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力開發農村實用人才助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道路。實現科學發展,必須充分發揮科技進步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把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為了積極推動“科技服務三農”工程,在本會主席的帶領下,我們對全區特色農業和相關村隊進行了實地調研考察,并分別與街和政府相關部門進行了座談探討。我們認為,目前面對我區以“建設武漢市綠色食品標準化示范區”和“實施武漢市家園建設行動計劃”為兩大主要任務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我區的區情,現階段“科技服務三農”工程的有效途徑就是要“大力開發農村實用人才,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村適用技術上的示范、帶動和推廣作用。”現具體報告如下。
一、基本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我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種養能手、農村經紀人等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在示范、推廣農業技術、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建設農村小康社會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面對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村適用人才隊伍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還存在較大差距,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
首先是總量不足,素質不高,尤其是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缺乏。據對我區四個村隊(湘口大隊、南豐大隊、南莊村、陡埠村)的調查結果顯示,這四村實用人才397人,僅占鄉村勞動力的17.8%,初中及以下學歷186人,占總數46.9%。而且大多數沒受過系統全面的教育,知識面比較窄,視野不夠開闊,總體素質不高;
其次是結構不盡合理。在農村,越往基層,農業技術人員越少,真正發揮作用的人員更少。調查顯示,這四個村實用人才從專業分布上看,種養殖能手248人,占總數62.5%,農產品營銷人手36人,占9.1%,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28人,占7.1%。不難看出實用人才仍以傳統產業為主,從事種養業人才較多,從事農產品流通人才少,市場營銷、技術推廣等新興產業人才較為短缺,尤其是外向型、開拓型農村經營管理人才極其短缺。
第三是重人才務工輸出,忽視本土人才開發。由于農業效益不高,青壯年農民大多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不愿學農,更不愿務農。為了生存,區職業教育培訓中心順應市場要求,興辦非農專業,為農村的勞動力轉移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對本土人才開發無對應之策,使農村人才短缺;
第四是農村科技推廣體制運行不暢。鄉鎮綜合配套體制改革后,由于原有的體制已解體,新的體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在新舊二種體制轉軌過程中,按照“養事不養人”的原則,原有科技隊伍已經從行政系列剝離,性質和身份都已改變,但其服務范圍和服務職能卻在增大,如何引導和鼓勵這些農村科技推廣人員迅速轉變觀念,轉化角色,轉換機制,在工作中與廣大農民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機制創新;
第五是示范影響強、帶動效應弱。我區積極開展星火科技示范戶的培養,共培養出20戶科技致富帶頭人,200戶星火科技示范戶,引進了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帶動了一些種養殖能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星星之火,如何燎原”,如何充分發揮這些農村實用人才的帶動作用,做到致富一戶,帶動一方還需要我們采取切實有效的手段和辦法。
上述問題的存在將制約在我區進行的武漢市綠色食品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阻礙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提高和優質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從而影響我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要切實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村實用人才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實踐載體的觀念,大力開發農村實用人才,有力推進人才進村、知識下鄉,積極推廣先進的農業適用技術和高效種養殖模式,提高農民自主增收能力和新農村自主發展能力,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二、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領導是大力開發農村實用人才的關鍵。盡管是老生常談,但絕對是放之各項工作而皆準的真理,關鍵是要真正做到“以實際行動帶領農民,用科學觀念引領方向”一是要帶“領”著行動。在調研中我們深切的感受到:湘口街在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積極引進外來先進農業技術和人才,發展以養蟹和養鱔為主的特色農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和成功的經驗。為了帶動推廣,通過街、大隊干部親自參與,先“下水摸魚,掌握適用技術”,后用實實在在的效益打消農民的疑慮,再大力推行,用實際養殖過程中摸索到的經驗帶動和服務養殖農戶,真正發揮了農村基層干部的先鋒示范作用。目前,通過干部的親身帶領和實在推動,該街形成了農戶踴躍參與,鉆研技術,多方投入的良好局面,正在走向科技致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康莊大道。我們建議在全區推行這種做法,讓共產黨員干部用實際行動來踐行“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二是要引“領”著方向。區委、區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把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實用人才的首要標準,樹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觀念,按照實用人才成長規律和不同特點,切實打破所有制和身份界限,把農村人才服務工作納入人才資源開發的整體規劃,把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列入議事日程,與全區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同規劃、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定期研究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采取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及時有效地加以解決。
(二)、強化隊伍建設
人才培養是大力開發農村實用人才的核心。要在進一步摸清底子、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緊扣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根據實用人才成長的特點,開發農村實用人才資源,建立一支掌握核心技術,實際能力強的人才隊伍和每個農民都擁有一門致富技術的農業生產隊伍。一是“拜師學藝”。就是要加強與周邊大學和科研院所的聯系,重點依托農業院校和省級農科院推進“最后一公里”工程。針對各街、村的實際,優選若干特色產業,主動尋求專業的農業科研院所的科技智力支持,加強對農戶的科技服務與培訓,通過技術培訓、現場解答等多種形式,讓農村實用人才和廣大農民朋友掌握先進的適用技術。湘口街養蟹協會和養鱔協會通過拜武漢市水產科學研究所艾教授為師,請教授定期來講課、答疑、解難,同時在協會內部認真組織討論、交流,培養了一批養蟹和養鱔實用人才。這就是“拜師學”的結果。二是“推動學藝”。就是要深入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加大對農民的農業科技培訓力度,充分運用各部門參與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優惠政策,利用各種教育培訓資源,堅持人才優先、分類指導原則,針對不同類別實用人才的實際需求,采取本地培訓、外地取經、就地指導等靈活多樣的方法,多渠道、多形式的開展實用人才教育培訓,著力培養和建立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隊伍、農民技術人員隊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增強他們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三是“投師學藝”。就是通過抓示范、搞推廣、興庭院、建基地、辦實體等途徑,加大典型的培植,發揮外來人才和鄉土能人的模范帶頭、輻射示范效應,提升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東荊街農民陳登保就是在該街示范、推廣“早春紅玉”西瓜的種植過程中,借給浙江外來大戶吳全官打工的機會,邊干邊看,邊學邊探,學成運用,在街的支持下種植西瓜面積從10畝發展到50畝,終于成為種植能手和科技致富帶頭人的。同時我們強調,各街在推行這三種學習模式時必須清醒的把握住一點:必須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群眾,讓他們在學習中抓住關鍵環節,掌握核心技術,形成自主能力,切忌只學皮毛造成技術不成熟,使自己蒙受經濟損失,或是小農意識減少工序,改換原來的優良品種,使品牌遭到損害,由此一來,目前科技富農的良好局面將受到嚴重影響。,
(三)、搭建實踐舞臺
充分發揮農村實用人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是大力開發農村實用人才的根本目的。要積極引導和構筑農村實用人才發揮帶動作用的舞臺,讓農村實用人才大有作為。一是讓農村實用人才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力軍。要圍繞“一街一業、一村一品、一民一技”的經濟發展思路,優選一批具有相對特色、處在發展期和有一定發展前景及帶動作用的產業,充分發揮農村實用人才的特長,積極發揮其示范帶頭作用,支持其開展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應用,示范帶動一批農村資源型特色產業的發育和發展。二是讓農村實用人才成為創業的領頭羊。可采取“一戶帶多戶、一村帶多村”的措施,積極引導農村實用人才與農戶結對子,確定對口幫扶關系,結成“利益共同體”,有效地增強農村實用人才的帶動效應。要鼓勵農村實用人才通過不斷創新傳統農業經營體制和經營方式,采取“能人+農戶”、“公司+農戶”的經營形式,延長產業鏈,推動產業升級。同時,加強對農業科技專家的支持,通過“專家+農戶”、“專家+協會”或各種機制與農民和農村經濟實體結成“利益共同體”,一方面用先進的適用技術為農民和農村經濟實體服務,另一方面又用農業和農村產業的發展來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三是讓一部分農村實用人才成為農民經紀人。積極鼓勵一批頭腦靈活、市場意識強、信息靈通的農村經濟能人跳出農門,專業從事農產品營銷,產前抓信息、跑訂單,產后抓營銷,真正與廣大農戶結成產銷一體化的“利益共同體”,實現雙贏,共同致富。
(四)完善服務體系
健全完善的人才服務體系是大力開發農村實用人才的重要保障。要從政治上關心、事業上支持、生活上關愛,真心實意為農村實用人才著想,盡心竭力為農村實用人才排憂,全心全意為農村實用人才服務。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優惠的政策,積極鼓勵引導支持農村實用人才創辦農業企業,興辦經濟實體,領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在獲得生產貸款、技術信息、市場信息方面優先,在審批辦證、創業培訓、科技立項、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扶持。二是改善發展環境。不斷改善農村實用人才生活工作條件,營造良好的創業發展環境,最大限度地為農村實用人才的生產經營提供及時、有效服務和幫助。三是營造良好氛圍。一方面建立農村實用人才獎勵專項資金,對有突出貢獻的農村拔尖人才給予獎勵,對成效顯著的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給予適當的津貼補助;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的宣傳報道,激勵更多的農村勞動者開拓思路、鉆研業務、創新發展,輻射帶動更多的農民向實用人才、實用人才向優秀實用人才成長發展,在全社會形成鼓勵鄉土人才干事業、支持鄉土人才干成事業、幫助鄉土人才干好事業的良好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