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紅網為農民工住上廉租房喝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福建省福州、廈門兩市日前積極籌劃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把外來務工者和新畢業的大學生納入到住房保障體系,其住房租金標準將從低制定。(新京報10月18日)
在剛剛開幕的十七大會議上,總書記在向大會所作的報告中再次強調:“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此前,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以城市低收入家庭為對象,進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進和規范經濟適用住房制度,使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農民工等其他城市住房困難群體的居住條件得到逐步改善。福州、廈門把外來務工者和新畢業的大學生納入到住房保障體系,無疑是在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住房新政方面先行一步,具有標本意義。
外來務工者主要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他們作為祖國大家庭的一分子,已經融入各個城市,并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只是,他們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層,從事著城市最艱苦最臟累的工作,拿著最低廉最無含金量的報酬,過著居無定所、寄人籬下的生活。他們中許多人經過多年摸滾打拼,已經在城市扎下根來,成為某個行業的行家里手、某個工種的中堅力量和某個企業的技術骨干。即使這樣,他們微薄而寒酸的薪水只能夠養家糊口,指望購買哪怕僅可容身的住房,也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幻。至于新工作的大學生,他們被高額的房租壓得喘不過氣來,在他們頻繁遷徙和跳槽的背后,更多的是對住房的嘆怨和無奈。如果一個城市繼續忽視這一龐大階層的住房需求,最終將失去大批可用人才和急需人才,降低乃至喪失城市競爭力。
現在,福州、廈門兩地已經率先一步,把外來務工者和新畢業的大學生納入到住房保障體系,這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瞻遠矚、把握未來、增強城市競爭力的有力之舉。十七大報告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著力和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作為維護群眾利益的重要工作,是體現政府公共服務性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基本職責。在一點,地方政府必須有所作為,也能夠有所作為。象福州、廈門那樣,按照中央剛性要求,把建設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資金安排足額到位。福州該市正加快社會保障房開發建設進度,確保今年底前竣工交付使用130萬平方米,年底將新開工建設200萬平方米社會保障房項目。廈門市規劃建設17個社會保障性住房項目,可提供保障性住房4萬多套。福州、廈門能夠做到的,其他城市也能夠做到。這不是經濟實力問題,而是對待中央住房新政的態度問題,以及把民生問題放在什么地位的問題。
[稿源:紅網]
[作者: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