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發展工業經濟增長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年是本屆政府的起步之年,也是實施“十五”計劃的關鍵之年。一年來,我們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依靠全區人民,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持續干旱、電力緊缺等方面的困難,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扎實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區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突出率先發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
20*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91.87億元,同比增長14.8%;一、二、三產業結構調整為2.7∶72.5∶24.8。實現財政總收入10.58億元,增長16.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37億元,增長9.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58億元,增長1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68元,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6元,增長5.9%;人口自然增長率4.56‰。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65億元,同比增長3.7%。農業產業結構繼續優化,花卉、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面積不斷擴大。農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快,市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一期1400畝種子種苗區建成投產。“食無憂”工程進一步推進,新發展農業部定點的無公害稻米基地3200畝、市級無公害蔬菜基地4700畝,茶山楊梅通過了省綠色農產品和無公害基地認證。全面實施“強龍工程”,全區30家農業龍頭企業實現產值11.06億元,新組建4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品牌創建成績喜人,榮獲“中國楊梅之鄉”、“中國甌柑之鄉”稱號。水利建設穩步推進,7座山塘水庫完成除險加固。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實現工業總產值257.46億元,同比增長15.9%。規模以上企業發展迅速,完成工業總產值118.58億元,增長23.8%。建筑業不斷壯大,完成施工產值28.2億元,同比增長46.7%。企業技改步伐進一步加快,共技改立項42項,竣工投產36項。全區19家企業建立了研發中心。工業園區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全年征用工業用地6980畝,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啟動,一批入園企業正在報批之中。“中國鎖都”生產基地和“中國眼鏡生產基地”落戶我區。“質量立區、名牌興業”戰略深入實施,新增省名牌產品2只、省著名商標3只,企業認證活動廣泛開展。行業協會、商會建設得到加強,省眼鏡協會在我區掛牌成立。
三產發展勢頭良好。積極推進商貿新區建設,編制出臺了三產發展規劃。市場交易活躍,33個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32.73億元,超億元市場7個。大西洋購物中心建設進展順利。房地產業完成投資5.84億元。旅游業平穩發展,共接待游客53.6萬人次。金融走勢良好,年末各項存款余額151.98億元,同比增長26.4%;貸款余額96.27億元,增長38.5%。現代物流、交通運輸、法律服務、保險、審計、勞務、物業管理等服務業加快發展。
(二)深化改革開放,經濟國際化水平再上臺階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財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綜合調控能力得到加強。消赤減債工作成效明顯,積極爭取市政府政策支持,落實消赤補助資金1.826億元,有效解決了鄉鎮赤字難題。企業改革繼續推進,8家制鎖企業率全市之先實行強強聯合,國有、集體企業的改制工作順利進行。農村稅費改革深入實施,村帳鎮制度全面推行。金融改革力度進一步加大。第二輪審批制度改革圓滿完成,減少審批事項384項,減幅57.5%,行政提速52.7%。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繼續完善,土地集約經營規模進一步擴大。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經濟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深入開展,全社會信息化普及程度不斷提高。
開放型經濟發展強勁。實現全社會外貿出口供貨值81.35億元,同比增長35.1%;自營出口3.8億美元,增長48.3%。外貿出口生產基地日益壯大,*經濟開發區及新橋、梧田、婁橋、郭溪等一批外貿強鎮繼續保持領先態勢。各類出口企業快速成長,*外貿公司進入全省出口企業50強。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6家,增資擴股9個,總投資1.1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4333萬美元,同比增長89%;實際利用外資1839萬美元,增長147%。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大,新批境外投資項目7個。外經貿綜合評分列全市第一。
(三)強化基礎建設,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積極開展各類規劃的編制工作,完成了全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和梧田、三溪片分區規劃的編制。鄉鎮行政區劃調整順利完成。征地工作成效明顯,實現新老政策平穩過渡,征用建設用地1.3萬畝。重點工程建設穩步推進,*民兵訓練基地、唐宅至龍井公路砂改油、五鳳?至嶼山公路砂改油、110千伏教育輸變電順利建成;南塘大道拓寬等9項工程已經在建。中心區總體規劃設計已經完成,各項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村鎮規劃建設有序推進,塘西、西湖兩村已做好舊村改造的前期工作,梧田街道東?路改造初具形象。
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加強。一批重點污染行業、企業和重點污染區域得到整治,全區環境質量繼續改善。水政執法力度不斷加大,水土保持工作進一步加強。建成了瞿岙、塘下坑水庫兩個合格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塘河綜合整治完成年度投資1.1億元,水體污染指數下降了15%。各類綠色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新橋街道前花社區成為首批省級“綠色社區”。匯昌河水上公園*段、新橋文化廣場被評為*市十大城市綠化精品工程。林業生態體系建設不斷推進,綠化造林3200畝,建成綠色通道20公里,澤雅和茶山森林公園建設繼續加強。
(四)注重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科教興區深入實施。科技工作不斷推進,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1項、市級2項,列入市級以上科技項目46項,新增省、市高新技術企業各5家。科技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建成了雪鳥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市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生物共性實驗室和泰恒科技實驗室。教育現代化進程明顯加快,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新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和“萬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全面啟動,*育英國際實驗學校和新橋一幼成為全國優秀民辦學校。鄉鎮校網調整工作順利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進一步擴大。
各項社會事業長足發展。衛生工作明顯加強,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服務網絡不斷健全。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繼續擴大,參加的行政村和農村人口比例分別達到80%和65%,被省政府列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區。文化事業扎實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在全市率先建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中心,群眾文化工作繼續走在全市前列。文博事業得到加強,成功組織了對仙巖鎮穗豐村西周土墩墓的挖掘工作。精心安排市“雙盛會”*系列活動,提升了*的對外形象。計劃生育依法管理和基層基礎工作不斷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在全市保持領先水平。群眾體育蓬勃開展,新增健身苑點13個,體育競技水平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完善,非公企業擴面工作逐步推進,各類養老保險參保人員達6.2萬,同比增長5.8%。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有序開展。城鄉居民低保水平有了新的提高,8655位低收入者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成立了區慈善總會,募捐到慈善資金1577萬元,扶貧幫困力度進一步加大。移民安置工作得到加強。
防疫抗災取得勝利。全力開展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堅持嚴防嚴控方針,全民動員,眾志成城,構筑了城鄉一體的群防群控體系。全區共投入非典防治資金近2000萬元,建立了嚴密的疫情監測和報告體系,認真落實各項防治措施和應急預案,成功處置了1例非典疑似病例。積極開展防旱抗災工作,投入抗旱資金467萬元,建成一批供水水源工程,落實多項臨時應急供水措施,有效解決了群眾的生活和生產用水困難。努力緩解電力緊缺問題,實行合理錯峰、移峰,扎實做好有序用電工作。
(五)堅持依法治區,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穩定工作進一步加強。“四五”普法教育深入實施,社會法治化程度逐步提高。“嚴打”整治斗爭繼續深化,巡防工作市場化招標承包制得到推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明顯。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加大了對邪教組織和非法宗教活動的打擊力度。堅持領導信訪接待日制度,認真辦理群眾來信來訪。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積極化解各類群體性事件。大力開展“化糾紛、解難題、辦實事”專項活動,切實做好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工作,征地安置用地、房產權證辦理等一批歷史遺留問題得到初步解決。積極開展“清薪行動”,及時追回被拖欠的民工工資1680萬元。重視消防和安全生產工作,認真做好各類專項檢查和整治,安全生產總體形勢有所改善。不斷完善市場監管機制,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得到規范。
政府自身建設成效明顯。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制度,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高度重視議案、提案的辦理工作,共辦結議案和建議200件、提案160件,辦結率100%。加強了與各派及工商聯、各人民團體的聯系。努力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快了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法制建設和信用建設不斷加強,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深入實施“效能革命”,嚴格執行“五條禁令”,加強效能監察,機關作風明顯改善,工作效能進一步提高。
文明創建工作深入開展。廣泛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宣傳教育,組織“放眼全國看*、尋找差距求發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提高了廣大干部群眾的政治覺悟和思想素質,增強了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學習型社會”創建活動蓬勃開展。精品社區建設和“四進社區”活動取得新的成效,站前、勤奮、會昌等三個小區成為市級文明示范小區。新橋街道三浹村榮獲省首批“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稱號。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日趨活躍,各類文體社團達180多個。外來務工人員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得到加強。
同時,國防、外事、僑務、臺務、民族、統計、婦女、未成年人、老齡、殘疾人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全區人民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克服困難、努力拼搏的結果,是區人大、區政協和社會各界人士關心支持政府工作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區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向駐甌部隊、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關心、支持*建設和發展的海內外朋友、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業農村的市場化組織程度還不高,農民增收還比較困難;經濟發展中的素質性和結構性問題比較明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生產要素供需矛盾比較突出,電力、土地、資金和人力資源等要素相對缺乏;城區規劃管理相對滯后,供水、排污等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社會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征地拆遷、社會保障等城市化轉型期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增多;政府效能與群眾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服務和管理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對于這些問題,必須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研究,努力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