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解放思想高層論壇第9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核心提示
■對于創新而言,既要重視"整體",更要強調"個體"。沒有個體創新,整體創新便無法達到
■對于個人創新能力提高而言,至關重要的是什么?我認為重要的是形成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決定創新能力
■一個社會要充滿活力就一定要張揚個性。可以這樣說,一個人的價值到底有多大,主要體現在他多大程度上與眾不同
顧海兵
中國人民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學術委員,中國勞動學會學術委員,中國信息協會預測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國家發改委價格顧問。
武義青
河北經貿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數量經濟研究所所長,管理學博士,研究員,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數量經濟學碩士點導師組組長,經濟科學實驗室負責人。省政協常委、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
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
□顧海兵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的關鍵是創新能力的提高。提高創新能力,首先就要解放思想。沒有思想的解放,創新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話。
我們通常把“創新”當作是一個整體概念來對待。什么意思呢?創新包含很多種,文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不管哪一種,讓人首先想到的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不是個體的概念。其實,對于創新而言,既要重視“整體”,更要強調“個體”。沒有個體創新,整體創新便無法達到。比如,沒有一個個干部的創新,怎么會有一個地方整體決策的創新;沒有一個個員工的創新,怎么會有企業創新文化的形成;沒有一個個科技人員的創新,怎么會有科研單位的科技創新。提高創新能力,不能靠空喊,每一個河北人,包括在座的諸位,能不能提高創新能力,關系到河北整體創新能力的提高。
那么,對于個人創新能力提高而言,至關重要的是什么?我認為是形成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決定創新能力。我注意到,河北省提出要破除經驗主義和慣性思維,這很有必要,我愿意就創新思維的形成與大家進行探討。
創新形成一個人的價值
我們這個社會的一個大問題就在于人和人之間差異太小,相同的地方太多。我認為一個社會要充滿活力就一定要張揚個性。可以這樣說,一個人的價值到底有多大,主要體現在他多大程度上與眾不同。一個人、一個機構、一個社會要具有核心的競爭能力。那么,什么是“核心競爭能力”?說到底就是你的特點是什么。我曾對自己的學生講,當你出去找工作時,你找的崗位有2個人可以做,你的價值就下降了一半;有10個人可以做,你的價值就下降了90%;有100個人可以做,你的價值就基本等于零。這個社會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都要有自己的特點。
那么,一個人如何形成自己的特點,進而形成自己的獨特價值?我看關鍵是靠創新實現五個超越:
(一)看其能否超越傳統。中國的傳統當然有其優越性,這不需要多講。我更想說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其致命的缺陷,從方法論角度講有兩大致命缺陷: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不注重數據。大家看一看中國的傳統文化成就里面,很少有數據,幾乎從來不拿數據說話。二是不喜歡調查研究,更喜歡做的是閉門造車。希望大家從今天開始養成一種習慣,對任何一種數據都要有敏感度,做任何發言都要用數據說話,另外,要學會調查,特別是田野調查,要了解我們的社會。
(二)看其能否超越流行。我們的社會從眾心理較重,與眾不同的心態較少。大家比較喜歡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不重復,有創新,大多數人恰恰缺少這些。
(三)看其能否超越本位。不管做什么,大家都喜歡本位,喜歡山頭,喜歡分割,喜歡就事論事。我主張任何一個行業里70%是搞本行業的,30%是搞其他行業的。大家看看諾貝爾獎得主,沒有一個是單純搞一個學科的,都是橫跨2-3個學科以上的,我們需要這樣一種潮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什么?問題本身是沒有學科邊界的,是擴散的。就事論事,就本行來研究本行是沒有出路的。因此我們需要這樣的超越。
(四)看其能否超越國界。在互聯網這個世界里,超越國界的成本已經很低了。過去我們只能走出國門去了解世界,現在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實現。我們要善于利用網絡這個工具,它正在改變我們的社會。
(五)看其能否超越自我。社會唯一不變的是“變”。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要讓每一天都活得很精彩。不要把今天看成是昨天的重復,更不要把明天看成是今天的再一次復制。
在這里,我還要跟大家說兩句話。第一句話,追求創新,與眾不同,一定會付出成本;第二句話,只要付出足夠的成本,一定會有回報。關于這兩句話,舉一個本人的例子。四年前,我到廣東中山參加該市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該市請省內、省外三家研究機構給它做了三套經濟發展戰略方案。上午是研討會,下午是專家點評。一般專家都說:“前面說的我都同意,下面我補充三點”。我的開場白是:“目前給我的三套經濟發展戰略方案,如果滿分是100分,則全部低于60分”。于是,全場肅靜。到晚上吃飯的時候,其他專家都走了,餐廳里只有三個課題組的成員。當我走進餐廳時,餐廳里突然沒有聲音了,所有的人都對我橫眉冷對。我只好一個人悄悄地坐在角落里。這時你會不會感到孤獨、郁悶、痛苦?這就是與眾不同的成本與代價。可是我依然堅持:“我可以得罪這三個課題組成員,但我絕不得罪中山市140萬人民”。當時,我想也許中山市從今以后再也不請我做顧問了。但是,沒想到,半年之后,該市發展局局長到北京開會,再一次把我請到中山市。我想,重要的不在于你的言論得罪了多少人,而在于與眾不同使你自己獲得了獨特的價值。
懷疑精神:破除經驗主義和慣性思維的關鍵
經驗主義和慣性思維怎么破解?我看首先是要有懷疑精神。
一個沒有懷疑習慣和特點的民族是不會進步的。所以我在很多地方都非常強調“懷疑”。我們這個社會之所以在近代明顯地落后于世界,就是因為很久沒有懷疑的傳統了。不管是哪個領域,哪個環節,都存在很多經驗主義和慣性思維的東西。“懷疑”,更確切地說,是不輕信。我所說的懷疑正是指不輕信,不盲從。在面對一個已經成為慣例的做法時,面對所謂大家都認可的經驗時,不妨問一問:這些被認同的說法一定是正確的嗎?這些大家都在沿用的方式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嗎?
我是一個懷疑精神很強的人,對一些司空見慣的提法,一些大家都認可的做法,我都喜歡做一些懷疑,都試圖尋找另一種答案。
比如,我對傳統的“人才”提法就表示懷疑。我認為,用人才這個概念,不如用人力資源、人力資本這些概念來得科學。因為人人都是資源,可開發可利用;人人都是資本,可流動可增值。什么人才不人才,難道你是才我不是才?其實,每個人都有才。人的才能是一個動態過程,不要給他貼上標簽,不要將其固化。
再比如,一些得到社會普遍認同的工作方法也需要再思考。自2001年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以來,推廣奧運英語似乎就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的任務。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市民學奧運外(英)語辦公室,出版了《奧運英語200句》,在媒體、在社區大力普及奧運英語200句。其實,面對奧運,與其被動地以防守的姿態搞什么奧運英語,不如反其道而行之,采用進攻的姿態,是最好的防守,借機大力普及推廣漢語,比如搞奧運漢語20句,這既是中國的需要,更是世界的要求。參加奧運會的外國朋友,不管來自什么國家,他們都對古老的中國感興趣,都對漢語感興趣,如果借奧運之機學上幾句并不難學的漢語,對他們而言,難道不是雪中送炭嗎?
以上僅僅是我個人的一點兒感受。那么對于在座的諸位,能不能在自己的慣性詞典里,用自己的懷疑尋求一些思路上的突破呢?每一個人,特別是干部,要想在工作上有創新,有突破,應該多向自己發問:過去的經驗,現在還是經驗嗎?大家都認為對的,就一定對嗎?萬年不變的老皇歷適應現在的社會嗎……這樣的疑問多一些,這樣的懷疑多一些,創新的萌芽或許就會出現。
四種重要的創新思維方式
創新思維方式,就是以超常規乃至反常規的眼界、視角、方法觀察、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組合已有的知識、技術、經驗等,以獲取創造性的思維成果,從而提高人的主體創造能力。
學會創新思維方式,對于創新而言,就是給你打魚的方法,而不是簡單地給你幾條魚。創新思維,第一要大處著眼,即站得高看得遠,要觀察世界發展趨勢。沒有高屋建瓴不可能創新。第二要小處著手,就是給你具體的方法。創新思維方式有很多種,在這里,我介紹幾種成本較低的方法:第一是相聯論方法,第二是相似論方法,第三是相反論方法,第四是相合論方法。這四個方法不是我的創造,但名字是我起的。今天我主要講講相聯論方法與相反論方法。
關于相聯論方法。兩千年前中國古代人就已經發現并使用了這一方法,他們把這一方法叫作“元分析方法”。歐美的學者在100年前為這種方法起了一個名字叫“形態矩證方法”。這一方法的理論這里不講了,舉個例子:比如我身上穿的上衣,把它分解為六大子系統:領子、扣子、袖子、口袋、前面、后面,假如各有100種不同的做法,大家說能制作出多少種不同的上衣?100的6次方,1萬億種,所以,時裝設計師永遠有飯吃。這就是相聯論的威力。10年前中國社會曾掀起過點子大王的熱潮,這根本不稀奇,它所使用的就是相聯論方法。掌握了這種方法,你的創造創新空間無限。
關于相反論方法,也就是逆向思維。中國的教育已經把人的這種逆向思維能力給磨掉了。其實,我們太需要逆向思維了。舉個例子來說吧。4年前日本出口到美國的西瓜,一個西瓜賣87美元,為什么可以賣這么貴?原來這西瓜不是圓的,而是四四方方的,放在玻璃盒子里,非常漂亮。可謂“一招鮮吃遍天”。第二年,日本出口到美國的西瓜一個又賣到了100多美元,為什么?因為西瓜的形狀不再是方的了,而是金字塔形的。這就是創造。
關于相似論方法與相合論方法,因為時間關系我簡單說一下。相似論方法是說世界上的事物往往存在空間與時間上的相似性,例如經濟周期。依據周期,我們可以判斷未來的走勢。相合論方法是說世界上的東西都是可以合成的,例如把經濟學與數學結合可以產生經濟數學,把李子與桃子組合可以產生油桃等等。總之,創新的方法很多,也因人而異,需要大家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和提煉,這樣才能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靠創新求突破以創新促發展
□武義青
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今后的發展要“堅持好字優先,推動科學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統籌和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強與國內外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加大科技領軍人才的培養力度,下大力創造有利于優秀人才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這為我省今后解放思想,加快建設創新型河北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
創新的思路來自于創新的思想,只有在解放思想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創新意識,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新形勢。目前,創新的區域化與產業的集聚化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技術與經濟互動發展的主旋律。在這一過程中,不建設創新型河北,我省的多數產業集群就會被鎖定在全球產業鏈的下游低端,永遠成不了經濟強省。2006年,我省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居全國第26位,大中型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居全國第24位。解放思想,加強科技創新、強化科技支撐,已成為推進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解放思想,需要在認識省情的基礎上,奮起直追,提高建設創新型河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研發投入來看,我省研發投入在全國居第13位,不但低于廣東、山東、江蘇、浙江等經濟較我省發達的地區,還低于經濟較我省落后的中部的湖北、西部的陜西和四川等地。整體創新水平也不強,從國內權威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看,我省的科技進步水平還比較低,自主創新能力還比較弱。就綜合科技進步水平來說,我省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在全國排名第19位,其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和山西、內蒙古、甘肅等地同屬于第四類地區。就自主創新能力來說,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表明,我省同樣與山西、內蒙古和甘肅等省份都屬于創新欠缺地區。因此,我們要認清差距,急起直追,加快科學發展的步伐。
解放思想,需要我們在促進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基礎上,提高創新型河北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要性的統一認識。只有建設成創新型河北,我省才能為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才能從容應對我國其他省份的競爭。目前,山東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山東”的戰略,且制定了配套推進人才、專利、技術標準三大戰略,構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創新服務三個體系,組織140個自主創新重大項目。北京提出“十一五”末要力爭全市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江蘇2006年財政安排科技經費17.9億元,其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增加到8億元。其他省份的一些高目標、大手筆,為我省解放思想、建設創新型河北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解放思想,需要我們破除教條思維,樹立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地研究新情況,靈活地解決新問題。建設創新型河北,就是要不但有效地整合全省的科技資源,推動經濟與科技的緊密結合,形成技術創新、知識創新、科技中介服務等相互促進、充滿活力的區域創新體系,而且要瞄準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積極整合現有技術,推進集成創新,積極引進國外技術,充分消化吸收再創新。戰后日本30年間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韓國僅用40年成為世界第五大科技創新強國,都與它們大力加強引進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密切相關。
建設創新型河北,核心是使企業具有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使其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力軍。目前,我省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還遠未確立,這就需要在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解放思想,制定和實施各項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技術中心,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培養創新人才,強化創新激勵機制,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企業根據需要,整合利用外部技術資源,比如,形成以華藥、石藥為龍頭,組建國家維生素、抗生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曹妃甸精品鋼鐵基地和邯鋼新區為載體,推動建立國家鋼鐵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另外,要抓住曹妃甸和渤海新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建立國家級相關實驗室、研發基地、孵化平臺,從而帶動我省重化工業升級轉型,實現科學發展。
互動
聽眾:您講到,一個人破除慣性思維和經驗主義重要的是要有懷疑精神,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也經常看到一些人的懷疑精神走到了極端,怎么避免這種現象呢?
顧海兵:胡適先生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恰好概括了兩要素。極端的懷疑論會導致懷疑一切,使心靈閉塞而不愿探索;或者否認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能力,否認科學知識的客觀性,從而走向反科學。因此,僅僅具有懷疑精神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為科學精神增添新的內涵:實證和理性,即對各種主張用嚴密的邏輯進行分析,要求有確鑿的證據;越是不尋常的主張,越要求有不尋常的證據。既不是盲目地相信,也不是盲目地懷疑,而是建立在實證和理性的基礎上,這才是科學的懷疑精神的真諦。
聽眾:在現實生活中,能不能創新往往不由個人說了算。同樣一個人,在甲地可能不是創新人才,換到乙地就能不斷突破,不斷創新。您怎么看待這一現象?
顧海兵:今天我講的創新更多地與個人有關。的確,創新不只是個人能力的事情,有沒有一個創新環境,對于創新而言也非常重要。最好的創新環境,是一種寬容的環境。改革創新是一種探索性的實踐,充滿機遇,但也布滿荊棘。任何創新,本身就意味著從無到有、開風氣之先,挫折、失敗以及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總是必然的。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在經歷1001次失敗后才成功發明燈泡,萊特兄弟發明飛機、貝爾兄弟發明電話,無不是在痛苦和失敗的廢墟上實現的。美國硅谷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創業者們達成了一個共識:“失敗是我們最重要的產品”。當這些創新者有所失誤、有所失敗之時,我們理應提供一種寬容的氛圍,鼓勵他們不斷探索,不斷嘗試。
聽眾:正如您說,“知識背后的知識”才是最重要的知識,那么是不是可以說,創新背后的創新才是最重要的創新。如果是,創新背后的創新,是不是創新文化?一個地方如何形成創新文化?
顧海兵:廣義地說,創新背后的創新是文化,是創新文化。一個國家要有自己的創新文化,一個地區也要有自己的創新文化。創新文化的內容當然極其豐富,其關鍵是創新理念。地方的創新文化建設,要結合自己的特點。就河北而言,關鍵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如要加強與智力密集的北京溝通,不求擁有北京的智力資源,但求使用北京的智力資源。河北的天時、人和都已經具備,現在關鍵的是地利,有了天時、地利、人和,河北的創新還是問題嗎?河北的發展還是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