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局科技宣傳上半年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上半年在市科技局的正確領導下,我區堅持科技工作十六字方針,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市科技中心工作,以建設創新型城區為目標,突出重點,真抓實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強化隊伍建設,確立工作思路,制定科技工作目標、規劃
推動全區科技工作上臺階、上水平,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緊緊圍繞中心工作,主要從加強理論素養,提高業務水平,改進工作作風和提高服務質量四個方面要求全體同志加強學習,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努力提高駕馭科技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大興學習之風。制定出臺了《*區科技局*年度理論業務學習實施意見》,提出了學習目標、突出了學習重點,明確了學習要求,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二是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向10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放了自主創新調查表,深入了解不同規模、不同行業企業開展自主創新的現狀和遇到的困難。局領導班子沉下心來,鋪下身子,走訪了濟南蘭光機電有限責任公司、濟南來福汽車橋箱有限公司等10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全面了解企業的生產、科研狀況,確立了“引導、扶持、服務”的工作思路,有針對性的向企業宣傳科技局的服務職能,密切了與企業的關系。在深入企業調研和發放調查表的基礎上,我局邀請50余家駐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負責人,山東省科學院、交通學院等院校代表召開了全區自主創新座談會。總結實踐經驗,加強互動交流,搭建合作平臺,勾勒出院校和企業合作發展,加速經濟發展的美好藍圖。三是科學設立科技工作發展目標,制定“一、三、五”規劃。為了加快推進我區科技發展,縮小與先進區縣的差距,在深入調研、廣泛爭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一、三、五”發展規劃,明確了科技工作在今后一年、三年、五年要達到的目標和各項保障措施。工作規劃的制定增強了我們的責任意識,要求我們對工作要高標準、嚴要求;有利于我們統籌全局,在工作中分清輕重緩急,抓主要工作,抓工作的主要方面。工作規劃的制定明確了責任、細化了分工,形成了人人肩上擔責任,人人手中有任務,人人心里有思量的良好工作局面,全局上下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不斷推動科技工作。
二、加強科技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科技發展環境
一是落實科技宣傳一把手工程。將科技宣傳工作納入考評體系,一把手親自抓,分管局長靠上抓,明確宣傳工作任務目標,落實責任制,人人肩上抗指標,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二是充實完善*科技信息網。及時宣傳報道我區科技動態,更新科技信息,開辟“企業風采”欄目,積極宣傳我區科技企業。三是加強科技信息網絡宣傳員隊伍建設,采取以干代訓、以會代訓、辦專題培訓班的形式,對信息網絡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工作水平、增強責任感。
三、加強園區建設,提升園區科技檔次
做好科技工作,要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自主創新主體在企業、動力在企業、希望在企業。為此我區緊密結合實際,緊貼發展需要,把建設高科技園區作為經濟發展的潛力所在,集中力量引進一批影響力大,知識密集型的重點項目,逐漸形成了集約利用土地,發展新型都市工業的格局,使自主創新充分體現自身特色。一是著力打造藥山科技工業園。藥山科技工業園作為我區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堅持走“大企業建園招商”、“集約利用土地”的路子,幾年來,通過引進魯能康橋發展中心、時代總部基地項目、藍翔技校等科技含量高、投資密度大、帶動力強的大型企業組團,形成了以發展都市工業為方向,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型材料的高新技術產業群,該園區經濟綜合實力和發展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二是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建設濟南化工產業園。該園于*年3月6日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產業園區。園區開展了路網工程、管網工程、綠化工程和路燈工程,完成道路及各類管線總長度65公里,綠化面積30萬平方米,全面完成了起步區五縱五橫路網、排水、排污、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達到了“六通一平”,總投資8000萬元,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具備了承接大型企業入園的能力和條件。目前,園區共引進化工新材料、藍星石油、裕興化工、明湖熱電、皇冠油墨、山東建邦、得呈化工等各類項目18家,總占地4300余畝。引進項目涉及石油化工、印刷油墨、工程機械、制冷設備等多個領域,具有規模大、投資強度高、綜合效益好的特點。中國化工新材料總公司投資建設的濟南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分兩期進行建設,總投資約80億元,建成后利稅22億元。濟南裕興化工廠鈦白粉項目,總投資44億元,建成后利稅15億元,將成為亞洲最大的鈦白粉生產基地。
四、業務工作取得新的成績
(一)認真抓好專利工作。一是利用科技活動周、送科技下鄉和深入企業、院所調研的時機,宣傳申報專利的重要意義,使企業和發明人充分認識專利申報的必要性。二是加強服務。針對專利申報手續較為復雜,周期較長,費用較高的問題對有困難的企業,全程申報,代繳專利申報費用。三是認真落實專利補助政策,給予每件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500元、300元和200元的補助。截止5月專利申報完成315件,其中發明專利82件。
(二)大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認真落實省市進一步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一是協助有關部門加大招商引資靶向性,重點引進投資強度大、規模大、含金量高的高新技術企業,擴充高新技術產業隊伍。二是深入調研,摸清、摸透傳統工業大戶,抓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利用高新技術嫁接改造傳統產業,充分挖掘內部潛力。三是對新開工企業加強調研和服務力度,力爭使符合高新技術產業范圍的項目擴大生產規模,盡快納入統計范圍。四是優化發展環境,聯合各有關部門加強服務力度,減少遷往外區企業數量。五是以重化工產業園為龍頭,搭建創新平臺,增強產業集聚,大力發展重化工產業,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比較完善的化工產業鏈。截止5月份,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84186萬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1.82%。
(三)推進科技計劃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我區科技公共技術支持平臺,為廣大企業提供科技信息、新技術推廣、技術培訓等全方位服務,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二是積極組織企業申報國家、省、市各級計劃項目,爭取更多資金扶持。三是轉變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由依靠我局自身力量下企業調研,轉向依靠街鎮,在街鎮的配合下更及時有效的掌握企業情況,擴大服務面、提高時效性。由主要服務于高新技術產業轉變為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并重,加快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換代;由主要服務于工業轉變為一二三產并重,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
(四)加強產學研合作。一是以高促會為平臺,建立企業、院所聯系人制度,進一步完善院所和企業的交流,請專家教授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技術困難和發展方向,提出針對性強、可操作性強的方案;讓企業負責人走進大學,開拓眼界,了解專家教授的技術專長和手中現有項目,借智于大學。二是實現產學研合作方式的新突破,建立產學研實踐基地。為了拓寬產學研合作的領域,加強產學研合作的長期性、穩定性和有效性,經過我局努力工作,建立了兩家產學研實踐基地。一家實踐基地由濟南德嘉玻璃有限公司和山東大學共同建立,另一家實踐基地由濟南西迪艾萬達新能源有限公司與山東省科學院建立。實踐基地這種產學研合作方式的突破將有效的促進三個結合:一是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主動面向經濟主戰場,企業主動尋找科技支撐的良好結合。二是人才、基地、項目相結合,以項目開發支撐基地建設,在基地建設中引進和培養人才,實現項目、基地、人才一體化。三是應用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相結合,促進科研開發活動面向市場,面向產業化,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緊密融合。在今后的產學研合作中,我局將力爭聯手企業和院所建立更多的產學研實踐基地,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
(五)扎實開展防震減災工作。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8.0級強烈地震,波及周邊10余個省市,我市許多社區居民對此特別關注。為了及時平息部分居民對于地震的恐慌情緒,讓社區居民更多地掌握地震應急救援知識,我局及時在無影山辦事處舉辦了一期《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震減災意識》講座,給社區群眾講解了地震的形成、淺源性地震的特點、地震來臨時的自救互救常識等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并給社區居民散發了防震減災宣傳材料。5月15日,召開了全區防震救災大會。區地震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15個辦鎮主要領導參加了會議。各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15個辦鎮按照要求建立自己的地震應急預案,提高了對地震災害的應對能力。6月2日,經過半個月緊張、有序的籌備,*區地震應急救援隊和志愿隊正式成立。兩支隊伍的建立,加強了防震減災的宣傳,普及了地震等災害的知識,提高了全區搶險救災的能力。6月26日上午,我局在濟南匯文中學舉辦了*區地震應急救援知識講座。區應急救援隊、志愿者服務隊和匯文中學部分師生近200人參加了這次講座。這次講座邀請到了市地震局局長杜貽合、省地震局應急救援處處長陳傳國、市地震局應急救援處處長馬桂仁出。三人分別介紹了濟南市的地質結構,現階段中國對地震的研究情況和山東省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在四川地震災區進行救援的經歷和感觸,以及地震應急救援的基本知識。本次講座推進了我區地震救援工作,強化了應急救援意識,進一步提高了“兩支隊伍”進行應急救援的處置能力。
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工作中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能力與先進區縣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如何聯系我區實際,解決制約我區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瓶頸問題上缺乏開拓創新、大刀闊斧的闖勁、干勁。在如何加快創新型城區建設,推動科技工作不斷發展、與時俱進上仍然沒有形成一套完整思路,工作預見性不強。
(二)自主創新的意識不強.我區不少企業創新意識淡薄,他們在思想觀念和企業發展上存在著“五重五輕”的現象。(一是在經營理念上,重資金引項目的引進,輕對核心技術的掌握;二是在發展目標上,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三是在技術進步上,重跟蹤仿制,輕自主創新;四是在資金使用上,重擴大生產,輕科技投入;五是在資源的利用上,重“單打獨斗”,輕橫向聯合。)以上“五重五輕”的觀念和行為,已經成為企業自主創新的嚴重障礙,必須徹底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