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教育局要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認真貫徹黨的*大、*屆三中全會及市委十屆四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教育強市、共享品質教育”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改革與創新,以優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思路,促進教育優質均衡協調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設與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質之城”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保2009年我市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推動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科學發展。圍繞“建設教育強市,共享品質教育”中心任務,組織全市教育系統廣大干部和教師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要以集中學習和個人自學相結合,采取集中培訓、專題輔導、集體研討等形式,切實推進教育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及干部隊伍建設。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加大對黨員領導干部的監督制約力度。進一步明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抓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責任,切實履行“一崗雙責”等督查制度,確保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到實處。
全市學前三年入園率達97.3%,全市等級幼兒園在園幼兒覆蓋率達到85%以上(*區92%以上),其中優質學前教育覆蓋率達到55%以上(*區達到65%以上)。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以及“三殘”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均保持全省領先水平。全市義務教育段優質教育覆蓋率達70%以上(*區達88%);實施小班化教育的小學達到45%以上,初中達到35%以上。全市初中畢業生升入各類高中比例達到99%,其中優質高中招生數達78%(*區達90%以上)。協調發展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全市普職招生比保持在1:1左右。大力推進高等教育發展,不斷提升市屬高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3%以上,在杭高校全日制在校學生保持在40萬人左右。大力發展成人教育,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
二、強化政府責任,完善資助體系,保障和促進教育公平
切實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各級政府共同負擔”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經費保障機制,全面落實各級政府對義務教育辦學責任。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提高中小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建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的長效機制。
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免費工作,全面實施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雜費、課本費、作業本費。進一步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實現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中等職業教育的全覆蓋,確保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杭就學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杭就學暫行管理辦法的通知》,堅持以公辦學校為主,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為輔的政策,妥善解決符合條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問題。進一步加大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的指導、管理和經費扶持力度,加強校長和教師的培訓,提高辦學水平,確保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進一步做好“三殘”兒童少年就學工作,保持“三殘”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在全省領先水平。進一步提升特殊教育工作水平,完善特殊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加快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推進特殊需要兒童隨班就讀工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為殘疾兒童提供優質教育。繼續實施教育幫扶工程,加強對農村薄弱學校的改造和扶持力度,安排600萬元支持淳安、建德、桐廬三縣(市)基礎教育發展。加強教育創強與督導工作,27%、45%以上鎮(鄉)分別成為學前教育先進、達標鎮(鄉)。進一步提升農村中小學辦學水平。
三、深化名校集團化戰略,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積極推進名校集團化辦學向縱深發展。進一步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實施名校集團化戰略的意見》,深化名校(園)集團化辦學運行機制研究,推進辦學體制、投入體制與人事制度創新,完善*市名校集團督導評估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推進名校集團化量與質的協調發展。繼續在直屬學校、各區、縣(市)組建新的教育集團,*區中小學名校集團化覆蓋率達到62%以上,幼兒園名園集團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
進一步加強城鄉學校(幼兒園)互助共同體建設。努力創造條件,以全面推進城鄉學校(幼兒園)互助共同體為抓手,加大名校(園)集團化辦學在農村的推進力度。完善城鄉學校(幼兒園)互助共同體考核評價機制,積極探索網絡互助等城鄉學校互助共同體建設新途徑,深化工作內涵,進一步健全運行機制,提升工作實效,使全市義務教育段城鄉學校互助共同體參與面達到97%以上,城鄉幼兒園互助共同體參與面達到40%。積極開展特級教師、優秀骨干教師支教活動,充分發揮其示范作用,提高農村學校教師的整體素質。
四、堅持改革與創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加強與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認真落實《*市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導意見》,積極推進德育創新,建立和完善中小學生德育導師制和“預警”機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學校德育基礎工作和基礎道德教育。組織開展紀念建國60周年主題系列教育活動。全面實施《*市青少年學生第二課堂行動計劃》,進一步推進第二課堂活動的深入開展。加強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積極推進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建設,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廣泛開展與學科課程相銜接的社會實踐活動。加強中小學德育骨干隊伍建設和德育科研工作。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開展“輕負擔高質量”探索實踐。加強教學管理,規范辦學行為,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關注課堂,聚焦課堂,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深化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完善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機制,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現狀調研。積極穩妥實施普通高中教育新課程實驗,研究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管理改革和教師隊伍建設,研究新高考方案,不斷提升教育質量。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小學考試招生制度和學籍管理辦法,積極推進學校特色品牌建設工作。繼續認真做好各類高中提前自主招生工作,確保各類高中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開。
進一步加強體育、衛生、藝術、科技和勞技教育。積極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全面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做好學生體質健康的檢測工作,并實施公布制度。進一步做好學校衛生工作,加強對艾滋病、結核病等傳染病和學生常見病的預防教育和防治工作,開展健康學校的創建工作。加強市中小學生藝術團建設,辦好2009年市中小學生科技節,積極推進科技實踐、創新教育和勞技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加強教育科研工作。充分發揮教育科研先導性、基礎性作用,引導學校和教師針對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教育科研活動。進一步健全科研機制,積極宣傳、推廣和應用具有創新、富有實效的科研成果。
進一步推進學校語言文字規范化建設。組織開展創建市第三批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活動。對臨安、建德兩市進行國家三類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做好全國第十二屆推普周工作。
五、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基地建設,促進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新途徑、新思路,努力開創校企合作的新局面。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加強統籌與協調,積極構建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中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舉,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入研究加快我市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新舉措,進一步提升全市職業技術教育的整體辦學水平,不斷滿足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加強示范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根據區域經濟主體產業發展需要和職業學校辦學特色,進一步調整專業設置,加大學校骨干專業建設,優先扶持積極為區域經濟服務且特色鮮明的骨干專業,提升職業學校骨干專業的辦學水平和服務能力。
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建立適合學生個性特長發展需求、體現行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技能的選修課課程體系,建立試行學分上認可與“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相適應的彈性學制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分層次教學、分類指導、分類考試的教學模式,努力創建有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的良好職業教育環境。
六、擴大市屬高校教育資源,提升高校內涵,大力發展高等教育
加快市屬高校辦學資源的擴張和整合。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關于支持*師范大學建設一流綜合性大學的若干意見》,大力支持*師范大學建設一流綜合性大學。加快市屬高校布局調整,進一步優化辦學結構。
加強市屬高校學科專業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市屬高校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重點支持市級重點學科、重中之重學科、重點實驗室、重中之重實驗室、重點專業、特色專業、重點實訓基地、精品課程等八大項目建設。加強對現代遠程教育校外學習中心的管理。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進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載體、方式創新,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品牌建設。開展思政干部培訓和思政課題研究,不斷提高思政干部隊伍素質。鼓勵大學生創業創新。
增強市屬高校服務社會功能。引導市屬高校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推動學校科研成果產業化。加快服務外包和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才培養,做好大學生創業實訓工作。
七、加強管理,落實政策保障,加快學前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
推進學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認真貫徹落實省、市學前教育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落實《*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教育局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快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若干政策意見(試行)的通知》,啟動《幼兒園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推進托幼一體化,努力提高0—5歲嬰幼兒看護人培訓率。繼續加大學前教育的投入,加快農村和城郊結合部幼兒園建設,改善辦學條件,進一步豐富學前教育資源,滿足人民群眾“好入園、入好園”的需求。
大力發展成人教育。積極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加強對下放后民辦教育機構的宏觀管理、指導和扶持。指導有關區、縣(市)申報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開展社區學校合格、示范以及成人教育實驗項目評估。積極創建職工教育示范基地和省市示范性成校。組織好2009年全民終身學習周活動。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積極推進“雙證制”學歷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
八、加大項目推進力度,加快學校建設,進一步改善和提高辦學條件
加快市屬高校建設。全力支持杭師大做好“大學城”規劃設計方案,開工建設*師范大學倉前新校區一期建設項目,協助做好杭師大投資體制改革。加快*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籌)新校區建設,一期項目交付使用。推進*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建設;繼續配合做好*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實訓基地暨*市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工作。
加強中小學校建設。進一步完善*市區高中學校布局規劃。完成市電子職校丁橋新校區的建設任務,開工建設杭十四中康橋新校區、江濱職校濱江新校區、市教育技術信息綜合樓,配合開工建設*高級中學錢江新城新校區。穩步推進中策職校、浙大附中、杭十一中、杭二中分校、旅游職校、人民職校、工讀學校等老城區高中段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工作。進一步指導各區、縣(市)做好學校布局調整和校舍維修改造工作,督促指導各縣(市)實施“農村中小學校舍和教師集體宿舍的維修改造、特殊教育學校項目建設、鄉鎮中心幼兒園項目建設、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建設”新“四項工程”。加快全市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
積極探索教育投融資改革和教育存量資產的盤活工作。進一步強化政府對國有教育資產的管理職能,探索社會化、專業化等方式,整合優化教育資源,確保教育領域國有資產的有效利用,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益。做好校辦企業改制的掃尾工作。進一步規范學校后勤管理,配合市衛生等部門加強對校園公共衛生安全的監督。
九、深化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強各級各類培訓,提升干部和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深入開展師德師風建設。評選表彰市“十佳教師”、“十佳中小學校長”,濃厚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深化學校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教師聘用和教師評職工作。提升教師待遇,做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實施工作,切實維護教師合法權益。
加快名教師名校長培養。認真實施“*”教育干訓規劃。繼續做好名校長高級研修班培訓工作,確保培訓時間、內容、效果落實。全面實施名師學科帶頭人培養工程。穩步推進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領雁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完善中小學教師開放式培訓體系。繼續實施中等職校教師素質提升計劃,提升全市“雙師型”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全市幼兒園、小學、初中教師中具有高一層次學歷的教師分別達到65%、89%、85%以上,普通高中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學位的教師達到6%左右,中等職校專業課教師中“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80%。
十、堅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確保校園安全穩定
加強制度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教育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積極構建權力陽光運行機制,推進公民權益依法保障行動。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校務公開工作。進一步規范學校辦學行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即將出臺的《教育督導條例》,進一步完善督學責任區,開展中小學發展性督導評估。改進人民滿意學校評選活動。進一步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完善教育系統預算編制辦法和專項資金管理制度,提高教育資金的使用效益。堅持教育收費公示制度,實行陽光收費。開展教育收費專項檢查活動,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繼續深入開展創建規范收費示范縣(市、區)活動。
加強信訪和校園綜合治理,做好校園維穩工作。加強保密工作及信訪和12345市長公開電話、96666投訴電話的辦理工作,提高服務效能。完善校園安全防控體系和應急管理體系,認真開展排查并及時整改薄弱環節,重點預防溺水、交通事故,減少學生非正常死亡,建設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諧校園。加強校園綠化、愛國衛生、計劃生育和學校綜合檔案建設等工作。完成《*市教育志(1985年—*年)》第三卷和《*市志•教育篇(1985年—*年)》的編撰工作。
加強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提升*教育開放度。繼續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組織學生修學旅行等形式,推進教育國際交流,鼓勵各級各類學校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水平。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教育對外宣傳與信息工作,完善教育宣傳和信息工作的網絡、隊伍建設,提升教育宣傳和信息工作水平和質量,繼續開展教育好新聞評選活動,營造全社會理解支持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