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十七大代表熱議自主創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同志十七大報告中這段關于自主創新的論述,在與會代表中引起熱烈反響。
王玉普代表:“沒有中國特色自主創新,就沒有大慶的百年油田”
“同志的報告在談到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時,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放到第一位。這充分表明黨和國家對自主創新的重視。”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玉普代表說,“大慶油田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歷史;下一步,大慶油田要打造百年油田,實現可持續發展,更要依靠科技進步,依靠自主創新。”
據王玉普介紹,大慶油田是在共和國十年慶典的禮炮聲中誕生的,48年來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累計生產原油19.1億噸,上繳國家財政及勘探開發基金9734億元,創造的價值是國家投資的數十倍。進入新世紀以來,大慶油田以創建百年油田戰略開啟了可持續發展的新征程,依托自主創新,創造了全國年產油量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納稅第一的驕人業績。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大。占全國石油產量1/4的大慶油田,在維護國家石油戰略安全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王玉普說,“正因如此,我們精心謀劃百年油田戰略,傾力打造油氣并舉、內外并重,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百年企業,力爭到2020年年產油氣當量保持在4000萬噸,到2060年油田開發百年時,仍能以較高水平持續穩產,以緩解國內石油供求矛盾,減少進口壓力。”
然而,近年來大慶油田已進入產量自然遞減期,如何實現打造百年油田的戰略目標?王玉普回答說,“必須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大慶油田世界領先的科技創新體系,成就百年輝煌。”
王玉普把大慶油田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概括為三點:一是堅持用“三個超前”(超前15年研究、超前10年試驗、超前5年配套)的研發戰略引領創新,使企業在技術上“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創造了持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的世界奇跡;二是構建科學高效的體制機制來保障創新,形成了一套世界領先的技術創新體系,累計取得技術成果6500多項;三是依托核心技術的轉化促進發展,大慶油田已形成以注水驅油、聚合物驅油和三元復合驅油為主導的技術應用格局。
“大慶油田堅持自主創新,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技術成就。”王玉普自豪地說,聚合物驅油技術使油田主力油層采收率突破50%,比國內外同類油田高出15個百分點;三元復合驅油技術是國家973重點項目,應用后可再提高采收率10%以上;泡沫復合驅油技術已經在美國、英國、俄羅斯等國家獲得發明專利,應用后將新增可采儲量4.2億噸;以微生物采油技術為代表的四次采油技術已著手研究儲備,應用后可使大批“死井”復活。
張河川代表:“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提高技術創新水平”
“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進步,決定著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增強市場核心競爭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保證。”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河川代表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加大創新投入,加大科研開發力度。”
據張河川介紹,中鐵四局集團近年來圍繞跨海大橋、長大隧道、城市軌道和鐵路客運專線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發展前景廣闊的建筑領域,加大科研開發力度,建立了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兩級技術開發中心,提高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證。近3年間,集團公司用于自主創新的投入達6000余萬元,完成重大科研項目66項,通過省部級鑒定16項,有12項成果獲得省部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5項工法被評為國家級工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還要加強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這是促進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重要途徑。”張河川說,中鐵四局集團在新興的建筑領域、承建的高科技含量工程項目以及重大建設裝備上,與國內多家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展開科研攻關合作,不斷開發與掌握國內外建筑領域的最新技術和最新成果,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識產權體系,并積極推進技術成果轉化,促進工程安全優質建設。比如,在著名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中,中鐵四局集團與同濟大學、上海交大開展科技攻關合作,先后取得了15項科研成果,推動了整個大橋的順利建設。
張河川說,科技創新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的實力,促進了企業的持續發展。企業先后中標承建了青藏鐵路、上海F1國際賽車嘗杭州灣跨海大橋、宜萬鐵路八字嶺隧道等一批高科技含量的重大項目,開拓了地下鐵道、鋼結構等一批新的施工領域;工程合格率達到100%,優良率達96%。集團公司還獲得魯班獎4項,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3項,全國用戶滿意工程4項,省部級優質工程獎28項。集團總資產由2000年的41億元,上升至2006年的110億元。
姜開文代表:“自主創新,要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
“自主創新不等于自我創新,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談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時指出,要‘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從黨的十四大以來連續四屆當選黨代表的山東萊鋼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姜開文說,萊鋼近年來走出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企業獲得跨越式發展。”
據姜開文介紹,“十五”期間,先后有8項世界先進技術和價值2億美元的國外先進設備落戶萊鋼,通過卓有成效的國產化改造、消化和再創新,最終化蛹為蝶,形成14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大幅度提升了企業整體裝備和技術水平;同時,還通過技術輸出迅速提升了國內眾多鋼鐵企業的技術水平。
姜開文說:“萊鋼特別注重當今世界冶金行業最先進的綠色、環保技術的引進,通過企業的持續再創新,創造出了高爐、轉爐全干法除塵技術、節水系列技術、頂燃式熱風爐技術、信息化控制技術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工藝技術,實現了增鋼不增水、不增污、不增廢,實現了發展速度與質量效益的高度統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姜開文告訴記者,“十五”期間,萊鋼通過自主創新實現快速發展,企業核心競爭力大大提高,2005年鋼產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品種規格最全的H型鋼生產基地。
“萊鋼還進一步加大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學智能溫度測量裝置、水表機電轉換裝置、智能遠傳通訊裝置等。目前萊鋼自主研制的電子產品已達6個系列50多個品種,廣泛應用到冶金、化工、石油、電力、輕工等領域,并進入海外市常”姜開文說,“今年以來,以‘萊鋼電子’為標志的控制技術及設備在攀鋼、日照鋼廠及勝利油田等18個企業中得到應用;萊鋼在印度、泰國簽訂技術總負責和設計總承包合同額達97億元人民幣。”(記者李新民)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