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局農村情況半年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是全面實施“*”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是深入貫徹落實*大精神的第一年。半年來,在省農業廳、市農業局等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幫助下,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高度重視下,系統干部職工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省、市、縣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年初制定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全面落實一系列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的支農惠農政策,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攬工作全局,緊扣“生產發展、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以科技為支撐,加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通過系統干部職工的艱苦努力,扎實工作,各項工作進展順利,上半年預計實現農業生產總值4008萬元,比去年同期的3709萬元增299萬元,增8.06%,農民人均純收入604.1元,同比增103.7元,增20.7%,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現將今年上半年農業農村工作總結如下:
一、認真學習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為了貫徹落實各級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我局及早召開了全系統農業工作會議,會議就*年縣委、縣政府下達的各項農業生產責任目標進行了仔細認真的分析,理清了農業工作思路,明確了各自工作職責和任務,使全縣的農業工作形成了早動員、早安排、早落實的良好局面;二是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工作重點,在農業系統廣泛開展學習領會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路線,增強服務“三農”的責任感;三是以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為契機,在系統范圍內以“三個問題”(不敢解放思想、不愿解放思想、不會解放思想);“三個明顯”(廣大干部職工的憂患意識明顯增強;機遇意識、發展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明顯提高;勤奮敬業、求真務實、改革創新、精益求精的精神狀態明顯振作)為目標,廣泛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廣大干部職工的思想觀念得到了進一步解放,拓展了發展思路,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務實作風得到了進一步轉變,工作熱情得到了進一步激發;四是嚴格貫徹落實一個辦法,三項制度,使系統職工的效率意識、服務意識得到全面提高,形成了“精神振奮、隊伍團結、紀律嚴明、制度健全、工作有序、作風扎實、謀事進取”的良好局面,為全面完成全年農業各項生產指標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二、上半年農業、農村工作情況
(一)*年小春作物生產及冬季農業開發完成情況
1、小春糧、豆生產情況。*年全縣完成小春糧豆播種面積1.23萬畝,為下達計劃1.25萬畝的98%,比去年同期1.35萬畝減0.12萬畝,減8.8%;實現產量101萬公斤,同比減17.7萬公斤,減15%。其中:完成小麥種植6500畝,比去年同期減115畝,減1.7%;產量51.3萬公斤,比去年同期減0.4萬公斤,減0.7%;其它小春作物5759畝,比去年同期減1198畝,減17.2%,產量49.3萬公斤,比去年同期減17.3萬公斤,減25.9%;油菜種植3000畝,因低溫凍害絕收867畝,實際收割2133畝,產量12.8萬公斤,比去年同期減5.77萬公斤,減31.1%。造成小春播種面積和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冬小春作物播種時,陰雨不斷,土壤偏濕,造成整地困難,油菜、小麥播期推后,致使出苗緩慢,出苗不整齊,基本苗不足;二是受低溫凍害影響,油料作物大面積絕收,并造成作物植株細弱、苗矮小、孕期短、抽穗、楊花急促、結實率低、空秕粒多,影響了產量的提高;三是小麥銹病、白粉病、蠶豆白粉病發病面積較大,病蟲害的危害影響了糧油作物的增產。受上述三個因素的綜合影響,小春作物單產大幅下降,如對小麥、蠶豆等作物測產調查,小麥每畝有效穗最高為16.8萬穗,最低為11.5萬穗,千粒重為25克,每穗粒數為25粒,理論平均單產88.4公斤,實測平均單產為73.6公斤,降幅為6%;蠶豆經實地測產平均單產為55.9公斤,降幅為1.4%。
2、冬季農業開發情況。*年完成冬季農業開發3.4923萬畝,同比減0.7677萬畝,減18%;實現產量488.1萬公斤,同比減114.1萬公斤,減19%;實現產值746.64萬元,同比減174.22萬元,減5.28%。主要冬農作物的開發情況是:完成*米蕎開發2.1萬畝,實現產量108萬公斤,產值216萬元;完成冬玉米0.392萬畝,產量36.34萬公斤,產值58.14萬元;完成冬早蔬菜0.35萬畝,平均單產600公斤,總產210萬公斤,產值420萬元。造成冬季農業開發面積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部分農田地改種蠶桑、甘蔗、茶葉等經濟作物;二是受后期洪澇影響,秋收推遲,部分冬季作物不能如期播種;三是部分鄉(鎮)對冬農開發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四是投入嚴重不足。
(二)大春糧豆作物生產呈良好發展態勢
截止6月30日全縣大春備地142696畝,同比增6517畝,增4.8%;播種面積123415畝,同比增12686畝,增11.5%。其中:晚稻育秧5798畝,同比減2358畝,減28.9%,栽插27038畝,同比增2257畝,增9.1%;陸稻播種35834畝,同比減2279畝,減6%,完成一道薅除35834畝,同比減2279畝,減6%,二道薅除15445畝,同比增1304畝,增9.2%,化除16535畝,同比增368畝,增2.3%,追肥8022畝,同比增2722畝,增51.4%;玉米播種面積57314畝,同比增11866畝,增26.1%(其中雜交玉米26814畝,同比增8288畝,增44.7%),完成一道薅除50969畝,同比增5481畝,增12%,二道薅除4700畝,同比增1600畝,增51.6%,追肥24600畝,同比增12520畝,增103.6%;其它作物播種面積3391畝,大春油料花生播種1419畝。
縱觀整個大春生產,備耕和播種進度較上年快,快的主要原因:一是縣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各鄉(鎮)、涉農部門準備充分;二是雨季提前,墑情利于春耕和播種;三是化肥、農藥、農膜、種子等農用物質儲備充分;四是支農惠農政策得到了及時兌現,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三)畜牧業呈快速發展勢頭
上半年,全縣生豬存欄41087頭,同比增3846頭,增10.3%,出欄14810頭,同比增1931頭,增15%;大牲畜存欄20955頭,同比減1058頭,減4.8%,出欄1758頭,同比增455頭,增34.9%;山羊存欄2048只,同比增186只,增9.99%,出欄570只,同比增31只,增5.8%;禽類存欄13.3萬羽,同比增1.1萬羽,增9.4%,出欄4.65萬羽。肉類產量1276噸(豬肉1048噸,牛肉159噸。羊肉22噸,禽肉47噸),同比增398噸,增45.3%。
(四)農田地建設穩步推進。完成中(底)產田地改造6100畝,完成計劃數6000畝的101%;全縣基本農田地面積10.9萬畝(水田5.7萬畝,臺地5.2萬畝);建成高穩產農田地1250畝,完成計劃數2000畝的62.5%,全縣高穩產農田地面積累計4.225萬畝,人均0.6畝;改擴建溝渠5條,長11.3公里,新增灌溉面積750畝,改善灌溉面積3530畝;建成田間路2條6公里。
(五)漁業生產穩步發展
全縣漁業池壩塘養殖面積660畝,同比減60畝,減8.3%(勐梭鎮南規組池塘養殖面積因教育資源整合,土地被征用,致使池塘養殖減少面積60畝);實現漁產量119噸,同比增8噸,增7.2%;完成魚苗、魚種投放80萬尾,與上年同期持平;新挖漁池15畝,建成10畝魚苗培育基地,預計年末培育魚苗50萬尾。
(六)農業科技推廣步伐明顯加快,科技含量明顯提高
一是加大了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力度。以田間實際操作、送科技下鄉、現場咨詢、以會代訓為主要手段,走進田間地頭“把脈問診”,開展了“面對面”、“手把手”的現場技術指導。初步統計,以水稻旱育稀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水稻大田中后期管理、“兩雜”高產栽培、蔬菜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無性系茶葉種植、種桑養蠶、農村家庭養豬實用技術、畜禽疫病防治、品種改良為重點,上半年,共編寫印發各類農業適用技術資料1.1萬份,接受科技咨詢296次,舉辦技術培訓498期,田間指導800余次,培訓農民2.85萬人次;實施勞動力轉移培訓9期,受訓785人,輸出785人,培訓輸出率100%,實現勞務收入143萬元,人均1821.6元;二是良種推廣力度不斷加大。①1-6月全縣推廣“兩雜”良種11.5萬公斤,同比增3.54萬公斤,增44.4%。其中:雜交水稻5.43萬公斤,同比增0.86萬公斤,增18.8%,推廣種植2.2萬畝,同比增0.02萬畝,增1%;雜交玉米6.07萬公斤,同比增2.68萬公斤,增79.2%,推廣種植2.68萬畝,同比增0.8萬畝,增43.2%;全縣水稻良種覆蓋率達47.8%,玉米良種覆蓋率達46.7%,蔬菜良種覆蓋率達88%;②全縣豬人工授精改良配種1697窩,(培育仔豬15273頭,同比增273頭,增1.8%),同比增95窩,增5.9%;引進種母豬160頭、種公豬8頭,全縣生豬良種覆蓋率達65.9%;完成豬廄改造427戶,4270平方米;推廣配合飼料及預混料推廣900噸,同比增22噸,增2.5%;推廣青貯、氨化飼料1950噸,完成計劃4000噸的48.75%(其中:青貯料985噸,完成計劃2000噸的49.25%;氨化料965噸,完成年計劃2000噸的48.25%)。三是突出了新技術辦點示范。糧食生產方面,在中課鄉永不落村、勐梭鎮里拉村、班哲村建立優質雜交稻高產示范樣板4100畝,通過配套高產栽培技術,預計單產500公斤以上;在翁嘎科鄉英候村、新廠鄉阿莫村建立陸稻“二元”種植技術推廣高產示范樣板2000畝,預計綜合單產300公斤以上;在新廠鄉阿莫村、勐卡鎮永班村建立雜交玉米高產樣板3000畝,預計單產400公斤以上。蔬菜生產方面,選擇勐梭鎮勐梭村南歸組、勐卡鎮*村創辦大棚蔬菜示范基地50畝,帶動全縣種植大棚蔬菜120畝,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目前樣板大示范推動大面積生產的預期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七)第一次農業污染源普查進展順利
自*年11月20日啟動全國第一次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以來,截止上半年,我局按照普查要求和調查比例,完成普查對象186個,普查率100%,其中種植業156個,畜禽養殖業13個,水產養殖業17個;錄入普查對象186個,錄入率100%;I清查核查污染源數量186個,清查核查率100%;通過普查,全面掌握了全縣不同農業污染物的區域分布、污染類型、排放量及去向,并建立了各類農業污染源檔案和縣、鄉兩級農業污染源信息數據,為農業環境污染防治提供了可靠的決策依據。
(八)農作物病蟲及畜禽疫病防治得到有控制
1、完成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防治18.52萬畝(次),占發生面積10.32萬畝的179%,其中:稻瘟病發生0.2萬畝,防治0.2萬畝次;水稻白葉枯病0.2萬畝,防治0.05萬畝;稻飛虱發生3.3萬畝,防治0.603萬畝次;稻螟蟲0.05萬畝,未防治;玉米病害0.05萬畝,未防治;發生農田鼠害3.5萬畝,綜合治理面積12萬畝;草害發生3.12萬畝,防治5.76萬畝次,預計挽回糧食損失40萬公斤。
2、完成禽流感防治預防注射9.5972萬羽,免疫密度72.6%;完成豬瘟免疫程序預防注射3.7萬頭,防疫密度為94.8%;豬藍耳病預防40067頭;完成豬肺疫、豬鏈球菌預防、牛出敗、牛氣腫疽預防2.08萬頭;完成仔豬副傷寒預防2237頭;W氣霧免疫6.45萬頭只,免疫密度達102.8%;禽類Ⅰ-Ⅱ系苗注射7.49萬羽,禽霍亂預防4.35萬羽;鴨溫預防0.48萬羽,雞支氣管炎0.16萬羽,預防密度得到加強;完成畜禽驅蟲27.1萬頭(只);發放動物免疫證6.54萬份;發放動物產地檢疫合格證182本;發放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明175本(屠宰廠用)。
(九)農機工作進一步加強
上半年,召開全縣農機管理會議7次,發放宣傳圖片和掛歷800份,張貼標語7幅,印發農用拖拉機總檢通知780份,安全生產整改通知130份,同各鄉(鎮)農科站簽訂年度農機安全生產責任狀7份,責成農科站同36個村民委員會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36份;檢驗農用拖拉機411輛,新、舊車注冊145輛,清查未檢拖拉機218輛,無證駕駛人171人,無牌車輛26輛;開展農機培訓無證人員兩期90人次;1-6月全縣發生5起農機事故,造成1人死亡7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0.445萬元;貫徹落實農機具補貼政策,補貼農機具71臺,全縣的小型整耕機數量由去年的186增至343臺,增157臺,增84.4%,聯合收割機由2臺增至3臺,增50%;推廣機耕機耙面積7000畝。
(十)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得到加強,農民增收明顯加快
1、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加。上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04.1元,同比增103.7元,增20.7%,其中: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為477元,同比增25元,增5.5%;政策轉移性收入127.1元(農資綜合補助、種糧農民補貼、退耕還林補助),同比增89.2元,增235%。
2、完成了省經管、市農經站、縣布置的60戶基點調查戶及農產品、農用資料統計調查的任務。
3、認真落實稅費改革的各項成果,確實減輕農民負擔,杜絕行政事業性收費。
4、積極爭取集體經濟項目,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上半年爭取到集體經濟項目三個(班母村無公害茶葉種植、新廠鄉1000畝大蒜種植、龍坎村蠶桑種植),每個項目上級財政扶持10萬元,共30萬元,現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
(十一)農業行政執法成效顯著
以種子、農藥、飼料、畜產品、水產養殖、五種禁用高毒農藥為整治重點,整頓種子市場經營戶17戶,農藥市場6個經營戶28戶,獸藥市場4個,經營戶4戶,飼料市場44個,經營戶64戶,查獲過期種子3.8公斤,過期農藥36.1公斤,過期變質飼料240公斤;查處違法捕魚案件13起,繳獲磁電機6臺,已當場銷毀;白條豬檢驗7984頭,牛檢驗1230頭,禽活檢2.4萬羽。查出不合格產品4頭(豬3頭,牛1頭),已按《中華人民共和國防疫法》的規定進行了處理,確保群眾吃上了“放心肉”。
(十二)新農村試點村建設順利通過縣級驗收
我縣新農村試點村建設工作,緊緊圍繞“二十字”方針,按照“分類指導、先易后難、宜快則快、建好試點、輻射周邊”的原則,選擇勐梭鎮勐梭村里坎組和中課鄉嘎婁村嘎婁組為省級新農村試點、選擇翁嘎科鄉班弄村三組、新廠鄉阿莫村安克組、岳宋鄉木古壩組為市級新農村建設試點,在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注下,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試點村村容村貌明顯改變,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村三個文明建設明顯得到加強,農民的綜合素質明顯得到提高,順利通過縣級驗收。
三、掛鉤扶貧情況
(一)省、市掛鉤扶貧情況
為推動*的扶貧攻堅進程,上半年省農業廳、市農業局在項目和經費上給予大力扶持,1-6月扶持了中低產田地項目、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農業生產救災恢復資金、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補助設備項目、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農機補貼項目、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農民科技培訓經費、農民種糧農資綜合補貼、農民種糧補貼、標準化生豬產業發展項目,這些項目實施,一是加快了我縣的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二是促進了受災農業的救災和恢復重建;三是提高了農機具裝備數量和質量,推動了農業機械化進程;四是推動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五是農民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致富本領得到進一步增強;六是各項惠農政策的全面落實,調動了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七是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能力得到提高,保障了農業安全生產;八是促進了畜牧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同時省廳還積極支持*的“愛心成就未來”工程建設,上半年對28名貧困生捐款1400元,助他們圓了上學夢。
(二)掛鉤點工作情況
為了有針對性開展扶貧工作,加快掛鉤點曼亨村脫貧步伐,我局采取四條措施推進扶貧工作,一是深入該村進行調研,在摸清該村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同村兩委班子制定了五年扶貧規劃,為開展扶貧工作理清了思路,確定了扶貧重點;二是穩糧調結構。為確保糧食安全生產,我局在該村加大了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的推廣力度,上半年推廣種植雜交水稻600畝,推廣雜交玉米規格化種植860畝,有力的保障了糧食安全生產,在此基礎上,采取鞏固橡膠產業,積極扶持生豬養殖和*米蕎兩個產業方式,努力拓寬增產渠道;三是開展“三送”活動。送技術,本著“實地、實用、實效”的原則,有針對性加大種養業的培訓力度,先后開展適用技術培訓6期,受訓人數750人次,提高了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送物質,1-6月我局先后為該村送去現金6000余元,送去尿素3噸,價值7500余元,為該村捐款3280元;送政策,配合縣下派新農村宣講員,抽調熟悉農村工作的行政干部加大以中央一號文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資綜合補貼、種糧補貼等為重點的政策入戶宣傳力度,使農民及時了解、掌握新時期黨對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四是除了派駐掛鉤指導員外,還先后派出技術員5人駐扎在村上,平均每天駐扎在村上的人員達1.2人,累計達150天以上,副科以上干部深入村、組18余次,累計達40余天,對促進該村的農業生產和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取到了極大的督促作用。
四、低溫凍害對農業造成的影響
自進入1月以來,*同全國、全省一樣出現了大范圍的持續低溫凍害天氣,其范圍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均為歷史同期所罕見,境內的五鄉兩鎮均受影響,其中以勐卡鎮、新廠鄉、岳宋鄉、力所鄉、中課鄉最為嚴重。1月10日至31日,氣溫低于0℃的天數為17天,其中最低氣溫低于-2℃的天數為6天,海拔在1300米以上高寒山區達12天。持續大范圍低溫凍害天氣,形成了嚴重的冰凍、寒害等農業氣象災難,致使全縣范圍內的蔬菜、馬鈴薯、油菜遭受危害,受災面積4900畝,成災3023畝,絕收867畝,其中蔬菜受災1800畝,成災890畝;馬鈴薯受災100畝;油菜受災3000畝,成災2133畝,絕收867畝,造成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逾25萬元。面對災情,我局在各級領導正確領導下,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一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農業防災救災領導小組,從各職能站所抽調精干科技人員40余人組成七個工作組深入受災第一線,協助鄉(鎮)開展抗災救災工作,及時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二是認真核實受災農作物種類、面積。工作組在各鄉(鎮)農科站的配合下,及時深入災區第一線,調查、核實災害情況,落實恢復生產所需農用物資。三是搞好宣傳,積極開展生產自救活動。我局特別提醒各鄉(鎮)和廣大受災農戶要充分認識這次天氣過程的危害性,同時責成縣鄉兩級農業技術部門積極采取措施,制定防災減災技術措施,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民開展生產自救。四是多方籌措資金。為使受災農業能迅速恢復生產,在上級投入10萬元救災資金的情況下,縣財政、各涉農部門、各鄉(鎮)、受災農戶多渠道籌措生產恢復資金15萬余元,恢復種植了2000畝蔬菜、100畝馬鈴薯,投入救災種子15000公斤。
五、取得的經驗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領導重視,部門助農形成合力
縣委、政府始終把農業和農村工作放在首位,把發展糧食生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證和基礎,年初組織召開了全縣農業工作會,及時下達各項農業生產指標及任務,明確了縣鄉兩級各自的職責。各涉農部門緊緊圍繞春耕備耕生產開展了一系列服務工作,為農業恢復生產,減少災害損失,推進春耕生產,營造了濃厚的助農扶農氛圍。農資部門著力抓好了物質備耕。總體來看,上半年農資市場較為平穩,備耕物質貯備充足。據調查,1-6月全縣共調運銷售化肥1844噸(尿素1050噸、磷肥578噸、復和肥216噸)、調運儲備農藥42噸、農膜8噸,除尿素供應略緊張外,其余的供應平穩。物價部門加強了農資價格調控。全縣農資價格基本上控制在省物價局規定的最高限價范圍之內。縣財政局加強政策備耕,多層次宣傳中央關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等支農惠農政策,及時發放農資綜合補貼和種糧補貼,最大限度從政策層面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各部門及時有效的開展工作,為全面完成全年農業生產任務,奠定了基礎。
(二)高標準、高質量抓好春耕生產工作
為確保春耕生產順利進行,實現小春損失大春補和全年糧食生產目標,我局突出一個“早”字,狠抓春耕生產工作。一是政策早宣傳,即把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宣傳貫徹到鄉、村、農戶,使農民及早吃下定心丸,積極投入到春耕生產當中;二是支農、扶農、惠農政策早落實。1-6月全縣通過“一折通”發放農資綜合補貼680.5869萬元(畝補助36.95元)、發放種糧補貼240.15萬元(早稻補助2.6萬元、中稻補助179.25萬元、玉米補助58.3萬元)、農機購機補貼20萬元,各項惠農、支農政策的全面落到,充分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三是物質早準備。我局根據農業生產的需要,組織種子站,根據農作物播種面積和種類做好種子調供工作,同時積極協調聯豐公司,做好農用物資供應,保證春耕需求。
(三)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狠抓產業培植
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是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內容和應采取的重大舉措,在確保糧食安全生產的前提下,本著“結構調整不動搖、糧食生產不放松”的方針,穩步推進橡膠產業,培植壯大茶產業,發展壯大蠶桑產業,做強畜牧產業,做大做精特色產業(*米蕎),鞏固提升蔗糖產業,培養后續產業(蔬菜),做好生物資源開發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新思路,立足資源、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四)立足科技培訓,良種良法配套,興典型,樹樣板
全方位、多層次廣泛開展針對性強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是全面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實現農業提質增效的關鍵,而輔以良種良法,則在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的同時,還提高了糧食的單產和總產。興典型、樹樣板,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既能帶給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好處,又能達到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目的,對促進科技興農工程全面實施有百利而無一害。
(五)強化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的防治
按照農作物種類、發生時段,結合氣象部門的氣象預測預報,狠抓農作物重大病、蟲、草、鼠害預測預報工作,多層次、多方位進行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的防治工作。
(六)強化禽畜疫病綜合防治措施
本著“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工作方針,加強畜禽疫病體系的建設,嚴格動物免疫證和產地檢疫證制度;加強動物疫病測報制度,做到小疫消滅在萌芽狀態,有疫不成災。
(七)落實農村政策,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為了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確保惠農政策能得到貫徹落實,我局根據上級統一部署,在全縣范圍內組織開展了農民負擔檢查工作,對發現的苗頭性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進行了糾正,鞏固了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從源頭上減輕了農民負擔。
(八)農業執法力度得到加強
為確保農業生產安全,我農業執法大隊匯同技術、工商、質監等部門本著“管好市場、為農服務”的宗旨,聯合開展了農資打假春季專項行動,嚴厲打擊了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等非法經營行為,進一步規范了農資市場,有力地維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
六、存在問題
(一)由于受煤、油、電、運輸成本等上升的影響,農資價格持續上漲,而且漲幅大大超過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政府給農民的各項補貼,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水利化程度低、耕地質量差、高穩產農田地少、自然災害頻繁、病蟲害等對農業生產發展造成極大影響。
(三)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科技創新和支撐能力不足、農業龍頭企業少、帶動力弱,農業產業鏈條短、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等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農民持續增收的渠道窄。
(四)冬季農業是我縣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抓好冬季農業開發工作,對促進全年糧食生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縣窮民困,冬季農業開發面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
(五)“數字鄉村”工程后續維護經費短缺。因受本縣財力所限,后續維護管理經費跟不上,“數字鄉村”工程不能正常運轉,為“三農”服務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
(六)因受23萬元工作經費限制,本應*年實施的全縣補、換、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仍未啟動。
(七)豬牛羊疫苗反應死亡賠償金額大,在得不到賠償的情況下,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的防疫積極性,同時由于原始放養比重大,改圈工作任務艱巨。
(八)疫情防堵任務重,防疫經費嚴重不足。我縣有五鄉一鎮14個村委會83個村民小組同緬甸接壤,國境線長89.33公里,大小通道138條,造成防堵難度大,任務重。
七、下半年工作重點
(一)工作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大精神,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這一目標,狠抓中晚稻栽插和農作物中后期管理,確保大春糧食增產增收;利用秋冬換茬時機,加大*米蕎、雙低油菜、冬早蔬菜等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培植力度,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科技入戶工程、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為平臺,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以強化行政農業執法為保障,全面推進以建設現代農業為首要任務的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目標
具體目標是:力爭下半年完成3.5萬畝*米蕎種植任務,確保全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9萬畝,糧食總產量穩定在3242萬公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繼續保持在375公斤以上;肉類產量2115噸,增6.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
(三)采取的措施
1、抓住當前連續降雨,有利于中晚稻栽插的時機,組織工作隊進村入戶督促農民加大對中晚稻的栽插力度,確保水稻栽插面積順利完成。
2、當前適植農作物追肥關鍵時期,一定要以實施邊遠貧困山區農民購肥補貼項目為契機,及時把肥料補助到因經濟困難無力購肥的農民手中,促進糧食增產。
3、強化農作物的中后期管理,加大病、蟲、鼠害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
4、實行領導帶班制和24小時值班制度,落實各項防汛抗旱措施,確保農業安全渡汛。
5、組織相關部門對已開挖好的農田地進行驗收,同時努力向上爭取項目,穩步推進中低產田地改造和高穩產農田地建設步伐。
6、加強畜禽品種改良工程,提高良種覆蓋率,切實做好疫病監測和防治工作,確保畜牧業各項生產指標和任務的全面完成。下半年實施生豬品種改良1303窩,培育雜交仔豬7727頭,確保全面完成生豬品種改良3000窩,產仔豬23000頭,生豬良種覆蓋率達68%的目標,同時強化疫病防治,使生豬疫病死亡率全年控制在4%以下,大牲畜疫病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山羊疫病死亡率控制在2%以下,禽類疫病死亡率控制在9%以下。
7、以產業培植為突破口,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利用秋冬季換茬時機,力爭完成晚秋作物種植3.9萬畝,其中:*米蕎3.5萬畝,小豆0.4萬畝;冬季農業開發面積3.36萬畝,其中:小春糧豆1.25萬畝(小麥1萬畝,蠶豆0.1萬畝,碗豆0.15萬畝),按照山區、半山區、低熱河谷地帶搞好布局,重點抓好0.5萬畝冬玉米、0.3萬畝冬早蔬菜、0.1萬畝冬早瓜果、0.2萬畝雙低油菜、0.25萬畝冬水田養魚的開發。
8、加快科教興農步伐,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一是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有針對性選擇培訓,拓寬培訓領域,加大培訓力度,力爭下半年開展種養業培訓482場次,培訓農民2.55萬人次,做到戶均有1個科技明白人,人均能掌握1-2門致富技術;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一批先進實用技術。大力推廣應用優質高效規范化生產技術、節本增效綜合技術、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三是繼續深入開展科技下鄉活動。以推廣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實施主體培訓為主要措施,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業技術推廣新機制。四是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和新型農民培訓力度,確保年底完成2500人勞動力轉移,完成50個村2500人的新型農民的培訓任務。
9、抓好農業法制建設,提高依法治農水平。一是繼續做好農業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工作,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二是規范和整頓執法行為。三是集中開展秋冬季農資打假工作,抓好種子、農藥、化肥的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等不法行為。四是繼續做好劇毒農藥強市場檢查、清理收繳工作,鞏固劇毒農藥專項整治成果。繼續做好高毒、高殘留農藥的清理整頓工作,規范農業投入品的監管使用;五是認真對待群眾來信來訪,正確處理群眾舉報案件,依法查處大案要案。
10、抓好農村經營管理工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一是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著力解決好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問題。二是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推進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三是進一步落實農民負擔監督制度,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四是按照“四統一”“四相符”、“五到戶”要求,完成全縣補、換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工作。五是加強補貼機具的質量和使用情況監督,規范管理,陽光操作,做到政策宣傳到位、服務措施到位、監督管理到位,確保補貼實惠真正落實到農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