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和社區的實踐與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7-7-2711:06:26]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是黨中央、國務院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對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十五”時期是我市人才隊伍機構不斷優化,人才隊伍素質不斷提升,畢業生就業工作有效安置平穩過度的重要時期,而“十一五”時期又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關鍵期,全面融入杭州大都市的推進期,也是深入實施“五大戰略”、破解“七大難題”的突破期,如何進一步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創新畢業生就業工作做法,順應“十一五”人才工作發展總體要求,實現兩大重要轉型期的重大轉變,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和社區工作成為一個重要突破口。
一、“十五”時期我市畢業生就業基本情況概述
1、畢業生生源人數逐年攀升。“十五”時期我市畢業生源情況成不斷上升趨勢,據統計,2003年我市生源普通高校畢業生共計1833人,本科316人,大專358人,中專1159人;2004年我市共有1874人,其中本科714人,大專538人,中專307人,高職類315人;2005年共有1903人,其中本科951人,大專953人;2006年共計2266人,其中博士3人,碩士36人,本科688,大專1539人;2007年將達到3202人。
2、畢業生安置負擔逐年加重。2003年,我市實際需安置的畢業生總數為1120人,富陽生源畢業生為756人,外地畢業生共458人;2004年,我市實際需安置的畢業生總數為1294人,富陽生源畢業生為836人,外地畢業生共458人;2005年,我市實際需安置的畢業生總數為1159人,富陽生源畢業生為990人,外地畢業生共169人;2006年,我市實際需安置的畢業生總數為1804人,富陽生源畢業生為1473人,外地畢業生322人。
3、畢業生就業形勢逐年嚴峻。2003年至2006年分別是高校擴招后的四個就業高峰年,每年我市均需安置近2000名高校畢業生就業。畢業生就業人數的不斷遞增,加劇了與市場需求的矛盾,畢業生就業工作給政府和就業部門帶來較大的壓力,就業形勢變的日益嚴峻,特別是2007年,畢業生人數達到3200余人。
4、畢業生就業渠道和主要去向。因受人員和編制的限制,大中專畢業生進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通道變的愈來愈狹窄,衛生和教育系統進人基數相對較大,與其它部門通過公開招考錄入的畢業生總和僅占實際畢業安置總人數的5%左右,畢業生安置的主渠道為我市的民營企業、私營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每年有93%以上畢業生通過這一渠道實現就業,有1-2%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
5、“十五”時期畢業生安置成效明顯。幾年來,我市安置畢業生就業工作成效顯著,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0%以上。市人事局作為安置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主管部門,按照上級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有關要求,緊緊圍繞畢業生就業、創業這一主題,優化政策機制,創新服務載體,積極構建和諧創業環境,在暢通畢業生就業渠道、扎實推進畢業生就業、引導畢業生成長成材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四年來,總安置畢業生5177人,平均就業率為96.5%(顯性和隱性),在杭州地區名列前矛。
6、畢業生就業和就業工作的主要特點和問題。一是高學歷畢業生和緊缺急需人才倍受用人單位青睞,特別是復合性人才和有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更趨走俏。二是企業成為畢業生就業和創業主渠道,畢業生進機關事業單位的空間進一步縮小,且競爭日益激烈。三是市場化配置能力進一步增強,畢業生跨地區和行業就業更加普遍。四是畢業生就業觀念日趨成熟,善于調整就業心理,降低就業標準,走向基層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就業。五是畢業生就業總人數逐年攀升,實際回富畢業生比例逐年提高,就業安置基數逐年增加,就業工作任務日趨繁重。六是畢業生人才隊伍作為實施我市人才強市戰略的一支重要力量,受到社會廣泛重視,地位日趨突出,政府和就業部門加大工作力度,積極安置就業。
二、“十五”時期我市畢業生到農村和社區工作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做法
1、“撤居建社”為畢業生提供了有效的就業空間。2002年我市在富春街道秋月社區開展“撤居建社”試點工作。首次向社會招考了3名社區工作者(高中1人,中專2人)。隨著“撤居建社”試點工作全面鋪開和社區建設的進一步深入,該街道又分兩次向社會公開招考錄用40名社區工作者,同時在近兩年的公務員招考中,從未錄取但成績優異的人員中擇優錄取30名社區工作者,經過近四年的發展,富春街道發展為擁有19個社區、130名社區工作者的現代社區群落,其中高中(中專)以上學歷有129名,大專以上學歷占總數的50%以上。
2、農村市場成為安置畢業生就業的新渠道。部分高校畢業生擺脫原有擇業觀、價值觀的束縛,積極面向農村市場就業。在對我市部分街道和鄉鎮的調查中了解到,我市高校畢業生面向農村就業,主要是在農村的學校、農村的各種中小型民營企業、村辦企業就業,少數高校畢業生進村級組織參與相關工作。據統計,富春街道的33個行政村,共有191名村干部,高中(中專)以上學歷有97名,在各村工作的高校畢業生達到33名;又如春江街道,2004年2005年共招入高校畢業生53名,其中有53名進企業工作,其余3人進村級組織工作。
3、畢業生就業部門各類服務舉措相繼推出。畢業生就業服務機構為畢業生進農和社區工作提供積極服務,主要體現以下五方面:一是積極做好《就業協議書》鑒證工作;二是為畢業生辦理報到手續,并實行人事,對尚未落實就業單位和到西部地區工作的本市生源畢業生免費提供人事檔案托管,同時,簡化和規范畢業生落戶手續;三是招聘信息,建立網上人才庫,為畢業生求職簡歷,同時提供政策咨詢、就業指導、就業推薦等各項服務;四是建立“大學生實習基地”,為在校大學生或尚未就業的畢業生提供社會實踐和就業緩沖期;五是開展各類招聘活動,市場招、應聘已成為高校畢業生進農村和社區就業的主渠道。
4、高校畢業生進基層工作的政策機制逐步開始形成。我市在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進農村和社區就業工作中,不斷探索新的政策機制,進一步推動此項工作的開展。一是在落戶遷移、完善人事服務方面作了具體明確的規定,為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和社區工作提供便利。二是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市工商和稅務部門簡化手續,并提供幫助和指導。凡應屆大中專畢業生初次從事個體經營的,除國家限制的行業外,自工商部門批準其經營之日起一年內免交工商登記類和工商管理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三是規定有關部門依法加強對用人單位簽定勞動合同、兌現勞動報酬和繳納社會保險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切實維護畢業生的合法權益。
5、鼓勵高校畢業生進農村和社區工作的輿論氛圍日趨篤厚。政府通過各類媒體和活動載體,廣泛宣傳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基業的意義和政策,積極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社會積極倡導“四尊”氛圍,各類基層創業人才的社會地位逐步提高,他們在我市經濟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廣泛受到社會認同和肯定,他們的創業熱情更加濃厚,在本職工作崗位上積極發揮作用。
三、“十五”時期我市畢業生到農村和社區工作的主要存在問題和原因歸納
1、主要存在問題
(1)、農村市場高校畢業生人才稀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鄉鎮已成為吸納高校畢業生的重要渠道,但到基層的高校畢業生,大多數已在大中型企業、學校、衛生部門等的單位就業,真正到農村和小型企業等基層單位就業的人數稀少。在對我市幾個街道、鄉鎮的調研中發現,除富春街道33個行政村中有33名大中專畢業生工作外,春江街道在村級組織中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僅為3名,而其他相關經濟薄弱鄉鎮的行政村在其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幾乎沒有。
(2)、社區人才隊伍結構欠優。在我市的四個街道,只有富春街道建有19個社區。在對這19個社區工作人員的學歷調查中發現,130名社區工作中,停留在高中或中專學歷的人員有近半數,擁有高校畢業生60余名,但本科學歷者卻如數家珍;至于農村村級組織中高校畢業生更是稀缺,辦事人員基本停留在初高中學歷,而且年齡結構也及不合理。
(3)、人才流失嚴重。在對我市10家偏遠中小企業的情況調查中發現,這10家企業三年內共引進各類人才47人,其中本科學歷12人,占25.5%,大專學歷29人,占61.7%,中專學歷6人,占12.8%,但三年來,就同一批引進的人才中,留住的本科生為0人,大專生為7人,占14.9%,中專生為4人占8.5%;在對我市的村級組織的調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市高校畢業生進村級組織工作這一市場還沒有形成,即使進入,也只是暫時的基層鍛煉或組織委派,留住的高校畢業生也只是寥寥無幾。另外,在社區工作人才流失較多。
2、原因分析
(1)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偏離客觀實際。高校畢業生在社會輿論的影響下,普遍認為到社區、農村工作,不僅降低了自己高校畢業生的身份,難以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而且還風吹雨淋,吃力不討好,與其被人看不起,還不如呆在家里;另外,部分從農村出來的高校畢業,認為考上大學是跳出“農門”,再到農村,不又跳進了“泥壇”,這與他們的初衷“出人頭地”相違背;城里出生的高校畢業生,到社區和農村工作,在他們的思想上是難以逾越的鴻溝。
(2)就業條件相對滯后。社區居委會和村委會是基層群眾組織,社區工作者和村干部需要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要求較高,工作量較大,但他們的辦公條件、生活設施和環境欠佳,工資待遇低,兩者形成較大的反差。據了解,目前我市社區工作人員的基本月工資只有500余元,這與現在我市居民的生活消費水平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與高校畢業生的知識要素價值也不相符合。
(3)吸納高校畢業生的能力不強。農村和社區與機關事業單位、大中型企業存在較大差距,經濟、環境這些主導要素處于弱勢地位,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為數不多,并且與農村實用人才的自身安置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沖突,加上觀念落后等諸多因素的存在,導致農村和社區就業環境缺乏活力和競爭力,影響了對人才的吸納能力。
(4)就業體制原因。大中專畢業生進入社區和農村工作缺乏必要的工作載體以及與之相匹配的人才培養途徑和有效手段,同時,還未形成較為完備的工作機制和政策,在人員定編上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不能規范地對他們進行培養和招收。另外,高等院校的專業和學科設置還不能很好地滿足對基層的服務需要,也影響著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
四、向“十一五”時期轉型過渡的基本應對策略與建議
基層特別是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在工作環境、物質待遇、生活條件等方面與城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在人才競爭方面處于不利地位。一方面,急需大量有用人才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又不愿下去,人才“引進難”、“留住更難”、“到了基層出來難”的問題較突出。面對新的情況,將“十五”時期的畢業生進村和社區工作向“十一五”時期轉移,在繼承前一時期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的同時,緊密結合新的發展形勢和人才工作要求,積極創新工作理念,加大宏觀調空、政策引導、財政支持的力度,完善機制,增強基層對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切實將此項工作在這一時期實現重大突破,到2010年前率先實現村村有一名大學生工作目標。重點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大政策的調控力度。大力貫徹和實施面向基層就業。組織開展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的“三支一扶”,到農村和社區工作的“進村進社區”以及大學生志愿服務我市基層(農村、社區及欠發達地區)活動。一是加大選調優秀應屆高校畢業生到基層鍛煉的工作力度,每年都能選拔一定數量的應屆優秀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重點充實農村鄉鎮的基層單位,并在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招考中,給予選調生具體優惠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或錄取。二是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實施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和社區服務計劃,每年能招摹一定數量的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支農、支教、支學和扶貧,服務2到3年,有關部門提供幫助,進入市場自主擇業,目前我市已經啟動,到2007年年底實現20%村有一名大學生。三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安排專門經費,用于支持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和社區工作。四是給予一些周轉編制,用于接收高校畢業生就業。五是推進“撤居建社”和新農村建設新進程,開辟更多的就業崗位,增強農村和社區對人才的吸納能力。
2、優化各類服務和加強各項制度建設。一是建設統一規范的就業信息服務網絡。開展人才網、政府網、畢業生就業網、信息和勞動力市場網的連網貫通工作,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全市人事部門、人才中介機構、職業介紹中介機構和大中專院校加強對此項工作的探索力度,積極為畢業生提供完善的擇業、就業、創業指導和信息服務,提高需求對接的針對性,為高校畢業生進基層就業提高有效服務平臺。二是建立和完善職業見習制度。政府就業主管部門和勞動社會保障部門,加強聯合,進一步加強我市企事業單位建立見習實習基地或提供見習崗位,開展見習和就業培訓,對畢業后6個月以上仍未就業和進行失業登記的高校畢業生進行培訓,提升職業技能,提高就業能力。在見習期內,見習單位要給予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基本補助。三是建立面向基層需要的定向招生制度。根據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實際需要,與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各高校制定面向農村生生源的定向招生計劃,培養適應農村需要的教育、醫療、農業推廣、村鎮管理、文化宣傳、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動物防疫等方面的使用人才和適應社區工作需要的各類人才,嚴格招生條件,嚴格招生管理,嚴格執行定向招生協議,保證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確保這部分學生完成學業后到協議單位服務。
3、確實維護和保障高校畢業生的合法權益。到社區和農村工作的高校畢業生,所在地政府部門和就業單位要予以高度重視,要關心他們的工作生活情況,見習期滿后,要幫助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事項。加大執法力度,規范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雙項選擇”行為,各類企業要依法與高校畢業生簽定勞動合同,兌現勞動報酬,同時提高他們的福利和社會待遇。全社會聯動,確實維護起高校畢業生的合法權益。
4、其他措施。在探索和建立畢業生進基層就業的載體,拓寬就業渠道,增強農村和社區對人才的吸納量和吸引力,改善農村和社區的就業環境,加強宣傳力度,發揮社會輿論導向作用,調整畢業就業心理和價值認識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實踐和探索,建立起我市畢業生進基層就業的長效機制,引導更多的畢業生面向農村和社區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