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政府半年工作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上半年,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在縣委、縣政府正確領導下,在市民政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具體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縣委十三次黨代會、縣委十二屆五次全會和縣政府工作報告精神,以及全市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完善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就業和再就業、雙擁優撫、基層民主、和諧勞動關系為重點,求真務實,協調推進,為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一)積極穩妥地做好社會救助工作
全面落實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落實市、縣政府關于低保政策的有關規定,嚴格按家庭實際可支配收入核定收入,將符合條件的城鄉困難群體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做到應保盡保,確保了低保制度的有效實施和低保資金按時足額發放。全縣共有1533戶次、2648人次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發放保障金34.5萬元。有706戶次、1215人次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發放保障金37.6萬元。為2名特困居民重大疾病患者落實重大疾病醫療救助,救助金額6988元。按照市民政局《關于開展城市低保政策落實情報況普查活動的通知》(大民保[2013]26號)的要求,結合2013年上半年低保對象審核,在全縣開展了城市低保政策落實情況普查,為下半年全面提高城市保障標準打好基礎。完善了扶貧幫困長效機制,增強“聯戶濟困”整體工作效果。按照縣委、縣政府《關于調整“聯戶濟困”包扶對象的通知》(長委辦發[2012]32號)要求,調整了包扶對子,確定了全縣包戶扶貧的基本任務及目標,建立了包扶的困難群眾檔案。縣級領導和縣直部門以及省、市屬單位包扶66戶,按鄉鎮劃分四個包扶小組,每組由一名縣級領導擔任組長。從1月20日起,各包扶組由組長帶隊對本組的包扶對象進行了走訪慰問。據統計,在新年春節期間,全用縣共為120戶包扶對象送去現金和糧油(折價)6.3萬元。其中:縣五大班子領導和縣直包扶單位共為66戶包扶對象送去現金和糧油(折價)54200元。
(二)各項社會保險工作取得全面發展
勞動保險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進一步夯實基礎工作,投資6000元購買了數據整合軟件,對退休人員工資數據進行了重新梳理,較好地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二是為鞏固“確保”成果,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不斷加強基金征繳工作,全面提升征管水平。截止5月末征繳社會保險費884萬元,完成年計劃46%;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170人,完成年計劃105%;養老保險繳費人數6757,完成年計劃103%;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4549人,完成年計劃132%;生育保險參保人數3198人,完成年計劃91%;工傷保險收入56萬元,完成年計劃56%;工傷保險支出104萬元,增長285%;生育保險收入9萬元,完成年計劃43%。機關事業保險工作規范運作。各項社會保險費收繳總額為436萬元,完成全年計劃的61.3%。參保人數1440人,收繳養老保險費367萬元,完成年計劃的56.5%。支付養老保險金784.1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萬元。轉移支出2.6萬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3萬元。喪葬撫恤支出12萬元。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280人,收繳失業保險費37萬元,完成年計劃的74%。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350人,收繳工傷保險費10萬元。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350人,收繳生育保險費10萬元,為21名工作人員支付生育待遇4萬元。醫療保險工作成果顯著。截止5月末,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單位為160個,參保職工達到5864人,征繳基本醫療保險費283萬元。全縣實際參加公民醫療保險人數為14,675人,占應參保人數的39%,征繳額491萬元。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穩步發展。共收繳保費220萬元,比去年同期多收100萬元,同比增長183%,完成局下達的300萬元全年任務的73%,參保總人數達6090人,新增保戶81人,領取養老金人數506人。企業失業保險工作進展順利。全縣失業保險參保企業43個,參保職工總人數為3371人,完成市下達任務的121.44%;收繳失業保險金57.2萬元,完成全年收繳任務的71.5%。
(三)認真落實優撫安置政策,雙擁工作整體水平不斷提升
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了各項優撫政策。以貫徹實施《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為牽動,完成了139名重點優撫對象重新普查登記、級別套改和新舊撫恤優待證的換發工作。制定和落實了與《條例》相配套的優撫政策。一是出臺了《關于提高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的通知》,為全縣重點優撫對象增發了20多萬元的撫恤補助金,兌現率達到100%。二是出臺了《關于提高在鄉重點優撫對象醫療補助標準和加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通知》,縣鄉財政投入15萬資金,將108名在鄉重點優撫對象納入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體系,醫療補助金每人每年由過去的600元提高到1420元,達到了全省最高水平。三是妥善安置了復員退伍軍人,首次試行了復員退伍軍人安置“零期待業方案”,即復退軍人返鄉后,立即辦理有償安置手續,發放一次性安置費,消除待業期。目前已為14名復退軍人發放就業金15萬元。四是注重解決優撫對象生活中的難題。處結了18起上訪信件,落實了3名重點優撫對象的優撫政策。積極協調駐軍實施“富邊強防工程”。上半年,要塞區黨委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為契機,按照“政府主導、軍地聯建、以點帶面”思路,把“雙擁”向“雙支”拓展,協助駐地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積極參加地方的“援建工程”、“扶貧工程”、“希望工程”和“平安工程”,協助駐軍召開了“五邊會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雙擁共建成果。協調駐軍參加了縣峙蓮線剛性路面拓寬工程。共投入兵力200余人次,出動車輛40臺次,利用16個勞動日,完成了6.8公里的峙蓮線東段拓寬改造;繼續支持峙蓮線公路西段的擴建,出讓軍事設施6項,其中房屋300多平方米,土地2、23畝,光纜海纜1400米,圍墻340米,魚塘400平方米,自來水管500米,保證了工程按計劃實施。認真開展了各項迎檢工作。積極開展了“軍嫂進社區”、“無軍籍職工進醫保”、“重點優撫對象進低保”等“三進”工作。安排了16軍嫂進社區工作,為32名無軍籍職工辦理了醫療保險手續,將108名在鄉重點優撫對象納入了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線。同時,將優撫對象最關心的撫恤補助、醫療保障、優待安置等一系列政策規定匯編成冊,為廣大優撫對象維護好自身利益提供了政策信息,達到了省市規定的要求。依照雙擁模范縣評選標準,專門召開了迎接雙擁檢查工作專門會議,布置了雙擁工作總結任務,參與了市雙擁辦召開的第六輪雙擁模范縣的競選會議,為爭創第六輪雙擁模范縣創造了必要條件。
(四)深化社區服務和村民自治建設,城鄉群眾自治組織作用得到較好發揮
加大村民自治工作指導力度。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內容,調整村務公開形式。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基礎上,具體指導各村有針對性地重新調整公開事項,凡涉及群眾利益、村民關注的熱點問題都能及時公開,讓群眾滿意。完善了《村委會各工作委員會職責》、《村委會干部守則》及《村規民約》等工作機制,嚴格按法定程序辦事。各鄉鎮建立健全了監督檢查制度,充分發揮了村務公開小組和民主理財小組作用,自覺參與各種村務管理。規范村務公開工作小組、村民理財小組、監督評審小組,負責公開形式和公開內容制定,監督村民委員會執行村民代表會議各項決定決議,定期審查和評議公開內容的真實性,審核村財務帳目,各鄉鎮還負責對村干部的工作情況、自律情況實施有效監督。加大社區建設工作力度。以創建“新型社區、文明社區、服務型社區”為目標,積極探索建設海島新型社區有效方式,全面提升社區工作水平。一是加強社區軟硬件建設。積極爭取縣鄉財政加大資金投入,改善社區辦公服務用房條件,到今年上半年各社區辦公用房面積均達到了規定標準。二是強化社區服務功能。指導社區根據工作職責建立健全一系列的社區環境建設制度、安置就業目標制度、扶貧幫困工作制度、治安聯防制度等,建立社區服務網點,開展家政服務和便民服務,充分發揮社區職介中心作用,開展大齡下崗失業人員就業援助活動,免費提供就業信息和政策咨詢。指導社區開展健康有益的活動,協調相關部門聯合開展“六進”社區活動。積極開展社區建設示范達標活動,保證100%社區達到上級規定標準。
(五)拓寬就業渠道,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再上新臺階
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拓寬就業門路。一是加大了再就業資金的投入,完成了勞動力市場服務大廳及培訓中心的基礎建設籌備工作;二是妥善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對就業困難的失業人員采取了積極有效的安置措施,特別對享受低保的失業人員、“4050”人員、單親撫養未成年子女及雙失雙下人員進行了重點安置;三是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在全縣范圍內積極開展農民工就業服務工作,通過新聞媒體及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進行宣傳,為其提供了免費的政策咨詢、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等服務。同時,加快社區平臺建設步伐,廣泛開發公益性崗位,擴大社區就業總量,充分解決大齡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全縣共安置失業人員就業1147人,完成市下達任務的71.69%,其中:創業式就業78人,困難人員就業167人,穩定就業285人,分別完成市下達指標的39%、83.5%、40.7%。認真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小額貸款額度和期限進一步放寬;二是鼓勵中小型企業吸納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就業,截止6月末,共為474人辦理了《再就業優惠證》,有52人辦理了小額貸款,78人實現了創業式就業。廣泛開展了下崗失業人員入戶調查工作。組織社區工作人員近200人對全縣5個鄉鎮、7個社區的離崗、失業人員進行了一次更加深入細致的家庭狀況入戶調查,涉及被調查的家庭3495戶,人員近4971人,全縣共登記失業人員1429人,此次調查為進一步落實就業實名制、順利開展就業幫扶、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奠定了基礎。大力開展培訓工作。嚴格按照SYB創業培訓的要求,細化培訓教學管理,重點強化對培訓的針對性、咨詢服務有效性和扶持跟蹤持續性三階段的具體工作,切實保障了創業培訓的效果。截止6月末,共有467人參加了培訓,完成全年指標875人的53.4%。其中:創業培訓60人,完成市下達100人任務的60%。參加職業技能鑒定168人,完成市下達250人指標的67.2%。
(六)依法規范勞動關系和勞動監察工作,確保社會穩定
全縣勞動合同簽訂有明顯提高。先后多次宣傳《勞動法》及相關法律法規,采取了現場咨詢解答,到用人單位發放宣傳材料和《維權手冊》,利用宣傳車、板報、櫥窗、新聞媒體、《勞動保障伴您行》宣傳周等形式,共發放宣傳材料2萬余份,受教育面達80%以上,有效地提高了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自我保護意識。全縣共簽訂勞動合同7000多份,續簽勞動合同2000多份。加大對拖欠農民工工資清繳工作和特殊群體的保護工作。加強對投訴舉報案件和資料審查、專項檢查、常規監察工作力度,下發了《關于開展勞動保障資料審查及五項專項檢查的通知》,并由縣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縣總工會、縣非公有制黨工委、各鄉鎮社會保障服務站等單位組成聯合檢查組,依法開展專項檢查工作,較好地維護了勞動者合法權益。加大勞動信訪仲裁力度,勞動關系得到較好維護。上半年共接待來信6批、來訪105人次。受理勞動信訪案件6件,現已辦理終結2件,為用人單位挽回經濟損失11000元,提供勞動咨詢服務120人次。受理勞動爭議案件43批,結案11起,調解2起。不予受理11起,為勞動者挽回經濟損失47萬元,為用工單位挽回經濟損失2萬余元。
(七)大力推進社會福利事業建設,社會事務管理工作健康發展
積極做好成立縣慈善總會籌備工作。向縣政府提出了關于籌建縣慈善總會的意見,成立了籌備小組,起草了縣慈善總會章程。根據市慈善總會“讓百名肢殘者站起來”援助項目方案,為4名符合條件的肢殘者報批裝配假肢。我局被市政府授予慈善捐贈組織工作先進單位。全縣有8人被授予慈善捐贈愛心獎,3人被授予組織工作先進個人。進一步加強對民間組織的監督管理。按照全市的統一部署,對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進行年檢。我縣現有社會團體12個,民辦非企業單位5個。全縣各民間組織已按條例規定向業務主管單位和登記管理機關上報年檢材料。通過對各民間組織的年檢,加強了對民間組織的監督管理,使其健康有序發展。社會福利企業穩步發展。完成對社會福利企業的年檢工作。同縣國稅局、地稅局聯合成立檢查組,對我縣兩家社會福利企業進行年檢認定。殘疾職工比例均達到50%以上,殘疾職工基本生活和工作權利得到保障,企業管理的整體水平在不斷提高。殯葬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一是監督協調縣公墓一期工程建設。先后協調解決了與部隊設施矛盾、場地平整、臨時用電及周邊民建等問題,為一期工程建設的順利完成提供了條件。目前,營運前的籌備工作已基本完成,擬定7月底試營業。二是擬定了大長山散墳遷移規劃,并報請縣政府審定。宗教管理依法規范。一是在全縣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群眾中開展了“爭創文明活動場所,爭做文明教徒”活動及“結對認親”活動,引導信教群眾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自覺地參與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精神文明建設。二是加強對宗教活動場所指導,進一步推動宗教工作規范化。婚姻登記管理依法加強。按照《市婚姻登記機關規范化建設標準》,嚴格婚姻登記執法程序,確保婚姻登記質量,提升婚姻登記工作水平。上半年,全縣辦理結婚登記222對,補領結婚證33份,離婚登記48對,復婚登記3對,登記率與登記合格率達100%。全面啟動地名區劃工作。按照縣政府年初確定的工作任務,啟動地名區劃工作。為了確保地名區劃工作“高標準、高起點”的要求,一是組建工作機構,聘請對我縣地名區劃工作較為熟知的老同志組建工作班子。二是著眼長遠高起點規劃,聘請市地名專家成立了縣地名規劃課題組。三是廣泛開展普查摸底工作。組織有關人員深入到各村(屯)、社區認真進行調查。經過調查、論證、評審,于6月初完成了大長山島鎮地名規劃的編制工作。6月下旬,以縣政府名義召開了大長山島鎮地名規劃說明會,縣人大、縣政協的領導參加了說明會,同時還邀請縣直有關部門的領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區代表、離退休老領導。根據大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設,再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最終提交縣政府常務會議審定。
(八)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高民政勞動服務水平
一是加強干部職工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上半年,按照全縣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在民政勞動系統認真開展以《中國共產黨章程》、“八榮八恥”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理論學習,制定了《關于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理論學習的安排意見》和本單位的學習計劃,全面加強全系統的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機關及各窗口服務單位的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不斷推進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二是加強干部職工的綜合能力建設。以創建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高效精干、勤政廉潔、文明服務”干部職工隊伍為目標,加強自身能力建設職工職業道德、公共禮儀及業務技能培訓,提高職工政策理論水平和廉潔自律抵制腐蝕的能力。三是進一步規范行風服務工作,規范服務標準,統一文明用語,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和方法,不斷增強群眾滿意程度,樹立了讓政府放心、群眾滿意、社會稱贊的良好行業形象。按時完成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的辦復工作,辦復滿意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