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站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總論
項目名稱:**市**區20**年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
項目實施單位:**市**區發展和改革局
項目負責人:**X
項目性質:新建、改擴建
項目建設地點:**區15個鄉鎮
項目建設期限:20**年
建設內容及規模:在X區**等15個鄉鎮,新建(改擴建)鄉鎮綜合文化站15個,每個鄉鎮文化站建筑面積300平方米,共計4500平方米。
資金籌措:項目總投資36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40萬元,地方配套120萬元。
效益分析: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改善我區鄉鎮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方面的陣地作用,切實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項目建設的背景
(一)**區基本情況
1、自然概況
**市**區地處甘肅東部、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的隴東黃土高原腹部,位于東經106°25′-107°27′,北緯35°12′-35°45′之間。東臨涇川、鎮原,南依華亭、崇信,西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固原接壤,北與彭陽和甘肅鎮原毗鄰。2002年8月撤銷原平涼市(縣級),設立**區。全區轄17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1個工業園區、3個街道辦事處、252個行政村。全區東西長75km,南北最寬處43km,總面積1936km2,有漢、回、蒙、滿等18個民族,其中漢族約占73%,回族約占26.5%,其他少數民族約占0.5%。2006年底總人口49.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47萬人,農村勞動力18.61萬人,貧困人口6萬人。
2、社會經濟狀況
據統計資料,2006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86億元,比上年增長12.83%;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5.9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7.9億元,農業總產值8.**億元;全區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2.9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8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7.91萬噸;2006年底全區肉牛飼養量達到26.03萬頭。
3、交通道路狀況
**市**區為陜甘寧三省區交通樞紐,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素有“旱碼頭”之稱。亞歐大陸橋復線寶(雞)中(衛)鐵路縱貫全境,312國道橫穿東西,平定高速公路全線開工,寶中鐵路最大貨運站位于區域中央,天平鐵路(天水—平涼)、西平鐵路(西安—平涼)正在建設之中。境內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西接蘭州,北上銀川,東連西安,南下寶雞,跨三省而連六縣。全區共有車輛72**輛,其中客車2770輛,貨車4438輛,貨運量641萬噸,年貨物周轉量53672噸,客運量896萬人(次),周轉量62747萬人。城鄉交通營運路線31條,公共汽車93輛,出租車1300多輛。
(二)擬建設鄉鎮基本情況
1、西陽回族鄉基本情況
西陽回族鄉地處平涼市**區西北部,轄13個行政村,60個合作社,總人口2534戶13164人,鄉域面積89平方公里。該鄉為省列貧困鄉鎮,鄉文化站設編制1名,現有兼職人員1名,目前鄉文化站無固定場所。
2、寨河回族鄉基本情況
寨河回族鄉地處平涼市**區北部塬區,全鄉轄12個行政村,75個居民小組,總人口3160戶14135人,其中,回族2370戶10607人。該鄉文化站設編制2名,現有兼職人員1名,目前鄉文化站無固定場所。
3、峽門回族鄉基本情況
峽門回族鄉位于平涼市**區東南部,距城區12公里,全鄉轄14個村,6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260戶14851口人,其中回族14056口人,是全區較大的民族鄉之一。該鄉文化站設編制2名,現有專職人員1名,目前鄉文化站無固定場所。
4、上楊回族鄉基本情況
上楊回族鄉地處平涼市**區南部山區,全鄉轄7個行政村,33個生產合作社,總人口1546戶6830人。其中:回族6340人,漢族500人。該鄉文化站設編制1名,現有兼職人員1名,目前鄉文化站無固定場所。
5、**鎮基本情況
**鎮地處平涼市**區西南部,全鎮轄14個行政村,88個合作社,總人口19815人,總面積180.6平方公里。該鎮文化站設編制2名,現有兼職人員1名,文化站建筑面積20平方米,無法正常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6、麻武鄉基本情況
麻武鄉地處平涼市**區南部山區,全鄉轄7個行政村、42個村民小組、62個自然村莊,有1**5戶47**人。該鄉文化站設編制1名,現有兼職人員1名,文化站建筑面積20平方米,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困難。
7、索羅鄉基本情況
索羅鄉位于平涼市**區北部干旱塬區,全鄉轄10個行政村50個合作社,總人口2956戶12868人。該鄉文化站設編制1名,現有兼職人員1名,目前鄉文化站無固定場所。
8、白廟回族鄉基本情況
白廟回族鄉平涼市**區北部干旱塬區,轄9個行政村,52個生產合作社,總人口2905戶13032人,其中回族人口6255人,占全鄉總人數的48%。該鄉文化站設編制2名,現有專職人員1名,目前鄉文化站無固定場所。
9、香蓮鄉基本情況
香蓮鄉位于平涼市**區北部,總面積77.56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5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33戶7222人。為省列貧困鄉之一,無文化站。
10、四十里鋪鎮基本情況
四十里鋪鎮位于平涼市**區東部,總面積127.4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89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40353人。其中,農業人口37203人,非農業人口3150人。該鄉文化站設編制2名,現有兼職人員2名,文化站建筑面積20平方米,無法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11、大寨回族鄉基本情況
大寨回族鄉地處平涼市**區南部山塬區,全鄉轄24個行政村,146個合作社,總人口4972戶22594人,其中回族3477戶,15742人。該鄉文化站設編制1名,現有專職人員1名,有文化站1處,建筑面積65平方米,已不能滿足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現需進行改擴建。
12、草峰鎮基本情況
草峰鎮位于平涼市**區北部塬區,總面積125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17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229戶325**人。該鄉文化站設編制2名,現有兼職人員2名,現有文化活動中心1處,面積48平方米,設有圖書室、展覽室。由于建設年代久,面積狹小,不能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現需改擴建。
13、白水鎮基本情況
白水鎮位于平涼市**區東部,面積107.47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99個生產合作社,總人口6732戶28345人。該鎮文化站設編制2名,現有兼職人員2名,現有文化活動中心1處,面積45平方米,設有圖書室,展覽室。但由于建設年代久,面積狹小,不能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現需改擴建。
14、安國鄉基本情況
安國鄉地處平涼市**區西部,總面積97平方公里。全鄉轄20個行政村,91個生產合作社,總人口16068人。該鄉文化站設編制1名,現有專職人員1名,現有鄉文化宣傳站1處,建筑面積100平方米,設有圖書室、閱覽室、活動室等,由于面積狹小,不能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現需改擴建。
15、花所鄉基本情況
花所鄉地處平涼市**區東部川區,全鄉轄9個行政村,7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076戶17885人。該鄉文化站設編制2名,現有兼職人員2名,現建有文化站1處,總建筑面積180平方米,設有圖書室、閱覽室、電教室、活動室等,能夠開展一些小范圍群眾文化活動,但與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現需改擴建。
(三)鄉鎮文化活動開展情況
一是組織機構與文化網絡日臻完善。目前,我區有鄉鎮文化站17個。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強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都成立了鄉鎮文化工作領導小組,鄉鎮、村都有文化工作專干,具體負責本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二是節慶文化活動活躍。春節社火表演成為農村群眾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每年春節期間,各鄉鎮都要舉辦群眾性社火表演活動,表演內容有秧歌、旱船、腰鼓、舞獅、舞龍、高蹺、紙馬、模特及武術表演。這些表演規模大,參與人員多,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點,深受廣大群眾歡迎。三是農村文藝創作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圍繞弘揚**文化這一主題,全面實施文化精品工程,著力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吳岳村演出的《中心戶長》獲文化部全國第十一屆群星藝術節銀獎。
在甘肅省首屆民族民間藝術節暨民間文化宣傳周活動中,白水鎮農民李正祥、趙懷禮等人的烙畫、微型畫等都獲得了好評。在甘肅省首屆新農村文藝調演中,我區白水鎮演出的小品《換鞋》榮獲三等獎。編輯出版了《**史話》、《平涼民間文化》,對挖掘和傳播本地民間特色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通過“十佳藏書家庭”、“十佳文化戶”、“十佳文化活動帶頭人”和**文藝獎的評選,涌現出了一批農村書畫藝術人才,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四是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成效顯著。圍繞開發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弘揚和保護**優秀地域文化,對全區民族民間文化進行了全面普查,每年都舉辦“**民族民間工藝精品展”。組織優秀民間藝術作品參加了平涼市第一屆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展、甘肅省第三屆文化產品博覽會、隴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極大地弘揚了**優秀民間文化。“春官歌”被列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剪紙等10余個項目被列為市級保護項目。五是農村文化產業初現端倪。積極利用各種節會充分展示**特色文化產品,制作了反映優秀地域文化產品的光盤、畫冊參加全省文博會,組織剪紙、泥塑、面塑等一批民間優秀工藝品走向市場。
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一是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和諧社會建設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中央提出了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發展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全面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使鄉鎮文化站成為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主要陣地。二是滿足農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隨著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但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文化工作開展上的不平衡,加之經費短缺,文化活動開展的檔次和數量與群眾的愿望差距甚大,特別是農閑季節,群眾文化活動相對匱乏。
在一些偏遠地方,農村文化滑坡現象嚴重,原來僅有的一點文化娛樂、體育活動場所被擠占,農民的文化生活無人問津,特別是部分回族鄉群眾一年甚至沒有組織一次象樣的文化活動。三是改善**區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需求。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農村各項事業日新月異,學校、醫院、道路、通訊、廣播電視等一大批基礎設施得到改建或新建,相比之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鄉鎮文化站沒有活動場所。開展文化活動所必需的如音響、電視機、書桌、報架、圖書、報刊等奇缺。鄉鎮文化站仍舊處于“一塊牌子、一間房子、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條漢子”的狀況,大部分文化站文化活動設施缺乏,活動開展不正常,這些問題嚴重地制約了農村文化事業發展。通過農村綜合文化站建設,可以改善農村文化工作現狀,用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占領農村文化陣地,促進農村文化健康快速發展。
2、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一是符合黨和國家的政策。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對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二是有利于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農村群眾文化繁榮與否,是檢驗小康社會建設成敗的一個重要標準。從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入手,結合農村、農民的實際,把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時代精神有機地結合起來,吸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使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的任務同改造環境、移風易俗,建設文明生活的實踐融為一體,成為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形式。三是促進農民致富的文化保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扶貧先治愚,沒有廣大農民群眾素質的提高,要脫貧致富奔小康只是一句空話。市場經濟中,文化建設的實質及主要功能,是改造人、培育人和塑造人。文化具有知識信息的儲存和傳遞的功能,它能啟發人們的心智,開發和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文化中的風俗習慣、道德風尚和行為方式等,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和社會心理,對提高人的整體素質至關重要。多年的農村文化工作實踐證明,農村文化工作做好了,特別是把文化活動與科普宣傳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農村經濟就不斷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就能逐步增強,農村的繁榮發展,農民的小康生活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四是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基礎。民間傳統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積累、傳承的,既包含豐富多彩的有形文化遺產,也包括色彩斑斕的無形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世代相傳的文化財富,是發展先進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資源。
四、項目建設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甘肅省《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意見》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精神,加大政府投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解決廣大農民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等問題,使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整體素質得到提高,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躍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群眾生活水平。
(二)建設原則
1、遵循“統一標準、填平補齊”原則。按照省上制訂統一的建設標準、補助標準及基本設備配置標準實施,各鄉鎮對照標準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指導性標準除外)。鄉鎮綜合文化站不得建設在鄉鎮政府辦公場所內。
2、遵循“四個盡量、三個優先”原則。盡量選擇群眾文化活躍、經濟基礎較好、前期工作成熟、建設條件具備的鄉鎮實施;優先考慮無站、有站無舍及建筑面積低于50平方米的鄉鎮。
3、遵循“先室內、后室外,先設施、后設備”原則。不論改擴建或新建項目,必須按照先集中投資,完成室內部分設施達標建設,富余資金再根據實際條件建設室外活動場地;必須集中投資優先保證站舍建設,再根據資金情況完成設備配置。
4、遵循“嚴控標準、嚴禁負債”原則。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按照“實用、夠用、經濟、安全”的原則合理確定建設方案,嚴禁負債建設。
5、遵循“專款專用、責任落實”原則。項目單位和主管部門,要確保專款專用,不得挪作它用。
6、遵循“一個銜接、一個結合、一個統一”原則。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要注意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相銜接,創建鄉鎮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終端站;加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相結合,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與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覆蓋鄉鎮相統一,推動鄉鎮文體工作取得新進展。
(三)建設目標
在20**年,全面解決全區15個鄉鎮無房文化站或面積不達標文化站建設問題(每個文化站達標標準為不低于300平方米)。通過努力,使我區絕大部分鄉鎮均建有內部功能齊全、設施比較先進、管理比較到位、運作比較順暢、建筑面積不低于300平方米的綜合性文化站,能較好地適應當地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五、建設內容與規模
在**區西陽、寨河、峽門、上楊、**、麻武、索羅、白廟、香蓮、四十里鋪、大寨、草峰、白水、安國、花所15個鄉鎮,新建(改擴建)鄉鎮綜合文化站15個,其中:新建10個,改擴建5個。每個鄉鎮文化站建筑面積300平方米,共計4500平方米,統籌考慮綜合展示室、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科普電教室、體育活動室、信息服務及辦公室等場所。內部功能設置達到下列要求:
1、綜合展示室:面積40平方米,用于當地三個文明建設和民間文化、特色文化建設成就展示等;
2、文化活動室:面積60平方米,配備相應的音響、燈光設備,用于群眾業余文藝團隊排練、小型演出、游藝活動等;
3、圖書閱覽室:面積60平方米,提供一定數量的書籍、報刊供群眾閱覽;
4、科普宣傳及電教室:面積60平方米,配備廣播電視系統,用于舉辦各類文化藝術培訓、科普培訓、成人教育等;
5、體育活動室:面積60平方米,配備一定的健身器材,用于群眾體育健身活動;
6、信息服務及辦公室:面積20平方米,配備計算機,用于辦公和為群眾提供文化信息服務。
(一)新建10個:
1、西陽鄉文化站:新建磚混結構平房300平方米,位于鄉政府西面。
2、寨河鄉文化站:新建磚混結構平房300平方米,位于鄉政府南面。
3、峽門鄉文化站:新建磚混結構平房300平方米,位于鄉政府北面。
4、上楊鄉文化站:新建磚混結構二層單面樓300平方米,位于鄉政府對面。
5、**鎮文化站:新建磚混結構二層單面樓300平方米,位于鎮政府東面。
6、麻武鄉文化站:新建磚混結構平房300平方米,位于鄉政府隔壁。
7、索羅鄉文化站:新建磚混結構平房300平方米,位于鄉政府北面。
8、白廟鄉文化站:新建磚混結構平房300平方米,位于鄉花園廣場。
9、香蓮鄉文化站:新建磚混結構二層單面樓300平方米,位于鄉政府對面。
10、四十里鎮文化站:新建磚混結構平房300平方米,位于鎮政府所在地振興路。
(二)改擴建5個:
1、大寨鄉文化站:位于鄉政府門口,對原鄉文化站進行改擴建,建成磚混結構二層單面樓300平方米。
2、草峰鎮文化站:位于鎮政府北面,對原鎮文化站進行改擴建,建成磚混結構平房300平方米。
3、白水鎮鄉文化站:位于鎮政府門口,對原鎮文化站進行改擴建,建成磚混結構二層單面樓300平方米。
4、安國鄉文化站:位于原安國中學門口,對原鄉文化站進行改擴建,建成磚混結構二層單面樓300平方米。
5、花所鄉文化站:位于鄉政府對面,對原鄉文化站進行改擴建,建成磚混結構二層單面樓300平方米。
六、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一)投資估算
每個鄉鎮文化站規劃建筑面積300平方米,按照800元/平方米測算,每個鄉鎮文化站項目投資24萬元,15個鄉鎮文化站總投資360萬元。
(二)資金籌措
工程總投資360萬元。其中,申請國家投資240萬元,區級配套120萬元。
七、項目建設期限
建設期限1年,即20**年。
八、效益分析
一是項目建成后,為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小康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發展和提升農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二是項目建成后,將惠及我區農村的28萬人民群眾,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三是項目建成后,對于豐富農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移風易俗、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有著重要作用。四是項目建成后,為農村文化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了設施保障,真正體現了文化為經濟建設、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提高全民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九、組織管理與保障措施
1、成立工作機構,強化組織領導。為了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區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區長任組長,區發改、文體部門負責人任副組長,財政、審計、建設、國土等部門和各鄉(鎮)人民政府鄉(鎮)長為成員的**區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領導小組,專門負責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項目的規劃、建設和協調等工作。各成員單位要明確任務,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建立協調、高效的工作機制和責任制度,全力抓好綜合文化站工程建設工作。
2、明確職責分工,加強協作配合。各成員單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加強協作,密切配合,把該工程作為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一件大事來抓,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區發改局主要負責項目的申報、上下銜接等前期工作。區文體局負責審核申報鄉鎮的建設方案,明確建設數量、具體建設對象,并負責對新建文化站的選址、功能設置、工程進度和質量進行指導和監督;財政部門要對建設資金進入國債專戶,設立相應的專戶,專人管理,確保資金專款專用,封閉運行。同時,加強對專項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和跟蹤審核力度,杜絕擠占挪用現象的發生。各鄉鎮政府要重視和支持綜合文化站工程的實施工作,將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負責規劃立項、選址、土地劃撥、方案制定、圖紙設計、資金籌措和相關規費減免等,并對工程進度和質量、文化站功能設置等進行把關。
3、健全規章制度,加強項目管理。文化部門要積極與各有關部門、單位協調,把鄉鎮文化站建設納入到城鄉規劃之中,通盤考慮,合理布局和配置,嚴格文化設施建設用地的規劃管理,切實把工作抓實、抓細、抓出成效。嚴格落實工程建設的各項法規和制度,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切實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確保建設項目規范運行。同時要加強對鄉鎮文化站建設項目的管理和監督,確保建設進度和工程質量,推進鄉鎮文化站建設項目順利實施。各鄉鎮要對本轄區內的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確定專人負責管護,工程建設結束后,要對工程質量、安全檢查驗收,并對項目建設、經費結算和檢查驗收情況進行認真總結。
4、積極開展培訓,加強隊伍建設。鄉鎮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盡快配齊、配全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解決人員編制、站長的配備、工作人員的聘用、經費以及工資待遇等問題。積極抓好鄉鎮基層文化工作隊伍的思想作風建設,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努力提高政治素質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區文體局要抓好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對全區鄉鎮文化站長普遍進行一次輪訓,切實提高全區鄉鎮文化站長和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強培養和建立以鄉土文化藝術人才為主體的農村文化骨干隊伍,發揮其組織、帶動和指導作用,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鄉鎮文化工作隊伍,努力提高鄉鎮文化站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5、充分發揮作用,積極開展活動。要始終堅持文化工作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始終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努力造就“四有”新人,努力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把滿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作為基層鄉鎮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要加強對鄉鎮文化工作的領導,確保基層文化陣地始終掌握在黨和政府手中,堅持開拓創新,面向農民群眾創造地開展鄉鎮文化工作,大力推進農村各類文化組織和文化活動站(室)的建設,使鄉鎮文化站真正成為宣傳我們黨的主張和各項政策,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科學知識的陣地和窗口。要利用傳統節日和農閑季節,組織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堅持生產和文化活動相結合,組織開展具有地方特色、農民喜聞樂見、易于參與的群眾文化活動,并形成制度,引導更多的農民群眾投身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中來,切實發揮文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