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多黨合作 前景廣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天,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隆重召開,20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來到北京,帶著莊嚴的使命,共商國是、議政建言,為推動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履行職責。人們記得,59年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下簡稱“多黨合作制度”)這一我國基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確立,中國共產黨與各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自此開始共同參加新中國國家政權建設。
歷史的必然選擇
中國民主建國會主席陳昌智不久前去民建的誕生地重慶,瞻仰了中國民主建國會紀念碑和1945年民建成立大廈舊址。他心有感觸:“當年民建的先輩――部分愛國的民族工商業者和與其有聯系的知識分子,從國民黨反動派的獨裁統治面目中看清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才逐步走上了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共產黨親密合作的道路。”
陳昌智的話道出了一個真實的歷史,道出了各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心聲。
有著反帝、愛國、民主的政治要求,主要成立于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各派,是中國社會的進步力量。在抗日戰爭中,派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廣泛開展抗日民主運動,同中國共產黨一道,共同為堅持抗戰、團結、進步而努力,反對國民黨頑固派的投降、分裂、倒退行徑;抗日戰爭勝利后,派同中國共產黨一道,反對國民黨集團的內戰、獨裁政策。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偉大斗爭中,確立了在中國各種革命力量中的核心領導地位。各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在長期實踐中經過比較,自覺地、鄭重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948年4月,中國共產黨提出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得到各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熱烈響應。
在鞏固和完善中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多黨合作制度不斷鞏固和發展,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據中國階級狀況發生的深刻變化,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明確共產黨存在多久,派就存在多久;共產黨可以監督派,派也可以監督共產黨;由于共產黨居于領導、執政地位,主要是派監督共產黨。社會主義條件下中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由此確立。
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確立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提出了一整套關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理論和政策。
1989年,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走上了制度化軌道。
1993年召開的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載入憲法,中國多黨合作制度有了明確的憲法依據。
中共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作為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重要機構的政協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強調要形成有利于人民政協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中共中央豐富多黨合作的形式和內容,堅持重大問題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執行過程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共召開或委托召開民主協商會、座談會、情況通報會100多次,就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重大問題,廣泛征求非中共人士的意見建議;堅持推進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科學規范政治協商、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內容、形式和程序,建立健全重大決策、重要人事協商和重要情況通報制度,多黨合作運行機制更加健全;堅持搞好合作共事,許多優秀非中共干部擔任領導職務。去年,致公黨中央主席萬鋼、無黨派人士陳竺分別擔任科技部和衛生部部長職務,被認為是“多黨合作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標志”。
煥發活力的人民政協
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之日,它就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協與人大、政府三者的關系是:一個在決策前協商,一個在協商后表決作決策,一個在決策后執行,三者統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分工協作,各司其職,互為補充,相輔相成。人民政協在這一體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翻閱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名錄,會發現他們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包括了各黨派團體、各族各界的優秀代表,本屆政協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委員人選占92.4%,比第十屆高了近7個百分點。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杜青林欣喜地說,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吸收了一大批各黨派、各族各界新的代表人士,增添了新鮮血液,充分反映出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
多黨合作制度已經走過了59年的光輝歷程,中國人民還將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政治制度,按照中共十七大描繪的宏偉藍圖,在推動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中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