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不要總認為環保是小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3月21日世界森林日
舉世關注的水資源短缺和我國的節水活動
水,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但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往
往認為水是最廉價、最豐富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事實上,世界范
圍內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是非常有限的。據聯合國糧農組織1995年的調查表
明,全世界目前淡水用量為4.13萬億立方米,農業和工業用水分別占用水總量
的70%和25%,經專家測算,因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本世紀未全球淡水使用
量將增至7萬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卻由原來的3000立方米降至2280立方米。就目前而言,擁有世界人口百分之四十的80多個國家正面
臨水源不足,發展中國家有10億人喝不到清潔水,城市人口缺水問題也日益突出。水的問題
已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的普遍關注。在1972年聯合國在內羅畢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
上,許多國家的報告中都強調了水的開發和保護問題;1977年3月聯合國水會議曾向世界
發出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1992年,10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
政府首腦云集巴西里約環發大會,一致通過了《21世紀議程》,共同寫下了“水不僅為維持
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需,而且對一切經濟社會部門都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意義。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全球性城市缺水問題不斷加劇。我國許多城
市也面臨著缺水的危機。據統計,在我國640個城市中,有300多個缺水,其中嚴重缺水
的有108個,32個百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中,有30個長期受缺水的困擾。黨中央及國
務院十分重視水資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源保護和節水工作,提出了“開源與節流并重、合理配置水資源”的戰略方
針,依法實行計劃用水,厲行節約用水的政策措施。
在我國,保護水資源,節水工作穩步發展,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
遍認可。具體做法主要有:
1、大力發展綠化,增加森林面積涵養水源。森林有涵養水源、減少無效蒸發及調節小氣
候的作用,具有節流意義。林區和林區邊緣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開源意義。據統計,林區
降水量比無林區可增加15%;新疆平原農區總面積按1.5億畝測算,如果都種植了防護林
帶保護,年降水量可增加10—15億立方米。
2、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間是有綜合利用的特點。水庫可以蓄洪,也可以
養殖水生動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體還可開辟旅游。水力發電用過的水,可以用于
灌溉。渠系和田間滲漏的水,可以地下抽出利用,從地下抽出的水,還可以灌區下游重復抽出,
重復利用。新疆是干旱地區,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設法提高河流引水率,要排好上下游用水
關系,等于開辟水源。目前新疆平均引水率按總經流量算只有0.5左右,扣除伊犁河不能引
出的,引水率亦僅0.65左右,如能把我區的引水率提高到0.8,就可增加引水量100億
立方米,擴大灌溉面積1500萬畝。
3、調水工程。由于地理、氣候特點,地區間水的分配并不平衡。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
造,把豐水區的水調至缺水區,是解決水源不足,開辟新的經濟區的有效手段。著名的三峽工
程以及我區的額爾齊斯河的北水南調工程都可以對當地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帶來極大的效
益。
4、水資源的保護。水資源被污染,使本來可以利用的水變為不能利用的水,實際上等于
減少了水資源。目前世界上已有40%的河流發生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上升的趨勢。我國的
水污染問題也很突出,典型的“三河、三湖”就是例證。歷年來,國家和地方治理水資源污染、
保護水源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取得了顯著的成績。5、城市開發利用污水資源,
發展中水處理,污水回用技術。城市中部分工業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優質雜排水經處理凈化后,
可以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做為非飲用水使用在綠化、衛生用水等方面。北京、上海等已應用
了這項技術,減少了新鮮水的用量和污水排放量。
6、發展和推廣節水器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萬套和大量的
其它衛生器具,每年因馬桶水箱漏水損失水量上億立方米。針對這種現象,我國加強對各種節
水器具的研制生產,有組織地開展了衛生節水器具的推廣工作。
7、強化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法制建設和宣傳工作,增強全民的節水意識,使人們自
覺認識到水是珍貴的資源,擯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陳腐觀念,一個珍惜水資源、節約
水資源和保護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水資源的良好社會風尚開始形成。
1996年3月22日,是第四屆“世界水日”,主題是“解城市用水之急”。聯合國有
關機構決定把紀念日的中心活動設在中國北京,使中國在水資源保護和節約用水領域有了新的
起點,為此,鄒家華副總理在紀念活動上說“中國人民將同世界人民一道為共同保護我們的家
園做出貢獻。讓全社會都來了解水、關心水、珍惜水、節約水和保護水,迎接水危機的挑戰,
把一個富裕、文明的人類社會帶入21世紀,帶給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