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局加快文化創新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年,我市文化新聞出版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大精神,堅持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以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為主題,以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作為文化工作的總體取向,以實現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文化強市為目標,統籌城鄉文化均衡發展,努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打造區域中心城市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
總體工作布局是:圍繞一條主線,突出三個重點,實施十大工程。圍繞一條主線即圍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大精神為主線,突出三個重點即突出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改革創新三個重點,實施十大工程即實施重點文化設施建設工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精品創作工程、群眾文化活動普及工程、文物保護工程、文化產業發展工程、新聞出版市場服務工程、文化市場服務工程、文化改革創新工程、自身建設工程。
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大精神
1.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大、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省委九屆四次全會和市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文化系統首要政治任務。各級文化部門和廣大文化工作者要認真學習、全面準確地把握*大精神,深刻認識新時期黨對文化工作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對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堅持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把貫徹*大和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與*文化工作實際結合起來,把“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總體工作取向與全面提速*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為打造區域中心城市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二、著力實施提速文化建設十大工程
(一)重點文化設施建設工程
2.啟動市文化藝術中心建設。提出市文化藝術中心建設的功能布局規劃方案,做好建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3.啟動市文化商貿大廈建設。按照統一規劃,成片開發的思路,完成土地招拍掛和招商引資工作,做好建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4.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農村危舊公共文化設施的改造,開工建設10個標準化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和一批村文化活動室、社區文化中心。
5.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完善市分中心平臺軟硬件,推進區縣支中心建設,啟動基層服務點建設,建成6個基層服務點。
6.“千村萬場”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組建*市新世紀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成立29支農村電影放映隊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放映農村電影1萬場以上,繼續開展公益性電影進社區活動。
7.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建設農家書屋200個以上,做到內容豐富、服務規范、農民滿意。
(三)精品創作工程
8.推進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加快藝術創作,藝術創新與精品打造相結合,精細化打磨大型現代川劇《劉光第》,深度打磨大型原創歌舞劇《鹽泉》,積極備戰、參加首屆四川藝術節演出,力爭獲獎。復排經典劇目《易膽大》、《中國公主杜蘭朵》,完成《倒立飛磚—太陽神鳥》、《皮條—五壯士》、《抖空竹》、《耍花壇》等雜技節目的修改、加工,精心創作曲藝節目8個以上、舞蹈節目7個以上,組織一批作品參加全國、全省比賽,優秀劇(節)目獲省級以上獎10個以上。
9.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力軍作用。優化服務質量,拓展服務范圍,大力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全年“三下鄉”活動300場以上。
10.抓好主要節慶、重大活動的演出組織工作。不斷拓展海內外演出市場,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藝術團體全年完成演出800場以上,實現收入200萬元。
(四)群眾文化活動普及工程
11.推進群眾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城市群眾文化活動以廣場和公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抓好節慶和重大活動演出。農村文化活動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村一品”,鼓勵發展農村院壩文化。全年組織各類群眾文化活動500場以上。舉辦*市首屆社區藝術節、*市首屆農民工歌手賽、第二屆“新農村、新農民”文藝展演、雙石農民漫畫展、“奧運年”市級大合唱比賽。鼓勵業余創作與生產,繼續創作一批文藝節目、文學作品、書法和美術作品。
(五)文物保護工程
12.加快地質公園建設。以建設*世界地質公園為契機,抓好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跡園區、*鹽業科技園區、榮縣青龍山恐龍化石群遺跡園區建設,為*世界地質公園開園揭碑打好基礎。
13.加強文物基礎工作。組織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田野調查工作。抓好新公布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完善文物保護單位“四有”檔案的整理建檔工作,對文物普查中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依法登記公布為文物點。完善館藏文物數據庫,實現全部館藏文物的數據化、規范化管理。
14.狠抓重點文物維修。申報、落實立項一批國保、省保維修項目,全年完成重點維修項目不低于3個,重點抓好富順文廟、夏洞寺、吉成井鹽文化遺址的維修。力爭榮縣大佛保護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啟動吳玉章故居、榮縣軍政府舊址、王爺廟、東源井、夏洞寺保護規劃的編制。
15.推進博物館建設。完成*恐龍館中央空調安裝工程,啟動化石庫房拓展項目;實施市鹽史館指南針項目,啟動全國鹽史文物征集。按照博物館評估定級的技術標準,確保*恐龍館和市鹽史館在評估定級中獲得較好等級。爭取啟動吳玉章故居陳列改造工程。加強博物館展藏品征集,全年征集館藏品120件以上。
16.加強文博科研和“三基”教育。辦好市鹽史館館刊《鹽業史研究》,完成1—2部科研圖書和4—6篇科研論文的定稿,力爭出版《中國鹽業史辭典》。推出一批精品展覽,全市文博單位全年舉辦臨時展覽不少于6次,開展“三基”教育活動不少于15次。
17.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制度和保護體系,重點抓好國家、省、市、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的傳承保護工作。
(六)文化產業發展工程
18.集中精力打造“鹽、龍、燈、戲”等特色文化品牌,提升*特色文化品牌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以品牌效應帶動產業發展。
19.以規劃建設“兩大文化產業、三大文化園區”為重點,加快燊海井、吉成井、仙市古鎮、三多寨、富順古城、貢井古城等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提高文化旅游業在文化產業中的比重。
20.搭建統一的對外文化交流平臺,積極實施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戰略,把*特色文化與產業項目捆綁,統一對外推介和招商引資。抓好恐龍化石在美國和日本的展出,拓展*燈會的外展市場,積極創造條件促進鹽史文化外展,組織好*戲劇的外演,保持我市對外文化交流在全省的領先地位。
21.抓好一批印刷建設項目,培育3—5戶優勢印劇企業,壯大新聞出版業實力。加快文化娛樂業向規模化方向發展,扶持一批網絡文化企業,帶動文化產業整體實力的提升。
22.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認真落實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減化辦事程序,加強對文化企業的服務指導,提高我市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全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2%以上。
(七)新聞出版市場服務工程
23.加強《著作權法》等法規的宣傳普及,深入開展“世界知識產權日”等宣傳活動,增強人民群眾自覺抵制盜版、保護版權的意識。
24.繼續推進政府使用軟件正版化工作,引導企事業單位使用正版軟件,逐步推進全社會使用正版軟件,積極為單位和個人提供版權服務,擴大版權登記范圍。
25.加大對圖書、報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監管力度,及時發現和處理帶傾向性問題,防止非法出版物流入市場,確保出版工作導向正確、繁榮健康、態勢平穩。
26.加強印刷復制業管理,堅持準入制度,繼續與印刷企業簽訂遵紀守法責任書,引導企業依法經營、規范發展。
27.繼續為《*日報》、《今日晚報》的發展提供支持。市鹽編室組稿5—7種,出版圖書4—6種,搞好《紀錄*》叢刊的編發工作。組織開展送書下鄉活動50次以上。
28.堅持對政治性非法出版物的高壓嚴管態勢,嚴密查堵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嚴防反動宣傳品流入我市。堅決掃除淫穢色情等文化垃圾。
29.鞏固“反盜版百日行動”的工作成果,嚴格按照“保護知識產權、反盜版天天行動”要求,進一步凈化音像、計算機軟件、圖書、期刊市場,全面開展網上“掃黃打非”,推進“掃黃打非”進社區、進鄉鎮向縱深發展。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全力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文化安全。
(八)文化市場服務工程
30.組織執法和管理人員法規培訓,落實執法責任制和錯案追究制,規范執法行為。對文化經營業主進行法律法規、職業道德培訓,規范經營行為。加強稽查隊伍建設,做到機構、編制、人員和經費四落實。
31.建立健全文化市場信用登記制度,加強日常巡查和部門配合,完善執法信息溝通機制和重大整治行動聯系會議制度,開展好聯合執法檢查。確保舉報專線12318的暢通,及時受理群眾舉報投訴,做到“有報必查,有查必果”。
32.深入開展文化市場各類專項整治。網絡文化市場的整治以打擊接納未成年人、超時經營、實名登記不全為重點;電子游戲市場的整治以打擊賭博行為、無證無照經營為重點;繼續加強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繼續整治文化娛樂場所噪聲超標擾民問題。
33.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新辦、年審、變更、稽查、處罰等制度,堅持層級管理和分工協作制度。
34.加強管理體系建設。完善“三級三線”監管體系,即市、區縣、街道(鄉鎮)三級和行政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三條線,市、區縣聯動,動態監管。
35.創新管理模式。充實文化市場管理數據庫,做到“一戶一檔、不重不漏”,積極探索網吧等重點領域監管的技術措施。
36.強化社會監督。積極發揮文化市場義務監督員作用,在經營場所張貼舉報電話,在媒體上報道典型案例,營造良好的市場監管氛圍。
37.嚴格市場準入。嚴格市場主體資質審查,把好準入關。繼續加強對各區縣屬地商業性演出審批和管理的指導與監管工作,規范演出行為。
(九)文化改革創新工程
38.模式創新。創新“文經”聯姻模式,打造經濟文化符號,提升經濟品質,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產業,增強文化服務功能。創新“文旅”聯姻模式,豐富旅游內涵、提高旅游品位,通過旅游創造文化、傳播文化。創新“文企”聯姻模式,樹立良好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群眾文化消費檔次。
39.手段創新。應用高新技術改造文化傳統生產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文化傳播手段,促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增強文化內容吸引力,提升文化服務輻射力。開通*文化信息網站,搭建文化信息傳播交流平臺。
40.體制機制創新。打破條塊分割和所有制限制,整合社會文化資源。深化博物館、圖書館、專業藝術團體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三項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國有電影企業改革任務。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完善對未成年人、老年人免費或優惠開放制度,建立健全對特殊群體的文化援助機制。
(十)自身建設工程
41.強化思想建設。堅持以鄧小平理論、“*”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引領文化建設,樹立和諧文化的理念,著力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取向的主流文化,更加積極更加主動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創建學習型系統、學習型單位,增強政治意識、創新意識、服務意識,為推進文化跨越提供思想保證。
42.強化隊伍建設。一是加強班子建設。以爭創“四好”班子活動為載體,提高建設先進文化的能力。二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以增強黨組織的戰斗力為重點,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黨支部黨建目標考核合格率達100%。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認真落實人才培養“*”規劃,著力加強優秀人才的培養、選拔、引進和穩定工作。
43.強化作風建設。繼續推進“作風興局”活動,堅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指導幫助解決熱點難點問題,維護穩定團結的局面。立足預防,狠抓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抓好行風建設,辦好行風熱線節目,加強行政監察,確保勤政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