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農民開辟新農業走進現代農業新時代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7年初,中央一號文件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既體現了持續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又進一步明確了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在一年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發現,各路資金正在向農業流動,各方力量正在向農業匯聚,各樣人才正在向農業聚集,現代農業建設邁出扎實一步。
“補血”弱質農業
2007年,吉林省通榆縣新興鄉農民宮慶紀投資10萬多元購買了1套大型拖拉機。春耕一季下來,宮慶紀翻地280公頃,純收入達到3.5萬元。“一套機械能頂上個小工廠,致富一家人。”當地農民形象地說。
實際上,在宮慶紀的投資中,有2.88萬元的政府補貼。近3年來,通榆縣農機部門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累計達到490萬元,帶動農民投入購機資金3000多萬元,共補貼發展各類機械500多臺(套)。
從小農經濟到現代農業,一定程度上是“資金密集型”的嬗變,僅僅靠農村“自力更生”達不到建設現代農業的目的,必須有一個持續不斷的資金支撐體系。2007年,中央財政預算用于“三農”的資金3917億元,比上年增加520億元,增長15.3%,增量和增幅均高于去年。
在地方,吉林省2007年前7個月已經有75.8億元財政資金投向“三農”,其中包括產業化貼息、農業綜合開發、糧食直補、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3項增產技術補貼、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等諸多項目。湖北省2007年支農投入超過120億元,比上年增加16.56億元。
記者來到吉林省農安縣農安鎮北關村農民金耀興家,大大的“玉米樓”滿滿登登。“從2004年開始,我們家每年到手的糧食直補、生產資料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就有1200多元,買化肥、調良種再不用犯愁,糧食畝產增長了50多公斤。”
現代農業建設,也吸引了社會各界資金的涌入,農業成為不少企業的投資選擇。浙江企業聯合會會長任雪濤說,以前浙商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建筑、商貿物流等領域,但隨著傳統行業競爭加劇,部分浙商轉型勢在必行,農業產業化為此提供了良好契機。目前,浙商投資農業已呈集群效應:浙江商人竺華福在湖北咸寧創辦金色林果項目,集水果種植和農家樂為一體;寧波商人楊須紅成立投資公司,準備進軍綠色農業項目;而紡織業老板江云青,正打算投資規模養豬。
多方會師“合力”初顯
在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齊家鎮臥龍村,吉林省農科院的專家正在進行測產:玉米增收21萬公斤、水稻增產1102.5公斤/公頃、大豆增收2552元/公頃……每一組數字都飽含增收的喜悅,而這喜悅得益于吉林農科院的科技幫扶。吉林農科院在齊家鎮還建立了農業信息化科技專家大院,選派農業信息技術專家指導新農村信息化建設。
“以前搞種植盡管有經驗,但時常還要看‘老天爺’的臉色,現在俺靠氣象綠色通道服務,就像給蔬菜大棚上了‘保險’,真正實現了小風險大收益。”河南省焦作市菜農李寶豐的底氣來自于當地氣象部門提供的專業化服務。
近年來,焦作市氣象部門探索建立氣象綠色通道服務,根據不同農事季節需求,及時組織農業氣象專家開展服務會商,并通過手機短信、電視節目、服務材料等方式進行服務。2007年1月至10月,焦作共解決氣象影響農業技術問題523件,像李寶豐一樣享受到“氣象科技大餐”的農民已達3萬人。
除了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更專業、更有針對性的科技、信息服務,援建基礎設施也是各部門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吉林省梨樹縣孟家嶺鎮孟家嶺村地處半山區,有近百公頃果樹植栽在山上,一遇旱災,嚴重落果,影響產量和效益。吉林省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了解這一情況后,多渠道爭取資金100多萬元,為該村果農打深水井3眼,引水上山,解決了果農增收難題。
建設現代農業,離不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參與帶動。目前,吉林各類企業、中介組織參與農產品訂單生產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并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
2006年初,全國豬肉市場低迷,很多農民開始放棄養豬,有的甚至將母豬都殺掉了。吉林省東豐縣東豐鎮龍頭村農民辛立覺得,如此反常的現象背后,一定孕育著巨大商機。于是,他籌集資金70多萬元,在村里成立了廣源牧業有限公司,購進良種豬300多頭,聘用多名技術人員和工人。辛立還利用玉米秸稈發酵技術,取材村里剩余資源,解決飼料問題。
經過1年多的發展,廣源牧業現在年可出欄5000頭育肥豬,轉化當地玉米100萬公斤,玉米秸稈25萬公斤,解決了當地50名富余勞動力的就業。2007年村兩委換屆,辛立以高票當選村委會主任和村黨支部書記。
辛立發家致富帶動全村,堪稱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民,這得益于他在吉林“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的學習經歷。辛立的玉米秸稈發酵技術就是學習期間獲得的。吉林組織實施的“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被群眾譽為“政府埋單、農民受益”的惠民工程。除此之外,吉林還推出一系列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計劃,包括每村10名中專生培訓計劃、農產品經紀人培訓計劃、新型農村青年帶頭人成長計劃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返鄉創業民工成為一股強勁力量。農村人才回流,帶回技術和市場信息,形成以某個專項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為“龍頭”的規模化經營,達到了“一人創業帶動一方農戶致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