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星火產業帶建設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規劃背景
**市太行山區面積3801平方公里,占市總面積的30.4%,農村總人口58.4萬人,約占全市農村總人口的1/10,涉及**縣、沙河市、臨城縣、內邱四個縣的36個鄉鎮,935個行政村,形成**市西部天然生態屏障,對**市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市山區的生態經濟發展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市的天然綠色屏障。山區4縣橫貫**市西部,是我市林木、水源、礦產和再生能源的重要基地。即是我市及東部平原地區的“自然水塔”,又是阻擋西北寒流的重要屏障,對全市的生態平衡和安全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革命老區。山區縣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革命根據地,**縣的漿水和前南峪是抗日軍政大學所在地,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革命老區的發展一直非常關注,搞好山區開發,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意義重大。
三是礦產資源和生態資源集中區。山區礦產資源豐富,鐵、銅、煤、鎂、鈣、水泥灰巖等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是干鮮果品、雜糧和中草藥的主產區。
四是生態旅游和紅色旅游區。山區有著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人文歷史,已開發和待開發的景點有30余處,是我市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的“后花園”。
五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區。山區農業生產的基礎差,交通不便,“干、旱、薄、蝕”嚴重,經濟發展較慢,開發山區對建立小康社會和構筑和諧**有著重要意義。
近年來,通過貫徹實施“科技興山、開發興山、開放興山、合力興山”戰略,堅持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注重發揮全社會的合力作用,激發山區開發建設的內在活力,堅持科技創新注重發揮科技支撐作用,積極探索靈活多樣的開發經濟模式,山區建設工作取得顯著成績,開發治理速度和規模實現歷史性突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有效控制,主導產業初步形成,經濟結構得到優化,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綜合實力顯著提高。同時山區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我市的山區開發建設仍然是初步的、較低層次上的,與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與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還不相適應。山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水土流失影響仍然比較嚴重,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仍很突出,生態環境質量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提高生產生活水平的要求;山區旅游觀光業剛剛起步,生態游紅色游還很不完善;山區支柱產業特色產業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鏈條環節不全,農副產品加工增值嚴重滯后,名牌拳頭產品少,缺乏市場競爭力;山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山區科研開發推廣力量薄弱,社會化綜合服務能力弱,手段落后,技術創新能力差,科技含量不高,嚴重影響了山區開發建設的質量、進度和水平;山區開發建設投入嚴重不足仍然是瓶頸因素。
二、基礎條件
1、開創了“太行山道路”。20多年來,通過上級有關單位的鼎力支持,一批科研院所單位專家和科技人員的大力幫助,深入實施“科技興山,開發興山,開放興山,合力興山”戰略,堅持山、水、林、田、路綜合制理,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同步提高,推廣50多種生態農業和旱作節水農業生產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各類新優品種121個,興修水利工程542處,完成了一批試驗區和開發項目,走出了一條科技興山之路,被國務院命名為“太行山道路”。
2、總結出一整套山區開發治理經驗。我市以科持為支撐開發治理山區,通過多年山區開發實踐積累,總結出了一整套山區開發的寶貴經驗,實現了由單項技術向綜合配套技術轉變,由栽培措施向生物工程措施轉變,由技術開發向技術經濟一體化轉變,由科技示范點向綜合試驗區轉變,開創了山區“生態經濟溝”治理模式,丘陵區“農林牧三元經濟結構發展模式”。山區開發治理科技含量明顯增加,山區開發經驗在全省乃至全國得到推廣。
3、樹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典型。先后通過各級科技項目扶持了前南峪、西峪、崗底、西豎、良峪等片麻巖開發五大中心試驗區和**縣山區景觀生態建設,內邱綠色蘋果產業化開發,臨城縣丘陵區高效林草畜生態鏈建設等三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實施了沙河“優質奶牛繁育標準化飼養及奶制品加工技術研究”、內邱“無公害板栗產業化生產技術”兩項“一縣一業”項目。重點支持了山區干鮮果品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示范、山區生態工程建設與示范、丘陵區三元立體生態經濟結構模式開發建設、板栗保鮮加工技術、生態營養蛋生產技術和“農業科技傳播站”建設等課題的研究與開發,起到了自主創新、示范帶動、輻射推廣和提高農民素質的作用,極大地提高了山區治理的科技含量。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實用性強轉化率高的科研成果。僅十五期間就有11項成果通過技術鑒定,其中,“人工再生生態景觀建設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在全省山區開發建設中取得的最高水平的技術成果。“蘋果標準化生產技術”“經濟林景觀建設技術”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板栗奶加工技術及產品”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
4、有明顯的產業優勢。按照“圍繞龍頭建基地,有了基地樹龍頭”的指導思想,重點扶持了太行板栗、優質蘋果、薄皮核桃、高檔果棗、藥材種植、生態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我市太行板栗基地已發展到50多萬畝,年產量3130噸,針對板栗不耐藏,加工率低的實際,扶持起以板栗奶為主要產品的內邱富嶺果品有限公司。**宏源食品公司投資1500多萬元建成栗蓉、栗脯加工企業;前南峪益發實業公司投資3600萬元建設栗仁加工廠、蜂膠加工廠、保健茶加工廠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已初步建成,投入生產。以富崗集團、弘隆公司為龍頭的優質蘋果產業化生產,優質蘋果基地種植面積達到7萬余畝。優質薄皮核桃是我市丘陵區開發治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目前在淺山丘陵區已發展2萬多畝。以臨城縣、**縣為中心的棗生產基地也可初步形成。
二十余年來,在國家、省市及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大力支持幫助下,經過全市科技工作者和廣大山區干部群眾的艱苦努力,我市的山區開發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開發治理片麻巖山場93.95畝,使片麻巖山場初步治理面積達到200萬畝,占可利用片麻巖山場的93%;完成造林面積119萬畝,飛播造林85萬畝;開發治理干旱丘陵荒崗21.84萬畝,占可利用荒崗的34.8%;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00平方公里。山區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止;山區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綜合實力大幅度提高;山區主導產業初步形成,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初步形成了板栗、蘋果、大棗、核桃、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和產品。其中,“富崗”牌蘋果榮獲**省名牌產品、著名商標等稱號,“漿水”牌果品成為**大專用果品。山區林果種植面積增加70多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8倍,森林覆蓋率達到32.6%,比全省平均高出8.4個百分點;山區縣市國民生產總總值提高10.9倍,財政收入增加5.3倍;交通、通訊、水利、電力、小城鎮新農村建設等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出現了山變綠、水變清、人變富的喜人景象。
我市的山區開發工作得到了國家有關領導及省市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走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省第一,我市多次榮獲**省山區創業獎,2001年獲全省唯一的**省山區創業一等獎。
三、指導思想
(一)指導思想
根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總體部署,結合形勢發展的需要和山區的發展實際,“十一五”期間,我市星火產業帶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崇尚綠色與可持續協調發展,繼續深入實施“科技興山、開發興山、開放興山、合力興山”的發展戰略,完善山區產業優化升級,鞏固主導產業,發展特色產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構建山區社會化綜合技術服務新平臺,全面提升科技支撐功能,以星火產業帶建設為契機,把太行山區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繁榮富庶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樣板區。
在實際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原則:
1、山區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
本著政府主導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突出重點,防治結合,法制監督,市場運作的原則,把西部太行山區建成生態功能區、資源開發區和風景旅游區,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2、突出重點,整體推進
根據各縣產業特點,建立產業帶,開發基地,示范區和輻射區,抓住亮點,閃光點,以點帶面實現整體開發。
3、發展和壯大特色產業
在強化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質增效的同時,依托資源優勢,有針對性地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特色產業,形成新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
4、樹龍頭,打品牌,拓市場
按照“圍繞產業樹龍頭,圍繞龍頭建基地”的原則,針對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形成產業化經營格局,由“龍”頭伸向市場,“龍”身連農戶,從而實現農產品與市場的對接。同時對主導產品實行標準化生產,創建名牌產品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拳頭”產品,弘揚已有品牌,打造新品牌。
5、強化科技引聯和科技服務
建立以專家為依托、企業為主體,產業為基礎、服務為手段,農民增收為目地的“農村科技傳播站”,通過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的整合,推動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建立由龍頭企業,科學專家,優勢資源和農村相結合的產業化聯合體,通過強強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建立以科技人員,科技部門為依托的農民主體型自發組織的民間行業技術協會、研究所;完善建立科技培訓體系,全面提升農民科技素質。
6、做強做大生態觀光與紅色旅游產業
作為朝陽產業的旅游業,對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有著強勁的促進和帶動作用,利用我市太行山地貌形態豐實,歷史文物古跡悠久,自然風光秀美,旅游資源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紅色資源及特多林果薈萃的優勢,建立菜摘園,休閑山莊,完善配套設施。發展相關產業,合理開發優勢資源和特種資源,強力打造**市“后花園”。
四、框架、布局與發展目標
(一)框架
根據我市太行山區特點,大力發展具有我市山區優勢特色的區域經濟、富有競爭力的外向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發展6大優勢支柱產業,建立26個星火科技示范基地,扶強24個龍頭企業,組建10個星火技術傳播站,建設18個文明生態村。
(二)布局
**市太行山星火產業帶,包括**縣、沙河市、臨城縣、內邱縣四個縣(市)。
(三)發展目標
1、到2010年,六大支柱產業建設26個星火產業基地,核心區面積16萬畝,示范區面積43.5萬畝,輻射區面積262萬畝。農民人均收入,核心區由**年的2800元,增加到4700元。示范區由**年的2300元,增加到4200元。輻射區由**年的2100元,增加到3800元。分別增長1.7、1.8、1.8倍。
2、扶強24個龍頭企業,開發新產品60個,其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新產品40個。企業總產值達到35億元。
3、組建10個星火技術傳播站,示范推廣新技術30項。每年培訓各類技術10萬人次。
4、建設18個文明生態村,推進農民知識化、農村信息化,帶動180個文明生態村發展,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
5、項目區(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植被覆蓋率:到2010年提高4個百分點。達到36%以上。
五、實施內容與規模地點
(一)發展6大優勢產業、建立26個星火科技示范基地、扶強24個龍頭企業。
1.綠色名果產業
**市四個山區縣果樹資源豐富,特別是近年來的山區開發中新發展蘋果、板栗、核桃等各類果樹70余萬畝,使總面積達到100多萬畝。但由于廣大果農管理水平較低,造成果品品質差,經濟效益低。針對該現狀,目前急需解決利用高端生物技術更新品種、改變不合理的使用化肥、農藥導致果品農藥殘留量大、化肥污染嚴重、內在品質下降問題,加工增值問題,中低產果園提質增效問題。因此,發展無公害綠色優質果品,創品牌、創名牌,深加工,增效益,延長產業鏈,是當務之急。
產業基地建設
——綠色大棗產業基地:臨城縣西豎鎮、沙河市白塔鎮、**縣西黃村鄉。
投入1050萬元,老樹改造1萬畝,新建棗園3萬畝。創出我市高檔果棗品牌,建大棗產業基地核心區3萬畝,示范區5萬畝,輻射區22萬畝。開發大棗深加工產品,提高大棗生產效益,延長綠色大棗生產的產業鏈。
——綠色核桃產業基地:臨城縣鴨鴿營鄉、郝莊鄉,沙河市綦村鄉、白塔鎮。
投入2245萬元,其中臨城投入1633萬元。在臨城建立優質核桃集約化生產基地,輻射帶動全市核桃產業發展。建設優質綠色核桃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核心區3萬畝,示范區5萬畝,輻射區60萬畝。創出綠嶺薄皮核桃品牌。帶動示范區、輻射區核桃產業發展。
——綠色柿樹產業基地:臨城縣趙莊鄉、內邱南賽鄉。
投入750萬元,建核心豐產園1萬畝,示范區2萬畝,輻射區20萬畝。創出地方特色的品牌產品。
——綠色蘋果產業基地:內邱縣侯家莊鄉,臨城縣趙莊鄉、郝莊鄉,沙河市蟬房鄉,**縣漿水鎮、西黃村鎮。
投入370萬元,其中內邱投入245萬元。建立綠色蘋果基地核心區1萬畝,帶動示范區3萬畝,輻射區7萬畝。扶強內邱縣“富崗牌”蘋果、**縣“漿水”牌蘋果、臨城“綠森”牌蘋果等蘋果品牌。以**省富崗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帶動基地建設,壯大山區綠色蘋果產業化生產。
——綠色板栗產業基地:**縣漿水鎮、將軍墓鎮,沙河蟬房鄉,臨城縣趙莊鄉,內邱縣侯家莊。
投資1850萬元,以**宏源食品有限公司、**益發實業公司、**富嶺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開發系列深加工產品,帶動全市板栗產業發展。建設優質綠色板栗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核心區3萬畝,示范區10萬畝,輻射區60萬畝。
——特色雜果產業基地:**縣會寧鎮,內邱縣大孟鎮,臨城縣臨城鎮,沙河市渡口鄉。
投入1565萬元,以沙河石榴、臨城凱特杏、**桃、內邱黃桃等特色果品為基地,通過**口爾夫果業有限公司和臨城縣綠源開發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帶動,創建特色果品品牌,延長雜果生產的產業鏈,帶動全市雜果產業發展。建設優質綠色雜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核心區1萬畝,示范區2萬畝,輻射區10萬畝。
開發推廣的星火技術
(1)綠色果品標準化豐產技術。
(2)果品精深加工的生物技術、萃取技術、凍干技術。
(3)綠色優質果品生產環境監測及控制技術。
(4)果品無廢棄物綜合加工技術。
(5)果品產業化經營與管理技術。
(6)綠色果品提質增效技術。
(7)果樹品種改良技術。
(8)干旱山區果品生產集雨節灌技術。
(9)綠色鮮食果品保鮮技術。
基地規模:綠色名果6個產業基地共計核心區12萬畝,示范區27萬畝,輻射區180萬畝。
2、生態養殖產業
目前**市太行山區各類畜禽存欄1000多萬只(頭),根據我市太行山區自然資源特點,擬定以舍飼羊、山場生態養雞、奶牛、肉牛高效養殖、生態養蜂、生態飼料林建設及飼料加工等為開發重點。
目前我市山區養殖業,主要存在良種化程度差、生產性能低等問題,但山區山場資源、飼料資源豐富,環境質量好,空氣凈化,隔離方便,傳染病少,防疫滅病容易,建立高效生態養殖基地,實行高標準、系列化、專業化的生產模式,生產綠色肉、蛋、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
產業基地建設
——生態養牛產業基地:沙河市橋西區,**縣皇寺鎮。
投入13619萬元,在沙河市建5000頭牛生產基地一個,示范2萬頭,輻射10萬頭。以**旭瑞乳業有限公司和**犇磊乳業有限公司(奶牛)為龍頭,帶動全市養牛業發展。
——生態養羊產業基地:臨城縣臨城鎮,沙河留村鄉。
投入1546萬元,建千只種羊場一座,飼料加工廠一座,肉食加工廠一座。以**綠健生態園區為龍頭,抓好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養羊產業基地核心區0.2萬只,示范區1萬只,輻射區5萬只。
——生態養雞產業基地:沙河市留村鄉,臨城縣西豎鎮,**縣路羅鎮,內邱縣內賽鄉。
投入1.9億元,其中沙河投入1.65億元。利用山場優勢,建萬只山場養雞基地兩個,創出綠色柴雞蛋品牌4個。養雞產業基地帶動示范20萬只,輻射50萬只。
——生態養蜂產業基地:**縣將軍墓鎮、城計頭鄉,臨城縣石城鄉。
投入5800萬元,在**縣將軍墓鎮建立萬箱蜂養殖基地1個,以益發實業公司為龍頭,引進高產優質蜂王,建設高標準蜂蜜深加工生產線一條,帶動全市養蜂產業發展,示范區6萬箱,輻射區20萬箱。
開發推廣的星火技術
(1)舍飼肉羊飼料資源高效利用與高效育肥配套技術。
(2)山場蛋雞無公害飼養綜合技術。
(3)山場散養蛋雞載畜量、適宜規模及生產技術。
(4)提高奶牛產奶量飼養技術。
(5)奶牛防病技術。
(6)奶牛專用復合預混料生產技術。
(7)肉、奶深加工技術。
(8)蜂蜜深加工技術
(9)高蛋白洋槐生態飼料林建設及飼料深加工技術。
基地規模:生態養殖養牛、養羊、養雞三個產業共計核心區4萬只(頭、箱),示范區14.4萬只(頭),輻射區71.5萬只(頭)。
3、旱作雜糧產業
我市四個山區縣具有多年的小雜糧栽培歷史,該區獨特的土地資源和氣候資源為小雜糧生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生產的小雜糧品質高,市場前景好,紅薯在山區旱地有極強的適應性,產量高、品質好,可深加工,谷子、大豆、綠豆等,也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產業基地建設
——綠豆產業基地:臨城縣的石城鄉,內邱縣柳林鄉。
投入625萬元,引進優質綠豆品種5個,建山區綠色優質綠豆基地0.5萬畝,示范1.5萬畝,輻射2.2萬畝。
——大豆產業基地:臨城縣石城鄉、西豎鎮,**縣太子井鄉。
投入1000萬元,建優質大豆基地5000畝,示范2萬畝,輻射5萬畝。建豆制品加工廠一座。開發新產品5個。
——谷子產業基地:臨城縣石城鄉,沙河劉石崗鄉。
投入1950萬元,引進、篩選優質谷子品種5個,挖掘傳統優質品種,建谷子產業基地1萬畝,示范5萬畝,輻射10萬畝。打出我市山區特色的知名品牌。
——甘薯產業基地:臨城縣的石城鄉,沙河十里亭鄉。
投入3350萬元,在臨城縣建立萬畝甘薯基地,示范5萬畝,輻射20萬畝。建甘薯加工廠4座,延長產業鏈。
開發推廣的星火技術
(1)淀粉用甘薯品種引進篩選技術。
(2)甘薯粉絲加工技術。
(3)甘薯淀粉加工技術。
(4)優質谷子品種的引進篩選技術。
(5)優質谷子高產配套栽培技術。
(6)優質大豆豐產栽培技術。
(7)大豆深加工技術。
(8)優質綠豆豐產栽培技術。
(9)小雜糧精選分級包裝技術。
基地規模:核心區3萬畝,示范區11萬畝,輻射區40萬畝。
4、名貴藥材產業
我市山區中藥材資源豐富,是山區特有的優勢資源。發展中藥材生產是調整全市山區農業生產結構、發展高效農業的重要途徑。針對當前栽培分散,中藥材質量不穩定的現狀,搞好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基地的建設,實現中藥材生產區域的地道化,生產技術的規范化和生產質量的標準化是提高中藥材生產效益的重要途徑。
產業基地建設
——柴胡產業基地:沙河市十里亭鄉。
投入83萬元,在沙河市建立柴胡生產基地,撫育保護野生資源和人工栽培結合,建核心基地1000畝,全市示范3000萬畝,輻射整個太行山區1萬畝。
——銀杏產業基地:沙河市的白塔鎮欒卸村。
投入62.5萬元,在沙河市建立銀杏產業基地1000畝,示范2000萬畝,輻射1萬畝。
——四倍體板藍根產業基地:沙河市留村鄉,臨城縣的黑城鄉。
投入380萬元,建立四倍體板藍根生產基地5000畝,示范1萬畝,輻射10萬畝。以**恒利集團為龍頭,保障銷售和深加工增值。
——酸棗仁產業基地:內邱縣柳林鄉,**縣西黃村鄉,沙河市冊景井鄉,臨城縣郝莊鄉。
投入1010萬元,其中**縣、內邱縣投入630萬元。充分利用坡崗地,撫育酸棗6000畝,示范4萬畝,輻射30萬畝。建棗仁加工廠兩座,擴大加工增值,提高效益。
開發推廣的星火技術
(1)適生藥用植物資源引進、品比與選育技術。
(2)柴胡標準化栽培技術。
(3)銀杏標準化栽培技術。
(4)無公害藥材栽培技術。
(5)道地藥材生態環境研究與野生化栽培試驗。
(6)中藥材主要有效成分提取與無公害加工技術。
基地規模:名貴藥材產業共計核心區1.3萬畝,示范區5.5萬畝,輻射區42萬畝。
5、非金屬礦產業
我市山區礦業資源豐富,有巨大開發潛力,主要非金屬礦產10多種,由于開發技術落后,造成資源浪費嚴重,產品深加工不夠,甚至直接出售原料。針對該現狀,急需合理規劃,提高礦業資源開發水平,采用先進技術,開發與深加工結合,開發與資源保護結合,開發與植被重建結合,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同步提高,可持續發展。
產業基地建設
——鈣鎂礦產業基地:臨城縣的郝莊鄉,**縣漿水鎮。
投入5780萬元,建年產值2000萬元鈣鎂加工廠一座,示范1000萬元產值加工廠5個,輻射500萬元產值加工廠10個。
——石材產業基地:臨城縣的石城鄉,內邱縣獐么鄉。
投入1.08億元,其中臨城縣投入8375萬元。建年產值5000萬元石材加工廠一座,示范1000萬元產值的加工廠10個,輻射500萬元產值的加工廠200個。
——玻璃產業基地:**縣、沙河市。
投入17.3億元,建年產值5億元的玻璃加工廠兩座,示范1億元產值的加工廠30座,輻射5000萬元產值的加工廠200個。
——瓷土產業基地:沙河市、臨城縣。
投資1.7億元,建年產值3000萬元企業一家,示范2000萬元企業10家,輻射1000萬元企業20家。
——石英砂產業基地:沙河市、臨城縣、**縣、內邱縣。
投資1.13億元,建產值1000萬元開采加工廠一個,示范500產值企業4個,輻射100萬元產值加工廠100個。
——石墨產業基地:**縣。
投資1920萬元,建產值1000萬元開采加工廠一個,示范500產值企業3個,輻射100萬元產值加工廠5個。
開發推廣的星火技術
(1)大理石環保開發與土地資源保護技術。
(2)大理石精細加工技術。
(3)石材加工工藝與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
(4)石材開發基地的環境恢復與植被重建技術。
(5)鈣鎂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與新產品開發技術。
(6)優質鈣鎂礦粉品牌標準與標準化生產技術。
(7)礦產資源開發基地植被重建技術。
基地規模:非金屬礦業核心區6個廠年產值達到3.1億元,示范區62個廠年產值達到34.35億元,輻射區645個廠年產值達到115.65億元。
6、特色旅游產業
我市山區有歷史古跡,有我國北方第一大溶洞、有原始次生林、抗大革命根據地,旅游資源豐富,旅游產業正逐步興起。有各類景點30多個。統籌規劃,發展生態旅游、農業觀光旅游、紅色旅游、歷史文化旅游,將四個縣市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形成貫穿太行南北的特色旅游產業帶,可培育山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產業基地建設
——綠色農業與生態觀光旅游基地以**益發實業有限公司和臨城縣綠源開發有限公司為龍頭企業,投入2.28億元,其中**投入1.83億元。建核桃生態觀光園1500畝,生態經濟林2000畝,農業觀光園3000畝。
——紅色旅游基地投入6500萬元,完善景點1個,建立生態旅游、農業觀光旅游景點4個,共計1000畝,包括觀賞花卉200畝,特種果品500畝,特種養殖300畝。
——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旅游基地投入2.72億元,開發景點3個,恢復景點5個,完善提高景點15個。并帶動生態旅游,農業觀光旅游,庭院農家樂等景點30個,建立生態經濟林1000畝,生態養殖園2000畝。
開發推廣的星火技術
(1)生態旅游、農業觀光、紅色旅游旅游整合技術。
(2)觀賞植物園建設技術。
(3)人造生態景觀技術。
(4)干旱山區植被恢復技術。
基地規模:以生態旅游產業帶動農業觀光旅游、紅色旅游,產業基地核心景點4個,示范景點8個,輻射景點20個。將四個縣市的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形成旅游產業帶。
(二)組建10個星火技術傳播站,完善多元化科技服務體系
技術信息落后極大地制約了山區經濟發展。為了解決我市山區信息不暢、技術落后狀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服務體系,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組建星火技術傳播站,加強產業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擴散力度,聘請專家駐站進行技術傳播和技術服務。提高山區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實現山區開發的跨越式發展。
1、實施內容
(1)依托龍頭企業建立星火技術傳播站,對先進技術進行中試、熟化;對成熟技術進行示范、推廣;對農業生產進行技術服務;對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咨詢。
(2)建立農民專業服務組織,解決當前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產量與質量、效益的矛盾。成立縣、鄉、村三級農民技術協會,主要是組織農產品市場和技術調研,及時掌握市場行情和技術動態,并進行科學的分析預測;制定產業生產區域布局、技術規范及農產品質量標準,開展技術服務,引導農民和企業實行標準化生產;組織農產品檢測和市場營銷。
(3)建立星火技術培訓學校,為山區開發培養人才。按照我市山區主導產業的布局,我市4個山區縣市各建一所星火培訓學校,對山區農民進行全面的技術、技能培訓。依托農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沒有圍墻的山區開發研究院,為山區培養高等人才。按全市山區開發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需要,下大力實現人才培養和培訓模式的突破。
2、目標與效益
通過**市山區技術服務體系、星火技術傳播體系的建立,最終形成一個覆蓋全市山區、連通山區內外、聯系政府企業和農民的“信息公路”,為山區提供農業科技服務、農產品商貿信息服務、招商引資服務、勞務信息服務和新聞資訊。星火技術傳播站、星火技術培訓學校,為山區產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信息和技術服務,每年開發研究或引進科研成果12項,推廣先進實用技術30項,對促進山區科技的普及推廣,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市場意識,實現山區農業的跨越發展,將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建設18個文明生態村
針對山區村鎮科技、文化落后,文明程度低的現實,應用科技手段,從整治環境,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入手,以人為本,排民憂、解民難、幫民富,通過果園、菜園和家園的標準化生態建設和環境綠化美化設計,完善以生物欣賞、綠色食品銷售、旅游服務、森林旅游健身為主的旅游設施建設,不斷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清潔美化、農業生產無公害化、村鎮建設小康化。利用景觀生態建設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方法開發建設山區,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山區農村的現代化進程。
1、實施內容
在嚴格按照文明生態村建設的標準進行實施的基礎上,增加以下科技內容:
(1)組織科技人員與文明生態村對接,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引進技術、項目、資金,加快文明生態村建設進程。
(2)根據各村不同情況,分別對農民進行技術、技能、文化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實現一戶一個明白人。
(3)對文明生態村進行科學規劃,實現綠化、美化,人居環境清潔化、農業生產無公害化、村鎮建設小康化。科技現代化,農民知識化。
(4)選擇山口、路口、溝口,建設4個文明城鎮,使其成為經濟、技術、貿易、信息的集散地和輻射源,帶動農村全面、協調發展。
2、目標與規模
人居環境清潔美化、道路硬化、房屋建筑標準化、文化生活多樣化、農業生產無公害化、經濟發展小康化、科技教育現代化、農民知識化、農村信息化。通過項目實施,在太行山區建設18個文明生態村,帶動180個文明生態村發展,人均收入達5200元以上。
六、投資與效益
**太行山星火產業帶建設,**-2010年預計共投資39億元,申請國家、省撥款3億元,**市、縣匹配投入5億元,企業和農民投入31億元。新增產值52億元,投入產出比為1∶1.3。其中,核心區投資0.8億元,新增產值2.2億元,投入產出比為1∶2.8,示范區投資5億元,新增產值8.1億元,投入產出比為1∶1.6,輻射區投資33億元,新增產值42億元,投入產出比為1∶1.3。
七、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對星火產業帶工作的領導。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星火產業帶的建設,把產業帶建設納入國民經濟總體規劃,成立領導小組,協調解決產業帶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分層次制定符合各縣實際的發展思路、規劃目標和措施,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動的組織管理體系,發揮聯動效就,增值效應、輻射效應和示范效應、使星火產業帶建設真正成為促進太行山區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二)構建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對星火產業帶建設作出長期安排,列入財政預算,各部門在項目、資金、物資的安排上向星火產業帶建設傾斜;要進一步爭取上級部門對星火產業帶建設的支持,對納入上級計劃的項目,市縣要按照規定落實配套資金;繼續實施“開放興山”戰略,實行從資金技術、人才到資源、產品、商貿流通的全方位開放,著力營造良好的投資,建設環境。要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吸引企業、個人等社會資源投入到星火產業帶建設。
(三)加強和完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先進技術的組裝配套和創新,運用市場、科研、開發、生產一體化的新機制,推進科技推廣和產業化發展。加大院地院企科技合作開發力度,建立星火產業帶技術支撐體系,深入持久地推行科技下鄉制度,把科技引向農村,把先進生產力引向農業,把先進文化引向農民。各縣要建立星火培訓學校,以此為龍頭,結合市、縣內專業學校和職教中心,帶動全市建立多種類型的培訓學校和培訓班,實施面授和遠程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對山區農民進行全面的技術、技能培訓,提高全民素質。加強現有市、縣、鄉、村四級科技網絡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
(四)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制度。進一步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對規劃確定的任務、目標逐層分解,明確完成期限,定期考核,年終評比,重獎重罰,嚴格兌現獎懲。各有關業務部門成員單位要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協調聯動,開展技術、物資一體化服務。做到政策落實到位,資金扶持到位,物資供應到位,技術服務到位。使“權力、智力、財力、物力、外力”五力合一,形成支持服務農民治山的巨大凝聚力、推動力,舉全市之力加快星火產業帶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