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三下鄉社會實踐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社會實踐總結
20××年7月6日,來自湘潭大學商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的三十六名學生組成一支志愿服務隊前往湖南省辰溪縣杉林村開始了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鄉”之行,我有幸成為其中一員。在這五天的時間里,我們積極響應號召,身體力行黨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踐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我們帶去了大量書籍資料贈送給當地村委會,我們還與村基層黨員干部座談,開設臨時課堂,與當地的青少年們開展聯歡活動。我們全隊同學分為十組,走鄉串戶地進行政策宣傳和問卷調查,與鄉親們面對面交流,充分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此外,我們精心準備了一臺精彩紛呈的文藝匯演奉獻給村民們,晚會得到了當地群眾的全力支持和熱烈歡迎。機械工程學院的同學還發揮所長,為鄉親們義務維修家用電器,真正把所學的知識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此行時間雖然不長,卻使我們所有隊員都受益匪淺,不僅提高了我們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濃郁的鄉土氣息,了解了農村的現狀,認識到中國的現實國情。
一、杉林村的現狀
杉林村所屬的辰溪縣是省級貧困縣,那里的村民們依然承襲著精耕細作的粗放型傳統,水稻、油彩、黃豆作為主要的農耕作物,雖大量種植,但產量低,且常常被商販低價收購,除去成本,每年的收入只有四、五千元,而據村民們反映,他們所要承擔的各種稅費較重,僅農業稅一項每人每年就要一百多元,近幾年國家稅費改革的春風顯然是未能度過重重的“玉門關”。
村民們在當地要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也困難重重,資金的短缺就是頭號“攔路虎”,究其原因就是銀行和信用合作社對農民個人的小額無擔保貸款并不樂意受理,沒有足夠的周轉資金,個體私營承包就寸步難行。
在“科技興農”的號召已響徹九州大地時,杉林村也曾發展過糧食作物之外的優良經濟作物的種植,大膽引進新品種——金梅棗,然而產出的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原來,金梅棗并不適應當地的水土,而大規模發展之前的實地考察也沒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這樣,不僅使村民們損失較大,而且沉重打擊了他們承包生產、個體私營的信心。
當地經濟的發展遲緩加速了農民外出打工的進程,青壯年出外謀生的很多,幾乎每家都有,而因為文化水平不高,多從事繁重卻收入較低的工作,這也從另一角度反映了農村教育的弊端,據了解,村里的孩子大多數只能上到小學,有的甚至小學未畢業就輟學在家務農或外出打工,能上中學的人家只有50%。但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村民們在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于2001年修繕建成了一所較完整的小學,當地的孩子們終于擁有了一所自己的小學。
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有欠缺,但也有成就,2001年省里撥款村民出力修成了一條外通縣城的水泥車路,多少改善了杉林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現狀。欠缺的還有其醫療衛生方面,至今村里還沒有一所達到衛生標準的衛生站。
二、關于改革的若干建議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于“三農”問題的各項方針政策是科學的、符合中國的國情,在基層農村來說,如何貫徹落實中央的各項政策是重中之重,這里村黨支部的黨員、干部們就必須負起應有責任,加大宣傳力度,在幫扶的同時努力促成農民觀念的轉變。
作為政府部門,扶貧開發的力度要進一步加大,強化扶貧工作責任制,提高扶貧成效,也要求轉變觀念,將“輸血”改“造血”,更多地從科技、文化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側重于稅費和融資方面的改革,發展特色農業務必做到“因地制宜”。
幾十年以來,農村的“貧”再成了“愚”,而“愚”更加劇了“貧”,青少年是未來小康社會的建設者,也是廣大農村富裕的希望,文化知識的貧乏已經導致了一代人面對飛速發展的社會的無奈,不能再讓青少年一代在未來望知識而興嘆,可喜的是,村民們已漸漸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已在努力,然而形勢仍不容樂觀,社會和政府都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三、總結
我們的“三下鄉”活動能給予村民們的物質性幫助十分有限,可重要的是我們為山里的人們展開了衣服充滿希望的山外世界的圖卷,就我們自身而言,實踐調查的所見所聞讓我們不約而同的感嘆,誰不了解農村,就不可能了解完整的中國,象牙塔里的莘莘學子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們通過“三下鄉”這一紐帶聯系了起來,站在田間地頭去感受腳下的一方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