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有關區縣糧食安全的調查與思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保證糧食平安更是面臨嚴峻挑戰。為了貫徹國家提倡的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糧食平安問題始終是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特別是對于像這個糧食難以自給、局部鄉鎮吃糧靠進口的山區縣來說。充分挖掘山區的糧食生產潛力,確保山區實現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現以為例,將山區縣糧食生產的現狀、問題和建議綜述如下:
一、農業現狀
1糧食生產現狀。地貌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個人多耕地少、糧食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的貧困山區縣。從1998年至年十年間。增長7.9%耕地減少0.5萬畝,減幅2.3%糧食總播面積減少10.7萬畝,減幅21.1%糧食總產量減少3.4萬噸,減幅23.6%人均肉類產品、禽蛋、水產品占有量比全國人均占有量低19.7公斤、14.91公斤和26.25公斤。人口自然增長,耕地逐年減少,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但糧食收獲面積逐年減少,單位面積產量降低,復種指數不高,這卻是人為因素所致,應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關注。
2農田水利設施現狀。一是塘、庫、堰嚴重老化。現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集體時設計修建的大多年久失修。縣目前有近70%左右的農田靠自然雨水灌溉,僅30%左右的農田依靠水利設施。多年來,縣新建水利項目幾乎沒有,造成農業發展后勁缺乏。二是溝渠不配套,排灌不分家。不能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濾。縣糧食主產區的十八條畈,只有三條畈依托民辦公助工程和節水灌溉示范工程,修建了排灌系統,其余15條畈,由于排灌不能分家,大部分屬于冷浸田或中低產田,土地產出率低。據統計,縣急需改造的低產田和冷浸爛泥田高達5萬畝以上,并有逐年擴大的趨勢。三是渠、堤、泵站等“五小”設施毀壞嚴重。據有關部門統計,縣中小泵站800多處,其中能發揮灌溉作用的不到30%電力設施被盜或毀壞嚴重。
3土地資源現狀。一個以丘陵為主體的低山丘陵地區。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其中水田137637畝,可耕地資源409662畝。全縣人均耕地0.48畝,只占全省人均耕地面積的40.70%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34.80%一個典型人多地少的山區縣。
4農業機械化現狀。山區縣屬山區。山垅耕地多,平坦的耕地少,冷浸爛泥田多,這樣的地形條件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截止目前,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0.57萬千瓦,各類農業機械9421臺/套,全縣畝平擁有機械動力0.35千瓦,機耕機整比例為36%機械播秧水平為0.50%機械植保比例為10%機械收割比例為42%農機耕作水平在全省偏低。
二、問題與原因
1耕地逐年減少。耕地是糧食增產的基礎。地動山搖。據年報統計,縣1998年到年,10年間耕地面積減少0.5萬畝,減幅為2.3%且耕地減少的幅度逐年加大,形勢越來越嚴峻。
2糧食收獲面積減少。2005年至年縣三年間的糧食播面為:2005年全縣糧食總播面為39.95萬畝;2006年縮減到39.14萬畝。
3農業基礎設施單薄。一是山區縣水利設施覆蓋面廣。建設與管理存在盲點。二是垅田面積較大,交通不方便,無機耕路,農事操作不能使用機械化,收獲糧食只能靠肩挑背馱,增加了生產本錢。三是山區縣基礎設施不配套。
4耕地基礎地力差。按湖北省中低產田劃分標準,縣共有中低產田達20.09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93%山區縣大多水田面積垅岔較多,光照缺乏,冷浸嚴重。旱地坡度陡
肥力低,土層薄。分布廣。
5科技應用水平低。一是糧食復種指數逐年下降。年縣糧食作物總播面積為38.96萬畝。比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分別低59公斤和56公斤;玉米單產每畝346公斤,比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分別低48公斤和62公斤。三是農業種植技術推廣速度緩慢。年縣玉米地膜覆蓋率僅為58%水稻輕型簡化栽培技術(即水稻軟盤拋栽和水稻直播技術)終年推廣僅占縣水田面積的8%左右。
6種糧比較效益偏低。一是生產資料的逐年漲價。自2003年連續6年來。而糧食漲價的幅度與農資漲幅不協調,從而影響了種糧的效益。二是勞務機耕價格大幅上漲。2003年農村雇工栽田割谷每工為30元,而2008年上漲到60元,翻了一倍。
7涉農服務中心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農村稅費改革后。原站所人員置換身份,工作沒有穩定性,加之工作經費和勞動報酬不是與工作進度同步,嚴重影響服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8人口增長導致糧食供求矛盾進一步加劇。年。糧食消費總量2.58億斤(剔除10萬外出人員減少的消費量)自給率為84.9%當年缺口糧食3895.8萬斤。如果不嚴格維護耕地,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預計到2010年,全縣糧食缺口將在5000萬斤以上。
9現行農村糧食補貼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發放糧食補貼時。部門工作人員監管不到位,導致虛報糧食種植面積,讓一部分拋荒的農民領取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助長了農民拋荒之勢。
三、對策和建議
(一)強化糧食平安責任
提高認識,一是切實提高糧食平安認識。保證糧食平安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各級領導和各個部門要統一思想。要切實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糧食平安實行行政“一把手”負責制,將保護耕地、穩定糧食收獲面積、科技推廣、土地開發整理任務,納入鄉鎮和涉農部門的績效考核體系。二是加快制定糧食平安相關政策。建議出臺《關于加強糧食平安若干意見》和《糧食平安中長期發展規劃》著重從強化責任、資源維護、科技支撐、政策投入等方面提出保證措施。
(二)嚴格維護耕地資源
根據實際,糧食生產要切實保證耕地、基本農田的數量和質量。一是加快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結合土地二次調查情況。加快制訂外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政府每年要與各地簽訂耕地維護目標責任狀,嚴格執行耕地維護政策,實行地方“紅線”維護制度,把基本農田維護區落實到村組、地塊、農戶,確保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二是大力剎住農民私占耕地建房風。首先狠抓清理。全面清查自2003年以來農民私自占用耕地建房行為。其次加快村莊規劃。依照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對農村各個自然灣進行全面總體規劃,盡量利用閑置宅基地資源,鼓勵農民改建老房和利用閑置宅基地。同時有關部門要研究出臺《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規定》鼓勵農民宅基地置換、流轉。三是從嚴執法。對私自占用耕地建房戶,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政府要把農民私自占用耕地建房作為考核鄉鎮耕地維護工作核心指標,明確鄉鎮政府的守土責任。
(三)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
積極向上爭取農業綜合開發、退耕還林、農戶基本口糧建設、土地開發整理等涉農項目資金。切實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積極探索小型水利設施投入管理機制,一是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入。涉農部門要創新工作思路。政府采取以獎代補等形式,充分調動農民自建自管小型水利設施的積極性。二是加大
突出農業公共服務的同時,農業科技支撐力度。要進一步完善涉農服務中心“以錢養事”機制。鼓勵科技人員到農村一線搞技術承包,推行有償服務和示范推廣。要加大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切實提高科技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以培植種糧大戶為重點,認真落實農村新型農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通過種糧大戶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提高科技興糧水平。三是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建議農機具購置補貼直補農機手,進一步提高農機手推廣農機的積極性。各級政府要將壟田機耕路納入鄉村路網建設范圍,逐年推進,為農業機械化發明有利條件。四是確保糧食種植計劃。大力推廣“油稻稻”麥玉苕”玉稻蕎”等連作和林果園糧套種間種,努力提高糧食作物復種指數。
(四)依法進行耕地流轉
農業結構調整的形勢所趨,加快耕地流轉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需要。招商引資的需要。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多渠道、多層次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要加快建立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要制定土地流轉實施方法,各村組要鼓勵農戶將成片的耕地依法流轉承包給種植大戶,切實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規模。
(五)積極發展非糧食物資源
大力發展肉牛、山羊等節糧型畜禽。利用庫區水域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上級政府要平衡產糧區和庫區扶持政策,要充分利用山區縣豐富的草場資源。對庫區的主導產業發展給予補貼扶持。要充分發揮荒山荒地資源和實施低丘崗地、低產林地改造項目優勢,積極培育和引進優良品種,認真落實國家對發展油茶產業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木本植物茶油產業。
(六)建議出臺山區縣糧食平安工程扶助政策
可耕地資源豐富,貧困山區、庫區耕地、水域資源潛力大。如果有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通過5至7年的努力,完全可以實現自給有余的糧食平安目標。為此,必需建立和完善促進山區糧食生產的特殊補貼政策、山區糧食貯藏政策、小型農水調入項目傾斜政策、科技援助政策、土地開發整理和低丘崗地改造項目傾斜政策、糧油產業化項目扶助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