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現狀及農業產業化的做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尊敬的各位領導,您們好:
非常感謝市委、市政府組織這次產業化龍頭企業座談會,給我向領導匯報及與各位同仁交流的機會,現在我將××集團的基本情況及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向各位領導匯報如下:
一、近年來皖王集團發展情況
皖王集團成立于1997年,在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門的支持下,企業取得了快速發展,這和我市優越的經濟發展環境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東向戰略和融入徐州經濟圈重大措施逐步落實,我市經濟發展呈現日新月異的景象。我們得益于寬松的經濟發展環境,這給皖王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皖王集團經過十年的發展建設,廠區占地面積十萬平方米,擁有員工近千人,日加工1200噸小麥和80噸營養掛面的生產能力穩居安徽第一,并進入全國前八強行列。2005年,公司被農業部評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和“全國鄉鎮企業創名牌重點企業”;公司三個自主品牌“皖王”、“潤發”、“麥香王”面粉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國家免檢產品”榮譽稱號;“皖王”牌小麥粉被命名為安徽名牌產品,并于05年2月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的評測認證;公司順利通過了iso9001:2000和iso14001:1996雙體系認證。2005年度實現銷售收入近3億元,利稅三百多萬元。
回顧皖王發展歷程,特別是近幾年企業取得了超常規、跳躍式的發展,可以說離不開各級領導的關注與支持,每當企業發展面臨困難的時候,我們總會得到你們的鼓勵和幫助。
二、促進產業調整,帶領農民增收、致富。
多年來,皖王集團致力于“支持三農、服務三農”,通過企業產業化經營優勢,努力實現六方利益即“農民利益、地方效益、職工利益、企業效益、國家利益、社會效益”同步協調發展。
1、推廣和培育良種,優化小麥種植品種和結構。
皖王集團一直把小麥基地建設放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位置。2003年,集團公司開始發展訂單農業,2004年集團公司籌集資金200萬元,引進了優質強筋小麥良種豫麥34。2005年,繼續在蕭縣黃口鎮、閆集鎮及周邊地區推廣種植豫麥34面積達30萬畝;在墉橋區符離鎮、夾溝鎮等鄉鎮推廣煙農19種植面積達20萬畝。2006年計劃進行小麥良種培育,在蕭縣黃口鎮、新莊鎮、趙莊鎮租用農民土地,培育煙農19、鄭麥9023-8、豫麥34、皖麥38等小麥良種,力爭實現小麥良種基地種植規模3萬畝。
2、推廣小麥標準化種植模式,建設綠無公害糧食生產基地。
2004年起,皖王集團在農委、農技部門的支持下,積極開展科學種田和技術推廣。先后編制下發了系列田間管理技術規范,從小麥播種、施肥、灌溉等各環節,對農民進行培訓。公司還從河南、山東等地聘請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農民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技巧,對“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跟蹤服務。經過幾年的培訓,農民科學種田的積極形空前高漲,并實現了良好的增收效果。
3、做好訂單收購工作,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做好訂單農業的收購工作是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有力保證。2006年,集團公司將集中財力、人力、物力,確保2005年訂單的收購工作,積極入市,采取定點與流動收購相結合、集中與分散收購相結合的靈活收購方式,認真執行與農戶簽訂的訂單合同,讓利與農,取信于民。通過訂單農業的實施和優質小麥的推廣,初步完成皖王優質小麥農業基地的布局,發展優質小麥訂單50萬畝,小麥產量的增加及優質強筋小麥的價值增值,累計為農民實現增收三千多萬元。
4、成立協會組織,打造皖北小麥加工集群。
為了加強行業自律,做大作強當地小麥加工業,皖王集團準備牽頭當地小麥加工企業金鴿、銀海、錦豐等成立小麥協會,通過加強行業規范管理,制訂行業自律措施,交流行業管理經驗,搞好市場分析,對區域內小麥生產、流通和加工情況進行調查研究,進行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宣傳和培訓,力爭把宿州市打造成小麥加工產業集群。
三、皖王集團產業升級規劃和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藍圖。
為了響應市政府“兩個躍升、一個崛起”的戰略,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更好的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皖王集團制定了2006~2010年度發展的“1111”規劃(100萬畝基地、100萬噸小麥加工能力、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利稅突破1000萬元):
1、以黃口鎮和符離鎮為基地構建皖王農業產業經濟帶,發展優質小麥基地和畜牧養殖業,基地種植規模達到100萬畝,帶動種植、養殖農戶15萬戶,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2、做大、做強主業,力爭到2010年,集團公司擁有日處理小麥3000噸、年加工小麥100萬噸的生產能力。
3、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麥麩膳食纖維項目利用麩皮進行深加工,年產量可達4000噸(該項目已通過省發改委立項);年產4萬噸營養掛面和2萬噸的鮮濕面建設項目。通過糧食精深加工項目的實施,爭取到2010年實現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年利稅突破1000萬元。
四、皖王集團發展中存在問題
自2003年以來,皖王集團發展進入快車道,加工能力得到突破性的提高,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八強行列,成為安徽面粉加工業領域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代表性企業。皖王集團的發展,造就了安徽省最大的面粉加工企業的同時,業促進了當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促進了農民致富奔小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今年以來,蔓延全球的禽流感給養殖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面粉加工副產品麩皮的價格從每噸1180元跌至900元,面粉加工業十分低迷,全行業進入普遍虧損狀態。特別是今年國家小麥收購托市政策造成小麥價格堅挺,皖北當地小麥收購價格和河南、山東等地的優質小麥價格接近,面粉加工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皖王集團僅麩皮降價因素,上半年減少收入高達400多萬元)。皖王集團受行業不景氣的影響,公司開機率僅為80%,但和周邊地區500噸同類型廠家40%的開機率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優勢。今年上半年,皖王集團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基本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預計200年度,公司銷售收入將突破4億元。
1、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中國名牌產品的申報
皖王集團是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是我省重要的糧食骨干加工企業,在今年三月份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小麥分會第一屆代表大會上,皖王集團綜合指標評比進入全國八強行列,而小麥十強企業中有八家是國家級龍頭企業。皖王集團近幾年的發展狀況及對農民的帶動增收致富的效果,符合國家級龍頭企業的申報條件,現在正值國家級龍頭企業申報之際,懇請市委、市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和舉薦。
今年,省技術監督局把我們列為2007年創中國名牌產品的重點培育企業,有市委、市政府的強大支持,“皖王”面粉產品一定會突破宿州市中國名牌產品零的突破。
2、糧油運輸綠色通道問題
我們宿州市是農業大市,“三農”問題在我市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地位更加重要!解決“三農”問題,除了貫徹執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惠農政策,作為產糧大市的宿州,確保糧食外銷、流通渠道的暢通,促進農產品的銷售,提高糧油棉等農產品的價格,增加農民的收入,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是現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立竿見影的政策。相對于我們宿州市,我市周邊大多數省市都對糧油棉等產品開辟了綠色通道。例如江蘇省對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蘇中、蘇北及茅山老區開辟了農產品“綠色通道”等。由于“綠色通道”對農產品外銷外運作用明顯,已被各地農民稱為“增收通道”。為了更好的貫徹東向發展戰略,加速融進徐州經濟圈,確保我市優質的農產品迅速、安全的源源的銷往沿海發達地區及全國各地,建議市委、市政府盡快的開辟糧油運輸綠色通道,可否為我市的產業化龍頭企業辦理綠色通行證。
運輸問題已成為制約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瓶頸。對皖王集團來說,受制度和體制的制約,雖然交警、交通、路政等管理部門對皖王運輸車輛給予了最大限度的寬松政策,但是小麥運輸車輛和面粉運輸車輛還是經常被罰款、扣車,即增加了成本,也影響了正常的生產和銷售。例如:皖王面粉在靈壁、泗縣市場銷售,運送三噸貨物,就要被罰款200元左右,每袋面粉因罰款增加成本1.6元,而每袋面粉的平均利潤僅0.5元左右,所以皖王面粉通過火車運輸至外地銷售從經濟上說更合算,這也是皖王產品一直打不開本地市場、外響內不響的主要原因。
3、電費問題:
2003年起,我省多次出臺政策,城鄉電費同網同價,至今沒能得到有效的落實,更令人不可理解的是,我集團公司兩個主要的面粉生產基地安徽皖北面粉有限公司和安徽潤發面業有限公司分別座落于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相仿、行政級別相同的黃口鎮和符離鎮,電價標準都為大工業用電,但皖北面粉公司的每度電的電價構成中一直含有5分錢的低維費,僅此一項,皖王集團全年多支出電費60萬元。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調整華東電網電價的通知》(發改價格[2006]1230號)中明確指出:“同意安徽省實行城鄉各類用電同價。農村用戶電價降低的部分,由城市用戶負擔”。據此,皖王集團懇請市政府從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角度出發,考慮我公司實際存在的困難,協調免除我公司電價的低維費征收,切實降低公司的經營負擔,從政策上放寬、放活,一如繼往的支持我公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