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局加強科技創新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
20*年*縣科技工作以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創業富民、創新強縣”戰略及推進技術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條主線,以*省區域創新體系(嘉興)副中心建設為契機,以推進“四大科技創新工程”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科技型企業,為我縣加快實現“臨港產業基地”建設目標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加強宣傳造氛圍。一是抓好科技政策的宣傳工作。年初把近幾年新頒發的27項科技法律法規和政策整理編印成冊下發各有關單位及企業,受到了各級干部、企業經營管理者和科技人員的熱烈歡迎。同時赴各鎮、開發區、城鎮企業辦開展科技政策宣傳和科技業務培訓交流。多次上門或集中組織科技骨干企業的老總解析國家新出臺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申報。通過科技政策的宣傳引導,進一步提高科技政策的知曉率。二是運用新聞媒體抓好自主創新的宣傳。今年以來,已在《今日科技》雜志刊登了兩篇科技創新專題文章,在嘉興日報*新聞上以“四大科技創新工作助推*富民強縣”為主題刊出專版,在4月29日嘉興日報跨越*灣*特輯以“*制造走向*創造”為主題刊登專版,同時重視利用縣級以上黨政內部刊物宣傳科技創新成果,有效提高了*科技工作的顯示度,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二是召開大型會議加強政策培訓。4月1日召開全縣科技工作會議,傳達了全省科技工作會議精神,表彰了20*年度優秀科技助理及企業科技聯絡員,三維冷擠壓公司和友邦公司就如何運用科技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作了典型發言,會上還重點就《*縣企業技術開發費加計扣除政策的實施辦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兩項科技政策進行了宣傳和講解。四是繼續努力辦好《*科技動態》。今年以來已出刊12期,刊用各類科技動態120多篇;五是借助知識產權日、科普活動周等載體,采取多種形式,做好科技政策的宣傳工作。
(二)突出重點抓創新。一是全力推進科技創新企業培育工程。通過認定并享受國家所得稅優惠的高新技術企業6家,列入國家級火炬計劃1項、國家級星火計劃6項、省重大科技專項(優先主題)重大項目3項、重點項目1項、省級以上新產品95項(包括經貿局13項)、省級研發中心1家、認定和組建市級研發中心各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7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22家、市級民營科技企業9家;獲得市級科學技術獎8項,其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參與單位),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個人貢獻獎1項。申報國家級重點新產品5項、國家級創新基金項目3項;申報省級創新平臺建設項目1項;已登記科技成果15項;組織驗收國家級和省級火炬計劃項目各2項。通過推進科技創新企業培育工程,我縣高新技術企業的規模不斷壯大,20*年14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12.7億元,同比增長15.5%。二是全力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一是抓好*創新科技園的調研規劃工作。為加快集聚科技資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今年上半年,縣委縣政府作出了建設*創新科技園的決定,整個園區占地1.18平方公里,并明確由縣科技局負責建設和管理。為做好園區的規劃定位,我局組織人員赴嘉興科技城等地開展調研,并形成建設方案報縣委縣政府通過,10月份邀請南京先銳城市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為創新科技園作控制性詳細規劃,并于12月8日通過了專家評審。二是抓好科創園的招商引資、引智工作。目前,園區內共有企業31家,全年園區實現產值1.3億元,同比增長20%,利稅1300萬元,其中孵化器入駐在孵企業20家,實現產值6000萬元,利稅630萬元,畢業企業11家,縣科技創業園成功升級為市乙級創業中心,并被省鄉鎮企業局、省中小企業局確認為省級小企業創業基地;三是抓好行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為進一步發展我縣核電關聯產業,經過前期洽談,今年11月我縣與武漢核動力運行研究所正式簽約共同組建“核電在役檢修和裝備制造”創新載體,項目計劃總投資8千萬元,目前已完成投資100萬元;抓好*省標準件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建設,對照省級區域創新平臺建設的要求,規范完善標準件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的各項服務功能,組織申報省級創新平臺建設,*海泰克標準件研發有限公司被省人事廳列為博士后試點工作單位;推進*縣智能儀器儀表特色產業基地創業服務中心建設,積極組織實施智能儀器儀表公共測試服務平臺項目,有關的儀器設備已全部到位。三是全力推進科技資源集聚工程。全年已組織參加各類產學研活動23次,其中我局組織開展的活動13次。4月12日,由縣委、縣政府主辦,縣人事局、科技局承辦的“20***(南昌)人才招聘大會暨科技合作洽談會”在江西南昌隆重舉行。我局組織10家企業帶著14項技術難題參加。會上我縣企業與江西南昌大學等4所高校的7個科研院所進行了科技合作洽談,共有5項技術難題達成科技合作意向。同時積極組織企業參加“*機械行業——浙工大機電學院技術對接洽談”、“*-東華大學技術對接洽談”、“*-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等;認真做好中國*網上技術市場*分市場的各項工作,積極幫助企業在網上尋求技術合作對象,全年征集技術難題38項,全縣有正在實施的產學研項目61項,合同金額3725萬元。四是全力推進科技創新環境優化工程。今年以來,我局以“十七大精神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為契機,把機關自身建設,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結合局中心工作,切實推進依法行政。一是認真開展黨的十七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成立活動領導小組,制訂活動計劃,積極組織全局干部職工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學習,切實提高做好科技工作的理論水平。二是結合“創業富民創新強縣”戰略,組織開展“訪百家企業、推創業創新”專項行動。5月份制訂并印發了專項行動方案,建立了局領導聯系重點科技型企業和重點科研項目制度、局機關工作人員聯系科技型企業和聯系鎮制度,我局分鎮區對主要科技型企業開展專題調研座談,宣傳科技政策、了解企業科技需求,為企業技術創新做好服務工作。三是認真抓好市級文明單位創建、普法、雙擁等各項工作。根據年初制訂的市級文明單位工作計劃,積極與有關企業開展聯誼會等各類創建活動。同時根據縣普法辦和縣雙擁辦的有關要求,做好普法及創建省級雙擁模范縣的有關工作。四是積極開展服務承諾活動。根據縣委統一安排,我局下發文件向社會鄭重承諾提供全面政策服務、抓好即時技術服務、推進科技項目服務、提供優質創業服務等四大服務,并積極深入企業開展上門服務,全方位踐行服務承諾。五是加強科技管理隊伍建設。積極開展科技政策培訓和業務指導,提高科技助理及企業科技聯絡員的業務技能,擴大企業科技聯絡員制度的覆蓋面,目前全縣共有145家企業設立了企業科技聯絡員。
(三)強化保護求實效。一是加強宣傳培訓,提高企業專利意識。為積極貫徹國家知識產權戰略,6月與9月份我局聯合縣人事局舉辦二期企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公共課程培訓,組織各鎮、區企業專利技術負責人和科技聯絡員150余人參加,對考試合格的學員,我局頒發《*縣企業專利工作者證書》。同時積極組織企業負責人參加嘉興市組織的專利培訓,提高企業管理者的專利意識。二是認真開展“保護知識產權宣傳周”系列活動。圍繞“創業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宣傳主題,在知識產權宣傳周期間,召開了*縣知識產權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議,會上對我縣三年來的知識產權工作情況進行總結,討論并確定了各成員單位的工作職責;召開了外商投資資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座談會;召開了企業知識產權報告會,各鎮、區,縣級有關部門、有關企業100余人參加;開展了保護知識產權聯合執法檢查,會同縣文體局等6家單位進入超市、商場等場所共同開展保護知識產權聯合執法檢查;開展了“保護知識產權企業行”活動,組織報社、電視臺等新聞媒體深入到八家企業進行保護知識產權深度報道,宣傳企業在知識產權創造、實施、管理和保護方面的成功經驗。三是積極推進專利申請、開展專利示范工作。充分發揮*天欣專利事務所*聯絡站的作用,每兩個星期邀請人直接下鎮上門服務。今年共申請專利460件,其中發明專利32件,授權328件,其中發明專利1件。5月份對20*年度授權的197件專利、10件進入實審的發明專利進行資助。同時認真開展專利示范工作,四家企業被認定為市級專利示范企業,10家企業被認定為縣級專利示范企業。
(四)關注焦點促提升。一是抓好農業科技提升工作。今年列入省農轉資金項目1項、省級農業科技企業2家、省重大專項重大項目2項,2個村被列入創建市級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村,*畜禽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被認定為省級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食品工程研發中心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科技研發中心;今年共安排縣級農業及社會發展科技計劃項目共37項,其中重點項目10項,縣農轉資金項目1項,農村特派員項目8項,一般項目18項。項目重點扶持農業先進技術引進與成果轉化、農業產學研合作項目等;抓好農業產學研工作,組織*食品公司和南京農大食品學院進行合作洽談,并就血豆腐的加工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同時一星飼料公司與*大學飼料所、*海洋大學,*飼料公司與江南大學,萬利食品與*省農科院蔬菜所,金海灣食品公司與*省農科院畜牧所都建立了比較密切的技術合作關系。二是抓好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今年以來我局圍繞新時期防震減災戰略目標,建立和完善了我縣防震減災管理網絡,設立了鎮區防震減災助理員,并明確了助理員的工作職責。同時加大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5月17日,在*縣20*年科技(科普)活動周揭幕活動暨大型廣場科普集市活動中,我局分發大量宣傳資料,定制了200套宣傳掛圖,500份宣傳折頁,分發到了各鎮、區、村、社區、學校等。在*地震期間,積極應對地震謠言,消除不必要的社會恐慌,保障我縣社會穩定。我縣首家地震科普實驗學校-*縣向陽小學設立了地震科普活動室,并積極籌備地震應急演練。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進一步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提高了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