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加強上半年畜牧生產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以來全市畜牧業生產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級業務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積極推進“一湖兩江”流域水源保護區實施全面禁養工作的同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抓大戶上規模,抓特色建基地,抓品種出效益,抓疫病防控和畜產品監管促質量安全為工作重點,強化措施,狠抓落實,不斷提升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的質量和水平,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和畜牧生產效益,全市畜牧業生產保持了穩定、健康、協調發展的勢頭。
一、畜牧業生產基本情況:
(一)畜牧業主要生產指標完成情況
據預測,2009年上半年肉類總產21萬噸,奶類總產5.72萬噸,禽蛋產量為3.77萬噸;出欄豬、牛、羊分別為166.54萬頭、10.8萬頭和33.5萬只,出欄家禽2181.9萬只;畜牧業產值達35.74億元,占全年總體目標72億元的49.64%。
(二)畜禽禁養進展情況
1.早在*年5月初,市農業局就成立工作機構、組織人員開展了滇池及入湖河道周邊的畜禽養殖情況摸底調查工作。7月份,隨著市委、市政府“四全”工作的開展,市農業局、市畜牧獸醫局立即行動、積極協調,指導各縣(市)區開展畜禽禁止養殖工作和規模養殖畜禽的搬遷工作。截止2009年5月份,禁養區域已關閉搬遷畜禽養殖戶35459戶,涉及畜禽528.86萬頭(只),分別完成任務數的69.32%、59.72%。其中:規模養殖戶583戶,關閉搬遷畜禽297.91萬頭(只),分別完成任務數的54.23%、46.53%,畜禽圈舍面積75.95萬平方米,占地2833畝。其余應關閉、搬遷的養殖戶已不再引進幼畜禽,所飼養的畜禽準備出欄或正在聯系搬遷地點及辦理相關手續。
2.為貫徹落實《*市人民政府關于在“一湖兩江”流域禁止畜禽養殖的規定》精神,并按照《*市人民政府關于*地區“一湖兩江”流域禁養范圍規模畜禽養殖遷建扶持的指導意見》和《*市財政局、*市農業局關于*地區“一湖兩江”流域禁養范圍內規模畜禽養殖遷建補償資金管理辦法》的要求,及時兌現政府承諾,扶持和鼓勵規模畜禽養殖場(戶)做大做強,確保全市畜牧業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由市財政局和市農業局組織各縣(市)區積極報送符合補償規定的搬遷規模畜禽養殖戶。經對報送的養殖戶逐一進行審查,市財政局和市農業局聯合組成兩個檢查小組,對初選合格搬遷戶進行實地檢查,查看是否搬遷、是否繼續從事養殖業、遷建面積等指標。經過認真檢查和核實,并報市政府審核同意,第一批符合遷建補償條件的養殖戶共涉及五華、*、西山、東川、安寧、*、*、*、*9縣(市)區,共計77戶;總計補助金額6346.88萬元,其中市級補助2863.67萬元,縣(市)區補助3483.21萬元。并于4月21日下午,*市召開了“一湖兩江”流域規模畜禽養殖遷建市級第一批補償資金兌現發放新聞通報會,在通報會上,對*地區“一湖兩江”流域規模畜禽養殖遷建市級第一批補償資金兌現發放作新聞通報及進行了兌現。
二、飼料、獸藥監管工作情況
(一)飼料專項整治工作進行情況
1.根據《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飼料生產企業審查辦法》和《云南省農業廳辦公室關于做好*年度飼料生產企業審查合格證年度備案工作的通知》(云農辦牧字〔2009〕6號)要求,為進一步加強飼料行業管理,2009年2月以來,在全市開展了飼料生產企業審查合格證*年度備案工作。我市共有飼料生產企業148家,收到119家企業的《飼料生產企業年度備案表》,未申報年度備案的29家。對*云嶺廣大種禽飼料有限公司等35戶企業進行了實地抽查,重點檢查產品質量控制、檢測、產品留樣、質量跟蹤方面的工作情況及原始記錄完整規范情況。從這次檢查的結果來看,大部份飼料生產企業都建立健全了產品質量控制、檢測、產品留樣、質量跟蹤方面的規章制度和詳細完整的記錄,基本上能夠建立健全生產環節的原始記錄。經審查后,對*正大飼料有限公司等118家飼料生產企業審查合格證進行了年度備案。同時,對存在問題提出了口頭警告和整改要求。進一步規范飼料生產行為,確保飼料產品質量安全,促進飼料持續健康發展。
2.根據《2009年云南省飼料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細化整治方案,明確工作進度。制定了《*市2009年飼料專項整治實施方案》,對全市的整治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明確了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和重點,提出了工作要求和安排。
3.根據《云南省農業廳辦公室關于下達2009年飼料質量安全監測計劃的通知》(云農辦牧字[2009]49號)等文件要求,安排部署了全市2009年飼料產品安全監測抽檢工作。按全年抽檢計劃開展了上半年飼料質量安全監測,抽樣50批進行化驗室檢驗。以飼料和養殖環節三聚氰胺、“蛋白精”等違禁藥品和非法添加物檢測為重點,開展了違禁添加物專項監測,加大對摻假售假和添加違禁藥物的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一是在*主城區內的12個生豬屠宰場抽檢生豬尿樣1750份,在全市14個縣(市)區67個鄉鎮348個飼養5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戶)抽檢生豬尿樣2880份,共抽檢生豬尿樣4630份進行“瘦肉精”專項檢測,均未檢出“瘦肉精”陽性樣品。二是在超市及農貿市場抽檢生鮮雞蛋108批次、972枚,在奶牛合作社(奶站)抽檢生鮮牛奶90份進行三聚氰胺殘留檢測,均未檢出三聚氰胺殘留。三是抽檢超市、農貿市場生鮮雞蛋36個批次、288枚進行蘇丹紅殘留檢測,未檢出蘇丹紅殘留。
4.強化專項整治工作信息的報送
市畜牧獸醫局及各縣(市)區農業(畜牧)部門確定了專項整治工作聯絡員,負責專項整治工作信息收集、整理和報送工作,每月13日和28日向各縣(市)區農業(畜牧)飼料管理部門收集專項整治工作信息,并匯總后于16:00以前報送省飼料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辦公室,及時反映專項整治工作進展情況和整治成效。
(二)獸藥專項整治工作情況
1.根據《云南省農業廳關于印發2009年獸藥市場整治方案的通知》(云農(牧)字〔2009〕15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了(《*市2009年獸藥市場專項整治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整治任務、重點環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化獸藥全程監管,提升獸藥質量,規范獸藥市場秩序,促進養殖業穩定健康發展。
2.根據《云南省農業廳關于下達2009年獸藥質量監督抽檢計劃的通知》(云農(牧)字〔2009〕16號)(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制定下發了《*市農業局關于建立獸藥監督抽檢與行政執法聯動機制的通知》(昆農通[2009]93號);
3.按省農業廳要求制定下達了2009年獸藥監督抽檢計劃150批次,按計劃組織落實獸藥監督抽檢77批次。對二季度獸藥質量監督抽檢中,經確認不屬于所抽取樣品標稱企業生產的氧氟沙新注射液、煙酸諾弗沙星可溶性粉(寇佳腸炎康)、煙酸諾弗沙星可溶性粉(強效氟哌酸)等煙酸諾弗沙星(痢菌消)4個產品,依法對被抽樣單位實施處罰,收繳銷毀庫存的同批號產品1700袋(瓶、盒)。對經營戶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2戶,立案查處2戶。
4.采取專項檢查與綜合治理相結合,法規宣傳與執法檢查相結合的工作方式,以流通環節和養殖環節為重點,全面開展獸藥市的檢查,嚴厲打擊非法企業、非法產品;加強安全用藥知識普及,開展獸藥安全合理使用的技術指導,建立獸藥使用制度,完善養殖用藥記錄,提高養殖用藥水平。共出動執法人員275人,檢查獸藥經營戶940戶,規模養殖場98個(戶)。在檢查的同時,對獸藥經營戶和養殖場戶宣傳了獸藥的有關法律法規和管理規定,要求經營者提高責任意識和守法意識,建立經營、使用臺帳,嚴禁經營、使用假劣產品和違禁藥品,不斷提高養殖場戶、獸藥經營部門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和守法經營的自覺性,增強行業自律,為獸藥產品質量安全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確保獸藥使用安全。
三、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情況
(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文件精神
市指揮部按照工作安排,及時下發相關文件給14個縣(市、區)和3個開發區指揮部,并結合實際,要求各級各部門保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在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省級相關文件精神基礎上,明確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按往年要求納入全市目標考核重要內容,作為重點來抓,進一步做好強制免疫、市場監管、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強化督查和保障體系完善等工作,切實保證各項措施到位,確保安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按照市級安排結合各自實際,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各項任務工作實行分級負責制,確保責任落實。各級、各部門在工作中,層層落實責任制,明確責任人,確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確保實現全市年內無重大動物疫病疫情發生防控目標。
(二)切實落實強制免疫等主要工作措施
全市認真貫徹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免疫為基礎綜合防治”的方針,按照“政府保密度,業務部門保質量”的免疫工作要求和工作規范,市指揮部組織相關部門和14個縣(市)區、3個開發區召開專題會議對免疫工作做了認真細致的安排部署,對省級下達我市全年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5631萬頭、羽/次免疫任務分解下發到縣級,各級根據本地實際開展工作,從規模養殖場(戶)到散養戶,逐場、逐村、逐戶、逐頭推進,切實做到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針,對飼養畜禽進行全面免疫和建立免疫檔案,按時上報各類免疫報表。部份縣(區)的鄉鎮獸醫站與轄區內養殖大戶簽訂防疫責任書,明確養殖動物品種、數量、禽流感免疫用疫苗使用管理、異常情況報告處理、發生疫情時處置要求等。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大力協作,克服困難確保強制免疫工作按時、按質、按量完成。
為確保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強制免疫用疫苗及時發放供應、儲備和質量,按省級要求由市動物疫病控制中心統一負責全市疫苗組織供應,市指揮部辦公室做好監督管理。疫苗發放按市、縣、鄉(鎮)、村獸醫、養殖戶逐級下發層層管理,各級建立有疫苗發放記錄,確保疫苗有效使用和免疫效果。
目前,市指揮部已開始在全市組織開展對防疫、市場監管、異常情況處置、疫情監測等工作專項督查。主要針對免疫補針、免疫工作進展、保障體系等主要環節,及時解決反映存在問題,指導防控工作有效開展,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保障各個環節有效運轉。全市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免疫效果和疫情監測工作,按國家免疫監測技術規范,已由市、縣兩級業務部門組織開展,對抗體滴度達不到要求的畜禽進行重新補免,對有問題的進行及時處置,確保免疫到位和免疫效果的科學準確評價。
(三)積極做好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
5月初組織14個縣(市)區、3個開發(度假)區農業(畜牧)局相關領導,以及市動物疫病防控中心、市動物衛生監督檢驗所領導和局相關處室召開了全市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專題會議,傳達了市防控甲型H1N1流感專題會議精神,安排各縣(市)區積極行動,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積極做好豬病防治和甲型H1N1流感監測、流行病學調查,迅速組織開展對本轄區內規模養殖場(戶)專項檢查排查,加大檢疫監管力度確保上市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立即行動做好應急物資儲備,防患于未然,加大宣傳力度,保障人員安全,強化相關信息報送,確保信息暢通,做好生產調研,保障生豬生產穩定發展等方面做好各項工作,切實有效防控重大動物疫病,確保安全。
按省廳安排要求,組織各縣(市、區)對A(H1N1)型流感疫情開展疫情監測采樣和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實施情況,應急經費、疫苗、試劑、消毒防護藥品器械等防控物資儲備等信息情況報送工作。
市動物衛生監督所出動執法人員20人、次,組織開展了以豬肉為主的專項檢查,對*佳興屠宰交易中心等5家屠宰加工企業、華之味食品廠等5家冷庫,重點檢查企業貯藏保管制度建立實施、管理臺帳等情況,檢查動物產品100余噸,對查獲的30千克不合格生豬產品依法進行了處理。
(四)強化保障體系建設
按照《*市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要求,市、縣兩級建立有農業、衛生、工商等相關部門組成的應急預備隊伍,準備有應急車輛、人員、物資,各級指揮部辦公室堅持領導帶班24小時值班制,確保相關情況及時處置。各鄉(鎮)、村委會有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切實保障防治工作有目標、有措施、有人抓、有人管。各相關部門積極做好疫情信息溝通和聯系,建立了溝通渠道,通報公布了相關部門聯系方式和值班電話、傳真等,確保一旦發生疫情能及時按照“三同時”的原則開展工作。
市級進行了儲備應急用疫苗、監測用品及耗材等物資工作,確保發生重大動物疫情時處置所需。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生產方式仍然落后。全市畜禽養殖仍以小規模分散飼養為主,大中型規模養殖場(小區)數量較少,飼養管理水平低,專業化生產水平不高,實施行業標準難度大,產品外向度不高。
2.畜產品加工能力滯后,對外市場開拓水平低。雖然扶持發展了一批畜產品加工企業,但規模小、檔次低,缺少知名品牌產品,企業輻射帶動能力差,市場競爭力不強,與市場的需求還不相適應。畜產品的花色品種仍較單調,畜牧生產者還沒有獲得更多的生產附加值。
3.重大動物疫病防疫工作難度較大。由于我市是全省最大的畜產品交易、消費市場和侯鳥聚居地,隨著畜禽養殖數量的不斷增加、氣候環境的變化,畜禽疾病在流行、癥狀和病理等方面出現了非典型的變化和病毒的變異,重大動物疫情發生、傳播的隱患將長期存在,稍有不慎隨時都有可能引發新的疫情,對畜牧業的健康發展潛伏著較大隱患。
4.市場機制尚不完善,受市場波動大。目前產業化經營剛剛起步,社會化服務體系還不健全,為養殖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還十分有限,還不能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畜牧業生產和購銷缺乏有效的宏觀管理和調控手段,畜牧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還比較脆弱。
5.投資不足,資金缺乏。用于發展畜牧業生產諸環節的資金遠不能滿足需要,這種投資與發展不相適應的狀況一直是影響我市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6.滇池流域禁養、限養后一段時期內對畜牧業生產和市場供應將造成一定的影響,舊的產業規劃布局已不適應發展的要求,畜牧業發展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五、下一步工作重點和措施
全市2009年畜牧生產隨著新增畜禽規模養殖戶、原禁養區內的遷建戶、招商引資畜禽養殖項目的投產,畜牧生產指標完成情況將趨于穩步、持續、健康發展的態勢,畜牧業總量增長,實力增強,貢獻力增大。據預測,2009年全年肉類總產42萬噸,同比增3.3%;奶類總產12.6萬噸,同比增8.8%;禽蛋產量為8萬噸,同比增5.4%;出欄豬、牛、羊分別為350萬頭、23萬頭和64萬只,出欄家禽4200萬只;同比分別增4.9%、4.6%、-4.95%;畜牧業產值達72億元,同比增0.7%。為確保實現總體目標各項生產任務。擬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優化區域發展布局
加強畜產品基地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相對集中、高產高效”的原則,在穩定發展生豬數量提高質量和出欄率的前提下,重點發展飼料報酬高的肉牛、肉羊等草食畜和家禽,突出優勢產區、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重點建立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形成集中的優質產品原料基地,全面提升畜牧業產業化生產水平,促進畜牧業和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1.肉豬優勢區域:加快以*等縣區為主的優質肉豬產業基地建設,大力提高豬肉產品品質,確保豬肉自給率達70%以上。重點推廣杜洛克、約克、長白和PIC等優良品種(品系),提高“三元雜交”和配套系瘦肉型豬生產比重。
2.家禽優勢區域:積極推進家禽業逐步從滇池流域向*、*、安寧、東川等四縣(市)區集中,并在這一區域建立優質家禽產業基地。引進國內外優良家禽品種,大力推廣種雞的籠養人工授精、孵化和疫病防控技術,提高商品雛的自給率和產業發展水平,做到家禽養殖商品率達100%。
3.奶源優勢區域:以*、*、*、*、*、*等六縣區為主,其中:奶山羊和奶水牛分別以*和*兩縣區以為主,依托雪蘭、海子、七彩云牛、前進、李子園等奶制品加工企業,大力發展優質奶牛、奶山羊和奶水平養殖基地建設,加大對荷斯坦奶牛改良工作力度,加快推廣胚胎移植技術,提高奶牛單產水平,同時,積極開發特色水牛奶和山羊奶,推動奶業發展壯大,提高乳制品的市場占有率。
4.草食畜優勢區域:以*、祿勸、*、*、東川等縣區為主,發展西門達爾、安格斯等品種為主的個體大、日增重快、抗病力強、出欄周期短的優良肉牛生產;采取外引波爾山羊、龍陵黃山羊、努比亞羊與本地黑山羊雜交,開發本地黑山羊和圭山羊的提純扶壯的方式發展優良羊種;同時,通過肉牛的凍精改良技術、肉羊的高床養殖等生產綜合配套技術推廣應用,以人工草場、農田種草和飼草飼料開發為基礎,促進草食畜生產的迅速發展并形成優勢產業區域。
(二)以“全面禁為契機,加快規模化、標準化環保型養殖區域建設
為確保在“一湖兩江”流域禁養后,全市畜牧業不出現較大滑坡,并有序增長,認真貫徹落實好市政府昆政發[*]60號、61號文件精神,2009年計劃建設扶持發展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150個。具體安排計劃如下:
常年奶牛存欄200頭以上的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10個;扶持發展商品豬常年存欄300頭以上、能繁母豬存欄50頭以上的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70個;扶持發展蛋禽存欄1萬只以上的蛋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20個、年出欄肉禽2萬只以上的肉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15個;扶持發展肉牛常年存欄50頭以上的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15個;扶持發展常年存欄肉羊100只以上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10個、奶山羊存欄100只以上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10個。
(三)加快山區畜牧業發展步伐,努力增加山區農民收入
1.加快山區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把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作為促進山區畜牧業結構調整,提高畜產品質量的重要基礎來抓。按照“民營為主,政府支持”的原則,實施良種工程。積極推廣牛凍精改良、胚胎移植、肉羊雜交改良、生豬人工授精等畜禽良種技術。積極支持引進、繁育國內外優良畜禽品種。逐步建立健全種畜禽質量監督體系,規范種畜禽生產和經營。
2.提高山區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按照“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的原則,加強山區動物防疫、檢疫和動物衛生監督。完善基礎設施,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動物疫病防疫、檢疫、診斷、監測、控制、技術支撐系統,獸藥、飼料質量監測與控制體系,建立上下配套、運轉有力的防控機制,全面提高動物疫病預警預報、監測檢驗、應急處理能力。
3.構建山區飼料生產體系。大力開發適應山區養殖的飼料品種,推廣配合飼料和濃縮飼料,提高飼料利用率和配合飼料入戶率。在山區建設優質飼料生產基地和種草養畜基地,大力發展飼用專用玉米、飼用大麥,推行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開發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大力推廣秸稈青貯氨化技術,不斷增加飼料供應能力,逐步建立起與山區畜牧業發展相適應的飼料生產體系。
4.完善山區畜牧業市場體系。加強良種供應市場建設,促進良種經營的規范化。把畜產品產地批發市場作為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加以建設,促進產銷銜接。加快山區畜產品產地認證,做好畜產品品牌培育。積極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鮮活畜產品貨暢其流。加強畜牧業信息、網絡建設,及時向山區提供國內外市場畜禽及其產品、飼料、獸藥的供求數量和價格信息、科技信息,為生產經營決策提供準確、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
(四)進一步提高獸藥飼料監查執行力,重拳抓好人畜共患病,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
1.強化獸藥飼料監管,確保畜牧投入品安全
進一步加強對獸藥、飼料生產、經營、使用各個環節的監督管理,將監管工作經常化、制度化,嚴把獸藥、飼料和畜產品質量安全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一是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切實加強飼料質量安全工作宣傳、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和飼料管理政策,為畜產品安全生產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二是強化法律法規培訓,進一步提高監管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監管水平。三是強化監管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監測制度、日常檢查制度、違法產品查處制度。四是繼續做好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為重點的獸藥、飼料生產、經營行為的檢查、指導,加強對飼料和養殖環節違禁藥品和非法添加物的監督檢測和獸藥、飼料質量安全監測,堅決打擊添加使用違禁藥物、違禁添加劑等違法行為,保障獸藥、飼料和畜禽產品質量安全。
2.強化免疫、疫情監測、市場檢疫監管,繼續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
一是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以免疫為基礎的動物疫病防治方針,嚴格按照“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畜不漏針”的要求,著力抓好春秋兩季集中免疫,并建立常年補針的工作制度,認真落實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免疫工作,保證免疫密度達到100%;同時,根據各縣(市)區動物疫病的流行特點,有計劃地開展豬高致病性藍耳病、狂犬病、豬瘟、豬肺疫、豬丹毒、牛出敗、牛炭疽、雞新城疫、禽霍亂、鴨瘟等病的免疫。二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做好常年畜禽免疫抗體監測工作,及時對免疫進展和免疫效果進行評估評價,有效監控轄區內的疫情動態,從技術上科學指導防控工作。三是把強化檢疫和市場監管的工作作為防控的重要措施來抓,全面推行產地檢疫和免疫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