農村基礎不斷夯實。進一步拓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實現151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全部超過5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過100萬元的村2個,過50萬元的村6個,過10萬元的村143個。鄉村治理體系得到不斷完善,郭圩鄉下屋村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扎實推進“麻雞價格(收益)保險”。2021年麻雞價格保險覆蓋5個鄉鎮(六家橋鄉、巴山鎮、馬鞍鎮和石莊鄉等),分三批承保了麻雞養殖小農戶44戶,涉及麻雞140.3518萬羽,保費資金400萬元,其中省財政支持200萬元、縣財政配套100萬元、養殖戶繳納保險費100萬元。至目前為止,已理賠麻雞養殖大戶33戶,賠款金額1832005.8元。
二、存在問題
(一)種糧及生豬養殖效益收窄。糧食價格低位徘徊,農資價格上漲,生產成本增加,擠壓了種糧利潤空間,影響農戶種糧積極性;豬肉價格持續回落,養殖成本不斷增加,生豬養殖效益下滑。
(二)防災減災任務重。今年氣象年景不容樂觀,極寒極端天氣可能多發,防災減災任務重;糧油病蟲害、柑桔黃龍病、非洲豬瘟等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三)產業結構調整任重道遠。我縣農產品多而不優的發展狀況依然存在,農副產品加工主要以初級產品、半成品為主,產業鏈條不夠長,產業化水平偏低,農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不緊密,帶動能力不強。
(四)村莊長效管護成效不足。少數鄉鎮特別是基層組織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認識不到位,部門責任壓實不夠,個別鄉鎮和村干部有“等靠要”思想,坐等上級資金、項目投入,行動遲緩,存在不喊不抓、只喊不抓、不督不動的現象。一些基層干部對村莊管護要求認識不清,掌握政策不全面,有松懈畏難情緒,存在臨時搞突擊運動現象,少數地方發動群眾不深入,農民群眾沒有真正動員起來,存在政府干、群眾看的現象。
三、2022年工作計劃
(一)重點穩定糧食和生豬生產。堅決扛穩糧食生產安全政治責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拋荒現象,千方百計穩住糧食生產面積,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在60萬畝以上,不斷鞏固產糧大縣的優勢地位。持續抓生豬增養補欄,確保恢復勢頭不中斷、生豬存欄繼續增加,全力鞏固生豬產能恢復勢頭;強化監督預警,早研判早介入應對,防止生豬生產和價格大起大落。繼續開展種子、農藥、肥料等農資打假專項行動;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農業技術指導;嚴防極端天氣災害影響,科學防災減災,降低災害損失;堅決打贏“蟲口奪糧”保豐收攻堅戰,推進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減少病蟲害危害。
(二)做好農業品牌創建工作。立足資源優勢,加快發展品牌農業,堅持農產品標準化、優質化、公認化的工作原則,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積極培育麻雞、優質稻、蔬菜等特色農業產業,努力打造地理標志產品,促進全縣傳統農業向品牌農業、特色農業轉變,全面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斷培育壯大全縣農產品品牌體系,逐步構建起龍頭企業成群、合作組織成網、生產基地配套、利益聯結緊密、帶動能力強大的品牌農業產業化新格局,鼓勵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進行集團式組合、集團式管理,形成產業聯盟;2022年力爭新增農產品“兩品一標”5個以上,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家以上。同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推進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從源頭上把好農產品質量關,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農產品、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及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有效銜接機制,重點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不斷提升“贛撫農品”、“麻雞”、“康齋鮮生”品牌影響力,推行農產品質量全程可追溯管理,守護好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三)抓好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進度。嚴格把握時間節點,確保明年3月底保質保量完成2021年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積極開展2022年高標準農田項目申報工作,確保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在5萬畝以上。
(四)進一步做大做強蔬菜產業。一是注重培育蔬菜種植經營主體,防止出現空棚現象,依托經營主體充分發揮鋼架大棚經濟效益。充分利用六家橋鄉“冬閑田”300畝試點契機,加強宣傳引導,力爭2022年“冬閑田”種植蔬菜面積達3000畝以上,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種植業主和農民的收入。穩定全縣蔬菜種植面積在15萬畝以上,全面促進蔬菜產業提質增效。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繼續推行原有的蔬菜產業獎補政策,加大對連棟鋼架大棚、單體鋼架大棚、冷庫設施建設、蔬菜規模種植、蔬菜品牌創建、蔬菜市場營銷、產業風險理賠、產業發展保障、金融融資和產業招大引強的資金扶持力度,支持蔬菜產業的發展。三是完善蔬菜保險政策。今年已實行蔬菜和設施大棚兩種險種,將繼續推動蔬菜價格指數保險參保,解除農民發展蔬菜產業的后顧之憂,促進蔬菜產業發展。四是加快成立蔬菜行業協會。加快建立蔬菜行業協會,使之成為與外地銷售網絡接軌的專業組織,在信息咨詢、規范經營、協調價格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帶動群眾發展蔬菜產業,合力打造蔬菜品牌和開拓市場。五是深入推進“一鄉一品”“一村一品”建設,積極推行“企業(農民合作社)+商標+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引導農民進市場,指導有條件的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商標訂單經營,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推進蔬菜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生產,實現蔬菜產供銷化一體化。同時,通過土地、信貸、稅收等優惠扶持政策,廣泛吸引外商企業來我縣發展蔬菜基地、開展貯藏加工、完善冷鏈物流、拓寬營銷網絡,進一步延伸蔬菜產業鏈條,促進蔬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五)深入實施鄉村建設專項提升行動。以加快補齊影響農民群眾生活品質短板、創造美麗宜居生活環境為目標,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重點抓好“水、路、廁、照明”等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干凈、整潔、有序”標準,著力抓好“溝塘渠清理、亂搭亂建治理、環境綠化美化”等公共環境整治;構建村莊環境長效管護“六化”機制,健全完善實用管用的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模式,推動村莊處處美長久美。一是精心選點定點。按照“連點成線、拓線成面,突出特色、整體推進,產村融合、建管同步”的定點新要求,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2022年合理選擇130個左右村點,優先打造基礎條件一般、建設內容缺項、群眾積極性高的村莊,開展村莊整治提升工程,突出村莊建設內涵,打造鄉村宜居特色。二是科學編制規劃。按照城鎮化推進規律與城鄉融合發展新要求,明確宜居村莊發展定位,科學編制縣域內村莊布局規劃。堅持“先規化后建設、先設計后施工、先驗收后付款”原則,聚焦集聚提升類、城效融合類、特色保護類等宜居村莊進行村莊整治建設提升,統籌抓好脫貧貧困村、歷史名村、產業特色村、納入鄉村統計范圍的農墾場所村莊整治建設,確保建設規范、高質高效。三是分類推進實施。以規劃為引領,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因村制宜確定村莊整治內容。側重村莊提檔升級,補齊制約村莊發展、影響農民生活品質的短板,突出生態理念,保持鄉村特色,彰顯村莊韻味,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
(六)加快產業脫貧鄉村振興銜接。持續做好產業增收、就業穩崗、扶貧項目運營管護等機制,為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致富打牢基礎;按照鄉村振興要求,接續各項政策,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構建健全完善鄉村振興政策體系,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在責任不變、力度不變、隊伍不變的同時,銜接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方法、措施上從精準到共享、從特惠到普惠、從管理到服務的轉變,不斷推進麻雞、蔬菜等產業做強做優,實現變扶貧為帶貧,全面推動鄉村整體發展,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