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流動黨員的精神港灣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滄桑巨變新的挑戰 從往日機器轟鳴的上步工業區,到今天萬商云集的商業街,華強北數年間的滄桑巨變,令世人無不嘆絕。今天這里形成了以電子通訊產品為龍頭,以百貨、服裝為兩翼,集批發、零售為一體的綜合性商業街區,因此,有人說“華強北商業街是一個涵蓋商品流通全領域、全過程的微縮景觀,是一幅21世紀版的《清明上河圖》。”
華強北商業街擁有流動黨員數百名,大多在非公有企業中工作,所屬企業黨組織不健全,街道社區黨組織又沒有覆蓋,致使他們長期無法參加黨的組織生活。這些流動黨員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年紀輕,大多數是從學校畢業后到深圳發展的年輕人,35歲以下的占總數的60%;二是素質高,大專以上學歷的占90%多,還有碩士、博士生等;三是流動性大,工作單位分散。有的黨員在華強北工作短的僅幾個月,有的支部8名黨員分屬7家公司,給組織活動增加了難度;四是管理層黨員多,決策層黨員少,多數為打工階層。
如何在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商業區中發揮黨的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華強北商業街黨委經過調查研究發現,華強北的流動黨員主要是從業群體而不是從政群體;在從業群體中,又主要是企業的管理者而非決策者。因此“在商言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他們自然表現出來的一種政治態度。此外,處于從業群體中的流動黨員,由于職業性質所形成的思維習慣,他們的政治訴求較為注重追求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公共權力的最大化。因此,他們在參與政治活動時比較關注投入成本和實際效益的量化分析,那種不計成本的形式主義的政治行為將不會受到歡迎。只有考慮到這些特點,有針對性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才能使基層黨組織在這里生根、開花、結果。
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里,華強北商業街黨委吸收了來自商業街50多個單位的146名黨員,按照以企業為主,兼顧行業和自愿的原則,從方便組織生活出發成立了14個黨支部,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支部、黨員組織生活從此拉開了序幕。
歷練與體會
商海洶涌何為依歸
歷練與體會商海洶涌何為依歸
黨支部的成立不僅使流動黨員有了歸宿感,也擴大了黨組織的影響,增強了黨的凝聚力。當地家電零售業排行老大的順電連鎖股份公司的副總經理把掛在內地9年的組織關系轉到了華強北;銅鑼灣商場的副總經理在黨的十六大召開的當天鄭重地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鐘表市場黨支部剛成立,就有9名個體戶寫了入黨申請書;賽格科技園的一名民營企業工程師,從報紙上看到商業街黨委成立的消息后,立即拿著已經揣了幾年的組織關系找了過來,訴說著他多年來尋找黨組織的經歷,并要求把他和已經退休的母親的組織關系一起轉到華強北黨委。
一個大學畢業10年、來到深圳工作8年的投資公司總裁助理在黨的十六大召開的日子里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今年“七一”,他終于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告訴記者:我的祖輩、父輩都是共產黨員。我來到深圳、進入商海后,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有一個方向、有一種政治信念,這樣才能走得遠、走得久。入黨首先對自己是一種監督和約束。
孫永紅是深圳鐘表配套市場副總經理、黨支部書記、深圳市民營企業中的唯一優秀黨務工作者,她說,我們支部一成立,當時就有十幾位青年提出入黨申請,我既覺得有些意外,也感到很欣慰。我們的老總雖然是黨外人士,但對我們的工作很理解和支持。我們支部今年發展了三位新黨員,現共有14名黨員,都是公司里的中堅力量。我們一般在周六組織活動,兩三個月一次,搞過植樹節,到廠礦、居民住宅區和駐港部隊進行免費鐘表維修已經堅持了10年。
畢業于中山大學經濟系的張亮大三時就已入黨,現在一家民營的資產評估公司工作。他所在的流動黨支部成立于2002年,20多位年輕人都在一幢寫字樓工作,原來彼此不相識,現在大家坐在一起很有共性,在學校時都是優秀學生,現在從事不同的工作,都是各公司的業務骨干,討論問題時就會有不同的角度,碰撞出思想火花,可以互相學習。周圍的不少年輕人對他們是“有組織的人”表示羨慕。
2003年畢業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沈亮覺得參加支部活動有一種歸宿感,好像家的感覺,也可以說是一種精神的港灣。“在這里擴大了社交圈,擴大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支部的活動對己有益,對組織有益,便會越來越活躍,越來越有生氣,更會對黨外的年輕人產生吸引力。”“讓別人得到幫助,讓自己得到滿足”。
探索與思考
以人為本與時俱進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商業街這樣的特殊環境中,如何做好基層黨建工作?黨委書記何國平認為: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單位制形成的熟人社會的格局,人員流動的加速所造成的人和人之間的陌生感、缺乏信任感,使他們急需尋找一個可供信任的、熟人化的組織網絡。另一方面,在社會紛繁復雜的環境中,黨組織是最可信任的。市場經濟環境中黨員及社會各階層對黨組織的需求不是減弱了而是增強了;既是迫切的,又是多樣化的;既有政治上的認同、經濟上往來的需要,又有社會關系的交往和感情依托的需求。因此,要對新時期黨的基層組織功能的多樣化有客觀的認識,在黨委的工作中,盡可能滿足這些需求,以人為本,與時俱進,不斷增進黨組織的凝聚力。
華強北商業街黨委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開展工作。在活動方式上,根據黨員比較分散的特點,經常組織一些集中性的活動增進彼此的了解、熟悉、信任和感情,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使黨員能切實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在活動時間上,充分考慮黨員的從業特點,把組織生活安排在業余時間進行;在工作內容上,不僅注重加強對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狀況,甚至包括企業發展情況,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華強北黨建工作的“四個統一”:黨組織活動的正當性和程序的合法性的統一;黨組織的先進性和代表性的統一;滿足黨員的政治訴求與經濟訴求的統一;實現黨員“經濟人、社會人、政治人”三種現代人格與身份的統一,把這“四個統一”作為黨委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何國平充滿信心地告訴記者:我們要通過商業街黨委的工作,不斷擴大黨組織的覆蓋面,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促進商業街的繁榮和發展,迎接華強北更加輝煌的明天。
華強北商業街的由來(小資料)
華強北商業街地處深圳市福田區,這里20年前還只是一片高低不平的水田、池塘和泥濘的小路。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這里是以生產電子、通信電器產品為主的上步工業區,鼎盛時期大小企業曾不下數萬家。這些專業領域相對集中的大小工廠在生產過程中,對電子元器件的需求十分旺盛,于是,當時的老牌國有企業賽格、華強等公司緊緊抓住這一契機,于1988年成立了“賽格電子配套市場”,稍后又誕生了“華強電子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家最初只是為工業區內的企業提供電子元器件購銷服務的專業電子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影響力迅速提升,市場的輻射力也從工業區內延伸到珠江三角洲,繼而擴大到全國乃至東南亞地區。
目前的華強北商業街南北長930米,東西寬15600米,商業區總面積1.45平方公里,日客流量30萬至50萬人次,沿街商鋪717家,其中經營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特大型商場21家,個體納稅戶1萬多戶,年銷售額突破230億元,從業人員13萬。
2000年7月5日,成立了由區政府20個成員單位組成的華強北商業街管理委員會,下設辦公室于2001年3月正式開始運作,2002年12月7日,成立了華強北商業街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