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世界氣象日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世界氣象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7世界氣象日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1947年9--10月,國際氣象組織(IMO)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了45國氣象局長會議,決定成立世界氣象組織(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WMO),并通過了世界氣象組織公約。公約規定,當第三十份批準書提交后的第30天,即為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正式生效之日。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政府提交了第三十份批準書,3月23日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正式生效,標志著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誕生。為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將公約生效日即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并從1961年開始,每年都要組織全球氣象水文界開展慶祝活動。

為了更好地組織紀念活動,世界氣象組織每年都要根據當前國際熱點問題選擇一個紀念主題。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降低對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脆弱性"。世界氣象組織選擇這一主題,一方面表達了對越來越頻繁的天氣、氣候災害及其給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的強烈關注;另一方面也是認識到通過加強對天氣、氣候的監測和預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天氣、氣候極端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并希望通過宣傳這一主題,呼吁各國采取措施減緩全球氣候變暖趨勢、進一步加強氣象工作,以減輕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對人類社會的危害。同時,世界氣象組織選擇這一主題,也是為了配合即將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的2002年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這次首腦會議除了將討論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21世紀議程的執行情況外,還將研究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宣言及目前的減災活動,包括國際減災戰略(ISDR)的活動情況。

眾所周知,地球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的星球,而天氣、氣候災害占到自然災害的70%以上。在嚴重的天氣、氣候災害面前,人類社會顯得及其脆弱:狂風刮倒房屋;暴雨引起的洪澇淹沒農田;長期干旱導致莊稼干枯、人畜渴死;高溫酷熱和低溫嚴寒造成病人增加、死亡率增高;雷電致人死傷和引起火災。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1970年11月,-個強熱帶風暴襲擊孟加拉國,形成強風暴潮,出現高達6米的巨浪,沖垮海堤,淹沒2個島嶼,使30萬人喪生;

1972年艾格尼絲颶風襲擊美國,損失高達20多億美元;

l976年多米尼加發生的颶風曾使60多萬人喪失家園;

1968-1973年,非洲大旱,波及36個國家,受災人口達2500萬之多,逃荒者逾1000萬人,累計死亡人數達200萬以上;

l982-1983年,出現了強厄爾尼諾事件,據世界氣象組織提供的數據表明,在澳大利亞、印尼、菲律賓和印度等造成干旱和森林大火,而在美國、墨西哥、秘魯、厄瓜多爾等引起水災,近2000人喪生,由于氣候異常變化,在全球范圍內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30億美元;

1992年,非洲撒哈拉周圍國家,干旱造成近4000萬人面臨饑餓威脅,其中索馬里有450萬人由于饑餓而面臨死亡。

1997年出現了20世紀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全球氣候出現異常變化。夏季,歐洲中部出現特大暴雨,發生世紀性洪水,特別是7月份歐洲中部連續暴雨,波蘭、捷克等國爆發了20世紀最嚴重的洪水,波蘭有上千個城鎮、村莊和50多萬公頃土地被淹,14萬人被迫撤離家園,56人喪生;捷克全國1/3土地被淹,46人喪生,16OO戶住房被沖毀,1萬多幢房屋被損壞。在南亞,印度雨季洪水至少造成700多人喪生,數百萬人無家可歸;巴基斯坦8、9月有200多人死于洪水,近200萬人離開家園,83萬所房屋被損;孟加拉國7月全國至少有1/3地區遭受水災,50多萬人被洪水圍困。此外,3-5月孟加拉國連續受風暴襲擊,僅5月19日一次強熱帶氣旋就造成該國112人喪生,150萬人無家可歸。

世界氣象組織于今年1月份發表的關于2001年世界氣候情況的新聞公報表明,2001年世界氣候異常,氣溫升高、颶風頻繁、暴雨成災、干旱嚴重,為歷史上所罕見。暴雨洪澇使莫桑比克和贊比亞死亡200多人、伊朗北部死亡183人、阿爾及利亞僅首都就死亡數百人,而印尼有19個縣被淹,波蘭14萬人被迫撤離家園;在亞洲中部和南部地區,干旱從1998年一直延續到2001年,嚴重的干旱危害著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廣大地區的農業,6000多萬人直接受到損失。據聯合國統計,20世紀90年代每年全球約有25000人喪生于自然災害,財產損失約500到1000億美元,其中因氣象水文災害造成的損失占到90%以上。

我國地處東亞季風區,是世界上最嚴重的氣候脆弱區之一。季風進退異常和年際變化、生態環境的脆弱影響以及旱澇、高溫、冷害等各種氣候災害的頻繁發生,對國計民生影響很大,社會經濟損失嚴重。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8年的長江和松花江、嫩江大水,1994年的高溫少雨,1997、1999和2000年的北方大旱,都給我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至今人們還記憶猶新。2001年,我國在經歷了1999年和2000年的連續大旱之后,北方地區又一次遭受了罕見的大旱,一些地區水庫、河渠出現干涸或斷流,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人畜飲水困難,并使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北方連遭沙塵天氣襲擊,僅3至5月中旬,就先后出現范圍不同、強度不等的沙塵天氣達18次之多,總日數達到41天,給農牧業生產和群眾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并使一些地區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全年有9個臺風先后在我國登陸,其中7月份接連有5個臺風登陸,是近50年來同期之最,使華南及臺灣的部分地區受災嚴重,尤其是第4號臺風(尤特)造成的損失最為慘重,僅兩廣損失就超過200億元。據統計,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使農田受災面積達5億多畝,受干旱、暴雨、洪澇和熱帶風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的人口達6億多人次,平均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3-6%。

近年來,氣候變暖導致天氣、氣候極端事件增加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全球社會的普遍關注。2001年底,聯合國下屬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了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第三次評估報告,對當今全球氣候變化、社會經濟影響及對策作出了全面的和具有權威性的評估。這個報告特別指出,在過去的100多年里,尤其是最近50年中,人類活動中過度排放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使其在大氣中的濃度超出了過去幾十萬年間的任何時間。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使得過去140年中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4℃到0.8℃,達到了1000年以來的溫度最高值。與此同時,氣候系統也發生了各種變化,北半球中高緯度河湖結冰期縮短約2周;北極海冰最近幾十年減薄40%,范圍減少10-15%(春、夏);冰川大范圍退縮,比60年代末總面積減少10%;極區永久凍土帶消融、變暖和退化;厄爾尼諾現象近20-30年更頻繁、持久和強烈;北半球作物生長期近40年中每十年延長約1-4天;動植物活動區北移、上移,具有更長的乳化期、開花期、遷移期和病蟲害爆發期……

盡管全球氣候變暖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但全球變暖將使地球環境和人類社會變得更加脆弱,并嚴重影響世界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顯而易見的。海平面上升使許多沿海國家和島嶼遭受淹沒和風暴潮;熱帶地區降水變多,溫度升高,造成疾病流行;干旱使一些地區水資源缺乏,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由于經濟實力薄弱、科技水平不高、自然資源缺乏等原因,廣大發展中國家對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應對能力更為脆弱,更容易遭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如美麗的島國圖瓦盧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圖瓦盧由9個環形小珊瑚島組成,最高海拔也不過4.5米。20世紀,全球海平面高度平均上升了0.1-0.2米,對圖瓦盧構成了嚴重威脅。在過去十年里,海水已經侵蝕了圖瓦盧1%的土地。2000年2月18-20日,圖瓦盧遭受了一次大海潮襲擊,包括首都機場在內的所有低洼地方的房屋全部被海水浸泡或倒塌。據報道,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形勢,圖瓦盧政府已向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提出請求,希望它們能夠接納將被大洋吞沒的圖瓦盧全國12000名居民。此外,氣候變暖導致風暴增多、海水入侵、淡水遭到破壞,島國人民賴以生存的莊稼、椰子大片大片地死亡,他們也面臨著與圖瓦盧人民相同的命運。

隨著全球變暖趨勢的進一步加劇,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數量也大量增加,造成的損失也逐漸加大。全球變暖導致干旱、洪澇、風暴、熱浪、暴雨、龍卷風等頻繁發生,對人類社會構成極大威脅。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全世界發生的重大氣象災害比50年代多5倍;20世紀60年代,氣象災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40億美元,而80年代和90年代,氣象災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290億美元。

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未來100年內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4到5.8℃,全球海平面將比目前上升9到88厘米,每年造成的損失將達3000多億美元,象圖瓦盧這樣的島國將在50年內全部淹沒在大海中,使之在世界地圖上永遠消失。

為了提高全球抵御災害的能力,減輕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危害,世界氣象組織在監測、預報和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許多有效的工作。通過實施世界天氣監測網計劃,組織了包括10000個地面觀測站、1000個探空站、幾百部天氣雷達、7000多艘自愿觀測船、每天3000架次的飛機、6顆極軌和4顆靜止氣象衛星、近250個大氣本底監測站構成的觀測網絡,并組建了3個世界氣象中心、25個區域氣象中心和185個國家氣象中心組成的氣象信息傳輸網絡,有效地加強了天氣、氣候災害的監測、預報和氣象信息傳輸。此外,世界氣象組織還通過建立世界氣候計劃、科研發展計劃、水文與水資源計劃、氣象應用計劃、熱帶氣旋計劃、教育培訓計劃、技術合作計劃、長期規劃以及參與國際減災十年計劃等來組織、協調國際氣象和水文業務合作,為各成員政府和公眾及時提供天氣、氣候災害預報和警報服務,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實踐證明,建立完善的監測、預報和預警系統是預防、抵御天氣氣候極端事件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孟加拉國,1970年發生的強熱帶氣旋奪去了30萬人的生命,而在1992年和1994年,由于預報水平的提高和建立了有效的防災減災系統,類似的氣旋只分別造成13000人和200人死亡。

我國既是天氣、氣候災害嚴重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防災減災的任務非常繁重。面對日益嚴峻的天氣、氣候環境,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氣象工作,在國家并不富裕的情況下,仍然加強對氣象事業的投入,使我國建成了比較現代化的氣象業務、服務體系。目前,氣象部門建成了由2600多個氣象臺站、420多部各種雷達、188個特種觀測站和氣象衛星組成的氣象綜合探測網,建成了衛星專用通信網與公共數據交換網相結合的新一代氣象信息網絡系統,建立了由國家級中心、區域中心、省級氣象臺及地、縣氣象部門五級自上而下逐級指導、分工協作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系統,并普遍加強了短期氣候預測、氣候影響評價、氣候資源應用等工作。近年來,新建了國家和省級氣候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沙塵暴監測預警系統,在部分災害性天氣多發省份,還建立了中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在防災、抗災、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91年江淮大水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1995年甘肅、陜西等地出現的特大干旱,1997年嚴重影響沿海12省(市)的臺風災害,特別是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的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和嫩江發生的超歷史記錄的特大洪水,各級氣象部門都以準確的預報和優質、高效的氣象服務,為減輕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奪取抗洪搶險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了確保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氣象部門還積極向氣候系統領域拓展,擴大服務領域和服務內容,建成了由天氣預報和警報、氣候分析應用、科技輻射、農業氣象、城市環境氣象、森林火警氣象、人工影響局部天氣等多種手段構成的氣象服務體系,建立了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專業專項服務、技術服務等多種服務網絡系統,為各級政府指揮防災、抗災、救災的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大大增強了我國預防和抵御天氣、氣候極端事件的能力。

在減輕氣候變暖趨勢方面,國際社會也作出了巨大努力。20世紀80年代后期,召開了一系列有政府首腦出席的高層次國際會議,研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和對策;1990年11月,召開了第二次世界氣候大會,會議要求聯合國大會第45屆會議就進一步開展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的途徑、辦法、方式和建議作出決定,供1992年6月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1990年12月21日聯合國第45屆大會作出了"為了人類的現代和未來保護氣候"的212號決議,決定設立氣候變化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制訂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進行談判;1991年2月,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第一輪談判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一直到1992年5月9日達成協議為止,前后歷時15個月,先后舉行了五輪六次談判;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160多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外交部長)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12月,聯合國在日本東京召開了全球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第三次大會,制定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限制有關國家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京都協議書";2001年10月2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七次締約方會議在摩洛哥中部城市馬拉喀什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明確締約各方應承擔的義務,以便促使《京都議定書》早日生效,落實發達國家限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項規定。但是,氣候變化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福利的提高緊密相連,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每減少1%的溫室氣體排放將使國內生產總值下降1%。因此,氣候變化問題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并成為國際斗爭的焦點。特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少數發達國家在國際談判中漫天要價,拒絕承擔自己相應的義務,并企圖將矛盾轉嫁到發中國家,使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和更具不確定性。

我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早在1990年,我國政府專門成立了有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參加的"國家氣候變化協調小組",負責協調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行動;1995年成立了國家氣候中心,專門從事氣候與氣候變化的研究與預測;1998年,我國政府又調整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近年來,我國積極開發先進的能源技術,提高能效,節約能源,1999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1990年下降了50%,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與此同時,中國積極參加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各項活動,組織派出了許多專家、學者作為主要作者和撰稿作者參與專門委員會報告的編寫、評審工作,得到國際社會的贊許。

據世界氣象組織預測,21世紀,全球變暖將進一步加劇,并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更加頻繁,嚴重威脅著全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何降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脆弱性、增強抵御天氣氣候災害的能力,不僅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而且也是氣象部門最為緊迫的課題。氣象部門一定要根據國家防災減災戰略的部署,緊緊抓住提高氣象報準確率這一核心問題,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不斷提高氣象工作水平,開拓氣象工作領域,為防災減災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氣象保障。

一、進一步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提高天氣、氣候極端事件的監測和預警能力。各種天氣、氣候災害在發生前一般都有前期征兆,通過對大氣、海洋等氣候系統各圈層的監測,可以捕捉到這些信息,從而及早作出預報和預警。為了提高監測能力,我國氣象部門要進一步加大現代化建設力度,抓好地面觀測技術裝備的更新換代和推廣使用,努力提高地面氣象觀測現代化水平;建設以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為主體的全國天氣雷達監測網,進一步提高對降水,特別是暴雨、熱帶氣旋、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預警能力;建設由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兩個系列組成的氣象衛星監測網,加強對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的監測。通過推進大氣監測自動化系統建設,逐步建立全國常規和遙感遙測等綜合手段組成的密度適宜、布局合理的地面氣象監測網和高空氣象探測網,全面提高對天氣、氣候災害的監測和預警能力。

二、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氣象預報水平。****總書記說:"氣象預報是否準確,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關系到經濟建設,關系到社會安定。"沒有準確的預報,就難以采取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因此,不斷提高氣象預報水平,為防災減災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及時、準確的氣象信息是氣象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氣象部門一定要緊緊圍繞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這一關鍵環節,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加強大氣監測技術和設備的研究與開發;重視天基和地基大氣遙感遙測理論、技術方法的研究;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與防御相關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注重我國天氣氣候災害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的研究;大力加強新一代氣象數值預報創新技術體系研究,重視數值預報產品、衛星遙感產品、氣候分析產品的解釋應用等預報技術方法的開發。通過扎實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不斷提高氣象預報水平,開拓氣象服務領域。

三、穩步推進氣象工作向氣候系統領域拓展,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天氣、氣候極端事件造成損失的絕對值越來越大,氣候變化對國家利益和環境影響也越來越顯著,因而對氣象工作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氣象部門一定要按照中央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大力加強現行業務服務的基礎上,面向氣候系統積極穩妥地拓展氣象工作領域,提高氣象服務能力和水平。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氣候工作,尤其是加強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與對策的研究,加強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分析評估能力建設,為我國政府決策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并在氣候變化相關的國際活動中維護我國的權益。今年4月上旬,將召開"中國氣候大會",全面總結我國氣候工作,討論《中國國家氣候計劃綱要(2001-2010年)》和《中國氣候系統觀測計劃(2001-2010年)》,確定未來十年氣候與氣候變化工作的發展,全面推進新世紀中國氣候與氣候變化工作。

四、加強氣象宣傳,提高全社會氣象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減輕天氣、氣候極端事件的危害,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了監測、預報、防御、抗災、救援等許多環節,不僅需要建立防災減災體系和法律保障體系,協調全社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會的行動,而且需要社會公眾樹立氣象意識、氣候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為此,各級氣象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各種場合和媒體,加強天氣、氣候災害知識的普及,增強社會防御天氣、氣候災害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廣大公眾和社會團體積極參與防災減災工作,把天氣、氣候災害帶來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雅江县| 浮梁县| 开鲁县| 墨脱县| 惠水县| 镇赉县| 乐业县| 金堂县| 武冈市| 准格尔旗| 邵武市| 仁布县| 高碑店市| 固原市| 翁牛特旗| 重庆市| 仁化县| 涿州市| 商洛市| 元朗区| 彰武县| 武强县| 抚州市| 泰宁县| 高青县| 徐闻县| 汉源县| 衡南县| 上杭县| 石城县| 佛教| 岢岚县| 榆中县| 昌平区| 富川| 桂林市| 宜城市| 钟祥市| 隆化县| 理塘县|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