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災害防治方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我縣屬中低山丘陵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質災害點多、分布面廣、突發性強、危害性大。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工程活動強度不斷加劇,地質災害已成為我縣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為認真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394號令),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避免災害損失,根據上級有關要求與規定,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2009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下稱《防治方案》)如下。
一、我縣主要地質災害點的分布
(一)20*年全縣地質災害概況
通過對我縣地質災害點的調查核實,我縣共有137個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地質災害類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為主,其它類型地質災害較少。
20*年,我縣受多次臺風及熱帶風暴的影響,引發了山體滑坡、崩塌、混石流等地質災害。據統計,全縣共發生地質災害16起,其中滑坡12起,崩塌4起。全縣開展地災巡查監測2415人次,組織群眾轉移450人次,未引起人員傷亡。
(二)2009年地質災害態勢預測
為有效防治地質災害,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與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394號令)、《江西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省政府第134號令)、國土資源部《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2001-2015)、《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一五”規劃》、《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實施江西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9-2020年)的通知》(贛府廳發〔2009〕86號)和《吉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吉安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0-2020)的通知》(吉府辦字〔2010〕66號)要求,為切實做好我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編制規劃的指導思想、目的和主要依據
(一)編制規劃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布局,健全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應急救災能力和防治水平,最大限度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促進縣域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編制規劃的目的
落實全國、全省和全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目標任務,細化省、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中對我縣地質災害防治的內容和要求,并對未涉及到的部分制定相應的規劃目標任務。同時,以依法批準的規劃為依據,對我縣行政內的地質災害防治進行監督管理,實現全縣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規范化、綜合治理科學化,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對經濟社會安全保障能力。
一、20*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氣象部門預測:今年全年降雨量與常年同期相比正常,略偏多;梅汛期(5-7月上旬)降雨量與常年同期相比偏多,其中5月下旬、6月中下旬降雨較集中,部分地區有洪澇災害出現;梅汛期結束后有階段性高溫干旱出現;臺汛期(8-9月)影響我省的熱帶氣旋頻率偏高,強度增強,受臺風影響,降雨量及降雨強度將大于去年。
預測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主要集中在4-9月。4月春雨期及5-7月梅汛期,由于降雨連續,土層含水處于飽和狀態,當日降雨量達到50毫米或連續3天以上降雨時,易誘發山區風化殘坡積土體、公路邊坡滑坡以及礦山宕面、廢棄礦山崩塌、塌陷地質災害。8-9月臺汛期,降雨強度大,由暴雨引發滑坡、山區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的概率較大。
二、我區地質災害現狀
我區是*省地質災害易發縣(市、區)之一。根據《*市*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全區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約1196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68%。截止2007年底,我區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73處,按類型分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等四類,其中滑坡38處,崩塌12處,泥石流20處,塌陷3處,按規模分小型、中型兩類,其中小型71處,中型2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集中于南北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分布情況為:*鎮9處、嶺洋鄉2處、黃壇口鄉4處、廿里鎮1處、后溪鎮1處、*鎮5處、全旺鎮1處、*鄉15處、*鄉14處、周家鄉2處、*鎮12處、杜澤鎮3處、灰坪鄉2處、峽川鎮2處。
全區73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對附近2200余人和2300余萬元資產構成潛在威脅。
為了指導全縣2009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減少或避免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第394號令)第十八條和《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第十三條的規定,以及《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35號)和廣東省2009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精神,結合我縣近年來突發性地質災害災情和《廣東省*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反映的地質災害現狀,編制本防治方案。
一、全縣地質災害發育的基本特征
我縣地處蓮花山脈東南側,總體地勢東面兩側高中間低。縣境內山勢陡峻,巖石嶙峋,溝谷發育。燕山三期花崗巖,在縣境內廣泛出露,地貌上表現為低山丘陵,地形起伏相對較大,地表殘坡積層及花崗巖石風化層厚度較大,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在全縣出現的96處地質災害點,有86處分布在花崗巖分布區。
二、地質災害趨勢分析及防治重點
(一)我縣地質災害發生的特點,時間與基本規律
1、規模小、災點多、危害性大。我縣在暴雨山洪季節發生的地質災害均屬:①小型山體滑坡,②風化表土塌方,③山洪沖刷陷三種類型。這三類地質災害在我縣多年均有記載,它在我縣發生是年年不斷、點多面廣、險情不斷,災情很多,居民住房、流水渠道、鄉村道路修建在傍山險地,受地理條件所限也屬歷史原因,一下子解決不了,大的活動斷裂和大型滑坡體本縣雖不存在,但小規模的山崩土塌現象是難以杜絕,可謂防不勝防,必須做認真細致的防范工作。
為切實做好我市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省政府令第104號)和《*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等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編制本方案。
一、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及趨勢分析
截止到年底,全市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394處。按規模分:大型10處,中型43處,小型341處;按地域分:新昌縣103處,諸暨市102處,嵊州市95處,上虞市76處,*縣15處,越城區3處。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5219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63%。
年,我市受強臺風、強雨雪等極端性災害天氣影響,地質災害明顯多發,全市共發生突發地質災害22起(不包括未造成人員傷亡的小型公路邊坡塌方),比年增加175%,其中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16處。由于預防措施到位、應急處置妥當,未造成人員傷亡。全市因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60萬元,比年減少了15%。
汛期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防范期,今年要特別注意極端性災害天氣在局部造成的強降雨,做好預警預報工作。地質災害易發區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區域,特別是要把各類農村道路邊坡、易發區內的各類農家樂等公共場所及農村居民點作為地質災害防范的重點。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