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發展委經濟社會發展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9年,新中國將迎來60華誕。這一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規劃順利實施,開展“十二五”規劃編制前期工作的關鍵一年。做好2009年的工作,對于戰勝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當前來之不易的好形勢,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局面,建設“三個適宜”新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們一方面要深刻認識到,*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國際看,金融危機從局部蔓延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風險。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外來沖擊,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外部經濟形勢趨于復雜,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壓力較大。從我市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形勢更加緊迫,進出口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加深,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但同時我們要看到,*具有應對復雜形勢的綜合實力。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我市已基本形成工業、服務業“雙輪驅動”的增長格局,支撐產業發展的功能性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各項政策體系不斷健全,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一系列有利因素為我們戰勝危機、穩定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我們更應看到,這場金融危機在帶來困難和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金融危機加快了經濟格局和產業格局的調整,我們可以憑借多年積累的綜合實力乘勢“走出去”,在一些重要行業、重要產品中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在國際產業體系分工中獲取更多資源。因此,既要把困難估計得充分一些,又要擅于在逆境中把握危中之機,周密考慮應對措施,進一步提振信心,優化發展,擴大投資,促進消費,創新體制,保障民生,穩步推進“三個適宜”新型城市建設。
2009年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大、*屆三中全會、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和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精神,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優化發展模式;加快啟動投資,夯實發展基礎;加快促進消費,增強發展動力;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保持發展活力;加快改善民生,逐步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根本目的。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確定我市2009年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如下:
——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0%;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9%;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
——外貿出口總值增長6%;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升幅在4%左右;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7‰以下;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
——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長6%。
為實現上述目標,2009年我們要著重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工業、服務業雙輪驅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圍繞市委市政府2009年的中心工作,落實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十二項措施,調整產業發展資金的重點扶持領域和方向,加速構建先進制造業規模壯大、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以國家和省九大重點產業振興規劃啟動編制為契機,結合*實際,做強支柱產業,做大主導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積極打造珠三角西岸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一是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船舶制造、港口機械等重型裝備制造業,優化發展紡織機械、風力發電、包裝印刷機械、汽車配件、輸配電設備、電梯設備等精密裝備制造業。二是鞏固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夯實家電、燈飾、五金、服裝、家具、化工等傳統產業發展基礎,運用信息化手段進一步提高傳統產業市場競爭力,建立和推廣“*特色產業集群電子商務平臺”。三是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向高端化邁進。立足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優先發展微電子、芯片、LCD視頻、第三代移動通信等新興產業,推動計算機及周邊設備產業規模壯大和檔次提升。四是培育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抓好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和華南現代中醫藥城的開發建設,重點攻克一批關鍵技術,開發一批醫藥新品,形成在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生物醫藥產業高地。五是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支持中國*(港口)游戲游藝產業基地、中國*(阜沙)衛浴產業基地建設,增強產業發展后勁。
把加快服務業發展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舉措,加緊完善政策措施,全力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樹立*服務品牌,努力把*打造成珠三角西岸重要的服務業基地。一是抓好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采取“市鎮(區)”共建模式,加快西區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驗區、石岐區火炬計劃現代服務業特色產業基地、東區金融商務服務區建設,支持小欖、火炬區服務業集聚區發展,推進鳳鳴路、富華道、益華、大信四大商圈改造。二是抓好服務業重點行業發展。加快金融業發展,繼續引駐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爭取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組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采取定向存款捆綁貸款、風險補償、擔保補助、貸款貼息等措施,提高銀行貸存比,加大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壯大物流業,發展東部、中部、西北部和南部四大組團物流集聚區,加快市保稅物流中心建設,做強一批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一批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專業市場。發展信息服務業,建設現代信息服務業示范園區,搭建公共信息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促進信息增值服務、數字內容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等重點領域發展。發展旅游產業,加快溫泉片區、南朗片區等6大旅游板塊建設,全力打造孫*故里、詹園兩個國家級5A級景區。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鼓勵中心商務區、特色商圈內商業商務地產發展,激活二手房市場。三是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逐步實現服務業用水、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與工業同價,啟動全市服務業品牌創爭活動,推進物流、旅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房地產業等服務行業的標準化建設,加快職業技術學院服務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建設,搭建與廣深、港澳服務業外包合作平臺。
(二)積極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增強投資拉動力度。
2009年安排市重點建設項目88項,總投資750.49億元,其中年度建設項目72項,前期項目16項,年度計劃投資90.87億元。圍繞“開工一批、竣工一批、儲備一批”,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對重大項目立項、建設、驗收環節實施削繁從簡、定期跟蹤、考核進度,確保2009年18個新開工項目全部開工,19個投產項目全部投產,35個續建項目順利推進。一是完善重點項目推進機制。加強項目前期工作,強化對項目概算、可行性研究等前期資料的審查,落實重點項目綠色通道和重點項目協調管理制度,完善重點項目建設績效評價和獎罰機制,努力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征地、拆遷等瓶頸問題。二是重點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全市干線路網規劃,突出抓好新岐江公路、廣珠中線一期(福源路)、S364十水線等續建項目,盡早啟動中順快線等新開工項目。三是完善能源保障體系。加快嘉明電廠擴建二期后續工程等骨干電源建設,推進220千伏仁和、半島、卓山、500千伏桂山輸變電工程,以及市域和鎮區兩大天然氣利用工程。四是加大城建環保建設力度。爭取北部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一期、中順大圍達標加固、穗西水廠等項目年內竣工,加快岐江河綜合整治、南部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等續建項目建設。五是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加快臨海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建設,推進廣機海事重工、廣船船舶、黃圃廣重鑄軋鋼、立信染整機械、威特水煤漿鍋爐及煤漿等項目建設。六是加快社會事業項目建設。力爭年內完成*紀念中學擴建、*職業技術學院三期、新中醫院等項目,加快市高級技工學校黃圃校區、新社會福利院、東南門市場改造等續建項目建設。
(三)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確保對外貿易平穩發展。
繼續鼓勵企業擴大出口,開拓新興市場,加快出口貿易轉型升級,確保對外貿易平穩增長。一是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實行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和大型出口企業經營績效獎勵。二是改善出口市場結構。引導企業以產品和技術的更新升級鞏固現有市場份額,支持企業聯合開發東盟、南美、非洲、中東、俄羅斯等新興市場,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美譽度。三是改善出口產品結構。提升高新技術和機電類出口產品技術含量,扶持家電、服裝、鞋帽、家具等企業創設自有品牌,引導企業申報“中國名牌出口商品”和“廣東省出口名牌產品”。四是強化政府服務意識。發揮“大通關”聯席會議作用,加快通關與監管模式改革,推進政銀、銀貿、銀企合作,支持出口信用保險,降低企業出口風險。五是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落實已制定出臺的相關政策,簡化加工貿易內銷審批程序,鼓勵企業拓展內銷市場,樹立內銷品牌。六是提高招商與展會質量。辦好“3·28”招商經貿洽談會和現代服務業招商推介會,提高燈博會、電展會、服博會、食洽會等專業展會知名度,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國際性展會,做好項目的后續跟蹤與服務工作。
(四)深化農村改革發展,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啟動省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以規劃建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社會管理“五個一體化”為目標,積極統籌城鄉發展。一是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推廣,大力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標準化農田示范區和農產品加工流通設施,重點發展果蔬、花卉、水產、南藥、珍貴樹種等特色效益農業及精深加工業,支持古神公路沿線花木產業發展,提高農業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水平。二是努力提高農民收入。積極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重點落實經濟欠發達村扶持項目。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基地,鼓勵農民參與規模化經營,實施農業生產小額貸款貼息,實現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長6%。三是創新農村經濟社會管理體制。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按照股份合作制章程將土地承包權集中到村級統一經營管理,建立健全土地經營收益分配制度。繼續推行村級經濟組織統一核算改革,健全村級資產管理和審計監督體制。穩步推進“村改居”和城中村改造,建設農民居住小區。四是進一步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擴大社區衛生服務覆蓋面,改革生均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完善農村體育、文化活動場所和設施,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
(五)建設創新型*,增強城市發展活力。
將創新作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核心,努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業態創新,全面建設創新型*。一是找準突破口大膽先行先試。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啟動實施為契機,搶抓國家賦予珠三角更大自主權的重大機遇,結合*實際及早謀劃一批改革試點項目,找準突破口爭取先行先試。二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究制定市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穩妥推進新一輪市級政府機構改革,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三是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做好省“創新電子政務服務平臺、提高行政效率”改革試點工作,完善行政服務在線系統的運行保障機制,鼓勵發展輔助電子政務等中介服務體系,加快重大項目協同辦公系統建設,優化12345行政熱線服務。四是推進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融資體制改革。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國有公交企業改革,在交通、社會事業等領域重點引入BT(建設-移交)、BOT(建設-運營-移交)、項目代建制、PPP(公私合作)等新型項目組織方式,建設*市產權交易中心,支持優質企業上市。五是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大力發展社會組織,健全社區、村(居)服務管理機構,制定政府服務外包目錄,完善政府采購公共服務管理機制,探索社會組織承擔政府部分公共服務職能的新路子。六是實施科技服務和創新載體建設計劃。打造組團內重大產業共性技術平臺,選擇一批集成度高、綜合性強、產業滲透和輻射作用顯著的共性和關鍵技術重點攻關,加快省部產學研示范區建設。七是實施科技強企計劃。制訂鼓勵創新的激勵政策,強化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
(六)著力改善城市環境,加快宜居*建設。
繼續加強節能排減工作,加快生態城市建設,改善居住環境,提升文化氛圍,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宜居城市。一是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實施“十大節能重點工程”,加快建設三角、黃圃熱電聯產項目,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制度。二是加快鎮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啟動市固體廢物綜合處理中心建設,加強五桂山生態保護,抓好泥石場復綠、濕地保護、紅樹林種植和森林改造,提高生態城市建設水平。三是切實改善居民出行條件,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公交IC卡自動繳費系統,加快市人民醫院綜合性公交樞紐站建設,優化公交網絡及站場配置,實現與廣珠城際軌道交通的高效銜接。四是推進文化名城建設,繼續實施“八大文化工程”,打造*品牌文化產業和提升特色產業文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積極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七)全面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改善民生福祉。
加快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努力使全市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是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強對薄弱學校和經濟欠發達鎮區義務教育的幫扶,繼續深入實施“振興初中行動計劃”,促進義務教育高水平均衡、優質發展。實施“擴容促優”工程,加快實施高中階段學校辦學成本經費共擔辦法,優化配置高中階段教育資源。構建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和現代遠程教育。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和就業體系。加大社會保障財政補貼力度,市鎮兩級按新增財力的20%計提設立社會保障補助專項資金。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確保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全面鋪開城鄉居民門診基本醫療保險。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鼓勵支持全民就業創業,落實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年內新增就業崗位4萬個。三是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完善市、鎮、村三級公共衛生網絡,加強農村(社區)衛生站建設,基本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新格局。四是確保各類保障性住房供應。拓寬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供給渠道,推行以租金補貼為主、實物配租和租金核減為輔的廉租房保障體系,健全“保障+市場”模式的住房供應體系。五是扶持公益性文體事業。啟動市新圖書館、139文化街區等重點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強村鎮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展開豐富多彩的民間文體活動,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
(八)加強社會管理與服務,促進社會和諧。
健全基層社會管理與服務工作組織,完善“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民參與”的工作機制,協調各方利益,調解社會矛盾,推進公益服務,促進社會和諧。一是完善和落實人口計生工作層級動態管理責任制,完善“屬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務”的流動人口管理服務機制,穩定低生育水平。二是開展“同是*建設者”流動務工人員百佳評選活動,探索推行外來流動人員“積分制”管理辦法,吸引優秀外來務工人員落戶*。三是健全社區管理服務體系,優化城市道路交通和市容環境管理,完善城鄉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網絡系統。四是進一步完善全市糧食宏觀調控機制和應急機制,確保糧食安全。五是大力整頓和規范價費秩序,落實各項惠民措施,努力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穩妥推進價格改革,理順民生和重要資源價格關系。六是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實施食品安全、產品質量、醫療衛生等專項整治,完善突發公共事件、防災救災預防和應急機制和社會矛盾化解機制。
各位代表,*的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關鍵時期。新的一年,我們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扎實工作,為全面完成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設“三個適宜”美好家園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