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商局社會監管發展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一年。全市工商系統按照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堅持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統領工商工作,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省局“全面建設社會監管和內部管理兩大格局”的工作部署,堅持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的科學監管觀,不斷探索,勇于實踐,全面深化職能工作,努力提升服務水平、工作效能和工商形象,較好地完成了預期的工作任務,在支持我市經濟加快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一、積極構建工商社會監管格局,努力整合助動發展職能,強化市場主體行為監管,實現消費權益保護全覆蓋
(一)傾情服務,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1、助動民營經濟發展載體得到創新。一是啟動實施“五個一萬”工程。根據省局工作方案,結合本地實際制訂下發了《*市工商局推動民營經濟新飛躍“五個一萬”工程實施方案》,進一步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二是實施“9565”培育工程。借鑒以往民營經濟“6855”培育工程的做法,出臺《*市推動民營經濟新飛躍“9565”培育工程》,并經市政府第五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作為今后五年全市助動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三是組織召開全市個體勞動者創業大會。重點推出和表彰了大學生、下崗職工、現代農民、外來務工人員、轉業軍人等五類創業典型,發出了全社會營造創業環境的倡議書,號召全社會共同營造一種“尊重創業、崇尚創新”的創業氛圍,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評價。
2、品牌多向度培育機制進一步完善。一是強勢推進馳名商標爭創工作。召開全市著名商標知名商號表彰大會,激發企業創牌積極性;積極開展馳名商標申報企業調研工作,動員符合條件的企業積極申報;強化品牌宣傳,開展多種形式的講座和論壇。市局在*日報刊發了“中國馳名商標(*)企業家論壇”專刊,長興以縣政府名義成功舉辦“品牌崛起(長興)論壇”,南潯邀請專家為企業授課等。今年以來,全市已新增馳名商標18件,累計達到24件。二是加大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培育力度。在對證明商標資源進行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積極向地方黨委、政府進言獻策,爭取政策支持。同時,以“安吉白茶”為例,向農村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農業科研所等宣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作用,對具有特定品質的農產品、手工藝品進行引導,以品牌帶領農民致富、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目前已完成“長興吊瓜子”、“善璉湖筆”證明商標申請材料補證工作,啟動“長興紫筍”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申報工作。三是推廣商標國際注冊。針對企業品牌建設中的薄弱環節,通過宣傳培訓、問卷調查等方式開展宣傳和幫扶,指導其進行商標國際國內注冊,創立自主品牌。今年新申請國際注冊11件,擴大注冊國家6件。到目前,全市累計有52件商標進行了國際注冊,注冊國家件數達653件。四是深化專業商標品牌基地建設。繼去年織里童裝商標品牌基地申請集體商標后,南潯木業基地開始著手“南潯木業”集體商標申報工作,逐步實現基地標識、集體商標和企業商標互動整合使用。長興為做強做大蓄電池產業,積極推進蓄電池商標品牌基礎申報工作,年內接受省局驗收。五是完善一對一品牌培育幫促機制。各地重新梳理,精心選擇,把科技含量高、經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企業作為重點培育對象,根據企業不同情況,幫助選擇最佳途徑,指導企業爭創馳名、著名商標。今年預申報省著名商標59件,比上年略有增加;通過初審向省局推薦27件、延續確認22件。經縣、區局初審推薦市著名商標77件、延續確認42件。
3、助推市場提升職能得明顯增強。一是當好參謀,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積極向新一屆政府建言獻策。協助政府下放市屬市場的管理權,對織里童裝、南潯建材、長興農批等重點市場實行“一場一策”,并成立政府牽頭、各部門參與的市場管理委員會,實行聯合辦公、統一管理,完善了重點市場培育發展機制。同時,協助市政府出臺多項農貿市場提升改造和星級文明市場創建獎勵政策。對農貿市場實行標準化改造的,和首次達到四星、五星級文明規范市場的,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完善了市場培育激勵機制。二是抓住重點,加大重點市場培育力度。提出織里童裝、南潯建材兩大重點市場發展的建議和措施,并主動參與市場建設方案的制定,協助各級政府、協調投資各方解決建設中面臨的問題,為兩大重點市場重新崛起創造了條件。各地還積極參與農貿市場提升改造工程,年內共有14個新建、改建農貿市場建設項目相繼開業或進入主體施工階段,其中:投資2億元的長興中心農貿市場完成主體施工,投資2.55億元的南潯大橋農貿市場建設項目已經啟動。三是練好內功,強化市場日常監管。分別在“5.1”和“10.1”前后,抽調全市80%以上的人力,計600多人集中上市場抓整治,對商品市場特別是農貿市場無照經營、“三無”過期食品、短斤少兩行為進行了全面清理;同時根據國務院《特別規定》,狠抓了食品市場商品準入工作,出臺具體方案和措施,制定了統一的食品市場商品準入進貨(銷貨)臺帳和實施商品準入的行業范圍及建立標準,專門召開食品市場商品準入現場觀摩會,確定了不同市場的執行標準,為各類市場推進商品準入提供了樣本。
4、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聯動機制初步建立。一是在全市系統啟動紅盾助農“五化”工程。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下發了以推進“農業主體法人化、農產品品牌化、交易方式訂單化、農貿市場規范化、農村消費安全化”為主要內容的“五化”工程實施方案,提出了5年內完成10項與工商職能密切相關的服務新農村量化指標。二是助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和國家總局、省局相關文件,結合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和企業登記的實際情況,針對農村農民和原農民專業合作關心的問題,出臺貫徹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二十六條意見措施。三是積極推進訂單農業。專門下發了《關于深化涉農合同幫扶工程促進全市訂單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并在安吉召開了全市推進訂單農業現場交流會,全力推進訂單農業發展。實現了幫扶農業企業數、推廣示范文本數、簽約訂單份數有新突破。全年走訪涉農企業585家,幫扶企業245家,完成推廣示范文本46件,完成簽約訂單6.6萬份,訂單金額9.7億元。四是聯手推進農業品牌發展。與農業部門合作充分利用雙方資源和網絡,共同宣傳商標品牌富農意義,引導農產品商標注冊,指導培育農產品品牌,維護商標所有人和農民的利益。今年以來,市、縣工商局多次向安吉縣政府匯報、與縣農業局溝通,積極指導“安吉白茶”創馳名商標和國際化品牌,目前已完成馳名商標申報工作。
(二)強化監管,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公平有序
1、嚴懲高危行業違法行為。一是深入開展查處商業賄賂、打擊傳銷、反仿冒侵權等專項整治工作。在查處商業賄賂大要案件方面有較提高,今年共查處30萬元以上商業賄賂案件4起。在打擊傳銷防控體系有新的措施。各地在前期主動爭取政府下文協調各部門打傳職能的基礎上,通過召開政府聯席會議,建立及時通報、宣傳公示、聯絡信息員制度等“三項制度”,進一步落實打傳防控各項工作措施,深化部門協作聯動、社區群防群控的打傳協作機制。二是查辦特大要案有新進展。各地加大了對“兩虛一逃”、商業賄賂、成品油、房地產、虛假標注等領域整治,取得新的進展。三是行政戒小過有新實踐。各地積極踐行行政“戒小過”工作,將行政指導導入經檢工作,實現工作方法從剛性監管為主向剛柔相濟、相輔相成、有機結合的方式轉變,工作重心從事后監管為主向事前預防、事中指導、事后查處相結合的全程動態監管模式轉變。長興縣局制定相關制度,細化操作規程,在全市系統率先試點實踐行政“戒小過”工作。
2、綜合治理虛假違法廣告。一是進一步健全虛假違法廣告整治機制。通過加大聯系、匯報、溝通力度,取得政府支持,建立由市政府牽頭的“*市整治虛假違法廣告專項行動協調小組”,在原市整治虛假違法廣告專項行動聯席會議制度的基礎上,對成員單位進行充實,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狠抓違法廣告公告和通報制度。利用社區工商信息欄、市局信息網,向社會公示被查處的12種藥品、保健品虛假違法廣告;與市衛生局、市藥監局聯合發文,對市級新聞媒體單位的20種藥品、保健品虛假違法廣告進行了通報;以文件形式對市級媒體廣告監測情況進行了通報;對查處案例在《*晚報》刊登《公告》,及時提醒廣大群眾。三是嚴厲查處虛假違法廣告行為。持續加大對媒體的監測力度,共發出書面《責令整改通知書》81件,發出《交辦案件通知書》48件。在全市開展藥品、保健食品廣告專項整治行動,共出動檢查人員399人次,檢查經營單位462戶,發出責令整改通知書103份,撤柜保健食品、藥品1180盒,查封保健食品3*盒、藥品312盒。有6家廣告主退出了*市場。四是開展戶外醫療廣告專項整治。各地對轄區內利用展示牌、燈箱、交通工具等載體的戶外醫療廣告開展了專項巡查和徹底清理。共查處戶外違法醫療廣告9件。五是繼續加強對網絡廣告的監管。進一步配強網絡廣告監測設備,切實加強對網絡廣告的監管。并且與公安部門共同探討了網絡廣告監管工作,建立了聯系制度。
3、著力開展無照經營整治。以平臺、路徑、組織三大要素,著力構建無證無照經營長效監管體系。根據市政府下發的《*市查處取締無證無照經營專項整治實施方案》,促成縣區、鄉鎮政府全面下文,實現部門工作一體化升格。一是筑高增寬平臺,建立政府主導的整治格局。全市各級政府新發或繼續執行已發文件,組建或配強領導機構,逐級開展目標責任考核,牢固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各方配合組織監管整治的一盤棋,使工商部門以往單兵作戰勢單力薄狀況轉變為政府統率兵團作戰,主體意識和目標導向明確,優勢和威力明顯遞增。二是嚴密統一規程,設立內部監管規范標尺。在系統內部探索制定了無照經營監管工作規程,初步建立了履行監管職能和化解責任風險并重的預防體系,并統一制定了《現場檢查筆錄》、《責令停止經營活動通知書》、《無證經營抄告函》等8種文書,使無照經營監管工作形成統一標尺。三是組織開展無照經營專項整治。在全市開展了為期40天專項整治,重點突出了鄉鎮以上政府所在地和縣級以上城市區域內的各類小食店的清理整治,基本解決了小食店的無照經營問題。推進了個體工商戶量的增長,截止10月底,全市取締無照經營戶2233戶,引導辦照4904戶。全市個體工商戶總量明顯上升。
4、積極開展企業信用監管。一是認真開展省局三項試點工作,創新信用監管工作方式。在德清試點建立信用指導員制度;在南潯試點行業信用分類監管工作;在長興試點推行企業信用預警,通過試點實踐,努力運用信用監管新舉措加強工商監管能力。二是開展形式多樣的信用主題活動,擴大社會影響力。市局會同吳興分局組織“省信用管理示范企業——久立集團”等6家AAA級信用企業開展“信用宣傳日”現場宣傳咨詢活動。安吉縣局在溪龍白茶街組織開展了“安吉白茶”行業誠信經營倡議活動。三是開展政府信用監管工作有突破。在長興縣進行試點實踐,構建首批12個成員單位參與的政府聯網信用監管平臺,實現信用信息資源共享、協調互通。今年已通過平臺對長興所有企業進行政府企業信用評價,并對23家AAA級企業進行了公示。四是積極指導企業開展“信用示范企業”爭創工作。組織企業參加全省信用示范企業培訓;幫助企業制定和完善各項制度,對企業實行綜合行政指導;建立重點指導聯系員制度,及時幫助企業提供服務。
(三)關注民生,努力營建安全放心消費環境
1、大力深化“放心店”工程建設。通過抓實“放心店覆蓋率、接受食品配送的經營主體率、食品品種配送率”的提高,狠抓“放心店”擴面提質工作,努力在夯實基礎中求發展。截止10月底,全市已確定12家配送企業,其中5家龍頭企業和7家多源配送企業,已創建放心店1116家,100%覆蓋全市1063個行政村,全市接受配送的經營主體率達到85.32%,平均食品品種配送率達到80.58%,與去年相比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同時,各地有效延伸放心店創建領域,截止目前,全市已創建校園放心店34家,農資放心店33家,社區放心店31家,景區放心店5家。在提高放心店商品配送方面,重點做好四項工作:一是實施配送獎勵,提升配送積極性。德清縣政府按放心店實際配送金額給被配送店3.5%的獎勵,提高了放心店業主配送的積極性,促進了商品配送率的提高。二是推行二級配送,促進食品配送率的提高。長興縣根據放心店業主的進貨習慣等特點,引導配送中心在相對大型的鄉鎮建立輔助配送中心,實施二級配送。三是組織放心店配送商品展示會,搭建商品供求對接平臺。吳興區聯合*市供銷社、吳興區個私協會、老大房有限公司舉辦*市首場“放心店”配送商品展示會,搭建配送商品供求對接平臺。四是建立放心店專業委員會,推動放心店標準化建設。吳興、長興、德清、安吉等地成立放心店專業委員會,加強行業自律,為規范放心店日常經營,強化標準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2、強化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一是劍指知名品牌,引導理性消費。找準消費熱點和維權難點,發揮監測職能,劍指部分問題品牌,通過吳興區電動車專項監測和長興縣農用車專項監測,分別剝開了“國家免檢產品”外衣和“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外衣,及時發現、處理了電動車、農用車等兩大類知名品牌質量不合格案件,警示,引導理性消費,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二是突出預警防范,在安吉縣試行重點食品定點分類監測和危險性評價新機。通過劃分食品類別、設立食品監測點、實施食品危險性評價、進行針對性監管等措施,加強食品安全預警防范,強化經營者行為自律,彌補食品安全監管缺陷,促進食品安全監管職能到位。今年以來,共實施商品質量監測6*個批次,合格464個批次,合格率為76.3%,其中開展食品質量監測344個批次,合格313個批次,合格率為90.9%,
3、科學構建12315行政執法監管新體系。一是制定計劃,有序構建。根據我市實際研究制定了《*市工商局12315舉報申訴集中受理分級處理實施方案》,以全市現有12315消費者舉報申訴網絡為基礎,建立市局12315消費者舉報申訴電話統一集中受理平臺,依托信息化網絡技術,由各縣區局分工協作辦理工作。二是積極維權,快速有效處理。截止10月底,全市共接聽各類電話15206次,與去年同比上升了9.1%;受理舉報申訴件3460,處置率99.65%,與去年同比上升了0.55%;處理申訴涉及金額524.22萬元,與去年同比上升了9.21%;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224.117萬元,與去年同比上升了66.78%。三是結合工商開放日,主推12315服務品牌。邀請經營者、消費者、學生代表等社會各界人士走進12315,向他們介紹12315職責、工作流程,實地體驗接聽熱線電話、調解消費糾紛,加深群眾對12315工作的認識。同時通過聯合1818黃金眼和*電視臺“阿奇講事體”欄目加大12315宣傳力度,強化服務品牌建設,提高公信力。
4、扎實開展“新消費運動”。一是開展培訓,引導員工參與“新消費運動”。組織浙北大廈南潯店400多名員工,開展了“新消費運動”知識培訓,普及新消費知識。二是專家輔導,引領民企參與“新消費運動”。專門邀請北京大學特聘汪教授,對全市160多家較大經營規模的民營企業董事長、總經理,進行了一場以“新消費與精細化管理”為主題的專題培訓。三是聯合倡議,攜手共同推動“新消費運動”。主動攜手聯合市電視臺等級5家媒體、市食藥監局等6個職能部門、*浙北大廈等12家大型商場或超市和酒店、*嘉嘉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貨供商和10名消費者代表,在*浙北大廈購物中心前舉行了“推進新消費,倡導環保消費,拒絕過度包裝”為主題的啟動儀式,聯合發出了“倡導環保消費,拒絕過度包裝”《倡議書》。四是搭建平臺,攜手浙大學子宣傳實踐“新消費運動”。南潯工商分局積極為浙江大學赴*實踐團南潯分團搭建平臺,開展了以進一步推進新消費運動為主題的宣傳咨詢活動,共同奏響進社區、進農村、進維權聯絡站三步曲。
二、努力構建工商內部管理格局,狠抓隊伍行政能力提高,完善監管模式革新效能,強化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設
(一)狠抓隊伍行政能力提高,實現全系統的有能作為
1、加大拉力,提升各級領導班子水平。一是著力開展優秀領導班子創建活動。制定《關于聯創共建“紅盾風采—優秀領導班子”活動的意見》,各級領導班子對照創建標準,同步創建、相互促進、共同達標。從抓學習、抓團結、抓隊伍、抓基層、抓自律等五個方面要求爭一流業績,創優秀班子,注重在原有基礎上鞏固深化創建成果,有序推進市局領導班子創建活動的開展。二是落實理論學習考核制度。各縣區局均建立了領導干部理論學習登記制度,并按學習計劃抓好中心組學習日的落實。每位班子成員每年至少向全體干部上一堂理論輔導課,有效地提高了縣區局班子理論業務水平。三是開展調研指導實際工作。各縣區局班子成員帶頭進行課題調研,堅持每年撰寫調研文章,探索解決分管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長興、吳興、南潯上報調研文章均被省局政務網刊發。
2、激發活力,為想干事業的人搭建舞臺。一是組織新一輪科級領導干部的考核聘任和競爭上崗工作。放寬了副科級干部競爭上崗的條件,鼓勵基層干部和年輕干部參加,新提拔科級領導干部7名,其中5名副科級領導干部全部有基層工作經歷。縣區局“一把手”更新率達83%,市局機關處室主要領導更新率達53%。二是加強輪崗交流聯動鍛煉。在市本級范圍內實行交流掛職的基礎上,拓展范圍,實行市局和縣局之間的上下流動,從縣局新提拔的副科級干部中選派2名到市局機關任職,2名縣局班子成員在縣局之間輪崗交流,3名市局中層干部到分局任職,另有2名副科級干部到省局和杭州掛職鍛煉,真正實現市局與縣區局上下之間,縣區局橫向之間的暢通流動。
3、培養能力,突出干部攻堅破難能力的培養。一是組織開展基層中層干部能力普訓。以發現問題、解析問題、集中點評與實例分析等教、學互動的培訓方式,對全市192名股、所長(含副職)以上干部和市局機關部分干部分四批進行了集中培訓,著力解決基層執法隊伍存在的工作方法簡單、應變能力弱、依法行政能力不強等問題,提高了干部履行崗位職責能力和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二是組織開展新錄用公務員入門教育培訓。統一安排全市系統新招錄的21名新公務員集中開展入門教育培訓。促使其盡快適應新的工作。并且改變以往直接上崗的做法,采取集中安排三個月見習的方式,組織到織里分局、注冊窗口等基層一線進行多崗位鍛煉,實行“導師制”進行傳幫帶,縮短新公務員熟練期。三是試點探索績效考評機制。在吳興分局推出《能級管理暫行辦法(試行)》,固定了三大類17項責任目標,采取分局與科所、科所與干部分別簽訂《崗位目標責任書》的方式,試點探索多向度精確化的績效考評激勵模式,逐步營造了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氛圍。
(二)完善監管模式革新效能,實現全系統的有序作為
1、實施優隊強所加強基層建設。一是周密部署星級工商所創建活動。出臺《星級文明規范工商所創建工作五年規劃》和《2007年星級文明規范工商所創建計劃》,明確創建目標和任務,實行普遍創建與重點培植相結合,形成創建梯次。并在長興李家巷工商所召開全市星級工商所創建推進會,促進創建工作進一步落實到位。今年有1個工商所參加四星級考核、5個工商所參加三星級考核、9個工商所參加二星級工商所考核。二是進一步落實基層工商基礎保障。出臺《加強基層工商所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每年從預算外收入中切出一定比例加大基層基礎裝備建設投入,并且將新招錄公務員全部安排在工商所工作,配強基層執法人員。同時,大力優化工商所領導班子結構,確保所領導年輕化、知識化,富有活力與朝氣。德清縣局以“強身、投入、規范、減負、激勵”的十字方針著力加強了基層建設。三是全面實施“強隊礪劍”工程。各地積極探索執法辦案新體制,加強了辦案專業化、信息化和現代化建設。安吉縣局進一步開展集中行政處罰權的實踐,建立了以縣局經檢大隊集中辦理大要案,工商所實施行政“戒小過”、辦理常規案件和提供大要案線索為模式的執法辦案體制,受到了省局業務處室領導的肯定,并作為我市的創新性工作向省局進行了推薦。
2、整合信息化建設運用機制。一是狠抓數據質量提升工作。通過制定下發《*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開展糾錯補錄提升業務系統數據質量工作方案》、成立提升業務數據質量領導小組、召開專題工作會議、建立縣區局和市局機關各業務線雙軌負責制等措施,對數據質量提升工作進行了認真部署。并通過建立各縣區局周報制度、半月情況通報制度、業務線全程跟蹤督查制度、疑難問題集中處理制度等四項制度,加強了對數據糾錯補錄工作的全程控制。同時制訂了《*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統業務數據管理辦法》,為業務數據的長效管理打下了基礎。二是加強軟件開發和應用的指導管理。建立軟件開發項目立項審查制度,完成個體私營企業協會會員管理系統和經濟戶口輔助管理系統兩個重點軟件項目的開發,并申報省優秀軟件評定;建立了網絡廣告監測系統,對網絡廣告開展實時監控。開發了全市中介機構信用評價系統,并開展了相應的評價工作。三是培訓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出臺推進應用具體措施,建立應用能力檢查制度,加強軟件應用培訓指導,強化省局標準性軟件的推廣使用工作力度。實行市局和縣區局兩級培訓考核辦法,上下半年分別組織了兩次計算機應用能力考核,進一步營造了全員應用氛圍
(三)強化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設,實現全系統的有限作為
1、建立規范有序的行政運行機制。一是規范執法行為,提升執法效能。按照省局《關于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制定了行政檢查制度、行政指導制度和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并且按照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方法和程序規定,重點強化了對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核和清理工作,進一步提高了規范性文件質量。二是強化執法監督,提升執法質量。全面貫徹實施行政處罰案件質量評查各項制度,對照評查標準和處罰自由裁量權標準,對評查案件進行評判和通報;進一步擴展內部法制監督領域,將實施行政許可行為納入執法監督檢查范圍,對許可執法活動中的受理、告知、審查等重點事項或環節,開展合法性監督與檢查;依法受理和審查復議案件,突出對案件合法性與合理性的審查。三是強化執法培訓,提升執法能力。通過制定《系統執法能力培訓暫行辦法》,將執法能力培訓作為上崗培訓、任職培訓的專業基礎,建立了執法能力培訓機制,提高了基層領導干部和機關干部的工商專業法律知識。
2、強化關鍵部位監督嚴控機制。一是突出作風建設,努力提高隊伍整體素質。抓住“學習教育,開門整風,對照檢查,社會承諾,整改落實”五個工作環節,周密組織實施“作風建設年”活動,形成強勢推進的工作局面。二是突出教育預防,認真抓好懲防體系建設。創新文化防腐的教育機制、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進一步發揮了廉政文化建設的局所配合互動、橫向共建聯動和全員自覺行動,實現了工商廉政文化進企業、進社區、進干部家庭。三是突出效能監督,潛心實施“為民解憂”工程。確保群眾投訴件件有落實。到10月底,全市共受理群眾舉報投訴件305件,辦結率100%,群眾滿意率99.7%;其中市局直接受理各類群眾舉報投訴150件,辦結率100%群眾滿意率100%。四是突出窗口規范,著力提升“陽光窗口”質量。議“基層站所”為契機,廣泛開展查問題抓整改活動。各工商所通過學標準、查問題、找差距、訂措施、抓整改,進一步提高了工商社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