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管理總結縣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年,*縣科技管理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及上級科技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各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堅持以黨的*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以促進該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目標,以加強農業科技示范為主線,加大科技工作的投入,加快建立自主創新體系,加大科普宣傳、科技培訓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大力實施“科技興縣”戰略,各項工作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現將一年來的科技管理工作總結如下:
一、*年工作回顧
(一)認真組織,精心管理,狠抓科技項目的實施。
1、國家科技富民強縣項目實施進展順利
《5萬畝八角集約化栽培技術應用推廣及產品開發》項目是國家科技部*年下達該縣的科技富民強縣項目,今年是實施該項目的第二年,為確保任務的順利完成,縣科技局抽調局骨干人員15名,分成5個組,分別深入項目涉及鄉鎮開展工作,在鄉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和林業站的密切配合下,由于組織得當,措施有力,已完成*年度的合同任務。全年共補助項目涉及的8個鄉(鎮)36個村小組八角專用肥、復合肥、硼肥285.2噸,完成集約化栽培新植八角及幼林撫育5626畝,八角低產林集約化改造及推廣13350畝;開展八角科技培訓106期7950人;扶持八角種植示范戶40戶,引導培養八角經營能人32人;建成科技網吧8個,配備電腦8臺;完成45個村委會科技活動室設施配套,配套科技光碟1000余碟,書籍近萬冊;成立八角生產協會8個;搜集整理八角集約化栽培技術,開始編寫和制定技術規程。在八角新產品開發上,*縣天星香惠廠技改擴建正在綠化廠區環境,落實加工設備。目前,新植八角及幼林撫育長勢良好,低產林通過集約化改造后,畝增產30%以上,為項目區群眾人均增收160元。
2、邊疆解“五難”(學科技難)惠民工程有序進行
在繼續實施好*、*、*、*4個鄉鎮解學科技難惠民工程的同時,今年又把剝隘、者桑、洞波3個鄉(鎮)作為第二批重點鄉鎮來實施。至此,該縣邊疆解“五難”(學科技難)惠民工程實施鄉(鎮)達7個。在實施過程中,緊緊圍繞“六個一”認真開展工作,并取得了較好成效。一是通過引進新品種,采用新技術,完成特色產業種植示范面積22280畝,占任務6300畝的230%,并扶持剝隘小種雞養殖農戶4戶,飼養種雞163只,飼養商品雞880只。二是積極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31期,培訓農民17848人(次);編印《農村實用技術》手冊18萬冊。三是配套建設科技活動室41個(村小組2個),配課桌椅1220套,書柜45個,同時配置部分科技光碟和書籍。現在科技活動室已成為農民學科技、獲信息的主要場所。四是從縣農業科技部門選派科技特派員7人,到項目涉及鄉鎮指導農民學用科技進行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五是選拔培養了剝隘、者桑、洞波3個鄉(鎮)科技輔導員28名。六是組織建立4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即剝隘鎮標村甘蔗協會、洞波鄉木薯協會、者桑鄉八角協會、*鎮養豬協會,其中標村甘蔗協會通過引導農民引種甘蔗新品種,組織農民參加甘蔗種植技術培訓,傳授技術給農民,與農民簽訂甘蔗收購服務訂單,解決了農民后顧之憂,促進了剝隘甘蔗產業迅速發展,*年剝隘鎮甘蔗種植達2.4萬畝,預計產值可達350萬元,被文山州委評為文山州先進協會。*年,*、*、*、*4個鄉鎮預計工農業總產值達81700萬元,比上年增長13%,人均收入達1624元,比上年增長16.8%。
3、八角山地集約化栽培及品種選育項目效果明顯
與省林科院合作實施的八角山地集約化栽培及品種選育項目,在省林科院專家的帶領下,各個子項目進展順利。一是*龍坪50畝八角集約化栽培技術示范點效果明顯,得到縣委、政府的肯定和各級干部的好評。在今年召開的全縣三級干部會上,縣委、政府把龍坪實施八角集約化栽培技術取得的成果作為會議的一個現場,組織300多名各級干部前往參觀學習。二是牙牌50畝八角低產林示范點,在充分進行土壤分析的前提下,經連續三年技術改造,八角林樹勢有了很大的改變,葉色濃綠油亮,果實個體增大,產量增加達40%。三是品種選育及無性系栽培,今年共采集24棵優樹枝條1500枝進行嫁接,現長勢良好,準備出圃作進一步的培育。四是安崗坡和各里種植的50畝無性系嫁接苗,長勢喜人。
4、科技扶貧示范村試點工作成績顯著
*鎮老寨村小組*年被省科技廳列為科技扶貧示范村建設項目,根據項目建設合同和省科技廳領導的要求,結合老寨村建設現狀,經過調查摸底、宣傳動員、規劃設計,于*年12月24日動工,截至今年11月,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目標基本完成,產業發展初具雛型,準備迎接有關部門的驗收。基礎設施方面:完成村內道路硬化2173.08平方米;改善排水側溝351.4米,支砌擋墻184.11立方米;建好46口沼氣池(其中10口是省科技廳捐贈的新型玻璃缸沼氣池及其沼氣灶具等配套設備,價值3萬元);危房改造完成5戶、在建24戶;廄廁改造完成50間;農戶庭院水泥硬化完成13戶550平方米;房屋亮化52戶;建好科技活動室1間80平方米,公示墻(黑板)1塊。社會事業方面:建好文化活動場地717平方米,衛生公廁1座,彝族跳宮亭1個,累計群眾投工投勞1334個。同時建立健全民兵組織、村黨支部、婦女之家等基層組織。產業發展方面:一是完成核桃種植243畝2430株,其中示范面積150畝,輻射帶動周邊種植11024畝;二是投入資金15萬元發展52戶農戶養豬251頭,輻射帶動周邊養豬3000余頭;三是種植蔬菜30畝,輻射帶動周邊種植1287畝;四是舉辦3期185人(次)的核桃和養豬技術培訓,其他技術培訓11期共600多人參加。通過科技示范村建設,老寨村發生了“五大”變化,即:群眾思想觀念發生改變,農村產業結構趨于合理,農民綜合素質普遍提高,生產生活環境和黨群、干群關系得到改善。
(二)強化科學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公民科學素質
1、拓寬科普宣傳渠道加大科學普及力度
今年,主要圍繞縣委、縣政府科技下鄉宣傳要達100場(次)的任務,結合科技項目的實施、新農村建設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需要,在縣城和深入鄉鎮、中小學、社區、軍營和企業,以“科普大篷車”為載體,以科技下鄉、保護知識產權宣傳周、五月科技活動周、“科普大篷車”宣傳、九月科普宣傳日和開展的送種子、送化肥、送書籍、送科技、送健康、送法律“六送”進庫區等活動為平臺積極開展科普宣傳。一年來,共開展科技下鄉宣傳131場次(其中“科普大篷車”下鄉宣傳121場次),展出各種知識展板2000塊(次),發放科普宣傳掛圖2000余幅,受益群眾達12萬余人,極大調動了群眾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有效提高了廣大群眾科技素質。
2、加強科技培訓工作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
一是短期培訓。今年該縣主要是圍繞百色水庫樞紐剝隘庫區移民生產開發、解“五難”(學科技難)惠民工程、新農村建設和項目實施,結合當地自然條件,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開展培訓。通過努力,共在全縣舉辦科技培訓1326期,66300人(次),圓滿完成全年科技培訓任務,其中組織專訓600期,31405人(次),占培訓總人數的47%。以會代訓726期,34865人(次),占培訓總人數的53%。培養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村新型技術人才,為農民依靠科技發展經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二是農函大招生培訓,共在全縣13個鄉鎮,開辦養豬、蔬菜、養牛、八角、食用菌等12個專業,組建38個教學班,招收農函大學員1332名,從科技、農業、畜牧、林業等部門聘請了38位科技人員擔任農函大輔導教師。經過考核,成績及格準予結業的學員有1320人,結業率達99%,順利完成了省、州下達的農函大招生任務。
通過開展農村科技培訓,該縣農村實用技術推廣到位率達86%,入戶率達87%。
(三)積極開展科技試驗示范,認真組織項目和成果申報
1、圍繞產業發展開展科技試驗示范
*年,縣科技局篩選確定并組織實施縣級科技項目9個,即優質梨引種試驗示范、甘蔗新品種引種實驗、優質蛋鴨養殖試驗、網箱養魚示范、馬鈴薯免耕栽培示范、八角集約化栽培技術示范、草果高產栽培示范、馬鈴薯高產栽培示范、陸稻引種種植示范。投入科技三項費用10.1萬元。并進一步加強對孟村、睦倫、田壩科技試驗示范,剝隘小種雞養殖技術示范等“*”期間科技示范項目的后續管理工作。
2、立足本地資源做好項目策劃和推介工作
根據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以及省、州科技主管部門科技項目申報要求,積極做好項目的策劃和推介工作。共向省科技廳推薦申報各類科技項目5項,即*縣邊疆解“五難”(學科技難)惠民工程、血塞通滴丸新藥高新技術產業化、*鎮核桃新品種引進及低產林改造技術示范、*鎮100口新型沼氣池建設示范、馱娘江醋廠技術改造等項目。其中*縣邊疆解“五難”(學科技難)惠民工程得到省科技廳立項實施,爭取到資金55萬元;血塞通滴丸新藥高新技術產業化、*鎮核桃新品種引進及低產林改造技術示范和馱娘江醋廠技術改造4個項目,已通過州級專家的評審、推薦;向省科協申報項目2項,即《*縣科普設施建設》和科普惠農項目,科普惠農項目已獲批準。
3、力推項目成果申報科學技術獎
積極向州申報科學技術獎,把《現代漢語通用字數碼字典研究應用》推薦參與*年度文山州科學技術獎評選,獲州科技普及類科普創作獎。
(四)加強宣傳和整治工作,努力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和專利申請
知識產權是科技自主創新的有力保障,加強以專利為核心的知識產權工作,是激勵發明創造,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需要。縣科技局領導班子充分認識加強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要性,把知識產權工作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
1、積極開展知識產權宣傳和專項執法行動
一是利用縣城區廣場科普宣傳長廊,將《專利申請與保護指南手冊》等編排成6個板面,長時間進行張貼宣傳;二是利用“保護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開展保護知識產權宣傳,發放相關宣傳材料3500份,并通過現場講解,接受咨詢4000余人,進一步提高了公民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和對知識產權概念的認識;三是深入鄉鎮、企業進行宣傳,擴大知識產權工作宣傳面。同時,會同公安、文化、工商、質監、食藥監局等部門開展保護知識產權活動3次,其中知識產權局出動執法人員3人,檢查商業場所4個,檢查商品125件,檢查標有專利標記的商品6件。
2、積極組織專利申請和專利項目實施
自*年下半年以來,向州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7件,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3件,受理3件,占年計劃任務的25%。同時,組織專利權人韋光金在廣西實施節能灶生產,應用到四川災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何光才發明的《現代數碼字典》已在廣大青少年中使用。
(五)注重鄉土人才培養,切實做好農民技術職稱評審工作
農民技術職稱評定工作是培養農村鄉土人才和建設高素質新型農民的一種有效途徑。*年,該縣在抓好農村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把開展農民技術職稱評定與培養鄉土人才結合起來,成立了農職稱評定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按照文山州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文件要求,抽調業務骨干具體辦公并會同農業、林業、畜牧等部門開展了農民技術職稱評定工作。今年,全縣共有160名在農村生產第一線從事種養殖業、加工業和經營管理的農民申報農民技術人員職稱,縣人才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各人申報的專業情況,組織評審委員會23名專家按照申報人的工作實績、技術水平、業務能力和實踐經驗進行了嚴格的評審。經評審共有138人獲得初級農村實用人才專業技術職稱,其中獲得農民技術員職稱的有129人,獲得農民助理技師職稱的有9人,推薦上報州農職稱辦參加中級技術職稱評定5人。
(六)積極引導民營科技企業健康發展,認真把好審批關
為鼓勵自主創新,壯大民營科技企業,促進經濟體制多元化發展,增強經濟增長實力,*縣認真落實國家政策,積極引導和扶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同時,根據《*縣民營科技企業管理辦法》要求,把好入口關,積極認定民營科技企業,把為本縣生物資源開發貢獻大的“*鑫葉速生林高新技術有限公司”、“*縣瑞峰生物資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兩家私人企業認定為民營科技企業,使全縣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14家。
(七)加強自身隊伍建設,不斷提升科技管理水平
1、抓制度,強化服務意識。一是高度重視“四項制度”的貫徹落實,結合本局實際,創新思考,采取多種形式,切實把“四項制度”全面貫徹到工作中,落實到實際行動上,收到了預期效果。二是不斷完善了單位的工作制度、會議制度、學習制度、調查研究制度等,對職工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益作了嚴格要求,著力規范干部職工的行為,使機關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法制化的軌道。使全局工作呈現出團結、奉獻、高效、務實的良好局面。
2、抓學習,提高政治業務素質。為切實提高全局干部職工的政治業務素質,擬定了政治業務學習方案,把鄧小平理論、“*”重要思想理論、《公民道德實施綱要》、黨的*大精神、黨的科技法律法規政策和科技管理知識等作為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按照上級的安排部署開展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科學發展”大討論活動,使全體干部職工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干部職工的政治思想業務素質不斷提高,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創新了工作思路,造就了一支“政治強、作風正、業務精、紀律嚴、樂奉獻、效率高”的科技管理隊伍。四川發生8.0級地震后,干部職工積極踴躍向災區捐款和交納特殊黨費,黨員先鋒帶頭模范作用得到體現。
通過廣大科技干部和在生產第一線的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全縣各項社會事業有了長足進步,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89%以上,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農業、工業的貢獻率為37.5%、40.5%、30.7%。
二、采取的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組織領導是科技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一年以來,該縣認真貫徹黨政一把手親自抓第一生產力的精神,縣、鄉都成立了一把手掛帥的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將科技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科技工作,分析科技發展形勢,解決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把科技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制度化,形成了科技工作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他領導配合抓的格局,促進了該縣科技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加大科技投入。盡管經濟發展滯后,縣鄉財力有限,但是他們能夠做到每年將科技投入列入財政支出預算,并確保逐年增加。同時,積極向省州爭取科技項目立項,爭取科技資金投入。動員和引導社會特別是企業多渠道投入,想方設法增加科技投入總量,從而使科技工作的開展和科技試驗示范項目的實施有了經費保障。
(三)加強科技宣傳力度。長期以來,他們以“科普宣傳長廊”和各類科技宣傳欄為陣地,加強對科技事業的宣傳,利用科技下鄉、“五月科技活動周”、“六月科普大行動”等活動大力開展科普宣傳。圍繞“科技興縣”這一永恒主題,宣傳科技思想、傳播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把科學技術滲透到基層、滲透到農村、滲透到千家萬戶。
(四)狠抓科技培訓。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圍繞該縣支柱產業培育、科技項目實施、庫區移民生產發展、新農村建設、科普文明示范社區建設、科普富民示范村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采取專業培訓、以會代訓、現場培訓、農函大培訓、播放科普錄像、組織外出參觀學習等全方位進行科技培訓,使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廣大勞動者綜合素質,為全縣科技工作不斷向前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注重人才培養。科技人才學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高低,是科技工作能否取得實效的前提條件。多年來,他們一直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提高,把這項工作作為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來抓,加強廣大科技人員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重點行業和崗位以及生產一線科技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科技服務水平,全縣科技隊伍整體素質基本適應新形勢下科技工作的新要求。
(六)搞好試驗示范。科技試驗示范是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部科技工作的難點和重點。科技管理部門在繼續鞏固過去實施的孟村、睦倫、田壩科技示范村,剝隘小種雞養殖技術等科技試驗示范項目的同時,重新組織實施優質梨和甘蔗新品種引種、優質蛋鴨養殖、網箱養魚、馬鈴薯免耕栽培、八角集約化栽培技術、草果高產栽培、馬鈴薯高產栽培、陸稻引種種植等試驗示范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帶動了片區發展。各科技推廣部門也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積極開展各種試驗示范,把經過實踐檢驗認為成熟的實用技術、增效明顯的新品種作更大規模的推廣應用,從而加快了該縣應用科技發展經濟的步伐。
三、存在問題
(一)科技基礎薄弱,勞動者素質偏低。全社會的科技意識較為淡薄,科技引領經濟發展的能力不強,同時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偏低,邊遠貧困地區科技成果推廣速度緩慢。
(二)鄉(鎮)科技管理工作不夠落實。由于部分鄉鎮科技助理員變換頻繁,對科技管理工作抓得不力,造成科技管理工作被動。
(三)政府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偏低,科研開發經費普遍缺乏。該縣科技三項費和科普經費的投入,難以達到占年財政支出預算1%和人均0.5元的要求,鄉(鎮)一級很難拿出資金投入科技,投入渠道單一,創新項目和包括民營科技企業在內的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經費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受到嚴重制約。
(四)知識產權工作難于開展。知識產權局自成立以來,與科技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由科技局人員兼辦有關業務,機構、人員編制、辦公場所、開辦經費一直沒有落實,加上上級主管部門及政府部門沒有專項資金支持,直接影響了相關工作的開展。
(五)科技人才水平不高,各類專業技術人力資源緊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