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發展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工作從4月份開始試點,6月份全面推開,近期將暫告段落。
*特定的地域、人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背景,對協會工作發展既有利、也有不利。止去年底,*116萬人口,1420平方公里面積,22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工農業產值1353億元,財政總收入44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298美元。但農業產值的比重只占經濟總量3.3%。農業經濟比重小,二、三產業,特別是工業占主導,就有可能使廣大農民把注意力和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二、三產業上,忽視或輕視協會的發展。
今年三月份,省民政廳決定在*進行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培育發展和登記管理工作試點,這是對我們民政工作很大幫助和激勵。試點工作通過調查分析、統一認識、建立組織、制定方案、宣傳動員、確定試點、出臺政策、全面推開等8個步驟。到目前為止,全區除739個村經濟合作社外,區、鎮兩級35個農村專業經濟組織,共有團體會員287個,個人會員2310人,連接農戶115936戶,種植、養殖用地813000畝,資產總額4578萬元,去年銷售收入30619萬元。現已在民政局登記的專業經濟協會9家,有8家在辦補登記手續,進化和所前2個試點鎮新成立協會2家。
可以說,這些有農民自行發起、自行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組織,目前雖數量不多、會員不多、組織不大,但從一些工作出色的協會看,已經呈現出良好效果和喜人的前景。這些協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1、較好地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如*養豬協會,2001年向區政府報送了《建辦生豬互助合作保險的報告》,提出扶持養豬業的建議以后,區政府出臺了4項扶持政策:(1)補貼豬種改良,公豬200元/頭,母豬100元/頭;(2)貸款貼息3%;(3)獎勵供港、供滬養豬戶,每頭分別為4元和2元;(4)扶助生豬合作保險。政府出政策,養豬戶得實惠,大大提高了養豬戶的積極性。2003年供港豬3.28萬頭,供滬豬33.76萬頭。特別是規模豬場的發展,養豬協會組織人員到外地考察、到養豬戶了解情況,認真分析研究,撰寫了《我區規模養豬發展迅猛》調查報告,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目前,會員養豬場飼養量達到1萬頭以上的有34個,出欄豬萬頭以上的有27戶,帶動了全區養豬業,去年飼養量達125萬頭,使我區的養豬業走在全省前列。
2、為會員提供多種服務。協會以組織為平臺,把信息、技術、品種等傳遞給農戶,為農戶提供產、供、銷多方面服務。區水產行業協會在*國際酒店召開“南美白對蝦無公害養殖技術培訓暨產銷推介會”,協會會員、農技人員、養殖大戶、育苗場、飼料廠、加工企業等150余人參加,請教授講課,進行技術培訓,傳授經驗,了解市場行情,對推動南美白對蝦產業在我區做大、做強、做優、做精起到積極的作用。不僅生產的商品蝦符合加工出口的要求,而且全區16000畝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達到總產商品蝦7800噸,實現畝產487公斤,獲得總產值1.7億元,凈收益8500萬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3、實現生產自救,保護了會員利益。如*花卉協會,有單位會員15個,個人會員154個。去年有30多戶苗農40多畝花卉苗木由于土地征用,將面臨巨大損失。協會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帶領有關人員,到現場了解情況,通過協會協調,會員之間內部自行消化,使這部分會員沒有因此而受損,事后他們從內心感到如果沒有加入花卉協會,類似這樣的損失就無法避免。今年4月,我們在試點過程中,剛成立的*進化鎮梅業協會可謂生逢其時。今年梅子豐收,但銷路不暢,協會全體負責人四處奔走,會長周新根利用自己企業,開足馬力搞加工,還對梅農實行提級提價,比去年多支出6萬多元,確保農戶增產增收。
作為協會試點和階段性工作,我們在操作過程中,始終注意從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一是不求劃一,但求組織。無論從試點中建立的協會還是試點前已建立的協會,從我區農村的情況看,既有“協會+農戶”的模式,又有“協會+企業+農戶”的模式,也有“協會+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協會有農民自辦、政府牽頭、涉農經濟部門或鎮農辦承辦、農民與其他涉農企業聯辦等。但無論何種模式,只要符合群眾意愿,順應經濟發展需要,能推動生產發展,實現農民增收的,我們都積極鼓勵,大力扶持。在有關政策和扶持措施上,都給予一視同仁。政府及區有關部門給予在初創、建立、初步改進、提高完善的時間和空間。
二是因“業”而宜,水到渠成。*羅卜干多年來名揚省內外,在我區的東部農村,數以萬計的農民又有種羅卜的習慣。為此,在試點期間,我們曾幾次去東部與生產羅卜的重鎮、專業戶調查座談,做建立協會的引導工作,試圖在一個鎮或者跨幾個鎮建立起羅卜干協會,以提高抗市場風險能力。但“引導”的結果,群眾至少在眼下沒有建協會的迫切愿望。事后我們在分析中認為,羅卜種植雖屬千家萬戶,但加工羅卜干也是千家萬戶,無須機械、無須多高技術,且貯存時間長,銷售戰線長,大部分農民能自產自銷。因此,群眾愿望就不迫切。對此,我們堅持參與不干預、獻策不決策、管理不包辦、扶持不代替。而對蔬菜業,全區60多位生產蔬菜大戶有要求,而且要求很緊迫,我們就降低入會門檻,簡化登記程序,加快促進辦理,使那些成熟產業的建會,做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三是突出重點,抓大提要。近年來,*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實踐告訴我們,同樣的協會,由于在產業的過程、環節的不同,其作用有大小之分,輕重之別。然而,如若注重在產業結構的關鍵環節建協會,就能拉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上新臺階;在產業結構的薄弱環節建協會,就能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在最具優勢的產業上建立協會,就能推動產業做大做強;在農民最需要服務的項目上建協會,就能加快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因此,抓大提要始終是我們發展協會的重中之重。如新街鎮的花木協會,1*個會員帶動從業戶10*6戶,從業人員25000人,花木企業130多家,在鎮內種花木32000畝,到北京、上海、山東、四川等10多個省市種花木22000畝,還把花木種到西歐,去年收入5億多元,僅此一項全鎮人均收入達6800元。這次試點的所前鎮,有楊梅、桃子等7種水果,其中杜家村487戶農戶,果業收入每戶近2萬元。對此,我們主動上門談想法、作引導,鼓勵他們建立協會。事后,該鎮于上月建立了所前鎮果業協會。協會的建立,為水果增產、果農增收注入了新活力。
四是政策驅動,多方扶持。有好的切合實際的政策,是對協會最大的驅動。為了切實加大扶持力度,我們區政府專門發文,提出各級都要將協會工作列入規劃,落實專人管理,對協會實行經濟補助,進行年度評比獎勵,由財政、工商、稅收、金融優惠支持,業務主管部門和登記管理機關的協調配合,協會本身健全自律機制,列入區委、區政府對各鎮、街道辦年終考核內容等7條政策意見。努力為協會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上述我們在實踐中把握的4條,其實也是我們在試點過程中遵循的4條工作原則。
通過集中一段時間工作,我們也暴露出在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工作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是:
1、反映在認識上,存在上“重”下“輕”。對協會工作總體是上級比較重視,越到基層,由于工作量的持久煩瑣,見效周期的長短不一,投入產出比例高低不同,受信息、技術、資金等制約,以及農民自身也缺乏組織協會、依托協會的緊迫感。因此,基層的干部、農民往往認識不到位,覺得協會可建可不建,早建晚建無所謂,存在輕視,忽視現象。
2、反映在管理模式上,存在官辦半官辦。不少協會政府工作人員介入的多,且大都沒有很大精力抓協會工作。特別是協會秘書長,幾乎都由政府工作人員兼任,實際協調工作,處理問題能力不夠強。有的盡管設專職人員,專業知識不多,業務工作不熟,政府自身要摒棄的那套反而熱衷和向往,動輒便向上要人、要錢、要財物,缺乏眼睛向內、向市場。
3、反映在組織上,存在上下連接不通暢。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登記管理的職能是民政局部門,但到鎮、鄉一級就無法聯系,鎮、鄉一級雖有民政助理員,但協會組織主要是農業口在運作,民政助理員無法了解農村產業的發展情況。作為局內部,民間組織管理人員不僅人手少,且平時到鎮、鄉工作聯系不多,與農口工作人員了解、溝通少,工作難開展。
4、反映在協會作用上,存在參差不齊。工作好的協會,能帶動一方產業,致富一方百姓。但有不少協會,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和作用,形同虛設、名存實亡,有少量的甚至成立之時便是關門之日。
5、反映在自身建設上,存在自律缺乏。無計劃、無活動、無規章、無人員、無場地的“五無”協會也有一定比例。有不少協會沒有進行社團登記,根本不具備法人地位,社會信譽、社會影響力比較低。個別的還打著協會牌子干著不該干的事,拆了協會的臺。
6、反映在民政部門,感到“底氣”不足,難有作為。覺得民政部門無錢、無權又無術(技術),對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只能是“打個電話通個氣,到了局里登個記”,要說培育發展,自己缺少底氣,對于這樣一個弱勢部門,想要在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工作上有所作為,感到既脫離現實,更勉為其難。
以上6個問題,僅僅是我們一些看法和問題。
經過試點和集中一段時間工作,我們從中深刻感受到,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支持農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這種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托,以專業協會為載體,是實現強農富民的有效組織形式。然而,在實踐這一本無疑慮的農村經濟發展新形式過程中,作為我們民政部門,如果思想不統一,認識不到位,甚至躊躇不決,疑慮再三,就會嚴重影響此項工作的開展。因此,近年來,特別是伴隨這次試點工作,我們內心總是在不停地詢問自己:
1、這會不會成行政命令?“三自”機制,本來是協會的屬性,現在我們以文件、動員的形式,叫基層組織、叫農民去組建,會不會重演行政指令的歷史。但最后我們感到,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為什么農業發展慢,農民增收難,應當說,這同目前農村的生產方式密切相關。多年來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落后的生產方式,早已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千家萬戶的“小生產”,早已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早已不能應對廣泛聯系的“市場經濟”。農民生產的盲目性大,參與市場談判的地位弱。在堅持承包經營基礎上,如何千方百計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納入整個市場體系,使之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如何把農民自產自銷的單個產品納入整個產業鏈,從而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科學化管理、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格局。歸結一句話:如何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這是最為重要的問題。正是在這個問題上,從民政部到上級廳、局,行文提出指導意見,恰恰是心系“三農”,自覺踐行“三個代表”。同時,行政命令是脫離實際的瞎指揮,而我們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是符合歷史走向的正確引導,是合理的引導方式。更何況,“嚴重的問題在于教育農民”,這樣做不會錯。
2、這會不會是不務正業?“三農”工作雖說是各級各部門都需共同關心的問題,但從職能的分工看,農口部門更責無旁貸。對協會工作,過去民政部門只是等門辦理,來件登記。現在不僅是登記管理,還要上溯延伸到培育發展。這是業內還是業外,是份內還是份外?為此,我們多次上門與區農口的領導、與區領導聯系溝通,加深理解,提升認識,取得共識。最后都感到,像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工作,即使任務不都有,職能不交織,但只要涉及“三農”工作,無論這個部門、那個部門,多個部門多個關愛心;無論你做還是我做,關鍵要落實有人去做。更不容說,區政府建立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工作領導小組,農口部門和民政部門負責人都是成員單位,都是共同的責任。這同樣是最大的正業。
3、有些事會不會留后顧之憂?諸如村級協會在試點中局里實行備案制,原來不需要備案,現在備而有案怎么辦?再譬如有的“民間”協會,主管部門不清楚,民政部門沒登記,試點中強化管理,規范登記,日后萬一出紕漏,出問題,誰承擔,誰負責。諸如此類,若患得患失,那行為必定是明哲保身,退避三舍。但我們感到,民政部門是人民群眾的組織部,社團工作是行政管理的重要部分,維護民利、解決民生、落實民權是我們工作的主線。放任不管,但求無辜,是與“三個代表”格格不入的。唯有規范管理,嚴格管理,盡職盡責,推進發展才是正確的思想和行為。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才滿腔熱情積極投身于試點工作。
應當說,*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工作,雖萌芽于九十年代,起步于近幾年。但是,省廳于今年3月在我區的試點,無疑對我們這一工作以極大的推動。我們決心在上級黨委、政府領導下,在省、市業務部門指導下,切實做好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培育發展和登記管理工作。
作為試點,我們只是早走了幾個月。作為該項工作,我們清楚比先進地區尚有距離。作為匯報,也沒有組織、提煉好。其間若有不當,敬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