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鎮政府工作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21年是我鎮“撤鄉并鎮”2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統籌發展和穩定兩個關鍵大局,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比蝿眨茖W精準落實國家政策,努力保持經濟穩健增長,強化產業興鎮、科技興鎮、生態興鎮戰略支撐,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財政總收入增長8%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5%左右,實際利用區外資金增長10%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左右,農民充分就業保持92%以上,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長30%以上,鄉村振興戰略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重點做好九個方面工作。
(一)強化產業平臺支撐。堅持產業創新在工作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實施產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靠產業創新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履行糧食產區對國家糧食安全的應盡責任,加強糧食生產要素投入,守牢4.5萬畝雙季稻種植的面積底線,向總產1億斤沖刺。進一步激活潤邦6000畝田園一體化產業;促進綠緣全產業鏈生態化養殖,實現20萬頭商品豬出欄目標。用足上級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扶持政策,全程、精準督導大棚蔬菜、藍莓種植等重點項目經營狀況,確保貼息貸款資金全部用于產業開發,防止出現擠占、挪用或閑置。鼓勵“林下養殖”、“馬路瓜棚”等新型種養模式,提升特色經營技術含量,實施“1村10戶”家庭農場和“1村1店”電商平臺工程。
(二)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用活、用足更具凝聚力的人才政策,實施人才回歸工程,爭取50名鎮內外具備高端技能、經營本領、資金實力的創業人員落戶生根。鼓勵本地具有高等學歷的知識青年競選村委會干部。為技術含量較高的招商引資項目,提供更便利的服務、更優惠的政策、更有安全感的保護。
(三)實施需求拉動戰略。開展“項目建設提速年”活動,精準擴大有效投資,加快改善民生設施。強力推進“十三個項目”跑項爭資,加緊秋源徐家經愉怡至鎮中心16公里EPC公路建設,繼續對宋塘圩堤剩余2.8公里進行路面硬化改造,全面完成新農村點掃尾,重點實施50個村莊亮化提升,爭取新增20座山塘除險加固,實施4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和2萬米排灌渠道清淤修復,加速新一輪農電改造,力爭5G網絡覆蓋基本到位。全年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以上。
(四)強化現代政務建設。縱深推進和承接“放管服”改革,規范行政許可和備案事項清單管理,推行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改革,完善政務服務幫(代)辦機制。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提升“網上辦理”基礎功能,實現政務服務日常性事項“跨區通辦”,基本做到“不見面能辦事”,打造鄉鎮基層“一網通辦”現代政務標桿,實現政務服務熱線“一線通”。
(五)深度融入國家戰略。積極跟進國家和省市區“一帶一路”行動計劃,依托緊鄰“兩高一湖(高速公路、高鐵、鄱陽湖)”區位優勢,加快建立外向型經濟格局,培育產地化、生態化、規模化無公害食品產業鏈,形成2萬頭以上商品豬出口規模。對接、融入國家“種子安全”戰略,年內力爭省級花豬基地正式立項建設。
(六)搶抓協同發展機遇。借助國家層面及省市區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機遇,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強化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板塊支撐。以土地、生態、交通、勞動力等資源優勢,開創互促共進新局面。發揮鄱陽湖區生態戰略引擎作用,主動進軍“大南昌都市圈一體化”,用更精準的“林長制”、“河長制”舉措,支持山林禁伐、河道禁漁、濕地禁捕、野外禁火,算好生態環境“子孫賬”,為我市建設“美麗后花園”提供更秀美的“湖光山色”。依托縣域經濟載體,發展城郊服務實體,打造新型特色小鎮、特色村落。
(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20字方針,善作善成、慎終如始把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符合發展實際的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支持綠緣實業、新國農科技、城上農業公司等企業,分別申請并實現生豬、藥材、特色林果“產地認證”。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基本實現水稻雙季種植,并推行水田冬耕冬作,提高土地肥力。加大農資市場質量稽查,防止劣種、劣肥進村入戶。鼓勵拓展農作物災害保險業務。謹慎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持續整治亂占濫建,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大膽進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深化環境綜合整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污水治理、湖庫溝溪水質提升等專項行動,強力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和門前三包,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白色污染治理,加強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嚴格管控土壤污染風險。啟動鄉村建設行動,爭取實施20個村莊整治建設和10公里農村公路新一輪改建。開展古民宅等地方性文物普查和搶救性保護。重點實施集鎮控制區環境死角治理。發展集鎮、村組健康型文化事業。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促進脫貧人口“穩脫穩富”。
(八)更高起點保障民生。實施“16×10計劃”,即每個行政村年度最少實施好10件普惠性工程。構建更高效的就業信息平臺,依托新型種養產業發展和服務業規模擴張,拓寬用工用人途徑,進一步促進農民尤其是脫貧家庭勞動力充分就業,及時解決農民工工資糾紛,力爭有效就業再提高1個百分點。積極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探索群眾愿意接受、能夠承受的多元化居家養老模式,鼓勵養老保險自助性補充;關愛老年生活,豐富老年文化,提倡鄰里互助照顧,老年人免費體檢參檢率90%以上。加強嬰幼兒、殘疾人、農村留守兒童等關愛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婦女“兩癌”篩查及患者救治機制。落實、規范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和兜底保障長效機制。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提高學齡前兒童進入公辦幼兒園比例;配合做好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工作,鼓勵中小學生在本鎮學校就讀。加快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暢通醫療保障信息系統,完善分級診療體系,加快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聚焦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組織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和撤鄉并鎮20周年成果展示。
(九)加強平安楊橋建設。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守牢疫情不反彈底線。著眼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強化與基層密切關聯的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重大、較大事故發生。完善小二型以上水庫和圩堤汛期監控制度機制,提升氣象、地質等各類自然災害防御能力。加強食品市場日常監管和重點時段檢測抽查,提高關系人民健康產品和服務的安全保障水平。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為有效平臺,推進精神文明創建,壯大志愿服務者隊伍。深化村鎮社會治理網格管理,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調解機制,構建聯通“多網合一”社會治理網絡和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推動掃黑除惡長效常治。做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加強宗教依法管理;發揮“工、青、婦、老”等群團組織積極作用。抓緊化解各種存量風險、防范增量風險,確保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