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文化旅游城市建設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過去的一年,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縣委的領導下,全縣人民圍繞創建*中等規模生態型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標,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立縣、旅游名縣、開放興縣戰略,振奮精神,迎難而上,開拓進取,扎實工作,較好地完成了縣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任務。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2.14億元,增長15.6%;財政總收入3.4億元,增長18.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9億元,增長19.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42億元,增長4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64億元,增長13.4%;金融系統各項存款余額49.42億元,增長2%,各項貸款余額45.91億元,增長21.1%;全社會出貨總值6.13億元,增長11.5%;農民人均純收入4589元,增長10.7%,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一)大力推進要素供給改善,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面對土地、資金、能源等要素制約加劇的形勢,全縣上下樹立不發展、慢發展才是最大風險的理念,化挑戰為機遇,切實增強經濟工作的適應性。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適時調整政府性投資項目,加大市場化運作力度,確保重點項目順利實施,同時積極采取措施,努力緩解要素瓶頸制約。
努力克服資金困難。積極引導縣內外金融部門加強合作,解決資金總量不足問題。努力挖掘縣內信貸潛力,新增貸款8.2億元。借助全國汽車拉力錦標賽的契機,在全市率先舉辦投融資項目推介會,共有8個項目達成協議,協議融資5.58億元。科學調度財政資金,合理安排政府性投資項目的建設時序,確保財政資金有序運行。
著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強對產業空間布局和發展的引導,抓好省級經濟開發區的爭取工作,經過多方共同努力,*經濟開發區已通過省政府公示。認真開展土地清理整頓工作,盤活500多畝存量土地。順應國家政策積極爭取用地指標,解決沐塵水庫等重點項目的用地問題。把好項目入區關,落實集約用地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加強能源建設管理。加快電源電網建設,城南變已建成,湖鎮變按計劃建設,模環變、龍北變擴容工程如期完成。9個熱電項目通過審批,部分項目已建成投產,企業自備電總裝機容量達2萬千瓦。城市電網改造完成三分之二的工程量,完成開發區10千伏布線工程。強化有序用電的監管,加強煤炭、成品油等能源的組織與管理,穩定市場供應。
(二)大力推進特色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
特色工業持續發展。高度重視發展平臺建設,*經濟開發區和各工業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63億元。*經濟開發區按照"一平二化五通"的要求,基本完成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日供水5萬噸的工業水廠建成投產。繞打造全國特種紙生產基地和筍竹加工基地的品牌,著力做大做強造紙、筍竹、機械、電子、建材等主導產業。加大技改力度,技改投資額再次名列全市六縣(市、區)首位。196個在建技改項目完成投資14.21億元,增長35.3%。規模企業達到137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8家。一批投資規模大、檔次高、技術先進的項目陸續投產,有力地推動了工業經濟的發展。
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大力培育出口型、加工型、銷售型農業龍頭企業,安排專項資金扶持發展,新增省市級龍頭企業3家,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注重發展綠色特色農業,建成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2個,林業特色示范基地13個,省級水產養殖基地2個。努力培育有特色、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主導產業和產品,筍竹產業在加強現有竹林改造、擴大資源總量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二產,引進加工型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筍竹加工產值達到9.4億元;畜牧、水產產業規模進一步做大;蔬菜水果業以基地帶農戶的種植經營模式進一步完善;發糕、茶葉等產業創新營銷,取得新的成效。進一步落實農村稅費改革政策和各項支農政策,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多途徑促進農民增收,全縣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扎實開展"萬名農民素質"工程,共培訓農民1.07萬人,新增有組織勞務輸出8380人;建立*保姆*模環培訓基地,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三產業日趨興旺。旅游業不斷發展壯大,*石窟成為*市第一個4A級旅游區,列入省文物保護單位,全年接待游客55.26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689.9萬元,*石窟品牌效應進一步顯現。民居苑建設保護工程按計劃推進,*大竹海、賽事中心等景點已成為上海、杭州等地私家車自助游的目的地。區域合作進一步深入,與40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良好的協作關系。全縣共接待游客1*.7萬人次,增長44.8%,其中海外游客7900人次,增長31.7%。市場建設步伐加快,糧食批發交易市場遷建工程列為國債項目,交易城以1.285億元成功拍賣。
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深入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共引進項目146個,實到資金10.43億元,其中工業項目69個,實到資金8.81億元,投資千萬元以上項目32個,億元以上項目3個,市外工業項目招商實到資金額居全市第一,項目的規模和質量有較大提升。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全縣外貿自營出口3627萬美元,增長14.8%,總量居全市六縣(市、區)首位。新批三資企業5家,協議利用外資191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87萬美元,完成市下達的目標任務。
(三)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打造最佳人居環境
重點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年初確定的"六個一批"項目基本實現預定目標,28個縣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0.69億元,14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4.24億元,超額完成年度計劃任務。鐵路南移項目實現無障礙施工,進展順利。杭新景高速公路*段完成80%路基工程量。積極推進沐塵水庫項目招商和移民安置小區基礎設施建設,導流洞已竣工,淹沒區用地指標已通過省政府審批。新建綜合高中、龍中擴建、華茂外國語學校擴建、人民醫院醫療大樓如期完成并投入使用,龍洲公園、文昌大橋、百竹步行街、民居苑一期工程、榮昌路東延、繞城公路東段、實驗小學遷建主體工程、學士路北延等項目順利完工。扎實推進十件為民辦實事項目,開工建設日供水3.5萬噸的城市第二水廠;投資3000多萬元完成土地整理項目14個;城鄉廣播電視信息基礎網絡平臺基本建成,可傳播30套節目,完成7個小區雙向網絡改造,完成農村150公里主干網絡改造。
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陽光新城基本完工,方門街新區建設積極推進,區塊功能配套不斷完善,社區特色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創新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將15個居委會調整為7個社區,社區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以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為抓手,加強城市管理,實施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加大對入城口、社區環境及餐飲、建材等行業的整治力度。創建工作成效顯著,借助賽事等平臺,改善市容市貌,提高市民素質,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通過了省級衛生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的驗收,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
(四)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
深入實施城鄉五項社會救助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推行,參保人數達到23.54萬人,參保率達到77.9%;共辦理報銷補助手續5089人次,補助醫療費706.82萬元,村受益覆蓋率達100%。出臺大病救助實施辦法,進一步提高群眾抗大病風險的能力。完成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擴面工作,完善養老保險基金增長機制和政策體系,參保人數達到6700多人,占應參保人數的94.3%。加強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工作,新建、改建敬老院5所,集中供養680人,供養率達84.3%。低保家庭子女免費就學率達100%。城鄉低保提標擴面工作有序推進,實現應保盡保。進一步健全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切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全年通過財政渠道直接投入"三農"領域的資金達1.9億元。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為龍頭,整合政策、項目、資金等資源,扎實推進4個示范村和33個整治村的建設。"鄉村康莊"工程投入5860多萬元,完成路基改造149公里,路面硬化121公里,連通行政村230多個,通村公路硬化率達到60%。高標準建設"千庫保安"工程,除險加固水庫149座,整治河道27公里。實施"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新增受益人口1.15萬人。
各項社會事業不斷發展。科技工作緊緊圍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大力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積極組織參加市科工會,利用網上技術市場、省林業科技周活動等載體征集和解決技術難題,取得良好效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科學編制城鄉教育體系規劃,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加快中小學布局調整步伐,硬件設施進一步改善;深入實施課程改革,創新用人機制,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通過省級教育強縣驗收,成為全省二十五個經濟欠發達縣(市)中的第一個教育強縣。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公共衛生體系得到加強,農村預防保健服務網絡不斷健全,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能力明顯增強。加強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績,成為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創建先進單位。成功舉辦全國汽車拉力錦標賽和國際龍舟邀請賽等重大活動,達到了宣傳*、營銷*的目的。開展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深入開展以廣場文化、社區文化為主的群眾文化活動。城鄉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扎實推進,土地管理工作得到加強,"雙擁"活動深入開展,軍警民共建及國防教育、征兵、民兵預備役工作取得新成績。統計、審計、物價、氣象、檔案、老齡、殘聯、民族、宗教、僑務、對臺等方面工作都有新的進展。
(五)大力推進政府自身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圍繞建設開拓、務實、廉潔、高效的"陽光政府",積極探索行政管理創新。實施重大項目決策咨詢制度,健全管理機構,加強對招投標的管理。健全國資營運監管體系,加大對政府性投資項目的監督審計。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加強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培訓,努力做到依法行政和優化服務相統一。深入開展機關效能建設,充分發揮行政服務中心和鄉鎮便民中心的作用,推行電子政務,清理并規范行政許可項目,減少審批環節,簡化辦事程序。加強政府廉政建設,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深入開展"搶抓機遇促推進、狠抓環境促發展"活動,繼續開展"工業企業服務月"和"滿意不滿意單位評選"活動。建立縣領導聯系重點項目制度,及時幫助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出臺評選年度技改前二十名企業、十強工業企業等辦法,營造社會氛圍,落實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做大做強。組織開展經貿知識大培訓,加快干部轉型步伐。
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集中民智,反映民意,認真聽取縣人大、縣政協的建議和意見,提高科學決策、依法決策和民主決策的水平。政府工作自覺接受縣人大和縣政協的監督,充分發揮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作用,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的聯系,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以建設"平安*"為抓手,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積極開展普法教育,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健全信訪工作機制,高度重視安全生產,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成績的取得,是全縣人民團結協作、艱苦奮斗的結果,是方方面面大力支持和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干部,向駐龍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向所有關心支持*發展的縣內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難與問題。主要有:一是經濟總量偏小,主導產業帶動力不強;二是宏觀調控政策延續,國家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素供求矛盾依然存在,企業擴張能力受到影響;三是稅源結構不合理,剛性支出增加,財政收支壓力較大;四是社會處于轉型期,各種矛盾進一步凸現,發展環境有待改善。對此,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實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