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總結匯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重要目標,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重大創新。近年來,聊城市以加快經濟發展促進和諧,以統籌兼顧推動和諧,以文明進步引領和諧,努力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聊城,取得了顯著進步。
一、加快經濟發展是構建和諧聊城的物質基礎
聊城市屬于山東省欠發達地區,加快經濟發展始終是我們的中心任務。多年來,我們按照“跨越發展實現率先崛起,團結實干建設強市名城”的總體目標,堅持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團結實干,艱苦奮斗,實現了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帶動戰略。根據聊城發展現狀,我們始終把發展工業作為實現率先崛起、建設強市名城的關鍵來抓,堅持“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大力實施若干百億產業工程。目前,信發、時風、泉林、東膠、客車、鳳祥、魯西化工等已成為在全國或全省同行業中名列前茅的重點企業集團。有色金屬、農業裝備、造紙、電力、紡織、汽車、化工等若干百億產業也具雛形。“駿馬”牌味精、“東阿”牌阿膠、“時風”牌農用車等,則成為馳名全國的品牌或商標。
把招商引資作為推動經濟工作的總抓手。堅持“雙贏”和“聊城之外都是外”的理念,大力實施“大開放、大招商,促進大發展”戰略。市級領導帶隊赴日韓港臺和南方發達地區招商引資,與國內外大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集團、大公司的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投資過億元、過十億元的項目在聊城落戶。2004年,全市引進項目1862個,其中投產項目1209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3.67億元,比上年增長29.6%。
突出“三個亮點”,增強經濟發展活力。我們堅持調整結構、深化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突出抓好外經外貿、高新技術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將其培植成我市經濟發展的“三個亮點”。2004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資項目63個,實際利用外資1.6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1.4%;外貿出口3.64億美元,增長56.5%。建立起省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已經孵化出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3家,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08.92億元,比上年增長58.8%。全市民營經濟已初步形成軸承、鋁制品、密度板、農機配件、農副產品加工等五大特色產業。
以旅游、物流為重點,繁榮發展第三產業。聊城是江北水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2年以來,我們通過市場化運作,成功舉辦了四屆“江北水城文明旅游節”和“水城之秋觀光周”活動,豐富了文化生活,帶動了旅游業發展。目前聊城已納入山東泉(濟南)、山(泰安)、圣(曲阜)、水(聊城)旅游圈,依托地接三省、路通九衢的區位和交通優勢,正在著力建設冀魯豫交界的區域性商貿中心城市。近幾年來,聊城城區建設了10個大型商業項目,總建筑面積達到156萬平方米。其中香江光彩大市場商戶已達萬戶,被評為全省五大現代批發市場之一。
二、統籌兼顧是構建和諧聊城的必然要求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濤總書記來聊城視察,就“三農”問題作出重要指示。我們根據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路子,取得顯著成效。2004年全市糧食總產達到65.4億斤,比上年增長11.9%,人均占有糧食1100多斤。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建設優質牧草、水果、用材林、無公害蔬菜和食用菌等五大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培植起無公害農產品品牌80多個,進入大中城市的超市。目前擁有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300多家,其中過億元的10家。2004年全市勞務輸出達到83.2萬人,當年新增15.8萬人,年勞務收入達40多億元。全市農民人均工資性年收入達到914.6元。
統籌區域發展,大力扶持欠發達縣鄉加快發展。莘縣、冠縣、東阿是我市的三個欠發達縣。我們采取市級領導分包,部門幫扶,在財稅分成、轉移支付、基礎設施建設上實施傾斜等措施,推動它們跨越式發展。目前,這三個縣都培植起一批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和工業園區,形成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2004年,全市高考本科錄取在全省17個市中列第6位,專科錄取列第4位。招考飛行員工作第10次蟬聯全國地級市第1名。水城明珠大劇場、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市京劇院、豫劇院、全國少兒雜技基地等一批文化設施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取得顯著成績,人口自然增長率一直控制在5.2‰以下。軍民共建工作扎實推進,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
統籌人與自然發展,建設秀美的江北水城。發揮水的優勢,明確江北水城的城市定位,把水的靈性融入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做足做活水的文章,是聊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戰略舉措。為此,我們實施了東昌湖、古運河、徒駭河三大水系的開發建設,力求貫通城區水系,建設親水型城市。2001年以來,建設了湖濱公園、東昌大橋、水城劇院、水城廣場、運河公園、徒駭河公園、人民廣場等一大批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城市綠化率由15%提高到34.9%。與此同時,全面實施“碧水、藍天、安靜、生態”工程,建設了一批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和生態示范區。
三、文明進步是構建和諧聊城的重要支撐
發揮先進典型作用,培育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聊城是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家鄉。我們發揮這一政治優勢,堅持不懈地深入開展學習孔繁森活動,涌現出一大批孔繁森式的好黨員、好干部。東昌府區檢察院副檢察長白云同志,幾十年如一日,秉公執法、伸張正義,被最高人民檢察院授予“全國模范檢察官”稱號。莘縣交通局退休干部李少振,10年間先后包駐10個鄉鎮的11個后進村,使后進村由亂到治、由貧變富。在先進典型帶動下,全市形成了解放思想、干事創業,團結務實、開拓進取,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良好社會風尚。
推進民主法治建設,維護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我們不斷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建立健全情況通報、重大事項征求意見、決策論證、重要決策失誤責任追究等項制度。匯集輿情,傾聽民聲,開通了聊城政務公眾信息網,定期印發政府公報,對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事項實行公示、聽證制度,確保重大決策體現人民群眾的意愿。積極推進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和政務公開,不斷完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制度,保證人民群眾更好地行使民主權利。
建設“平安聊城”,確保社會穩定。我們提出“把聊城打造成最安全、最穩定的城市”的長期目標和“案件少、秩序好、社會穩定、群眾滿意”的近期目標。市委建立了處理信訪問題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分析研究,及時處理信訪案件。主要領導同志親自接待上訪群眾、批閱群眾來信,對群眾提出的重要問題實行跟蹤檢查,督促落實。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上,實行重心下移,全面落實責任制。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全市始終保持了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生產安全、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實施“民心工程”。主要工作有:通過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轉移支付、完善分配制度、扶危濟困等途徑,重點幫扶困難群眾,由縣級民政部門統一發放困難群眾《救助卡》,建立起幫扶困難群眾的長效機制。下大力抓好就業和社會保障,2004年新增城鎮就業再就業7.2萬人。實施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近兩年來投資10億元,新修改造鄉村道路7984.3公里,通油路的村莊達到87.5%。實施彭樓引黃工程,灌溉和補源面積達100多萬畝,70多萬群眾的用水條件得到改善。實施農村人畜飲水解困工程,投資8000萬元,幫助39.5萬群眾解決了吃水困難,改善了飲水質量。實施校改工程,改造農村學校危房89萬平方米,新建學校110處。今年,我們還將完成村村通有線電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