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讓學生自主提問的反思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7年世界地球日主題
課程改革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于是,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老師創設問題情境后,總喜歡問學生:“關于這個問題,你們想研究什么?”學生各自發表想法,其間,如果恰好有一位學生說出了老師預設的問題,老師內心欣喜不已,一番表揚,幾句解釋后,開始了看似自主的研究;如果學生各說各的,不得“要領”,老師便開始闡述學生的發言,其意義就是他的預設問題,最后“根據大家的意見”將早已準備好的問題拋出。這樣的提問,看起來學生是有相當的“自主權”了,其實只不過是借某些學生或者某個學生的口說出來而已。
那么,有人會說,既要堅持能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又要設法完成預設的教學計劃,不馬上引著切入主題的話,短短四十分鐘課堂時間怎么來得及。即使改變教學計劃,由著學生的發現開展教學,也常常是一部分學生要自主地“南轅”,另一部分要自由地“北轍”,老師無所適從。
出現以上現象及疑慮,我認為關鍵在于沒有正確認識“讓學生自主提問”的意義。
實際上,“讓學生自主提問”只是一種訓練,目的是培養提問的意識和能力。這種訓練不能是“走過場”,要把它當成一種價值判斷的實踐。應該時刻要求學生思考為什么要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是訓練,就不要希望一蹴而就,在不考慮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基礎走“捷徑”。否則,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無濟于事,反而會造成學生思維自由化的負效應。
作為教師,只有以實踐為基礎,通過每次教學中與學生的思維碰撞,去發現問題,找尋培養的方法。請看我《科學》課程實施中的一些實踐與反思:
提屬于你的問題
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愛問“為什么”,會提問題,這樣的論斷似乎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當我教完<<做一位小科學家>>一課后,我產生了懷疑。
學習活動的最后安排了“每人提10個科學問題”,這是本單元的總結活動,是為學生在今后科學課的學習中會提問專門設計的。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的問題很多是從書報、影視等媒體中看來或聽來的,而且不少是已經知道答案的。這樣的問題提出來,還有多大的價值呢?真正從觀察身邊的事物中產生的問題很少,而能提出屬于自己的問題才能體現出好奇心與思維作用的結果,這點也恰恰是科學家具備的基本素養。
看來,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我們也能做科學,我們的身邊就有科學,我們就是一位小科學家”,不斷呵護與充實學生的好奇心,還需要在“學會提屬于你的問題”上多下功夫。有了屬于自己的問題,真正的探究才算開始。
選擇你能研究的問題
“科學是什么?”學生說:科學很神秘、很奇怪、是發明和創造。對身邊小事里是否有科學還不確定。怎樣通過學生喜愛的吹泡泡活動,使他們體驗到“平時的玩中也有科學、科學就在身邊”呢?幾堂科學課的實踐讓我感受到:引導學生從提出的問題中選擇合適自己探究的問題非常關鍵。沒有研究問題支撐的一個小組的活動,這次活動對于他們來說就是無效的。怎樣選擇問題呢?可以用商量的口吻和學生討論,把問題排排序,根據問題的價值和可行性確定先解決哪個問題。對其它問題的處理,或是課后自己查查資料,或是留到以后的科學課再解決,不能扔下不管。
商量的過程也是老師和學生思維碰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能用自己的想當然去代替學生思考,否則,長此以往,孩子們會變得缺乏主見,容易養成跟著走的習慣。
你要建一個“問題銀行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
要培養學生會提問題的能力,光指望科學課上的40分鐘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現實的。更多的問題存在于學生真實的生活中,怎樣讓學生時刻有“愛提、會提問題”的習慣呢?我從語文老師讓學生準備“采蜜集”來收集、運用美詞佳句中得到啟發:何不也讓學生把生活中遇見的各種科學問題記錄下來呢?因為來自生活的問題才是最真實的,但這樣的“真實”很多情況是會稍縱即逝的。要是小學生能有意識地抓住“靈感”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記錄下來,無疑會豐富學生科學探究的“素材”。
要讓學生做這樣的記錄是否難度太高?這個問題馬上動搖我的初衷。如果套用一個活潑的形式,學生是否會接受呢?“問題銀行”,一次偶然的聽課中接觸到的學習活動環節為我撥開了迷霧。對,每個班都可以開設“問題銀行”,學生的問題就是“現金”,誰提的問題既多又富創造性,他就是當之無愧的“行長”,“銀行”里其他的職位角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色,也視問題的“量”而定。
學生對我的“發明”很感興趣,“銀行”在各班中開得很紅火,學生的觀察與提問能力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