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機制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既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也對農村基層黨組織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積極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機制,不斷提高領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能力和水平,成為當前農村工作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新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必須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主題,樹立新理念,體現新要求,落實新舉措,探索新方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力保障。
一、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的有效模式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不斷探索加強農村黨組織領導的新模式、新途徑,建立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的組織體系。一是要創新組織設置。一方面,可按地域相鄰、行業相近、優勢互補、便于管理的原則,依托產業鏈條、行業協會和黨群共富聯合體,建立黨支部,進一步促進農村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另一方面,創新黨小組劃片形式,積極探索按照產業發展需要和發揮黨員特長相結合的辦法,靈活設置黨小組。二是要創新管理方式。正確處理村黨組織與村委會的關系,積極探索“兩委”協調運作機制。在“兩委”關系上,要明確村黨支部處于領導核心位置,村委會等其他村級組織必須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圍繞自身職能,依法照章開展工作;在任職形式上,要大力提倡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和村“兩委”干部交叉任職,精簡干部職數,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辦事效率。三是要創新領導方法。村級黨組織必須樹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觀念,在領導和實施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規劃、引導、協調、服務職能作用,抓大事、謀大局、促發展,以飽滿的工作熱情親民,以實實在在的工作行為為民,以豐碩的工作績效富民,盡快由大包大辦、行政命令的指揮決策型轉變到協調服務型領導上來。
二、創新農村黨員、干部隊伍保持活力的有效方式
農村黨員、干部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實施者和組織者,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活力,發揮好他們在新農村建設中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一是要創新農村黨員管理方式。對本地黨員,要推行黨員目標管理和設崗定責活動,使每個黨員都能在推動村務規范管理、加快農村產業化發展上發揮各自的作用;對外出流動黨員,要采取定人聯系、定期匯報、雙向反饋等形式加強教育管理,引導他們關心家鄉、支持家鄉、返鄉創業,為家鄉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對老黨員,要積極落實扶貧幫困各項措施,探索建立農村老黨員扶貧幫困長效機制,使老黨員有所養、有所居、有所醫,積極為新農村建設獻計出力。二是要創新農村干部選拔方式。要進一步擴大黨內基層民主,大力提倡村黨組織班子“兩推一選”和公推直選,讓黨員群眾根據自己的意愿推選自己的領頭人;要抓好“三培”,把退伍回鄉青年、外出務工返鄉創業人員、農村發展能人等培養成為黨員,把農村黨員培養成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黨員培養成村干部;要有計劃地從鄉鎮、縣直機關事業單位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到村任職,發揮“鯰魚效應”,激發基層組織的整體活力。三是要創新農村黨員干部培訓方式。在培訓內容上,要根據地理位置、資源條件、經濟基礎、發展模式、產業結構等不同情況,劃片分類,按需施教;在培訓方法上,要積極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三級結合的遠程教育培訓網絡,實現培訓“現代化”;在培訓經費上,多方支持、多渠道籌資,如財政經費補一點,黨費貼一點,包扶部門幫一點、個人出一點等,努力實現受益群體的不斷擴大。
三、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有效途徑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工程,必須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及時調整發展方向,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要根據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環境、資源狀況、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發展模式,按照“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堅持“一鄉一品”、“一村一策”。對于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地方,圍繞市場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引導農民群眾積極開拓市場,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對集體經濟薄弱的地方,采取部門幫扶、村企聯建、干部示范、科技服務等辦法,找準突破點,助推集體經濟起步。二是要發展股份合作制經濟。打破區域和所有制界限,把農民勞動合作與社會資本、技術、管理合作結合起來,把土地、資源、特色產業等優勢與商品開發結合起來,通過改造傳統集體經濟,創建新辦經濟實體,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盤活存量,引進增量,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三是要大力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引導村集體與基層農技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等開展合作,發展技術指導、信息傳遞、物資供應、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各類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向多層次、多領域延伸和擴張。
四、創新農村民主管理的有效機制
農民群眾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建設新農村必須加強民主管理、注重群眾監督,激發廣大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充分調動他們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是要健全議事制度,推進決策民主化。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進一步完善黨員議事、村民議事、村級民主例會和議事懇談會等制度,充分發揮黨員群眾在村級重要事務管理中的主體作用,規范議事決策程序,真正做到關系村級發展的大計由群眾“拍板”,關系群眾利益的大事由群眾自己定奪。二是要健全公開制度,推進監督民主化。建立健全以村民代表議事會、村民代表監督會、民主理財小組為重點的“兩會一組”等群眾性組織,加大村務公開和黨務公示力度,對重大決策、重要事務、重點工作和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及時予以公開,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透明度和群眾參與度。三是要健全自治制度,推進管理民主化。要進一步健全村級民主管理制度,發動群眾在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范圍內民主制定符合本村實際的村規民約和自治章程。要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切實指導好村民自治組織和農村民間組織、經濟中介組織建設,明確各類組織的工作職責、工作程序和相互關系,不斷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