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依托優勢求發展 多輪驅動促增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肅州鎮地處敦煌市新城開發區,轄7個行政村,38個村民小組,2932戶,1042人,耕地18600畝,有15個黨支部,582名黨員。2001年撤鄉建鎮,2002年被列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鄉鎮。鎮黨委、政府先后被評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區綜合實力十強鄉鎮”和“六好”鄉鎮黨委。近年來,鎮黨委把壯大集體經濟作為全鎮經濟發展的重頭戲,確立了“融資建鎮、政策活鎮、三產興鎮、富民強鎮”的發展思路,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使集體積累與農民收入同步提高,較好地解決了村集體“無錢辦事”的問題。2002年,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積累達1120萬元,集體經濟純收入達97萬元,平均每村13.9萬元,有2個村被樹立為敦煌市“農村集體經濟綜合實力十強村”。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分類指導,發揮優勢促增收
針對各村區位優勢的不同,鎮黨委在發展集體經濟上堅持分類指導的原則,注重從實際出發,鼓勵各村因地制宜制定發展規劃,各打各的優勢仗,各走各的增收路,使全鎮的集體經濟發展邁上了快車道。地處城郊的祁家橋村,二三產業基礎條件好,鎮黨委積極引導該村做活了商貿流通、餐飲娛樂、加工銷售、房屋出租、旅游開發等二三產業,村上依托村辦集體企業祁連飯店及其所屬的停車場和20個大小門點鋪面,組建成立了祁家橋村企業公司,由村支部書記任經理,負責對村辦企業的經營管理,2002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48.75萬元。魏家橋村村辦企業基礎較好,鎮黨委積極鼓勵村組干部吸納本村農戶的閑散資金入股辦起了企業公司,滾動發展了養殖場、面粉廠、掛面廠等6家企業,村集體經濟年純收入達到了25萬元。對離城較遠的村,鎮黨委引導村組干部充分發揮沿灘、沿邊和耕地相對較多的優勢,做大林果、養殖、蔬菜、彩棉四大產業,走依靠農業增效的路子,使肅州廟、板橋、高臺堡等村集體經濟都有了大幅度增長。同時,鎮黨委還引導各村充分挖掘集體增收的渠道,通過有效盤活集體資產增加收入。肅州堡村將原村集體沙漠游樂場競價拍賣,為集體增加收入12萬元;板橋村將村辦集體企業村磚廠采取競價承包的方式搞活了經營,每年為集體增加收入4萬元。肅州廟村將閑置多年的舊村委會公開拍賣給致富能人許忠躍辦起了養殖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8.6萬元。
——政策激勵,招商引資促增收
按照酒泉市委關于改革村級集體經濟領導體制運行機制的總體要求,鎮黨委在全鎮推行了企業項目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制,并制定出臺了《村干部參與經濟發展帶頭領辦創辦村級企業的優惠政策》,對村干部領辦、創辦集體企業的,實行雙份工資加獎金的分配形式,以實現利潤的百分比提取獎金獎勵給村級領導班子;對鎮、村、組爭取到市級以上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無償資金或有償資金者,分別按到位資金的10%或5%獎勵給個人;對招商引資辦企業并取得較好效益的,按企業為村集體創造收益的10%獎勵給個人。這些激勵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有力地調動了村干部通過招商引資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鎮上還先后出臺土地開發、戶籍管理、項目建設等八條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優惠政策,從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進行扶持,內引外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新上了一批企業項目,村組集體采取以土地、房屋、場地的租賃、拍賣等方式,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魏家橋村引來了私營企業主黃凱,租賃本村閑灘空地,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占地3.52畝,以生產塑料鋼窗、鋼門鋼窗、保險柜、防盜門等為主的凱達門窗有限責任公司,年創效益23萬元,為村上增加集體經濟收入5.8萬元。肅州廟村筑巢引鳳,加大招商力度,吸引陜西老板投資180萬元建成了肅州紙業材料包裝廠,全面投產后,每年可為集體增加收入10萬元。2001年以來,全鎮各村新上百萬元以上的項目8個,共為村集體增加經濟收入24萬元。
——搶抓機遇,依托開發促增收
近年來,隨著敦煌市新城區的開發建設,肅州鎮的土地資源優勢日益顯現。鎮黨委、政府緊緊抓住這一機遇,以地生財,做足做活了土地文章。祁家橋村臨靠黨河西岸,村上通過積極協調爭取,由天河有限責任公司投資2500萬元進行整體開發,計劃三年建成集生態綠化、旅游觀光、休閑度假、設施農業為一體的天河度假村,該項目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協調下完成了一、二期工程投資1800萬元的任務。僅土地征用補償一項,就為祁家橋村二、三、四組增加集體積累524萬元,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200多個。魏家橋村積極配合市上的新城區開發建設,在新城區南北什字大道和市法院等單位辦公區的建設中,共開發征用土地113畝,為村組集體增加積累262萬元。
——能人帶動,用活資金促增收。
肅州鎮人才濟濟,尤其是黨員中的能人大戶比較多,其中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是黨員劉治國創辦的鑫棉公司和黨員張天福創辦的天河公司。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這兩戶黨員明星企業在發展地方經濟中的帶動作用,采取靈活的投資方式,通過盤活集體閑置資金,既扶持了骨干龍頭企業的發展,又為集體增加了收入。劉治國從1976年開始從事石棉開采行業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組建成立了集采礦、生產加工、壓力容器維修改造、棉花收購加工、地產開發、建筑建材為一體的綜合性經濟實體鑫棉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擁有總資產2800萬元,員工210人,公司年產值達4000萬元,年上交稅金40萬元,吸納轉移周圍農村剩余勞動力160名。張天福經過多年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的摸爬滾打,目前已發展成擁有總資產3000余萬元,10個子公司,集建筑、安裝、建材加工、交通運輸、停車住宿、餐飲娛樂、休閑渡假為一體的綜合性經濟實體天河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每年上交稅金30萬元以上。鑫棉公司和天河公司經過多年發展壯大,效益穩定,社會信譽比較高。部分村組主動將集體閑置資金451萬元以借款取息的方式投入這兩個企業,集體每年獲取利息收入21.5萬元,實現了企業發展和集體增收的“雙贏”。
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促進了全鎮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我們先后投資800萬元,硬化村組道路5.5公里,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油路;投資900余萬元,對全鎮的7所小學進行了改造和維修,其中有3所小學修建成了高標準的教學樓,并補充了實驗儀器和電教設備,使全鎮七所小學和一所中學全部達到了三星級學校和三園式學校標準;投資180萬元,修建了鎮中心衛生院;多方籌資280萬元,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完成了板橋村2.5公里的渠路配套工程、高臺堡村井渠配套工程和新華農場2公里的農渠襯砌工程;籌資400余萬元,對全鎮5個村委會和文化活動中心進行了翻建,其中新建了4個全市一流的高標準村委會;全鎮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分別達到80%和8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34元,鎮財政收入達到397萬元。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使肅州鎮呈現出了百業興、集體強、農民富的良好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