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論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群眾路線
顧新健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總結,是由我們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決定的,是我們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們黨始終保持生機的重要源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盛衰和興亡。
一、群眾路線的理論依據
群眾路線是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在無產階級政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中國共產黨依靠全體勞動人民的力量,牢牢堅持群眾路線,堅持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這就表明中國共產黨把自己的根深扎于人民群眾之中,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謀求生存、發展空間、最后壯大了自己。因此,群眾路線既充分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又是實踐黨的宗旨的根本途徑,是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在政黨建立實踐中的運用。
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體現。馬克思主義認識認為:認識事物的本質、規律一般都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堅持“從群眾中來”就把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各種科學知識,加以分析、歸納、總結、提高,上升到理論認識高度;而“到群眾中去”,就是把理論認識轉化為群眾的行為,并通過群眾的實踐加以檢驗、修正和充實,這樣的過程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因此,堅持群眾路線也就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路線。
二、三代領導人論群眾路線
從建黨初期,經過井岡山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在期間,同志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完備的科學形態和理論內容,在他所寫《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科學地闡述了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實施的步驟,強調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分析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這樣一種正確的領導方法的全過程及各個環節,并指出這個過程的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在黨的七大上,把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明確載入了黨章的總綱,強調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路線。
鄧小平同志對黨的群眾路線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鄧小平同志在八大修改黨章的報告時,結合執政黨面臨的新情況,對此作了系統和深刻的闡述,指出群眾路線是黨章中的根本問題,是需要在黨內反復進行教育的。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根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強調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傳家寶,要發揚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他還提出執政黨的黨風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等重要思想,強調黨的各項政策和工作,必須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和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出發點和歸宿。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了思想、鄧小平理論中關于群眾路線的思想。同志曾反復強調:黨的三大作風的核心就是向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對執政黨來說,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全黨干部尤其是高中級干部,對此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群眾疾苦,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正確地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絕不能以權謀私;要把對上級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統一起來,絕不能把兩者割裂開來或對立起來;要堅持群眾路線,深入調查研究,絕不能搞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強迫命令;要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與人民同甘共苦,堅決反對揮霍浪費,貪圖享受。
可見,群眾路線作為黨的重要領導方式、領導方法,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三代領導人對此非常重視。堅持群眾路線,就能保證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保證黨的各項工作的成功。違背群眾路線,我們就會在實踐中走彎路,甚至遭到失敗。
三、堅持群眾路線,必須反對兩種“主義”
當前群眾反映最大的兩個問題,一是形式主義、二是官僚主義。這與黨的群眾路線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的,嚴重影響著黨群關系,敗壞黨的形象和威信。對此同志曾強調指出:全黨上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必須痛下決心,把這兩股歪風煞住。
我們做工作都需要一定的形式,但是決不能為了圖虛名而不顧實效、走形式、擺花架子,更不能不顧具體實際,一味盲目地照搬照抄上級的指示。早在1930年5月,同志就指出:為什么黨的策略路線總是不能深入群眾,就是形式主義在那里作怪。當前形式主義主要表現為:做工作不去認真領會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民情,習慣于做表面文章,喊空頭口號;沉湎于文山會海,應酬接待,不深入基層,不深入群眾,熱衷于沽名釣譽,嘩眾取寵,應付上級,應付群眾;搞各種名目的所謂“達標”活動,形式上熱熱鬧鬧,實則勞民傷財;只說空話套話,不干實事,報喜不報憂,掩蓋矛盾和問題,以政釀成惡果等等。凡此種種,都是群眾觀念淡薄的表現,是與堅持群眾路線相背道而馳的,務必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
官僚主義的產生,源于我國封建社會。、鄧小平同志都多次對種種官僚主義現象予以痛斥,認為官僚主義在一個很長時期內還將是一個大問題。同志同樣深刻地意識到官僚主義給黨的肌體和黨的事業構成的危害,列舉了官僚主義種種新的表現形式。如弄虛作假、虛報浮夸、騙取榮譽和職位的現象,不思進取,明哲保身,但求無過,一切為了保官的現象等,并指出對于“官本位”意識,“必須狠狠批判和堅決破除”。
四、堅持群眾路線,必須做到聽民聲、集民智、倡民意、解民憂、謀民利
堅持群眾路線,就是要做群眾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做群眾意志的體現者和協調者,忠實實踐“三個代表”,在工作中要做到聽民聲、集民智、倡民意、解民憂、謀民利,切實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1、聽民聲。人民群眾生活在基層,他們的情況往往最能反映事實的真相,最能體現事物的本質,只有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調查研究,體察民情,傾聽民聲,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時地作出決策。
2、集民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制定決策的智慧源泉,把群眾中多樣的、分散的見解想法和群眾實踐中新鮮零碎的經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研究分析,歸納總結,就能成為正確的系統的決策辦法。
3、倡民意。針對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在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做順民心、合民意的事,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出發,工作就會有起色、有突破。
4、解民憂。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社會上利益主體多元化,加上國有企業下崗問題,農村貧困人口問題。我們要動員起來,關注生活有困難的弱勢群體。努力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5、謀民利。堅持“三個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就要體現在不斷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我們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投身到市場經濟的浪潮之中,用政策、法律的手段保護人民利益,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
總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和群眾的新要求,應對諸多嚴峻的挑戰,解決諸多復雜的矛盾和問題,我們全黨同志必須在實踐中堅持群眾路線,改進工作方式,不斷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在創新實踐中賦予黨的群眾路線新的時代內容,從而使我們黨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