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域街道工作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20年,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南外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帶領全體干部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人民為中心,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創新創特,為建設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全穩定的美麗幸福南外而努力。
2020年工作
一、把黨的建設放在首位,黨建引領作用增強
夯實黨組織基礎建設。制定全年黨建工作要點和2020年工作計劃,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黨工委中心組和機關黨支部學習活動正常,開展干部職工讀書交流會,抓實基層黨建“三化”建設工作,補齊短板、強弱項、揚優勢,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上臺階。紅環路社區黨委、下壕塘社區黨委黨建“三化”建設列為區級示范點。做好意識形態工作。高標準打造了三康廟、紅環路、下壕塘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加強網絡輿情管控和民族宗教陣地、活動的管理。加強宣傳報道,累計向上投稿60余篇,市級以上用稿5篇,市級17篇。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644場,開展戰“疫”榜樣、章貢好人評選活動2次。從嚴管黨治黨壓力傳導更強。黨工委切實履行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定期聽取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情況匯報,專題研究部署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制定《南外街道關于推進廉潔章貢建設的實施細則》,今年以來開展作風督查7次,立案4件,處理違紀黨員3名,干部管理更加嚴格。街道黨建基礎日益扎實,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統領老舊小區改造、疫情防控、保文創衛等工作,為章貢區在贛州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貢獻南外力量。
二、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保護人民生命安全
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后,南外街道迅速進入抗擊肺炎疫情戰斗中。率先在卡點設立臨時黨支部,讓黨旗飄在卡點上;率先采取集中連片的管控方式,解決小區分散管控難的問題;率先制作《小區出入通行證》,強化管控力度;率先上門入戶摸排,用“網格員+微信群+鐵腳板”編織防控信息網。轄區出現確診病例后,立即封鎖小區,實行24小時全封閉管控,沒有出現本土傳染的病例。發動黨小組長、居民小組長、樓棟長參與防控工作,黨員帶頭參加防控,群眾積極加入防控隊伍,干群一心共筑疫情防護墻。常態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及時根據上級防控要求調整工作重點和措施,街道上下萬眾一心,干群齊上陣,為防控疫情而努力。
三、落實六穩六保政策,保障經濟社會穩定
在疫情控制后,全力推進復工復產。及時為轄區企業發放復工指南,為復工企業備案,助力企業復工復產。西橋路5號在疫情得到緩和后,進場快,為街道政府性投資項目復工復產拉開了序幕。加大就業宣傳和招聘力度,共舉辦招聘會3次,吸引就業者1215人次,達成就業意向227人,共為158名下崗職工發放社保補貼共計188839.67元,保障居民就業。響應發展夜間經濟、地攤經濟號召,在漁灣里美食街設立了地攤廣場,試營業之初攤位數量86個,簽約56家商戶,帶動群眾就業150余人,實現交易額近百萬元。深層次挖掘南外經濟發展資源,聘請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對南外街道地攤、夜間經濟進行評估和規劃,為地攤經濟、夜間經濟發展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四、主攻老舊小區和返遷房安置,提升群眾居住質量
全年啟動老舊小區改造項目14個,2個立面改造任務,目前已完成7個,剩余改造項目已經完成進度約90%,預計今年年底前能夠完成主體建設。老舊小區改造不僅為居民解決了最迫切的環境臟亂差、消防安全隱患、排水排污不暢通、道路坑洼、管線凌亂等問題,更解決了改造后“誰來管、怎么管”的問題,讓百姓生活家園更加美麗。西橋路5號老舊小區改造點作為2020年全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暨棚戶區改造工作現場會的視察點,獲得市委、區委主要領導的肯定。完成南河大橋擴寬改造項目所涉房屋掃尾工作、氣壓機廠二區零星散戶征收。完成贛紡和潮泥灣地塊返遷安置房分配工作,分房991套,實現了867戶群眾安居夢。
五、全力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群眾安全
做好重大節假日、敏感時期信訪穩定工作,轄區內未發生重大群體性上訪事件。對贛紡返遷安置房分配、潮泥灣返遷安置房分配、西橋路5號老舊小區改造、玻璃廠老舊小區改造、環城路農機局老舊小區改造、東陽山路氣壓機廠二區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進行風險評估。開展“鎮街吹哨、部門報到”工作。發起三級哨13起,目前已解決6起,正在處理7起;二級哨15起,已解決12起,正在處理3起;一級哨6起,已解決5起,正在處理1起。每月召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領導小組調度會,對收集到的線索進行研判,收到轉辦線索共5條,均已核結。通過多種方式定期開展掃黑除惡宣傳工作,切實提升群眾對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知曉度和認同感。組建一社區(村)一隊,共參與調解矛盾糾紛41次。開展房屋安全隱患和九小場所排查,存在安全隱患房屋8棟,“九小”場所1389家,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檢查力度加強。
六、強化城市管理,改善城市面貌
環境治理有效果。開展沿街經營戶“門前三包、聯包聯創”行動,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城市衛生得到改善。清理牛皮廯共680處,整治小區衛生200多個,清運垃圾150余噸,清理衛生死角888處。行政執法有力度。勸導各類占道經營、出店經營30000余次;勸離流動攤販90000余起;處理各類投訴件300余起;共拆除各類臨時搭建物共80處,拆除違章違法建筑面積共約3686.37平方米。實施行政處罰33件,罰款共計24800元。保文創衛工作有實效。組織黨員、居民組長、社區志愿者等800余人共同參保文創衛工作,常態化開展保文創衛工作,完成市區兩級反饋問題整改,在區級保文創衛評比中獲得獎金15萬元。三康廟社區、下壕塘社區、漁灣里美食街、下營角等點位順利迎接了國家衛生城市檢查、全國文明城市復評的檢查。
七、惠民政策落實到位,保障群眾生活
一是脫貧攻堅成效穩定。已完成中央第十一巡視組對省開展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反饋意見問題28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檢視問題整改任務問題3個,2019年度脫貧攻堅成效考核指出問題18個,“十大清零行動整改”,掛牌督戰問題20個等整改工作。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健康扶貧、危房改造、飲水安全、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政策。開展扶貧扶志感恩行動,做好貧困戶感恩教育。精心準備,順利通過省脫貧成效專項調查。二是專項補貼及時發放。發放農村低保對象911人次低保金300325元,城市低保對象9320人次低保金4181855元,城市特困對象共計發放344人次資金324392元,農村五保對象共計11人次資金6765元,截止11月20日共發放臨時救助金319人次,資金共655600元。
2021年工作計劃
2021年,南外街道將繼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在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群眾服務上創一流工作,不斷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強化黨建引領
(一)持續夯實基層黨建基礎。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五中全會精神當做首要政治任務,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制度,鞏固基層黨建“三化”工作成效,不斷提升基層黨建質量。嚴格落實“”等各項組織生活,黨組織活動規范正常。加強黨員教育,進一步優化培訓內容,增強教育培訓工作的統籌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做好換屆選舉,把社區(村)“兩委”班子建設地更加堅強有力。加強對社區(村)黨組織書記、黨務干部的培養,不斷提升干部的政治素養和業務水平,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為街道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政治保障。
(二)抓牢意識形態工作。認真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把牢思想方向,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加強感恩教育,弘揚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加強外宣工作,做好重點工作、中心工作宣傳報道,傳播南外好聲音,樹立南外新形象。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做好融合文章,常態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讓文明新風浸潤萬家。
二、做好城市建設
做好老舊小區改造。從人民的實際需求出發,改出人民想要的生活家園。2021年,街道計劃改造的文明大道西路段115號周邊、環城路路段4號周邊、西橋路路段1號周邊、杉木樹下路段八五一臺周邊、文明大道路段74號周邊、贛南醫學院老校區家屬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等六個老舊小區改造片區按照群眾主體、點單服務、連片推進、各方滿意的思路,為老舊小區改造章貢模式注入新的活力,讓群眾享受更多的發展來帶的紅利。
強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完成羊婆巷地塊返遷安置房分配工作,完成紅旗村7、8組地塊的征收任務,解決拆遷遺留問題的工作,保障騰房騰地,保障返遷安置房的順利建設。
三、抓好城市管理
探索小區多樣管理模式。一是加強對物業的規范化管理,讓物業公司履行好職責。二是鼓勵小區業主成立業主委員會,實現群眾小區自治。三是通過集中連片管理的模式實現治理,創新無物業小區管理模式。
加強城市秩序管理。加強對“門前三包”、聯包聯創的推廣,打造示范街;對流動攤販、占道經營進行查處,改善占道擁擠的現象。加強轄區二輪車停放的管理和勸導,維護城市公共交通秩序。
加強城市環境保護。繼續做好河長制工作,加強對沿岸的環境整治和非法電魚的活動的巡查。加大對轄區餐飲店油煙污染、油煙擾民、噪音擾民等環保問題的處置,讓環境保護更有力度。
四、做好群眾服務
加快黨群服務中心建設。一是加快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全面落實“最多跑一次”,做好“一窗式”服務,為群眾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服務,力爭年前完成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建設。二是提升社區(村)黨群服務中心水平。優化窗口功能設置,讓百姓辦事方便、快捷。
加強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一是落實信訪案件領導包案制度,維護社會穩定。二是加強“老師傅”調解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參與調處矛盾糾紛的化解能力。三是打造三康廟、紅環路、下壕塘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落實各種民生優撫政策。做好脫貧攻堅驗收工作,加大力度推動城鎮困難群眾脫貧解困工作。持續落實低保、特困人員等補助金發放。加大臨時救助的力度,讓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惠及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