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局教研教科發展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現狀分析
(一)現實嚴峻
1、新課程高考模式。2009年*省高考改革方案,是以學科會考、綜合素質評價為基礎的考試招生改革。考試科目設三個層次:第一層
次為重點本科,考3(語、數、外)+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自選模塊;第二層次為一般本科,考3(語、數、外)+文科綜合或理科
綜合;第三層次為專科及高職院校,考3(語、數、外)+技術(信息技術或通用技術)。這對*乃至整個*現有的普通高中布局結構是
一個嚴峻的考驗。
2、教育質量歸屬。教學質量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教育行政管理與學校管理的最終目標是追求理想的教學質量。教學質量受制于
教育制度與政策的導向、學校的布局結構、師資的配備與培養、財力物力的保障等多種因素。教研教科工作在微觀領域服務于教學質
量的提高,雖然不是教學質量的決定力量,但教研教科工作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對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起重要作用。
3、學齡人口。根據*市教育統計資料匯編,20*-2019年*市在冊中小學學生數統計如下:
2、2011-2019年數據來自教育局20*年11月編制的統計資料
3、九-七年級中外市借讀4111人,六-一年級中外市借讀21851人
上表表明,*市的學齡人口自20*年后急劇下降。按照智力分布理論,意味著同齡人口的優質生源急劇減少。如果*省的學齡人口分布曲
線與*相近,*的高考水平穩步提高是可能的。問題是全省各縣市區的學齡人口分布趨勢并不一致,這對急劇下降的縣市來說是個極大
的挑戰。
4、會考與高考水平。*市參加*省普通高中會考(七門學科:高一歷史、地理、信息技術,高二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的平均分、
合格率與優秀率共21個指標,在*市九個縣市區排名中,20*年與20*年相比,3個指標位序上升,2個指標位序平行,16個指標位序下降
。并且進入前三位的只有信息技術的平均分(第三位)、及格率(第一位)和物理的優秀率(第三位)。這非常需要我們轉變概念,
調整策略,夯實基礎,提高水平。
盡管*的高考總體水平在*市處于領先地位,但是,以*年人均GDP大于1500美元的15個縣或縣級市(*、*、*、*、*、*、*、*、*、*、*
、*、*和*)為比較對象,以重點萬人比、本科萬人比和專科萬人比為指標,20*-20*年,*市在15個縣市中的位序并不理想。這說明
,從萬人比角度,*的高考水平在*省內話語權不多,同時也表明發展空間較大。
(二)基礎厚實
1、領導重視。各級領導特別是教育局領導對提高*教育質量、提升*教育品質非常重視。提出了以“新農村教育”為核心,不斷追求*
教育的品質化、公平化、最優化和規范化的目標,為教研教科工作指明了方向。
2、管理水平。教育行政管理與學校管理水平,*走在*市前列。如*的人事制度改革、“陽光招生”、“抱團發展”、“自主發展性督
導”等許多項目引領*、*教育改革。
3、師資素質。教師的專業態度、專業技能等綜合素質以及教學水平,*走在*前列。如在20*年教研系統三項教學評比中,*市在*市教
學論文評比中,一等獎占21.16%、二等獎占19.27%、三等獎占16.31%;教學案例一等獎占19.29%、二等獎占22.78%、三等獎占
22.36%;課堂教學(優質課)一等獎占21.59%、二等獎占18.44%、三等獎占17.13%。
4、質量家底。基礎教育整體質量,如中考、高考水平等顯性指標,*走在*前列。20*-20*年*市的高考重點萬人比,已連續四年穩居*
縣市區第一,本科率和專科率穩居*縣市區前列,特別是20*年*市的高考理科重點人數名列*省縣級市第四。
二、基本定位: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將教研教科工作定位為:
教研、教科室接受教育局的委托,承擔中小學教學研究、學科教學業務管理、教育科學研究,履行研究、指導、服務、管理職能,努
力成為:教育質量提高的研究者、策劃者;教育科學研究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者、服務者;教育行政管理的參與
者、協助者。
三、工作理念:
創造服務教學質量提高的教研與科研
四、行動口號:
質量為本,團隊推進;
科研引領,效益優先;
增值評價,自主發展。
五、重點目標:
(一)以教學質量為核心,探索教學質量增值評價機制,持續提升區域教學整體水平
——以素質教育為導向、高中教育為核心、初中教育為重點、小學教育為基礎,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學業成績、身心素質和個性特長
進行動態監控、增值評價,切實保障基礎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其具體目標為:
1、建立高中教育策略研究指導中心。開展高考策略研究指導,尤其是探索研究新課程理念下,我省高考改革新方案的應對策略與措施
;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研究與指導,有效服務地方社會經濟建設;構建*市學校高考水平動態評價制度,保障我市高考水平的
穩步提高。
2、探索初中學科學業發展性評價機制。逐步建立中考學科成績增值評價分析制度,努力形成“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環境;探索學
生學科個性特長增值評價機制,科學合理地張揚學生的個性。
3、形成小學學科教學水平動態評價制度。探索建立小學畢業年級學科教學水平增值評價分析制度,實行小學學科課程三維目標實現程
度動態監控。
(二)以有效教學為目標,構建教學研究共同體,逐步提高區域教學整體效益
——以優化教學環節、追求教學效益、提升教學質量為目標,構建以學科教研員為領銜、名骨干(特長)教師為主體、發展性(升格
)教師為輔助、青年(入格)教師為補充的,在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技術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有效探
索的教學研究共同體。教學研究共同體下設若干個學科教學研究團隊。其具體目標:
1、現狀診斷。以三年為一個周期,對所有學科教學進行一次全面的、系統的調查研究,總結學科教學經驗、發現學科教學問題、把握
學科教學方向、探索學科教學策略。
2、課程處理。根據新的課程目標,遵循中考和高考命題方向,結合生源實際,研究課程的取舍、補充和拓展,力求形成具有*特點的
地方課程。
3、主題策劃:以現狀診斷為基礎,以有效教學為目標,重點圍繞有效備課、有效上課、有效作業等方面,每學年策劃并實施教研主題
2-3個,不斷提高教學研究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4、學業監控:以新課程三維目標和中考、高考命題方向為指導,結合*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實際水平,加強命題研究,分層建立試題
庫。構建學業成績調研制度,建立教學質量監控數據庫,加強教學研究的反思。
5、專業引領:充分發揮風格教師的引領學習與示范輻射作用;不斷加強對升格教師的定位指導與強化訓練;嚴格規范入圍教師的教學
程序與基本素質。
(三)以教育品質為方向,構建科學研究共同體,不斷增強區域科研整體品位
——以圍繞區域教育的主要特征,通過優先研究與優勢研究,引領管理、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教育品質為方向,構建以教科員為領
銜,教育管理人員和骨干教師為主體、青年教師為基礎的,在教育行政管理、學校管理、學科教學、教育評價、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
進行有效探索的科學研究共同體。科學研究共同體下設規劃設計、課程建設、專業發展、質量評價四個研究團隊。其具體目標為:
1、重點做好全局統領性課題。繼續做好國家規劃課題《區域推進“新農村教育”的實踐研究》、省規課題《縣市基礎教育質量保證體
系構建的研究》的研究,努力形成“新農村教育”的基本思想、基本體系和基本模式。
2、全力構建學科導向性課題。分別在教學、科學研究共同體和學校層面,圍繞學科教學的理念、目標、內容、策略、評價等方面進行
研究,探索學科教學規律,提高學科教學效益,努力形成具有*特點的學科教學范式。
3、不斷探索學校標志性課題。以課題研究的策略,在管理、教育、教學、服務等領域,引領并幫助學校提煉優先發展項目或優勢發展
項目,努力打造學校特色,不斷張揚學校個性,逐步形成學校品質。
4、繼續鼓勵教師自主性課題。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標,繼續鼓勵教師參與教學研究與教育研究。
六、保障措施:
(一)爭取增加教科研經費
加強學業監控、建立符合*教學實際的試題庫、數據庫,實行教學質量增值評價、利用團隊力量引領學科建設等工作都需要經費支出,
因此迫切需要增加教科研經費。新增經費項目主要包括:義務教育學生期終學業評價、試題庫與數據庫、教學質量動態評價獎勵、教
學研究與科學研究共同體活動等方面的經費。
(二)健全教科研機構
在現有學科辦公室(中學理科、中學文科、小學幼教、綜合)、規劃辦、會考辦的基礎上,增設信息辦、課程辦、研訓辦、評價辦。
成立教學研究共同體和科學研究共同體。兩個研究共同體共設22個團隊,其中教學研究團隊18個,科學研究團隊4個。
(三)完善教科研網絡
1、在縱向層面,逐步形成以教學研究共同體、科學研究共同體為引領,教學研究團隊、科學研究團隊為骨干,學校教研組、課題組
為基礎的教研教科工作網絡。
2、在橫向層面,切實加強縣域之間的研討、交流與溝通;努力形成校際之間團隊學科的共同發展;不斷深化教師之間的專業引領與學
習共享。
(四)創新教科研制度
今后三年,將重點圍繞集體決策、團隊推進、科研引領、效益優先、增值評價、分層教研和分類評優等方面,創新教研教科工作制度
,堅持教研教科工作的嚴肅性,保障教研教科的公平性。
七、*年主要工作要點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按照教育品質化、公平化、最優化和規范化的總體要求,圍繞“有效教學”這一核心
,深化課程改革,探索教學研究、科學研究策略,為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育品質提供有效的專業支持。
(二)主要任務
1、教學診斷。全面、系統地開展*市基礎教育教學現狀診斷工作,在學生、教師和學校教學管理等方面,總結教學經驗、教學特征,
發現教學難點、缺點與問題,從而把握教學研究、科學研究的方向、重點以及研究的策略,為著力打造“高效型課堂”、“創新型課
堂”和“集約型課堂”,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信息、奠定基礎。
2、課題研究。以全國十一五規劃課題《區域推進“新農村教育”的實踐研究》為核心,在開題論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課題研究方
案,調整研究人員、梳理研究內容、充實子課題,努力形成“新農村教育”的基本思想、基本目標、基本體系和基本模式。同時在一
體化、品質化、均衡化等方面產出階段成果。
開展*市文科教學現狀與趨勢的調查研究,構建文科教學應對策略,提高文科教學總體水平。深化英才教育的實證研究,努力形成英才
教育的基本框架和操作體系。
3、增值評價。以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高考水平為重點,按照新課程三維目標要求,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在學生發展水平、教師發展水
平和教學管理水平等方面,研究、制定并實施《*市教學質量增值評價制度》。
4、課程改革。準確把握*省2009年高考改革方案的精神實質,客觀分析我市普通高中的布局結構,指導學校科學制定尊重學生個人意
愿、利于穩定并提高教學質量的走課制度和分層教學模式。
5、教研主題。教學研究要圍繞有效教學這一總的目標,設計、策劃并實施學科教研主題。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是“以學定教、以學論
教”,即以課程目標實踐程度為指向,學生的學情為基礎,在計劃制定、理念影響、教材處理、情景創設、方式提供、教學組織和教
學評價等方面,能夠有效地保障并促進學生的學力發展。實踐有效教學,要持續探索、努力構建符合*實際的高效性課堂、創新型課堂
和集約型課堂。
在課堂教學評價方面,學習并推廣《課堂觀測技術》,使之成為教研員和教師的基本能力之一。
6、籌建項目。(1)高中教育策略研究指導中心:根據*高中教育實際,擬建的高中教育策略研究指導中心,主要涵蓋高中學校布局結
構、高考應對策略、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等方面的研究與指導。今年首先圍繞高考應對策略,重點做好前期的調研工作,爭取出臺《*市
高中教育策略研究指導中心建設方案》。(2)教學研究、科學研究共同體:擬建中的教學研究、科學研究共同體是以教研員、教科員
為領銜,集合*學科教學、科學研究中的優秀分子,圍繞提高教育質量、提升教育品質這一核心目標,開展學習、調研、指導與服務,
努力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與共進。今年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爭取出臺《*市教學研究、科學研究共同體實施辦法》,并在高中層
面建立學科團隊進行試點。(3)試題庫與數據庫:命題與考試直接影響教學過程與教學質量。通過命題研究與考試評價引領素質教育
、提高教學質量,顯得特別重要。要通過多種渠道保障對試題庫、數據庫建設的投入,力爭在年內基本建成試題庫與數據庫并發揮作
用。
7、調查研究。(1)分層教研、分類評優調研。根據學校布局、師資水平的層次性,按照“新農村教育”的要求,在調查研究的基礎
上嘗試建立分層教研、分類評優制度。(2)開展學科導向性、學校標志性課題調研。(3)開展教師教學發展性評價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