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事局勞動保障就業發展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抓住促進就業再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協調勞動關系三條主線,與時俱進,務實創新,統籌安排,協調發展,超額完成市委、市政府和*市局下達的各項指標任務,為構筑和諧社會,全面建設“三個*”做出積極貢獻。
一、建立機制,拓寬渠道,就業再就業工作打開局面
20*年,按照全省就業工作會議精神,我市大力開展以“多下一份功夫落實政策,多幫一批人員實現就業”為主題的再就業政策實效行動和就業援助“春風行動”,優化城鄉統籌就業環境。
一是擴大政策資金支持,加強增加就業工作力度。市政府出臺《關于認真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瑞政發〔20*〕181號),明確我市新一輪三年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市財政從20*年起每年安排500萬元就業再就業專項經費,并建立績效評價工作組及專家組,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下崗失業人員稅費減免、財政補貼、免費培訓等扶持就業等政策進一步落實,協助完成地礦公司、煙花總廠等多家企業改制,全年接收下崗失業人員檔案357份,發放《下崗失業人再就業優惠證》224個(其中“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86個),落實再就業專項資金350萬元,再就業培訓490人,幫助再就業1664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216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6184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46%。
二是實現職介中心“管辦分離”,優化務工求職軟硬環境。全年1月,經公開招標市職介中心經營權,瑞誠職業介紹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管辦分離”改革成功。該公司與市就業管理處從財務上、人員上徹底脫離關系,市就業管理處作為職介中心的產權單位,只負責職介中心國有資產和職介行為的監督管理。職介中心改擴建列入財政預算,20*年安排178萬元。為提高新*人求職就業能力,通過關愛青年民工“金橋工程”志愿服務、第六個全省勞動者權益保護宣傳周等活動,向外來務工人員贈送《農民工維權手冊》、《勞動者維權問答》等普法宣傳資料,并從20*年起無償提供面額10元的職業介紹代價券和人均300元的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補貼,總計285萬元,可覆蓋外來務工人員3.85萬人。市職介中心全年共辦理求職登記2.9萬人,職業介紹6.9萬人次。
三是建立工資指導價位制度,提高勞動用工管理水平。經過對280家企業3.2萬名職工的深入調查,20*年我市首次出臺企業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72個工種20*-20*年度職位工資標準。為華峰集團等8家規模企業,提供勞動用工業務咨詢,不定時工時工作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審批辦理等上門服務。20*年全市28.3萬城鎮企業在崗職工中有25.47萬人簽訂勞動合同,新增勞動合同5.6萬份,勞動合同簽訂率達90%,比上年同期提高3.8個百分點,3202家企業簽訂集體合同,682家企業簽訂工資集體協商協議,2488家用人單位納入誠信用工ABC分類管理體系。企業用工行為的前置規范管理,促進了勞資關系的和諧。
二、加強培訓,規范鑒定,職業技術教育蓬勃發展
20*年,圍繞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和“人才強市”戰略,我局注重職能轉變,發揮民辦力量,全面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積極擴大職業資格證書覆蓋面。
一是深化職業技術開發。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程和跨省來瑞務工人員技能提升培訓計劃,組織全市各級各類職業培訓機構開辦電器值班員、鍛造工、電焊工等40個工種培訓班,全年完成職業技能培訓2.5萬人次,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1.2萬人,跨省來瑞務工人員的技能提升培訓6千余人,普通職工職業技能培訓7千余人。特別是通過全省新技師培養計劃、*市“名師名家”評選、*市第二屆青工技能大賽等活動載體,全年共培養企業培訓師、經營管理師、營養配餐員、高級維修電工、高級眼鏡驗光員等高級工種的高技能人才1017人。20*年8月我市成立國內首家縣(市)級經營師協會,開設經營師管理研討會和高級論壇,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搭建新平臺。
二是規范職業技能鑒定。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正式脫鉤培訓中心獨立運作,配備3個全額事業編制,按照《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技能堅定質量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鑒定質量督導制度、鑒定巡查通報制度,題庫建設制度,組建480名專家教授的考評員隊伍,開展鑒定站質量普查,嚴格把好鑒定質量關。該中心全年共完成職業技能鑒定114*人(次),發放國家職業資格證書1*64人(次)。在推廣就業準入和持證上崗制度同時,基本實現我市職業技能鑒定“三個轉變”:鑒定的工種從傳統技術型向技術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并舉轉變;鑒定的范圍從城市區域向城鄉一體轉變;鑒定的形式從全方位考評向專項能力考評轉變。
三是開發職業教育資源。市技工學校盯緊國家級技工學校創建目標,抓師德促教研,拓寬校企合作和大專班聯辦渠道,20*年招收8大專業468名學生,并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開放入學。技校遷建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列入年度重點目標責任制,納入*市“*”規劃。全市民辦職業教育機構蓬勃發展,天宇、林立等職業培訓學校與瑞立集團、南洋集團等規模企業強強聯手,培養出一大批機電一體化高技能人才。20*年我市新審批民辦培訓機構4家,變更1家,年審35家,全市社會培訓機構達42家,鑒定機構8家,覆蓋42個工種,年培訓能力超過3萬人。
三、制定政策,完善服務,社會保險制度改革不斷深化
20*年,我市社會保險擴面成效顯著,保障待遇提高,基金監管規范,庇護民生的社會安全網更加鞏固。
一是社保擴面全線豐收。市目標辦向鄉鎮下達擴面任務,星級企業評選實行社保登記“一票否決”制,大大推動擴面步伐。市政府還專門就失業保險擴面發文明確,用人單位到20*年9月30日仍不辦理登記手續的,由市地稅部門根據其養老保險參保信息,按2%的比例預征失業保險費。截至12月底,全市五大社會保險參保總人數達到539250人次,比年初增加4.83萬人次,總體增長9.7%。其中: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202794人(包括企業職工養老保險177691人,機關事業養老保險25103人),按參保人數計算新增10182人,增長5.3%,按繳費人數計算新增3823人,其中企業養老保險完成*市下達任務6300人的162%。
——失業保險參保48396人,新增15*3人,增長45.2%,完成*市下達任務13000人的116%,為我市失業保險政策出臺以來的最好擴面成績。
——醫療保險參保115492人(其中在職參保93851人,退休參保21641人),新增12751人,增長12.4%,完成*市下達任務1500人的850%。
——工傷保險參保1*955人,新增8333人,增長8.4%,完成*市下達任務4500人的185%。
——生育保險參保64613人,新增1960人,增長3.1%。
此外,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廣到22個鄉鎮252個征地村,征地1公頃以上的重點村參保219個,參保覆蓋率突破96%,全市凈增參保1976人,累計參保16481人,參保總人數、覆蓋率、基金規模均居*地區首位。
二是社保待遇顯著提高。20*年10月調資,全市企業退休(職)干部職工月養老金標準人均增加103.6元;基本醫療保險乙類藥品自理比例由10%降到5%,允許中斷繳費期限從2個月放寬到1年;失業救濟金月標準提高58.1元。20*年,全市33257名離退休人員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其中企業離退休職工月人均養老金為952.2元,15398人領取被征地基本生活保障金,實現老有所養;歷史遺留的26家鄉鎮衛生院和2家改制國有企業職工納入醫療保險,2*79人享受年人均2464元的公務員醫療補助,37萬人次享受住院、門診醫療保險待遇,實現病有所醫;824名失業人員按時足額領取失業金,失業救濟金月標準為469.7元,實現失業有濟;19*人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人均5890元,實現傷有所償;1125名職工獲得生育津貼和生育醫療服務,人均6593元,實現育有所助。
三是社保基金規范運行。20*年,通過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共追回冒領、重復領取養老金共計1*人47.5萬元;通過定點醫療機構檢查,追回工傷保險基金騙保流失資金3.04萬元,追回違規使用醫保基金7.68萬元、公務員補助基金22.77萬元,查處公醫卡違規使用5例9人共計8127元。全市五大社會保險基金當年結余21181萬元,累計結余115486萬元。基金主要收支包括:
①企業養老保險基金收入45317萬元,支出32803萬元,結余12514萬元;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基金收入7893萬元,支出6265萬元,結余1628萬元;②失業保險基金收入1631萬元,支出360萬元,結余1271萬元;③醫療保險基金收入15297萬元,支出9768萬元,結余5529萬元;④工傷保險基金收入1192萬元,支出1124萬元,結余68萬元;⑤生育保險基金收入854萬元,支出683萬元,結余171萬元。此外,主要基金收支項目還包括⑥公務員醫療補助收入2178萬元,支出1219萬元,累計結余1791萬元;⑦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基金年收入3526萬元,支出4712萬元,累計結余17278萬元。
四、注重維權,彰顯法制,勞動關系更加和諧
20*年,我局把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突出人性化服務,作為維護勞動權益、化解勞資糾紛的重要抓手。
一是勞動保障監察力度不斷加大。扎實開展“春雨行動”、“春雷行動”、“春苗行動”等專項檢查,組織實施外口管理“藍天行動”,建立健全勞資糾紛應急處置機制、企業欠薪應急專項資金制度、建筑業企業農民工工資支付擔保管理辦法,全力推進“和馨行動”和“關愛新*人工程”。全年共處理勞動侵權案件1451起,同比下降13.1%,為近二十年來首次負增長,涉及用人單位4134家、勞動者4143人,總計金額1474.8萬元;查處非法使用童工案件23起,清退童工26人,清退娛樂場所非法使用未成年工6人;為3000多名務工人員追償欠薪共計1091萬元,及時、妥善平息10以上群體性投訴案件59起,僅羅陽大廈工程工地拖欠工資一案,就為約1000名職工追回欠薪共計500余萬元。
二是勞動爭議仲裁水平不斷提高。錯案追究制、快審快結機制、陽光仲裁六項公開等制度得到完善落實,特別是年初聯合司法局出臺《工傷、欠薪法律案件合作處理暫行辦法》,強化法律援助聯動聯助機制,全年為特困家庭、下崗職工及絕癥患者等560人緩、減、免仲裁費共計3萬余元。市勞動仲裁院和9個轄區辦事處全年共處理勞動爭議案762件,同比增加2.8%,涉及職工3000余人,共為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近2000萬元,調解結案率達99%,當天立案率達21%,平均結案時間由60天承諾時限縮短到25天,沒有發生一起超期立、結案和辦案失誤。
三是勞動保障法制建設不斷完善。20*年我局專門設立法制科促進依法行政。全年提請市政府出臺規范性文件5件,審核本局出臺的規范性文件3件,清理行政許可項目4項,審查行政處罰案件33件,組織重大行政處罰行為聽證7件,受理行政復議案件5件,應訴行政訴訟案件3件、民事訴訟案件1件,維持率和勝訴率均達100%,規范性文件審查率、備案率均達100%。全年組織全局工作人員參加勞動保障業務知識培訓和閉卷考試,以及工傷認定等專題培訓班,62人考取《行政執法證》和《行政執法監督證》。
四是依法處訪工作能力不斷增強。落實《信訪條例》,健全信訪工作制度,實行信訪工作專人接待,規范局信訪工作送達回執制度,公示信訪工作流程圖。全年局機關共接待來訪群眾110批次660人次,同比下降68.9%,處理群眾來信50件,受理上級交辦信訪件64件,按期辦結率100%,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辦結提案、議案8件,繼續保持勞資糾紛惡性上訪、集體上訪的“零”紀錄,有力推進“平安*”建設。
五、夯實基礎,整體推進,勞動保障基礎工作更加完善
20*年,按照建設“風正、氣順、心齊、業興”的和諧機關的奮斗目標,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全面夯實勞動保障事業基礎。
一是加強黨建工作。我局建立基層黨校,原機關黨支部和基層黨支部合并后分組為5個黨支部,全年共吸收預備黨員4人,轉正14人,列入考察對象8人。同時,根據黨建工作需要,全系統開展“學黨章、學先進,知榮辱、優服務”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廉政文化進機關”、第五個廉政教育宣傳月等系列活動,認真學習黨章、同志在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專題報告會上的講話,增強工作人員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堅定性。
二是推進行風建設。堅持提高辦事程序透明度、縮短辦事時間、減少辦事環節的原則,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工作。按照“改革創新、轉變職能、從嚴管理”的要求,以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為目標,全面推行首問責任制、AB崗工作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時辦結制度和否定報備制度。局紀委對違反規定的單位或個人下發處罰告知書3份,通報批評6個。20*年*勞動保障紀檢監察系統工作會議上,我局2個優質服務窗口做典型發言。
三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制定《社會保險(業務、計算機)操作規程》,改革社會保險費征收到帳方式,完成社會保險信息系統升級改造,基本建成統一申報、統一征繳、統一管理的“五險合一”社保信息網絡,實現社保數據與地稅、銀行、醫院的實時聯網、刷卡就醫。勞動保障監察軟件、醫保支付軟件通過升級驗收,*勞動保障網站正式開通,為市民提供審批表格網上下載和個人社保檔案網上查詢等便民服務。金保工程列入*市“*”規劃。投入272萬為市區二所購置新辦公場所,增加工傷調查等工作用車3輛。
四是廣泛開展勞動保障宣傳。全年編發簡報60期、宣傳欄9期,在《浙江日報》、《浙江勞動保障》、《*日報》、《*商報》、《*日報》等各類刊物上刊登我市勞動保障專題通訊和論文60余篇,電臺簡訊26則、電視新聞19則。同時利用公交廣告和政府網站等載體,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印發《浙江省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條例》、《工傷保險條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辦法》、《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辦法》等各類政策宣傳小冊子10萬余冊,舉辦“民工維權”、“勞動法宣傳”、“和馨行動”、“工傷保險”等專題廣場咨詢服務活動30多場次,接待群眾3萬多人次。
20*年,我局獲得全省勞動保障宣傳工作先進集體、2001—2005年全省勞動保障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浙江省先進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浙江省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先進集體等省級榮譽4個,*市勞動保障系統先進集體、*市勞動保障信息工作先進集體、*市“巾幗文明示范崗、*市優秀“青少年維權崗”等*市級榮譽4個,此外局婦委會還獲得*市家庭助廉“金點子”征集活動“優秀組織獎”,*所獲得*鎮行風建設先進單位,湖嶺所獲得湖嶺鎮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
總結成績,也要正視問題。在就業再就業方面,我市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依然比較突出,一方面,面臨城鎮就業壓力加大和農村、外來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速度加快的巨大就業壓力;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緊缺狀況亟待突破。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一方面,存在覆蓋范圍窄、外來務工人員參保率不高、制度不完善、各類人員保障待遇差距比較大等問題;另一方面,擴面、制度改革、縮小待遇差距等工作的難度又比較大。在勞動關系方面,部分企業用工管理還不夠規范,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現象屢有發生。此外,基層工作平臺建設滯后,機構隊伍建設難適應形勢需要的問題也應引起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