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林業局加強生態村建設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節*村基本現狀和發展目標
一、推進*村生態建設的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大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以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為核心,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以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為主線,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為宗旨,牢牢抓住生態村建設的戰略發展期。堅持以人為本,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全力加快*村生態村建設步伐。
二、規劃年限
*年——2011年
三、*村基本現狀
1、地理環境*市*鎮*村位于*市的西北約40公理,在*鎮的東端,東于*相鄰,西于*縣接壤,“*—柳巷”公路從該村通過,“*—高王”公路貫穿該村,交通十分便利。耕地面積1765畝,全村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土質以兩合土為主,疏松肥沃,平均土層厚度大于200CM。有機質含量高。
2、氣候條件*鎮*村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常年氣候特點:冬夏季風交替顯著,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熱量較優,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光照多。年降水量950毫米,。全年冬短夏長,四季分明,氣候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15度,全年無霜期220天,年日照總數為2600小時。
3、水文條件*村境內水源較為豐富,屬于村集體所有的占地面積在100畝以上的小型水庫有2座,大小池塘有30多面,水渠長度約3000米,盧咀水電站可以灌溉全境。農田小區內橋、涵、路、渠設施完備,確保*村農業生產旱能灌,澇能排。
4、人口狀況該村現轄6個自然村莊,1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83戶,人口1504人,男婦比例為102:100,全村農業戶口占95%,2006年全村出生率為11‰,自然增長率為5.1‰。
5、社會事業各類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九年制義務教育已經落實,現有幼兒園1所,小學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同時,在衛生、社保,廣電、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發展。*村已經連續兩年被*鎮評為先進村和優秀黨支部。
6、經濟發展概況近年來,*村逐漸形成了以農業、養殖業、商貿服務業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經濟。農業作為*村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充分利用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自然條件,大力發展無公害農業,按照無公害質量標準生產,按照產業模式發展,遵循市場規律經營。農民人均純收入2540元。
7、交通設施現狀該村緊靠104國道、與“*—柳巷”省道相鄰,“*—高王”公路貫穿該村,交通十分便利。以前,村道路各自為路,斷頭路多,等級低,道路網絡化、利用率、通車率都不高。農戶之間的網絡人行道路以泥土路面為主,農民的生產生活生存都受到了交通不便的瓶頸制約。近幾年來,*村兩委十分注重基礎設施,相繼完成了以農業為主的生產道路改造,目前已有兩個項目被鎮政府和市政府立項,砂石公路改造成水泥路面,逐步并實現村村通道路、村村道路硬化和村村通電話的目標,使全村交通便捷,通訊條件有了改善,發展環境得到優化。
8、垃圾處理現狀目前村中的垃圾重點是各家各戶堆積存放,堆積處理率在70%以上,為了改善農戶亂堆亂放的現況,村兩委結合新農村建設,準備在各村設立生活垃圾收集點若干個,建一個垃圾堆放場,安排專人負責,定點、定時收運。
9、綠化現狀
*村已栽種速生楊15000多棵,法國梧桐800多棵,各類果樹2000多棵;道路兩側已經種植了綠化帶,現有綠地達50多畝,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4平方米/人,基本能滿足了農村可持續發展和人居環境建設的要求。林地覆蓋率較高,水土保持良好。
10、水環境質量*村水資源重點是地表水和地下水,農村飲用水以機井為主,基本實現了戶戶有機井。在建設過程中,解決人畜飲水不安全問題要采取“點與面”相結全的辦法,加快沼氣池建設,特別是畜禽養殖專業大戶必須采取干濕分離、通過沼氣凈化后才能排放畜禽糞便。屬畜飲用水取水水源的水塘,嚴禁肥水養殖。完善村民點的污水排放設施,提高污水處理率。保土蓄水,合理開發利用塘、庫水體。
近年來,該村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和發展速度,日光溫室大棚蔬菜種植發展到25畝;無公害水稻種植400畝;花生和紅署等特色產業的種植及牛、豬、鵝、雞常規養殖戶占全村總戶的78%。從“古(沛)—高(王)”公路的南北兩側,依次將形成蔬菜種植、產品加工、西瓜種植、畜牧養殖等不同規模的經濟小區。同時該村連續多年被評為*市先進黨支部,2006年被*鎮列為強村工程培育對象。經濟的發展使村民對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了新的向往和追求。
*村是典型的糧豬型經濟結構。無企業、礦產資源和骨干經濟項目,集體經濟基礎十分脆弱。支柱產業尚未確立,農民增收缺乏支撐。水、電、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民生產、生活、生存環境的改善任重道遠。居住條件以磚混結構為主,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應用尚不被群眾普遍接受,農村環境污染處理迫在眉睫。這些問題是*村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村建設進程中應該重點解決的主要問題。
四、*村在推進生態村建設中要完成的發展目標
根據省、市生態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村在推進生態村建設的目標是完成一個提高(五年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元),培育二大支柱(養殖業和特色農業兩大支柱產業)搞好三個建設(水電、道路、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治理),確立四個機制(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村級管理民主機制、農村經濟科學調整機制、農民保障機制)。
以現代高效農業為基礎,以優質水稻、無籽西瓜和花生的種植加工、畜禽養殖、甜葉菊的規模發展為后盾,建設高標準的鄉村生態農業區。
總體目標是實現村莊綠化、街院凈化、道路硬化。進村和村內主要干道建柏油路,中心干道和進村道路安裝路燈,路旁綠化;徹底治理臟、亂、差,達到道路硬化、村莊綠化、整體美化,建成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文化體育場所,提升村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
第二節生態經濟建設
一、生態村經濟建設發展規劃
農業根據全鎮農業產業的區域布局,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經濟,重點發展優質糧食、無籽西瓜、花生、紅署、優質肉豬、家禽、水產等特色經濟,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形成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村。著力點放在培育“兩大支柱—畜禽養殖、商貿服務勞務產業”,打造“三個特色---無公害水稻、農產品加工、無籽西瓜種植”上,為*村的生態村建設提供經濟基礎。
二、培育兩大支柱
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危機。生態村建設也是為了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因此,在*村推進生態村建設的進程中,培育兩大支柱產業是整個農村建設工作的關鍵。
1、畜禽產業培育措施。以本地水產養殖面豐富為依托,發展優質鵝和優質鴨、雞養殖,以市場為向導,專業戶示范帶動,產業協會引導服務為產業發展模式,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養殖專業大戶以規模在年出欄2000—5000只為宜,并逐漸對全村畜禽進行優化改良,三年內改良率達到60%以上。并把畜禽養殖立體化,形成畜禽養殖—沼氣---經果林(庭院經濟、蘑菇種植等)的生態循環利用模式。通過畜禽產業的良性循環帶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支撐。
2、商貿服務勞務產業措施。*村在商貿服務和非農產業發展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一是距全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較近,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務工經商有一定的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基礎。二是該村有兩大蓄水庫,植被履蓋良好,土地肥沃,是進行農業綜合開發,發展現代觀光休閑旅游農業的理想之地。主要是要把勞務經濟、農副產品加工業、現代農業觀光旅游業三個方面進行有機的結合。并按生態、環保、可持續的要求,科學發展全鎮和*村的這一產業。這需要有專業人員對此進行專業的評估和詳細規劃。*鎮已經著手開展這方面工作。總之,*村生態村建設工作中的產業重點最終要落腳到二、三產業的發展。商貿服務、非農產業是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支柱。
三、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手段。在推進產業化進程中,政府的職能是引導與規范。沒有直接主導產業與市場的職能。這就需要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來提高農業產業化與市場化水平。要圍繞重點產業組建專業合作社,健全合作社運轉機制,農戶按照統一要求,統一標準,統一步驟生產,基本建成以龍頭企業為中心,專業合作組織為“車間”,生產經營農戶為“工人”的企業化運作模式。使整個村的主導產業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提高主導產業抗市場風險和農民增收支撐的有效能力。到2009年,*村畜禽養殖在500只以上的農戶以及飼料銷售、屠宰、販運等專業戶參加畜禽產業協會的參會率要達到90%。商貿服務等參加個協率要達到90%以上。
四、切實做好農業新科技的推廣與運用工作
按照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要求,重點是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2008年*村的水稻良種率達到100%,無公害水稻種植要達到600畝以上,農用機具的推廣應用目前是60%,在此基礎上三年內要提高到80%。主要措施是:強化社會化服務,建立農業科技人員與農戶的聯結機制,履蓋面達到80%;培育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優質無籽西瓜種植大戶、農用機具作業專業戶和其他產業科技示范戶。完善農業綜合服務功能。以鎮農技站為基礎,建立農用物資配送站、農業信息服務站、病蟲害防治、農用機具維護維修等專業隊伍。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控制工程、水稻生產四大重點關鍵技術覆蓋面達到60%以上。
五、把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采取務工經商、發展現代農業觀光旅游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動*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發展以勞務經濟為核心的務工經商辦企業的人員為主體,農業技術工人,農業一般務工為補充的就業群體。2009實現勞務經濟500萬元。
六、農村非農產業發展。
鞏固和發展工商服務業,到2009年全村個體工商戶達到100戶,產值200萬元。
第三節土地利用保護建設
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本著用地節約、防止不必要的浪費,限非農用耕地100畝,其中:居民建筑用地60畝,公共建筑用地7畝,養殖、農副產品加工用地7畝,公用工程設施用地2畝,道路用地15畝,綠地9畝(含苗木花卉園區用地和公共綠地)。農耕用地1660畝。林地面積282畝。水域和其它用地394畝。
二、基本農田保護
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對全村列入基本農田保護區范圍內的耕地進行依法保護。杜絕非法占用基本農田的行為發生。并將此規定列入村規民約。讓廣大村民監督執行。
三、努力提高耕地產出率
把基本農田保護、中低產田造、水利設施建設、農業機械化、林業生態等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有機的結合起來。對坡耕地實行退耕還林;對中低產田土進行保水保肥改造;對36面灌溉效益好的水塘進行高標準整治,修復水渠5000米,完善排灌設施。提高中低產田土的產出率。到2008年,完成低產田的改造,確保人均基本農田不少于1.5畝。*村的林土地綠化以道路綠化為主,以栽植經濟林(速生楊),供社會需求為輔。到2008年,要完成2公里村道路的綠化帶樹木栽種和補種工作,啟動速生楊和庭院經濟為特色的莊園景觀綠化工程和相應的農家樂庭院美化綠化工程。
第四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一、道路建設規劃
1、道路現狀概況
*村境內現有“古(沛)—高(王)”路2公里(縣道水混四級),村道12.2公里(泥結石等外級)。村道路各自為路,斷頭路多,等級低,道路網絡化、利用率、通車率都不高。農戶之間的網絡人行道路以泥土路面為主,農民的生產生活生存都受到了交通不便的瓶頸制約。
2、道路建設規劃*村道路建設規劃以“古(沛)—高(王)”路主軸,以村道路為紐帶,形成一縱(古—高路)一橫(前莊—新莊路)的道路交通網絡。通村道路、村內主要干道路面全部實現柏油路。村內次干道路面達到硬化;主要道路硬化化2—3年內把前莊(0.7公里)進村道路全面改造成柏油路面,標準:路基寬度6m,最大縱坡9%,彎道半徑不得≤15m,砼路面寬4m。并在此基礎上安裝路燈,實現亮化;將村內排水溝(40×40×60邊溝)加蓋水泥蓋板,徹底解決前莊外出行路難的問題。
維修生產路總路長12.2公里。標準:寬度4m,0.3m厚的砼路面。邊溝為50㎝×50㎝土邊溝。以方便農村生產使用。
二、人畜飲水工程規劃
*村在建設過程中,解決人畜飲水不安全問題要采取重點與面上相結全的辦法,才能實現在2008年90%以上農戶通安全衛生自來水(機井水)的工作目標。
1、2009完成自來水入戶供水工程的立項。多方籌集資金要達到20萬元。
2、采取改井直補與農戶自籌相結合的辦法解決飲水不安全問題。
第五節農村居住環境建設
一、村落規劃原則
1、在不破壞原生態的情況下,適當建設集中村民點。
2、近期以整治為主,治亂、治臟、治水為重點。建公共垃圾池一個,解決垃圾場鎮臟亂差的問題。
二、集中村民點規劃布局
以現有道路為基礎,以“古(沛)—高(王)”路為主軸,逐步使高王—前莊村連成一片。在擴大村規模的同時,帶動*村的商貿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在5年內把新莊向“古—柳”公路兩側集中,前莊、清水塘向進村道路兩側集中,前莊、清水塘一部分,老莊和上石兩個村整體搬往*至高王公路兩側,與前莊整體對接,形成中心村落,加強村整體布局的合理性和規劃的必要性。規劃建設用地35畝,可居住150戶,人口500人,按鄉鎮街道建設配置人行道與綠化帶各3m,中間水混路面寬6m,兩面民居要求統一設計,統一風格。配置村委會辦公室、文化活動室、衛生室、商業服務設施。
三、住房改造
對集中居住的和散居農戶開展危舊房改造,并引導散居戶逐漸向集中點集中。搞好“一池四改”工程,即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舍、改水,對沼氣池、廚房、廁所、進行統一的規劃設計;實現水、電、閉路、寬帶等戶戶通;對環境實施綜合整治,清除亂搭亂建,規范柴草、農具和雜物的堆放,設立固定的垃圾場,完善道路兩側綠化帶和房前屋后的綠化工程,使村容村貌有較大的改觀,真正符合農民新村的要求。
第六節環境保護建設
一、水環境保護措施。
加快沼氣池建設,特別是畜禽養殖專業大戶必須采取干濕分離、通過沼氣凈化后才能排放畜禽糞便。屬畜飲用水取水水源的水塘,嚴禁肥水養殖。完善村民點的污水排放設施,提高污水處理率。保土蓄水,合理開發利用塘、庫水體。
二、大氣環境保護措施。
提倡使用清潔能源,擴大液化汽、沼氣、太陽能、秸稈液化的使用率,減少燃煤對大氣的污染。沿塘、庫水體兩岸、道路兩側種植綠化,調節大氣環境質量。
三、固體廢物控制措施。
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集、清潔和垃圾處理體系,實現垃圾分類收集、固體廢物的定點收集和定點填埋,使固體廢物達到無害化、減輕化和資源化。
第七節生態文化建設
一、居住區生態文化建設
制定創建規劃,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制。以人為本,鄰里和睦,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建立生態文化教育網絡和制度,注重公眾參與居住區生態管理,倡導節能、節水、生活儉樸、環境良好。
加強環境倫理道德教育,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修養等,形成民風淳樸、敬業守法、呵護自然。建立生態文化建設群眾監督舉報制度,同時建立公眾信息反饋渠道和機制。
二、村落生態文化建設
為豐富農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群眾的各項素質,建設一批富有傳統特色和時代特征、積極向上的村落文化項目,培育一批個人素質好、示范帶動強的村落文化帶頭人,大力培植一批文化中心戶。全方位推進農村文化陣地。經常性地開展民間藝術展演、文化研討會、民間收藏品展覽等活動。
三、全方位多層次開展生態文化教育
重視村民的生態教育,每年分期開設生態建設培訓,聘請相關技術人員給村民講解生態知識及創建生態村的重要性和任務,以及建設的進展情況;利用報刊媒體和“世界環境日”、“世界人口日”、“地球日”等紀念活動,廣泛開展國民生態教育;建設綠色學校,開展農民生態環境教育。新建或改造一批文化活動室、綠色示范區等。
第八節生態村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
成立生態村建設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協調各項建設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領導和決策。具體負責協調和處理生態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并對各項生態建設工程實行項目管理和監督。
二、資金籌措與投資保障
建立和完善投資機制,制定有利于籌集生態村建設資金的各項政策,鼓勵不同經濟成份和各類投資主體以獨資、合資、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積極參與生態建設,充分調動全社會各界和群眾投入的積極性,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引進外資,不斷加大生態建設重點項目的資金投入力度。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質量監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水環境治理等重大生態建設項目,要重點投入確保實施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建立生態環境專家咨詢和技術支撐系統,完善科技推廣、信息服務體系和技術交流網絡,生態村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發展和培育科技市場,健全技術市場功能,形成高效運行的科技信息網絡。
四、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意識
切實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力度,增強村民的生態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提高人們對生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對廣大農民進行有關生態環境的教育。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的公眾參與機制,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監督,提高公民的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表揚先進典型,揭露違法行為,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生態村建設的積極性,使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和監督生態村建設工作。
五、擴大合作交流,借鑒他人經驗
要積極吸收和借鑒有關生態保護與建設先進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提高建設水平。在生態村建設中,要開闊視野,拓寬領域,在各個方面,盡可能地全方位開展交流與合作.實現生態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