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發展農民培訓建設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我省農村產業結構的大幅度調整和城市化步伐的進一步加快,農村成人教育和農民培訓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進入新世紀,“百萬農民培訓工程”、以轉業農民為主要對象的“百萬職工雙證制教育培訓工程”相繼實施,種養專業戶培訓、轉產漁民培訓、下山移民培訓、被征地農民培訓方興未艾。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是農村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一、結合省情特點,實施“雙百”工程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是一個土地資源極為貧乏的省份,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農民人均擁有土地不足半畝。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從人均不足半畝的資源小省,發展為經濟活躍、人民富裕的經濟大省。2009年,全省農民人均收入為5400多元,連續18年位居全國各省區首位,靠的主要是鄉鎮企業。統計數據顯示,自*-2009年,全省鄉鎮工業產值從772億元增長到20610億元,利潤總額從29.6億元增加到1100億元。全省現有1000多萬中小企業職工中,有900多萬來自農民。1998年至今已有近300萬農民轉為非農人口,城市化率達到51.9%。農民人均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來自非農業部分。浙江近20年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一個逐步推進農村工業化的過程,是農民逐步職業化的過程。歷史形成的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差異,決定了不同地區的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應有不同的工作思路和發展方略。省情特點啟示我們,我省農村職成教工作必須針對人均耕地不足半畝這一現實,順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多元發展”這一趨勢,重點打好“鄉鎮企業”這張牌,在為發展效益農業服務的同時,重點做好培訓轉移勞動力這篇大文章。基于上述認識,從20*年起,省教育廳與省農辦聯手組織實施了“百萬農民培訓工程”,主要目標是:培養上百萬農村致富帶頭人,重點推廣一批農業科技新成果示范項目,建立農村轉移勞動力教育培訓機制。20*年下半年開始
,又實施了以培訓鄉鎮企業職工為主體的百萬職工雙證制教育培訓工程”。各市、縣把全面實施“雙百工程”提上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培訓規劃,扎扎實實地付諸實施。許多地區成立了由市、縣主要領導負責的農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經費保障措施。如,寧波市在確保農村教育經費增長的同時,制定了在土地出讓金凈收益中提取1%用于農民培訓的政策,并根據不同培訓對象和內容規定每人200~1000元不等的經費補貼措施;杭州市也決定每年從土地出讓金凈收益中安排1000萬元用于農民培訓。2009年,全省農村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共培訓農民858萬人次,其中轉移勞動力培訓119萬人次。農民培訓的廣泛開展,促進了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省委書記高度評價成教戰線的這一舉措,他指出:“兩個‘百萬工程’提得非常好,非常切合實際。實施‘百萬職工雙證制教育培訓工程’和繼續實施‘百萬農民培訓工程’,把教育與當前的生產力結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和國民整體素質,應當大力提倡。”在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下,全省各地多種形式的農民培訓如火如荼,成為新世紀浙江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屬我省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衢州市,為有序轉移農村勞動力,實施了“萬名農民素質培訓工程”。市、縣、鄉都建立了領導機構,做到有目標、有措施、有經費、有考核。凡第一次參加培訓的農民全部免費,由政府買單;對低保對象、農村困難群眾,則不計培訓次數全部免費;培訓經費按人均不低于150元的標準,由政府籌措,2009年全市共籌措培訓經費1174萬元。為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該市還創造性地推行“勞務培訓券”制度,農民持培訓券可自主選擇培訓點和培訓內容。同時使勞務培訓與職業介紹相結合;鼓勵職業學校到鄉鎮辦班,送培訓下鄉;建立勞務培訓與輸出基地,各縣(市、區)和一批重點鄉鎮都建立了就業培訓中心。目前,衢州市外出打工的農民已達35萬人,去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920元,比上年增長9%,其中農民勞務收入比上年增加了27
%。處于大山深處的四明山鎮,曾是寧波市和余姚市的重點扶貧對象。該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引進了紅楓這一花卉種植業,并以此為抓手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民技術培訓工作,先后組織了92期技術培訓,培訓花農4500多人,占全鎮花卉從業人員的80%以上。目前,紅楓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1745畝,栽種紅楓的農戶已占全鎮農戶的80%以上。2009年全鎮花卉銷售高達3242多萬元,戶均花卉收入8643元,全鎮花卉收入占農業總收入的70.7%。由四明山鎮成校啟動并組織實施的這一項目,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以小商品市場聞名全國的義烏市,在實施“雙百工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該市以提高經商人員全面素質、經營管理能力和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職業技能為重點,開展多種形式的免費培訓,有效地提高了轉移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和經商人員的從業素質。截止2009年底,全市31.6萬農村勞動力中,已經有22萬農民經過學習和培訓轉移到二、三產業工作。紹興縣在加快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為切實保障被征地農民的根本利益,確立了“三有一化”(有股份、有保障、有技能、社區化)的工作方針,把技能培訓作為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重點,以鄉鎮成校為載體,全面啟動“農民培訓工程”,并首創了“政府買單,企業訂單,學校出單”的培訓模式,即政府籌措培訓經費,企業根據用工需求向學校下招工訂單,學校列出培訓“菜單”供農民選擇。該縣還以區域性中心成校為基礎,建立起四個失地農民培訓中心。僅2009年,紹興縣各級成校開設各類失地農民培訓班122期,培訓農民11275人次,90%以上的被征地農民經過培訓后學到了一技之長,進廠工作或自主創業。慈溪市圍繞建立城鄉一體、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實現就業的目標,組織實施了“萬名農民培訓工程”、“企業職工雙證制教育培訓工程”、“失土農民培訓工程”、“十萬技能人才培訓工程”、“外來民工教育培訓工程”等五大培訓工程。作為農民培訓主力軍的
各農村成校和職業學校,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2009年全市共開展各類培訓26.8萬人次,其中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13.3萬人,職工雙證制教育培訓2800人,農民全員培訓率高達46.32%。為保障培訓工作的開展,2009年市財政安排了300萬元培訓專項經費。二、加強基地建設,推進三項改革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益,更好地服務“三農”,成教基地建設是重中之重。1998年以來,我省在高標準高質量“普九”、加快縣級骨干職校建設的同時,著力構建縣、鄉、村三級成人教育和職業培訓網絡。省委、省政府制發的有關文件都把加強農村成校建設列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和工作目標。1998年開始,我省部署開展創建“教育強縣”、“教育強鎮”活動,把示范性鄉鎮成校建設和有關的農村成人教育指標列為評定的重要內容,規定申報教育強縣必須要有2所以上的省級示范性成校,教育強鎮的成校必須達到省一級以上的建設標準。20*年省教育廳制發的《關于大力推進農村成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意見》規定:今后5年,每個縣(市)重點建設好2~3所省級示范性鄉鎮成校,經濟發達縣(市)省級示范性鄉鎮成校應占總數的四分之一左右。在上述政策的推動下,我省農村成教基地建設不斷升溫。目前,全省所有鄉鎮都建立了鄉鎮成校,形成了縣、鄉、村三級農村成人教育網絡,學校辦學條件也有很大改善。全省現有省三級以上鄉鎮成校1111所,占鄉鎮成校總數的79%。全省鄉鎮成校共有在編干部和教師6272人,校園占地面積8358畝,校舍建筑面積162萬平方米,科技書籍252萬冊,計算機17617臺。其中占地15畝以上、校舍2500平方米以上的省級示范性成校128所。要使農民培訓工作持久有效地開展,必須在體制上理順關系,在投入上拓寬渠道,在機制上強化激勵。根據“面向市場、適應需要、鄉鎮為主、企業參與”的原則和構建“靈活開放、特色鮮明、自主發展”的現代農村成人教育體系這一目標,我省從20*年開始重點推進以下三項改革:1.推進農村成人教育管理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