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我省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顯現,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自主創新路子。但我省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強,存在著高層次創新人才不足,科技物質基礎條件薄弱,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不高等問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核心戰略,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新一屆政府要組織實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動計劃”,并把“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作為第一項計劃。為全面貫徹落實省黨代會和省人代會精神,加快提升我省自主創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

(一)總體要求。

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的要求,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為目標,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集聚創新資源,激活創新要素,轉化創新成果,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注重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突出增強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進一步探索具有*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制造大省向創造大省跨越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二)總體目標。

今后5年,努力實現“一個突破”、“三個改變”、“五個翻番”,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使我省科技綜合實力、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為在國內率先建成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打下堅實基礎。

“一個突破”,就是要在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上實現新突破。

“三個改變”,就是要改變創新人才不足、改變科技物質基礎條件薄弱和改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后的局面。

“五個翻番”:

一是科技投入翻番。全社會科技投入由*年的500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000億元以上,增長一倍;R&D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2%左右,居全國前列。

二是科技活動人員翻番。全省從事科技活動人員由*年的34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68萬人以上,增長一倍。其中R&D人員實現翻番,達到25萬人年左右,居全國前列。

三是發明專利翻番。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由*年的9500件和2200件分別提高到2012年的2萬件和5000件以上,分別增長110%和120%以上,居全國前列。

四是新產品銷售收入翻番。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由*年的5140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萬億元以上,增長一倍,居全國前列。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達到20%左右。

五是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翻番。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由*年的7748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5500億元以上,增長一倍;高技術產業產值超6000億元,居全國前列。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爭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二、重點工作任務

(一)大幅提升工業自主創新能力。

1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在通信設備、軟件、生物與新醫藥、電子元器件、儀器儀表和新能源等6個重點產業產值均突破1000億元。組織實施網絡和通訊技術及裝備、新型電子元器件、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等重大科技專項,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開發一批重大高新技術產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積極開展面向國家大工程、連續化大生產和我省區域塊狀經濟發展的關鍵制造裝備及自動生產線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提高工業生產水平。到2012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6%。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省科技廳會同省發改委、省經貿委牽頭,省信息產業廳、省外經貿廳、省統計局等參與)

2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工業。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計劃、重大工業項目計劃、“958”行業龍頭骨干企業技術趕超計劃和萬億技改促進升級計劃,推進信息技術與產業融合發展,明顯提高傳統產業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使我省紡織服裝、皮革塑料、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通用設備制造、建筑材料、船舶修造等6個重點行業的規模、效益和技術水平均居全國前列。到2012年,大中型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率達到30%左右。(省經貿委會同省科技廳牽頭,省發改委、省外經貿廳、省統計局等參與)

3著力增強各類開發區(園區)和基地的創新能力。圍繞三大產業帶建設和發展,努力辦好杭州、寧波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軟件、信息、生物3個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11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60個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開展創新型園區建設,加快推進園區發展方式創新。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市縣建設集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于一體的產業創新基地。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建成一批具有明顯特色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與國家級產業基地。到2012年,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園區)和基地產值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比重達到75%。(省發改委會同省科技廳牽頭,省經貿委、省外經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統計局等參與)

4加快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開展創新型企業示范試點工作,加快孵化器建設,著力培育創新型企業500強和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到2012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與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增長一倍以上。(省科技廳牽頭,省發改委、省經貿委、省工商局、省中小企業局、省統計局等參與)

(二)大幅提升農業農村科技創新能力。

1加快培育農業創新主體,建立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培育農業科技企業600家以上。建立健全以涉農高校科研院所為創新源頭,農業科技企業、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戶為創新主體,責任農技員和科技特派員為紐帶的農業技術創新與服務體系。(省科技廳牽頭,省農辦、省發改委、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局等參與)

2加快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和農業科技重大專項,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加快發展種子種苗、農業生物、設施農業、精準農業、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治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做強主要動植物種子種苗、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新材料、農產品精深加工、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工廠化設施農業、遠洋漁業、林化產品制造等10個農業高科技產業,做優糧油、果蔬、畜禽、水產、竹木、茶葉、桑蠶繭、菌類藥材、園林花卉、飼料等10個傳統農業產業。(省科技廳牽頭,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局等參與)

3加快實施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工程,促進新農村建設。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科技富民強縣、欠發達縣(市、區)結對幫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科技促進行動,增強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全省主要動植物良種和配套技術的覆蓋率達到95%以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以上。(省科技廳牽頭,省農辦、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局等參與)

(三)大幅提升服務業創新能力。

1組織實施服務業創新工程和若干重大科技專項,建立基于網絡增值業務的技術支撐平臺、標準和規范,大力發展軟件、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現代物流、信息咨詢、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積極承接跨國公司服務外包。大力推進國家動漫產業基地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電子商務、動漫游戲、應用軟件等領域的技術和產業發展水平居國內領先。(省發改委會同省科技廳、省信息產業廳牽頭,省經貿委、省工商局、省文化廳、省廣電局、省外經貿廳等參與)

2加快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組織實施服務業信息化重大科技專項,攻克一批關鍵技術難題,推廣應用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實施一批示范工程,重點推進商貿、金融、運輸、教育、衛生、房地產、城市管理、旅游等服務產業的信息化。大力推進智能交通、遠程教育、數字衛生、數字社區。爭取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由*年的404%增加到2012年的45%左右。(省發改委會同省信息產業廳、省科技廳牽頭,省經貿委、省外經貿廳、省工商局、省交通廳、省教育廳、省衛生廳、省建設廳、省旅游局、省民政廳等參與)

3大力發展技術市場和科技中介服務。繼續辦好中國*網上技術市場與科技信箱,強化增值服務,推進市場運作。大力發展和規范科技評估、技術經紀、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專利和科技信息等各類科技中介機構。鼓勵市縣與企業積極舉辦和參與國內外各類科技會展,促進技術成果引進和轉化。(省科技廳牽頭,省民政廳、省工商局、省科協、省統計局等參與)

(四)大幅提升節能減排、資源環境和健康安全領域的創新能力。

1組織實施高效節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重大專項,攻克和推廣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節能技術、工藝及產品,抓好一批節能技術示范工程。大力開發和推廣節水、節煤、節材、節地和廢棄物資源化的關鍵共性技術,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省科技廳牽頭,省經貿委、省發改委、省環保局、省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氣象局等參與)

2組織實施生態省和循環經濟科技創新工程,攻克一批“三廢”排放削減、廢棄物循環利用和環境污染整治等方面的關鍵共性技術,推廣一批成熟的減排和“零排放”技術,實施一批示范工程。建成3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示范區、6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20個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省科技廳牽頭,省環保局、省經貿委、省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局等參與)

3.組織實施科技興海創新工程,提高海洋產業綜合競爭能力。建立和完善海洋船舶與裝備制造、海水淡化與海水綜合利用、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漁業和重大海洋災害預警及應急處置重大科技攻關研究基地,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長性的海洋高新技術龍頭企業,為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打造港航大省提供科技支撐。(省科技廳牽頭,省發改委、省海洋與漁業局等參與)

4組織實施重大與高發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災害預警和應急處置等重大科技專項,加強中醫藥技術開發,攻克一批重大疾病防治、新型藥物開發、重大自然災害與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預警、預報和快速處置、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的關鍵共性技術,增強中醫藥原始創新能力,推廣100項以上先進、適用的衛生技術,提高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水平。(省科技廳牽頭,省衛生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公安廳、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等參與)

(五)大幅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1加強基礎研究和競爭前技術研究,增強源頭創新能力和技術儲備。強化收入分配激勵,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自由探索、潛心研究,爭取承擔更多國家重點科學研究項目,著力培養中青年科技人才。進一步提高對自然科學基金的投入,到2012年,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省R&D比重達到2%以上,獲國家科技獎勵數和國際論文被引用數居全國前列。(省科技廳牽頭,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等參與)

2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增強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能力。優化結構,培育優勢,提高、新建一批重點學科。到2012年,爭取國家一級重點學科達到15個,二級重點學科達到60個,省級重點學科達到250個,重中之重學科達到40個,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達到21個。充分發揮*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支持*大學和中國美術學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支持*工業大學等若干省屬高校按照國家“211工程”目標建設,躋身全國高校先進行列,支持中國水稻所、國家海洋二所和省農科院、省醫科院等科研院所發展成國內外一流的科研院所。(省教育廳會同省科技廳牽頭,省發改委、省經貿委、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衛生廳、省海洋與漁業局等參與)

3加強集成創新。鼓勵產學研合作和多學科交叉研究,充分利用國內外現有單項和分散技術,加強綜合集成,加速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實現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產品創新。重點支持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在制造業和農業及節能節水技術在建筑業中的廣泛應用。大力推進光機電一體化、制造業信息化、服務業電子化及嵌入式軟件、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精準農業的發展。提高科技項目的集成度和關聯度。(省科技廳牽頭,省發改委、省經貿委、省外經貿廳、省信息產業廳、省建設廳、省農業廳等參與)

4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鼓勵企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擴大引進規模,提高引進水平,專有技術和專利許可合同額占技術引進合同總額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鼓勵企業與跨國公司及同行業高端企業的合資合作。鼓勵和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建立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戰略聯盟,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一批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重大重點項目,提高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省科技廳牽頭,省發改委、省經貿委、省外經貿廳等參與)

5加強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組織實施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重大重點項目,建立和完善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標準推動成果產業化的機制,加快建設孵化器、中試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基地。強化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激勵機制,設立科技成果轉化獎,獎勵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省科技廳會同省發改委牽頭,省經貿委、省外經貿廳、省教育廳、省質量技監局等參與)

(六)大幅提升知識產權、標準和品牌創造能力。

1全面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增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能力。充分發揮《我省應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目錄》的導向作用,鼓勵和支持企業大力開發、購買和應用發明專利、商標和版權。到2012年,培育各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4000家以上,杭州、寧波、溫州、金華、臺州等市爭取成為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示范城市。國內專利申請及授權量分別達到10萬件和6萬件以上,PCT國際專利申請達到500件以上;注冊商標總數達到36萬件,法人企業商標擁有率達到70%以上。(省知識產權局牽頭,省科技廳、省經貿委、省工商局、省版權局等參與)

2加快實施標準化戰略,提高標準化水平。鼓勵企業和行業組織積極參與制訂和實施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構建標準研制體系和標準化信息服務平臺,培育一支標準化專家隊伍和一批標準化創新型企業。到2012年,爭取為主制修訂國家標準200項左右;國家和省級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工作組)達到100個左右,國際標準化專家50名,國內標準化專家1000名;培育500家標準創新型企業,規模以上企業重點產品采用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比例達到90%以上。(省質量技監局牽頭,省科技廳、省經貿委、省建設廳等參與)

3加快實施品牌戰略,建設品牌強省。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營銷創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知名品牌。到2012年,全省擁有中國世界名牌產品5個,中國名牌產品500個,省出口名牌300個,*名牌產品2500個,*區域名牌50個;馳名商標300件,證明商標區域品牌50個;省著名商標2600件,專業商標品牌基地60個;省級以上工業品牌產品銷售收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40%以上。(省經貿委會同省質量技監局、省工商局、省外經貿廳牽頭,省農業廳等參與)

(七)大幅提升科技創新平臺載體支撐能力。

1加快“六個一批”創新載體建設。到2012年,爭取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工程)中心達到40家以上、省級企業研發(技術)中心1500家以上;國家實驗室1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實驗室20家左右、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試驗基地)150家以上;集中扶持40家左右重點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機構創新基地;辦好*大學和2個國家大學科技園,省級以上孵化器達到70家以上,孵化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省級以上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達到120家以上;扶持100家左右技術轉移等重點科技中介機構。各級政府和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都要高度重視和不斷增加科研儀器設備投入,明顯改善我省科研物質條件。(省科技廳牽頭,省發改委、省經貿委、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等參與)

2加快重大公共創新平臺建設。采取股份制、理事會、會員制等多種形式跨地區、跨單位整合科技資源,強化公共服務,建設三類重大公共創新平臺。圍繞提高科技資源使用效率,建設好大型科研儀器協作共用等8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圍繞主要行業和重點區域技術創新,建設好50個左右行業創新平臺和區域創新平臺。(省科技廳牽頭,省財政廳、省發改委、省經貿委、省教育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局等參與)

(八)大幅提升科技人才規模和創新能力。

1加快實施“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百千萬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和“錢江高級人才引進計劃”,造就一支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創新人才隊伍。到2012年,每萬人專業技術人員數達到500人左右,每萬人從事R&D科學家和工程師達到35人左右,企業R&D科學家和工程師占全社會R&D科學家和工程師比重超過60%。

研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企業引進一大批掌握核心技術、具有持續研發能力,并能實施重要產業化項目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大力培養、引進創新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鼓勵創新團隊潛心研究、凝聚人才。(省人事廳會同省科技廳牽頭,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省經貿委等參與)

2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創新素質培養工程。深入實施5511培訓工程,采取多種形式對重點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進行現代科技和管理知識輪訓,著力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戰略眼光、開拓創新意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企業家。到2012年,全省15%以上的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參加過EMBA研修。(省經貿委牽頭,省工商局、省教育廳、省人事廳、省科技廳、省外經貿廳等參與)

3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大力發展中高等職業教育和企業職工、廣大農民的技能培訓,著力培養一大批具有高技能的生產一線創新人才。到2012年,全省高技能人才超過150萬人。(省勞動保障廳牽頭,省教育廳、省人事廳、省農業廳等參與)

4充分發揮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的作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中小學每個學期必須開設一定時段的科學課程,高校要與企業、農村密切配合組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到2012年,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達到250人左右。(省教育廳牽頭,省經貿委、省農辦等參與)

5.加強科技宣傳與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加強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類科普設施建設和科普創作,經常開展全省性大型科普宣傳、科技下鄉等活動,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主流媒體應開設專欄、專版普及科學知識,宣傳科學精神,著力提高全省公民尤其是農民、未成年人、企業職工、領導干部和機關工作人員的科學素質。(省科技廳會同省科協牽頭,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廣電局、省新聞出版局等參與)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完善落實科技政策法規,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抓好國家科技法律法規、地方法規規章和國家扶持自主創新的配套政策及實施細則的貫徹落實與督促檢查,加快推進《*省科技進步條例》、《*省高新技術產業促進條例》等地方法規和規章的修訂與制訂,努力把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納入法制化軌道。重點落實好企業研究開發費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府優先采購等一系列財稅政策,降低企業創新成本。

加強市縣知識產權執法機構建設,推進專利委托執法,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發展創新文化,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

(省科技廳牽頭,省法制辦、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省人事廳、省知識產權局、杭州海關等參與)

(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產學研結合機制。

強化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引導企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引導企業真正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主體、風險承擔和創新受益的主體。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強化和完善動力激勵機制。引導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產權結構,鼓勵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出資和參與收入分配政策,探索推行期權期股,推進知識資本化。深化技術開發類科研院所產權和勞動制度改革,推進公益類科研院所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評價和考核機制。進一步調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廣大科技人員創業創新的積極性。

強化和完善市場導向的倒逼機制。深化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引導和促進企業不斷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

強化和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聯合高校院所,以股份制、理事會等多種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各類創新平臺和載體,組建產學研戰略聯盟,組織實施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省科技廳牽頭,省發改委、省經貿委、省財政廳、省人事廳、省教育廳、省知識產權局、省國資委、省工商局等參與)

(三)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創新科技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堅持環境、人才、平臺、項目“四位一體”,推進科技管理“五個轉變”,加強科技工作的綜合協調和宏觀管理。探索建立省部、廳市和部門會商制度,形成科技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協同配合、省市縣集成聯動、專家咨詢與行政決策相結合的科技管理新體制。加強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建立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機構,開展對重大科技問題的戰略研究。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技術難題,加強重大、重點項目的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提高項目集成度和關聯度,合理確定競爭性項目比重。全面推行常年申報和受理,實行網上申報、受理和評審,建立完善統一的項目庫和專家庫。堅持和完善“三審一決策”制度,提高科技項目立項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逐步建立和推廣科技項目監理制,加強科技項目的全過程監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加強科技信用管理。

(省科技廳牽頭,省發改委、省經貿委、省財政廳、省人事廳、省教育廳等參與)

(四)加大財政科技投入,提高經費使用績效。

認真落實國家和省有關增加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確保財政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明顯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引導全社會不斷加大科技投入。

優化科技資源配置,進一步集中資金,加大科技環境、平臺建設、人才培養引進、農業、節能減排、防災減災等公益性科技項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經費撥款方式,加強經費預算管理,提高經費使用績效。

(省財政廳牽頭,省科技廳等參與)

(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發展創業風險投資。

引導各類銀行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積極探索科技型企業開展股權質押登記試點,拓寬融資渠道。支持金融產品創新,鼓勵保險機構開發高新科技研發保險險種;鼓勵社會資金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信貸支持。(省金融辦牽頭,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等參與)

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省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有條件的市縣也要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積極引進國內外創業風險投資機構,鼓勵引導民間資本投向創業風險投資。鼓勵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特別是創業板,積極爭取到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或收購重組上市公司。(省科技廳會同省發改委牽頭,省財政廳、省金融辦等參與)

(六)擴大國內外科技合作,集聚優質創新資源。

深入實施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戰略。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加強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兩院十校”為重點的全面科技合作。支持軍轉民與軍民兩用技術的聯合開發、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鼓勵和支持企業積極開展國際技術合作。加強與俄羅斯、烏克蘭、歐美、日韓等科技強國的交流與合作。(省科技廳牽頭,省經貿委、省外經貿廳、省教育廳、省國防工辦、省外辦、省臺辦、省僑辦等參與)

(七)加強領導,強化考核。

堅持一把手對本地區和部門的科技進步與創新負總責,堅持完善市縣黨政領導科技進步與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各級科教領導小組要加強宏觀指導和組織協調,及時研究解決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中的重大問題。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形成合力,共同推進自主創新。

加強科技統計監測。及時、準確地反映全省及各地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動態。鞏固提高杭州在全省科技創新中的主中心地位,加快寧波、嘉興副中心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市縣建設創新型城市和科技強縣,鼓勵發達地區率先發展,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渭南市| 康定县| 延庆县| 邢台市| 菏泽市| 山西省| 绩溪县| 磐石市| 永嘉县| 湛江市| 玉门市| 阳春市| 福贡县| 呼图壁县| 永福县| 海南省| 湘潭市| 陆良县| 曲靖市| 禹城市| 新丰县| 潜江市| 莱阳市| 分宜县| 灌南县| 长治县| 二手房| 桐城市| 都昌县| 徐水县| 太保市| 梁河县| 漯河市| 托克托县| 察隅县| 夏邑县| 宽城| 从江县| 资溪县| 视频| 德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