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黨建帶團建加強兩新組織青年思想政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建帶團建,加強社區團建,這是新時期新形勢下的一個新課題。,當前,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集聚著一大批擁有高學歷、處在高層次管理崗位和從事高新技術產業的青年群體,他們正在城市經濟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影響。加緊、加強兩新組織的團建工作,不僅是當前鞏固青年工作組織基礎的緊迫要求,也是擺在各級黨組織面前研究如何多途徑加強兩新組織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課題。
廣場社區兩新組織共有440家,員工總數4432人,35周歲以下青年人數是1279人,團員數217人,已建團組織數7家,已建團團員人數為65人。近兩年,廣場街道黨工委堅持“政策上扶持、思路上引導、工作上放手、服務上加強”的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思路,積極領導、指導團工委開展兩新組織團建工作,取得了點滴體會。
一、黨建帶團建重點把握的四個環節
1、重視組織框架搭建及干部配備。街道黨工委非常重視新經濟組織團建工作。街道“兩新”組織綜合團工委成立之初,即明確團工委書記由街道團工委副書記兼任,并吸納為廣場社區新經濟組織協調小組成員。在社區綜合黨委的指導下,以消除空白點為目標,建立了2個團總支、6個獨立團支部、3個聯合團支部、2個青年聯誼會等青年工作組織,努力做到: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團的工作,哪里有團員,哪里就有團的組織、團的活力和團的影響力。
2、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多途徑探索。在黨建帶團建過程中,我們牢牢把握住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要求團工委不但要通過活動去凝聚青年,更要通過教育去爭取青年,要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兩新組織團建工作的各領域及全過程。為此,我們于去年結合“雙思教育”,開展了新經濟組織青年企業家座談會、開展“你我相約在廣場,共度佳節好時光”及“世紀的召喚,我們的目標”青年聯誼會等活動。
3、重視加強制度建設。例會制度:要求團組織每月一次向社區綜合黨委匯報兩新組織團建工作、每月組織社區綜合團工委委員商量本月工作重點。激勵制度:評選熱心于社區工作、有一定的工作能力的青年為廣場“雙十佳”及區新長征突擊手、區希望青年等。入黨推優制度:推薦優秀青年參加街道黨章學習小組,請市委黨校校長為社區入黨積極分子進行黨史教育,進一步加強青年的黨性教育。走訪制度:定期走訪新經濟組織重點單位,與其人事部經理進行工作交流。
4、重視工作經費落實。街道黨工委每年在街道團工委的活動經費中,要求專門列支兩新組織團建工作經費,并對于各類較有影響的大型活動,實行專項撥款制度,全力支持團工作開展。
二、以點帶面,注重示范效應
工作中,我們積極挖掘典型,培植先進,在各方面工作基礎較好的來天華酒樓、中區廣場進行試點,通過調查分析、優化載體,重點推進,寓教于樂的方法,具體通過“三愛”工程予以體現,并通過實踐后在街道其他兩新組織中予以推廣。
1、愛心系國事,培植奉獻意識
我們社區內的一些重點新經濟組織的老板認為,企業的發展除了自身的建設外,更重要的在于培養員工的愛心意識。企業發展的關鍵就是在于社會方方面面的關心和支持。我們要求許多團組織開展“致富不忘回報社會”的活動。如98年,全國爆發了特大洪水,災區老百姓的安危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更牽動著許多社區新經濟組織青年的心。如來天華酒樓團支部率先在全體酒樓員工中發起號召,向災區人民捐款捐物,累計達20余萬元,酒樓團支部還出面與老板商量,讓受災地區的員工回家,共同參加抗洪救災活動。中區廣場房地產公司也捐款至街道,要求捐給災區人民。又如去年區婦聯開展“情系西部,共享母愛”修建集水窖捐款活動中,來天華酒樓團支部、中區廣場又組織青年捐款千余元給“西部”。又如區總工會每年都開展“一日捐”活動,給地區的特困家庭,來天華、大富豪、順風酒樓又捐款一千元給社區,以表愛心。
2、愛心系家事,培植認同意識
在工作中,我們一直堅持“要使每一位員工把企業、社區視作為大家庭”這一理念,因而,我們要求團支部一定要注重關心青年職工的學習生活,深入細致地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具體體現以下三方面的機制。
教育機制
來天華酒樓團支部在工作中注重青年理論學習,他們認識到用鄧小平理論構筑外來務工青年的精神支柱已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中,因而利用每月的組織生活開展鄧小平理論學習。團支部還結合實際開展了“婚戀觀”教育,教育青年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并開展征文活動,他們選送的文章還獲得了區婚戀觀征文三等獎。通過學習,他們逐步改變了“一切向錢看”的思想,其中有一名員工叫葉逢美,在一次服務中,有名臺灣老板要求她做他的小老婆,被小葉當場斷然嚴辭拒絕,現在小葉與其同鄉已成家立業。酒樓團支部還經常利用下午休息時段開展技能培訓、比武,如法律講座、餐飲技術培訓、英語口語講座等,并多次與外單位合作組織了“外來青年技能比武”,通過比武進一步提高了員工的服務技能。不僅來天華如此,中區廣場的奧地利、通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團支部也很注重理論學習,他們多次通過組織青年參觀上海博物館、上海美術館等高雅活動,提高青年的自身素養。
關愛機制
來天華酒樓團支部一直很關心企業員工的家庭生活,去年,店里有一名員工叫侯正枝,她家境困難,一位身體久病的老父親,還有一位正讀書的弟弟,全部開支都得由她支付,她工作期間省吃儉用,偏偏天有不測風云,她得了肺結核。團支部得知此事后,迅速找到她,為其分擔,并組織全體員工為其募捐,還在酒樓內部設立了“愛心箱”,籌集捐款5000元,酒樓老板也捐款15000元支付小侯的醫療費,在團支部的努力下,來天華酒樓還同意負責小侯的弟弟讀到大學的學費。小侯得知后,她激動地說到:“感謝團支部,感謝大家。”
活動機制,
“以活動吸引青年、以活動凝聚青年、以活動團結青年、以活動發展青年”一直是社區綜合團工委的工作方式,更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載體。如來天華酒樓團支部在每天下午2:00—4:00這時間段,創設了“青年活動段”管理法。即在二樓推出了“青年讀書角”,方便青年閱覽、學習;又在三樓開出了“棋牌室”供大家娛樂。酒樓團支部還通過各種活動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組建了足球隊、乒乓球隊,并在去年團區委舉辦的足球比賽中榮獲亞軍的好成績。又如,中區廣場團總支,結合自身特點,于每月休假日組織團員青年開展各類的娛樂活動,加深青年之間的了解,如“拖拉機”大賽等。
3、愛心系社區事,培植參與意識
在工作,大家普遍認為,社區是團支部開展工作的舞臺,社區居民更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源泉,因而新經濟組織團支部經常將工作融入社區這一廣闊的空間。如來天華酒樓團支部深入開展“共青團號”創建活動、其它新經濟組織團支部通過組織青年志愿者進小區為居民進行烹飪培訓、花壇清理、環境整治工作、化妝品咨詢活動、進南京路為民服務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弘揚新風正氣,引導務工青年樹立在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開風氣之先的意識。酒樓老板一直認為,酒樓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社區居民的關心,每一位居民都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因而很注重關心社區居民,如來天華酒樓團支部利用春節、中秋、端午節,關心社區特困群體,依托“外來妹”之家,開展“朝陽夕陽、共聚一堂”、“一助一”愛心放送活動、請孤老吃年夜飯、愛心募捐等活動,關注這一群體。
三、工作的明顯成效
1、思想觀念上的日趨轉變:我們在初期開展工作中,感覺到有的團員怕字當頭,怕參加社區活動,怕加入社區團組織,但通過近一年的團工作,社區綜合團工委逐漸被青年們、單位領導所認可,現在擔任中區團總支委員已經發展到了中區物業公司的人事部負責人。
2、支持力度上的不斷加大:我們在成立黃河路聯合團總支時,酒店老板一開始很有想法,對工作不是很支持,通過一年的工作,現在開展工作,老板會自己配合社區開展好工作。
3、參與熱情上的不斷提高:
(1)如今參加活動的人數由原來的寥寥無幾的個位數擴大到如今的近十位、百位人數。
(2)由原來的外來青年為主逐步擴大到現在以白領青年為主甚至到管理階層的結構層次。如物業公司的人事部主管、佳娜寶化妝品公司的人事部負責人、奧地利航空公司的財務主管等。
(3)由原來的單純以娛樂活動為主深化到他們自愿為社區提供服務的雙向服務聯動,由原來的被動型逐步轉變到主動型。
四、堅持基礎調研,以創新的工作思路開展全年的工作。
今年,黨工委將進一步貫徹區工青婦群眾工作會議精神,要求團工委以改革的思路、創新的精神和務實的態度,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發展,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力爭在工作機制、格局、成果上有新的突破。
1、要在制度上求堅持。我們將進一步制訂和完善新經濟組織的工作制度,要求社區綜合團工委必須與社區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相結合,同步介入,通過建立“1+1”工作機制,即聘請社區黨建聯絡員為“兩新”組織重點單位的團建工作指導員,聘請社區紅旗、特色團組織負責人為“兩新”組織重點單位的團建工作聯絡員,探索青年工作聯絡員、指導員、行業(區域)聯合團組織等多種組織設置,爭取并逐步與之密切聯系。
2、要在網絡上求發展。通過調整管理機制,力爭形成縱向深化到底、橫向拓展到邊的管理網絡,針對新經濟組織的經常產生和消失動態狀況,及時把新出現的組織納入團的工作管理序列,進一步擴大面上的新經濟組織團建工作。
3、要在形式上求創新。依托廣場社區團工作的優勢,用上、用足、用好區域內團工作資源,確保大開放的工作格局。向新經濟社會團組織(青年)開放區域內團工作資源,尋找合適載體,服務好新經濟社會團員青年,并同步激發他們對地區青工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逐步激發他們投身社區建設的熱情。
4、要在載體上求突破。重點抓好教育、創建、參與、服務四大載體的實質性運轉,進一步提高社區團組織的親和力。
針對新經濟組織青年的優勢及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宣傳咨詢活動。以五.四青年節、建黨80周年、apec會議三個活動為契機,開展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活躍社區“兩新”組織團的氛圍,把黨的工作滲透到教育管理、服務管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