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農辦打造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
(一)發展現狀。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以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農業基地建設為載體,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農業龍頭企業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經營模式創新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特色產業轉型發展,走出了一條規模適度、特色鮮明、龍頭帶動、科技支撐的現代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之路,為“十三五”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制約因素。“十三五”時期,既要看到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工商資本下鄉、國家加大農業投入等給特色產業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更要清醒地認識到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制約瓶頸。
一是農業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約束兩道“緊箍咒”日益趨緊,發展生產和優化生態的任務艱巨繁重。
二是農業基地規模雖然發展壯大,但質量效益不高,特別是我縣農業經營規模小、經營主體弱、科技含量低等問題突出。
三是城鄉要素加速流動,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兼業化等問題日益凸顯,加之農機農藝融合較難,綜合機械化水平差距大,制約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土地撂荒現象日益突出。
四是農產品精深加工短板明顯,產業鏈不完整、不銜接仍然是農業發展的軟肋,品牌建設滯后,叫得響亮、拿得出手的農產品不多。
五是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專業市場缺乏,農村營銷隊伍少、專合組織作用發揮不好,嚴重制約了我縣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的發展。
六是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得到實質性改變。
二、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快速增收為目標,以建設大園區、培育大產業、塑造大品牌、開拓大市場為總體發展方向,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鎮園結合、產村相融、一體發展”的總體思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態保護與建設,推動農業科技和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發展持續、經營集約、安全生態的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農業產業集中發展區,把我縣建設成為全國有名的特色農業產業基地。
三、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到2020年,全縣特色優勢農業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糧油果蔬肉等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物質裝備水平和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生產經營方式不斷優化,農業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現代農業園區全面建設,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四、區域布局及重點工作
(一)產業布局
1.優質糧油:通過建設高標準糧田,積極引導企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戶發展訂單農業,建立以“雙低”油菜、優質水稻為主導的優質糧油基地,帶動全縣優質糧油快速發展。依托產糧(油)大縣等項目支撐,建設成為全縣水稻、油菜生產優勢鎮鄉。
2.優質水果。采取“大園區、小業主、多業主”的發展模式,實行集約化經營、標準化建園、立體式發展、統一化管理,整體推進、連片發展,擴大甜橙、油桃、白檸檬種植規模,通過加強果樹管理,抓好林下利用,完善營銷體系等措施,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大力發展文旦柚、榮仙柚,改良品種和提升品質,建成萬畝優質名柚產業帶。
3.綠色蔬菜。采取大棚生產與露地栽培相結合,滴灌、噴灌與集雨節灌相結合,龍頭企業與種植大戶相結合,基地生產與大中型超市、批發市場相結合,大力發展綠色商品蔬菜產業,促進產業基地單產、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示范帶動全縣綠色蔬菜產業發展。
4.現代畜禽。采取龍頭企業帶大戶、大戶連散戶的模式,推行寄養制等模式,擴大養殖規模,實施標準化生產,著力發展優質生豬、特色家禽。立足地方特色和市場需求,加快調整養殖業結構,大力發展肉牛、肉羊、肉兔、野雞等特色畜禽和節糧型畜禽,改變“一豬獨大”的現象,帶動全縣現代畜牧產業快速發展。
5.道地中藥材。引入有實力的中藥材種植加工企業,按照“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基地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白芷、佛手、丹參、芍藥等中藥材產業。采取生產、加工、營銷全產業鏈發展方式,加快中藥材深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建設。
6.優質干果。整合林業項目資金,加大投入力度,按照集中連線成片的要求,大力發展以優質薄殼核桃、九葉青花椒為主的優質干果產業,建成1個干果之鄉、2個干果產業帶、3個干果產業重點示范片。
7.特色水產。充分利用現有水域,著力打造標準魚塘養殖園區。依托豐富的冬囤水田資源,結合鄉村田園風光、鄉村文化旅游等,打造有機米、生態魚品牌,大力發展“畝產千斤糧、收入萬元錢”糧經復合稻田養魚產業帶。
8.休閑觀光農業。以農家樂、庭院經濟為重點,積極發展生產標準化、經營集約化、服務規范化、功能多樣化的現代鄉村休閑觀光農業,打造休閑農業品牌,建成3條以上集生產、觀光、休閑、品嘗、體驗、教育于一體的農業觀光旅游線路。
(二)工作重點
一是強化基礎配套。抓住政策機遇,積極爭取水利建設項目,全面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五小”水利工程,提升水利保障能力。認真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全縣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耕地占補平衡。全面開展耕地質量評定工作,對新增耕地的后續培肥加強指導和監管。深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秸桿還田、有機質提升技術,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建設高標準農田。整合水利、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資金,從中拿出部分資金專門用于田間機耕道建設;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社會力量自主投資建設機耕道等農田基礎設施,推動農業機械化生產。
二是強化主體培育。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工作,力爭每年引進投資500萬元以上的農業企業(業主)20個以上。通過獎勵補助、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支持等方式,引導工商資本、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帶資金、帶技術、帶信息、帶管理、帶市場參與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合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落實好農業補貼政策,新增補貼要向種糧大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
三是強化園區建設。要堅持因地制宜,種養結合,突出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園區和產業基地,促進土地、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深度融合,引領全縣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加快發展。以現代農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為載體,推進優質糧油、蔬菜、水果、中藥材、干果、珍稀林木、畜禽、漁業及其他區域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和產業鏈延伸,不斷擴大園區和基地規模,提高產業聚集度,使園區和基地內主導產業聚集度達到80%以上。鼓勵園區和基地推行生產、加工、商貿流通全產業鏈開發,實現農產品加工、流通增值,依托園區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生態循環農業,進一步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提升園區經營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突出規劃引領,強化頂層設計。立足縣情,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稟賦優勢,以規劃為引領,統籌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全縣特色優勢農業發展規劃一旦形成,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同時結合各級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等政策,明確全縣特色產業發展的首要位置和政策扶持,優化政策激勵導向。
(二)調整優化布局,促進產村相融。堅持產業發展與新村建設統籌推進,以新村建設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助推新村建設。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提升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催生鄉村旅游、健康養老等新型業態。把產業基地與新村建設相銜接,把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深度融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堅持產村相融發展理念。著力打造自然山水相融、庭園設計優化、田園風光盡顯、農家情趣濃厚、農村特色鮮明的新型村落民居。
(三)持續提質增效,筑牢發展基礎。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縣財政每年安排相應的資金扶持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優化整合、打捆使用涉農項目資金,同時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農業,共同支持基地基礎設施、標準化規模經營、農作物(畜禽)良種培育、設施農業、疫病防控、配方施肥等集成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激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對新型經營主體集中成片流轉土地500畝以上的,通過項目跟進解決水、電、路等基本條件,實現項目跟著新型經營主體走、跟著土地流轉走、跟著規模經營走。加大招大引強力度,多渠道引入社會資金進入優勢農業產業,創新農業融資模式。實施品牌發展戰略,鼓勵龍頭企業申報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支持企業申報農產品原產地地理證明商標、省級著名商標、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定認證的農產品品牌,優先組織專題報道,優先安排參加各類博覽會、招商會和展銷會。有計劃、有步驟組織企業到全國大中城市開展品牌推介活動。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鼓勵農業企業通過互聯網銷售特色優勢農產品。堅持種養結合,循環發展,大力實施農村沼氣工程,推廣“果(蔬、糧)—沼—牧”等生態能源循環模式;堅持糧經復合發展,推廣綠色生態種養模式,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加強體系建設,提高科技水平。加強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搭建經營主體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平臺。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建立科研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研究和推廣。扶持發展社會化農技推廣組織,形成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格局。加大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健全完善動植物防疫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業標準化體系、農業減災防災及環境保護體系、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等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質量安全控制、病蟲害防控、災害測報、抗旱防洪等方面提供全程化服務。
(五)創新機制體制,激發發展活力。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以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為重點,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激活農村要素,盤活農村資源,激發農業發展活力。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培育規范土地流轉交易市場,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動。創新農村經營機制,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以利益分配為中心,完善和創新多種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采取訂單農業、股份合作、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基地+專合組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農業金融信貸服務機制。加強政銀企溝通合作,優化涉農信貸工作機制,金融機構要加強對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的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產品,重點開展農機質押、存貨質押、大額訂單質押、涉農資金擔保業務,積極推動利率、期限、額度、流程、風險控制等方面完善和創新,合理調配信貸資源。創新開展大型農用生產設施設備、林權、流轉后土地經營權等抵押貸款和應收賬款、倉單、專利權、注冊商標專用權等權利質押貸款。支持保險機構進入農業領域,拓展保險業務。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上市融資,對在境內外成功上市的農業龍頭企業,予以一定的獎勵。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建立縣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協調解決具體問題;各鎮鄉建立相應的工作協調機制,通過上下聯動,推動我縣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