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環保教學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現實美術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些環保美術課純粹上成了說教型的環保課,而忽視了審美素養的培養及其審美活動本身對學生環保意識提高的促進作用;也有些環保美術課僅僅是為了制造一種奇特效應,而無視教學內容中環保意識培養的價值內涵,錯失了“一箭雙雕”的教學機會。可見,在具體教學中我們應該合理處理好兒童審美素養提高與環保意識發展兩者的關系,尤其是要合理把握好如下幾個教學的關鍵點:
(1)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滋生環保意識的“沖突型”審美情境。
要讓學生真正產生環保意識,形成保護環境的積極行動,一定要有一個豐富而真實的情境作為其體驗的依托,而這個情境不僅要給學生帶來對生活中具體環境鮮活狀態的“第一接觸”,而且更需在思維與視覺感官上形成與他們常規美好生活截然不同的“沖突”,從而促使學生在身臨其中感受環境污染造成的自然災害時,激發起因人類美好生活的破壞而憤慨的情緒,并滋生改變這一現狀的環保設想,特別是為后來個性化形成視覺型的解決方案,奠定表現語言的原發性基礎。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社區周圍某一真實環境問題的引入,來誘發學生產生利用環境中令人關注的材料來暢想與探討改善具體環境問題的方式與方法,以及想象加以綠化、生態化后可能會出現的美好生活環境等方面創意表現的學習行動。如《瓶的聯想》一課,首先讓學生置身于亂扔酒瓶這一觸目驚心的生活現實場景之中,于是學生一下子進入到“看了亂扔酒瓶這一現狀你有什么感覺?你將如何處置這些廢棄的酒瓶來達到變廢為美的目的呢?”等問題的探討之中,從而自然而然觸發他們產生聯想與裝點舊酒瓶的原初沖動,這種學生“先入為主”的教學導入,使后來的探究、嘗試、欣賞,乃至創意表現,變得“水到渠成”。從學生課堂作業的分析來看,不僅呈現出了綜合運用與個性表現占73.3%、簡單應用僅占26.7%的較好表現,更讓人覺得可喜的是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每一幅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可見,在教學中我們創設一個有利激發學生環保意識產生與發展的審美教育情境,對于環保美術教學來說,確實很重要。而這個情境應該是“沖突型”的,并能夠讓學生的環保情感不斷滋生、卷入其中,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2)尋找審美與環保的合理結合點。
環保美術課中審美與環保的結合,可以讓我們找到教學的合力。根據日常的教學經驗,找結合點一般來說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材料的環保處理與審美表現相結合。為了讓學生樹立環保意識,我們可以在校本課程資源包的開發上,有意識地把環保與美術加以結合,通過利用廢紙箱、廢鐵罐、廢布料等生活中常見的廢品,引導學生進行巧意創作,促使他們獲得“變廢為寶”的審美體驗。幾年來,我們通過《用撿來的樹葉美化生活》、《瓶的聯想》、《還我清清水鄉》等課的設計,有力地增強了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環境問題及其相應材料的環保體驗,促進了他們環保意識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式審美觀的形成。二是發現作品的美感與強化環保意識相結合。這就要求我們重視通過欣賞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環保美術作品中美的發現能力,及其發展他們解讀蘊涵在生活中的環保問題、作品中的環保價值等方面的能力。如《拼拼貼貼造美景》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觀賞作品時思考:這些作品是用哪些廢舊材料拼貼成的?這些廢物如果到處亂扔會造成什么危害?而利用這些材料構成的畫面給了你怎樣的感覺?正是有了這些問題作引導進行的欣賞,才使后來學生的作業既做出了造型各異的美景,而且在不同程度上也表達了他們的環保思考。
(3)重視拓展性學習,讓兒童在更寬廣的體驗中獲得審美與環保素養的互補發展。
拓展性學習,可以為學生主動轉變學習方式構筑起一個平臺。由課堂教學引向課外研究,這正是學生由教師引導的學習活動轉向他們自由自主進行探究的經歷。課外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而學生可以獲得比課堂學習更為豐富而廣闊的體驗。作為學生個體來說,廣闊的生活世界是值得他們關懷的,在這里他們能真正感觸到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問題,以激起他們那分來自心底的震撼,這便非常有利于其改變各種現狀的審美思維的觸發,而正是審美思維牽動的審美創造的需求,才真正帶動了兒童用自己的雙手來改變某一環境問題、美化生活的遠大理想與長遠行動。他們可以通過綜合探究的方式對較大范圍的環境問題通過招貼、漫畫、多媒體藝術傳達等方式來多方位展示學生基于某一個環保關注點的個性認識及獨特見解。因而,拓展性學習空間的廣闊性、體驗的真切性可以讓兒童獲得審美與環保的互補發展。如《還我清清水鄉》一課教學后學生大量表達他們心聲的美術日記、連環畫展,多媒體藝術展示及其論壇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視覺表達能力、提高了運用美術理解與應對生活的能力,而且使學生的環保意識得到了持續化、深入性地發展,其教學意蘊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