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興盛區域黨委事跡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區下轄20個鎮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有305個行政村??偯娣e1313平方公里,總人口90多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5萬人。近年來,區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和廣州市有關部署,以建設鎮黨委“六個好”和村級組織“五個好”為目標,推進“三級聯創”不斷創新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新思路。
由過去四年的工作隊駐村扶持轉變為工作隊和派出單位掛鉤跟蹤聯系鎮村。對掛鉤聯系點,實行“五跟蹤”,即思想上跟蹤提高,經濟上跟蹤扶持,工作上跟蹤幫助,實際問題跟蹤解決,制度建設上跟蹤落實。
由過去四年重點扶持困難村轉變為抓“兩頭”,帶中間。在繼續扶續困難村的同時,加大力度建設一批高標準文明示范鎮村,樹立一批兩個文明建設富有特色的鎮村,使番禺區的鎮村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在過去四年鼓勵農民敢富冒富的基礎上,大張旗鼓開展以扶持農村困難戶為主的弱勢群體活動,為群眾送溫暖,排憂解難建制度、定措施,層層落實、戶戶落實。
牢牢抓住重點,繼續強化鎮黨委的龍頭作用,通過輪崗、交流、培訓和創建好班子活動等,不斷加強鎮村班子和黨員干部隊伍建設,使其不斷適應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做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合格領路人。努力探索農村工作新路子,通過鎮村政務公開、村委直選、村民自治等,大力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新思路帶來了新面貌、新變化、新成績。經過三年努力,番禺區基本上達到新三年農村基層建設奮斗目標。2000年,全區工農業總產值達595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58億元,農民年人均收入6596元,分別比1997年增長352%、1026%和228%。工農總產值達10億元以上的鎮有17個,占全區總鎮數的81%;鎮級財政收入達1000萬元以上的鎮有11個,占全區的523%;村級經濟總收入為3853億元,比1997年增長26%。村集體經濟純收入均在20萬元以上。其中達50萬元以上的村有264個,比1997年增加43個,占全區村總數的866%。涌現出欖山村、羅家村等一批省、市農村先進黨支部。全區305個村全部達到“五個好”目標要求,其中32個被廣州市命名為安全文明村,175個村被評為文明村。全區21個鎮(區)基本達到“六個好”目標要求。全區計劃生育連續12年完成上級下達的人口控制計劃。去年六月,番禺區被廣州市政府評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單位。
一、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帶頭辦點抓點,整體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一)加強領導,明確目標,精心部署。
區為了確保實現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工作目標,區、鎮分別成立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及時調整和充實人員。區委、區政府每年召開工作會議,安排部署各階段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研究制定不同時期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工作目標。
(二)堅持區領導辦點制度,保證農村基層建設工作落到實處。
區堅持并不斷完善區領導掛鉤聯系鎮村制度,明確每位領導干部每月要到農村5至7天,全年下基層時間不少于3個月,且要有10天以上的時間駐村,與群眾“三同”;每年要力爭為鎮、村、戶解決一至二個實際問題,辦成一、二件實事。區委五套班子成員共26名領導干部分別與21個鎮(開發區)建立了掛鉤聯系點。區委書記掛鉤聯系南沙開發區并駐點鹿頸村。幾年來,在他的幫助指導下,開發區、村經濟建設發展迅速,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得到及時解決。如為解決鹿頸村因農田被全部征用,農民就業難的問題,梁書記與村干部一起研究,摸索到出海捕魚、上山種果、外出承包等多種就業途徑,并利用南沙東部開發提供的機遇,解決了群眾就業問題。2000年,南沙開發區工農業總產值達297億元,比1997年增長了688%;鹿頸村經濟收入達121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5332元。區委副書記、區長駐點聯系新造鎮。幫助該鎮最后一個未通有線電視的東西莊村開通了有線電視,協助秀發村建成了360米的環村公路,解決了該村改路通渠引水灌溉難等問題。目前,區領導帶頭掛鉤辦點,已成為經?;椭贫然?。
(三)建立工作責任制,發揮鎮黨組織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的“龍頭”作用。
區委明確鎮黨委負責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建立以鎮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鎮委副書記為直接責任人,鎮領導成員分別負責聯系一至兩個村的工作責任制。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各鎮黨委積極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一是幫助村建立完善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工作制度。通過建立健全村干部崗位責任制,提高辦事效率,解決“有章理事”、“依章辦事”的問題。
二是大力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鎮領導把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作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采取教育引導、政策傾斜、資金幫助等幫扶措施,積極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如沙灣鎮引導各村及時調整發展策略,使村級經濟穩步發展。2000年該鎮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達7995萬元。欖核鎮為促進村與村之間的平衡發展,每年拿出50萬元對村實行貸款半貼息,為扶持村級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各鎮黨委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切實抓好精神文明建設。重點抓好村民生活、生產和投資環境的建設。各鎮認真抓好鎮級“十個一”工程建設,即建設一所現代化示范學校、一間達標醫院、一個達標廣播文化站、一個公園、一個體育活動中心、一個宣傳文化長廊、一間影劇院、一個垃圾處理場(站)、一條文明示范村(小區)、一條文明樣板路;各村抓好“五個一”工程建設,即一所達標學校、一間圖書文化室(藏書三千冊以上)、一個燈光籃球場、一個宣傳櫥窗、一個公園。目前,全區已建村級小公園165個。此外,積極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建文明鎮村和文明戶、計劃生育等工作。
四是重視解決群眾熱點難點問題,保持農村大局的穩定。各鎮黨委圍繞征地引發的糾紛、征地補償費的分配、農村“外嫁女”、福利分配等熱點難點問題,認真做好政策宣傳,引用法律法規疏導和教育群眾,切實解決群眾的上訪問題,穩定了人心。
(四)堅持工作隊掛鉤聯系制度,加大對農村基層的幫扶力度。
1998年初,區按新三年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要求,對全區的掛鉤聯系工作隊進行了調整。重新組派了48支工作隊掛鉤聯系48個后進村。2000年下半年,又以掛鉤聯系工作隊為班底,組成21個由鎮領導帶隊、處局級干部任組長,共有500人參加的工作組,分赴21鎮(開發區)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動。工作組按照區委的要求與基層群眾“三同”,了解群眾心聲,聽取群眾意見,為群眾辦好事實事。對群眾提出的意見或建議,制訂整改方案,按先急后緩落實整改措施,做到件件有回音。在開展“三個代表”教育活動期間,區委、區政府撥出專款2250萬元,各鎮、工作隊及村共籌措3000多萬元,用于解決一些困難村修路橋,解決食水等困擾村民生活的問題,以及解決特困戶生產、生活上的經濟困難。
二、大力加強鎮村班子和黨員干部隊伍建設
(一)抓住換屆的有利時機,做好鎮村班子的調整。
1998年底至1999年初,番禺區的鎮村級黨政領導班子面臨換屆。番禺區委針對一些鎮班子存在的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以及長期沒有交流和輪崗等情況,加大了交流和輪崗的力度。調整了正職領導11人,交流10人。此外,把一批黨性強、有開拓精神、年輕有為的同志提拔上領導崗位,全區新進鎮領導班子有132人。2001年9月,番禺區委在區鎮機構改革中,調整鎮級領導班子成員154人,占鎮級領導班子成員的542%。其中,調整黨政正職領導24人,交流59人,提拔年輕干部11人,使鎮級班子調整配備工作有了重大突破。對村級領導班子建設,按照干部“四化”方針,著眼于提高干部綜合素質,增強班子活力和優化群體結構,配強配好班子。在第一屆村級換屆選舉中,優化、調整了村兩委干部120人,精簡了村干部134人。今年第二屆村級選舉中,調整班子成員1012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的占6397%,比上屆提高19%,為加快農村兩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抓好教育培訓,提高黨員干部隊伍的素質。
加強教育培訓,是提高領導干部和黨員隊伍素質的重要一環。
1、大力抓好干部、黨員隊伍的培訓工作。
區委十委重視抓好鎮村干部的培訓工作。按照分層次培訓農村干部的原則,分批安排35名鎮委書記、鎮長到廣州市委黨校參加了培訓。區委黨校也先后舉辦了二期新任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培訓班,四期連任村支書、主任培訓班(388人),四期鎮委副書記、黨委委員、副鎮長培訓班。鎮級黨校在抓好村干部崗位培訓工作的基礎上,組織657名村干部參加了成人中專學習。1999年以來,全區共培訓鎮干部601人,占鎮干部總數的775%;培訓村干部1594人,占村干部總數的838%;培訓農村黨員19769人,占全區黨員總數的945%。通過參加各種培訓班的學習,番禺區鎮村干部的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2、認真抓好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
2001年3月以來,區先后開展鎮、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區委高標準、嚴要求,廣泛發動,組織周密,注重抓點,邊學邊改,狠抓整改措施落實。撥出???500萬元,幫助各鎮、村解決整改中的實際問題,取得了明顯成效。在鎮級學習教育活動中,全區各鎮、站、所排查出484個突出問題,并解決了381個,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通過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動,使廣大農村黨員干部受到了一次新時期黨建思想理論的系統教育,轉變了思想和工作作風,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了領導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堅定了帶領農民奔康致富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信心;農村干部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真抓實干的拼搏精神得到發揚。
3、深入開展“兩思”教育和“警示
”教育,加強了農村基層思想政治工作。
“兩思”教育和“警示”教育是新形勢下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番禺區委要求各鎮村開展“兩思”教育和“警示”教育要做到五個結合,即與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起來,與貫徹落實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結合起來,與辦實事、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與文明村鎮創建活動結合起來,與強化廉政制度建設和管理約束結合起來,帶動、深化鎮級“六個好”建設及村級“五個好”建設。2000年,大石鎮、欖山村、人民村等組成“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教育活動先進典型事跡報告團,分別到21個鎮(開發區)為基層黨員、干部和群眾作了24個場演講報告會。全區近8000名黨員干部和群眾聽取了報告會。通過報告團的報告,使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知富源,明方向,增信心,創新業”。此外,利用胡長清、成克杰等反面典型,分別以輔導報告會、學習會的形式對各鎮村干部、黨員進行“警示”教育,加強了黨風廉政建設,提高了黨員干部拒腐防變的能力。
(三)抓“兩頭”,促中間,推進農村基層建設上新臺階。
番禺區委積極抓好創建“示范鎮”、“示范村”的各項工作。
一是加強領導。每個示范鎮、村的創建工作,均安排一名區五套班子領導分工負責,保證創建活動的領導力度。
二是制訂創建規劃。既有長遠打算,也有近期安排。按高標準、嚴要求規劃,各項指標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一步。
三是定期召開會議,交流情況、互相借鑒、找出差距、取長補短。
四是認真抓好落實。尤其抓好個別鎮、村在計劃生育和村容村貌方面的薄弱環節,抓住難點,抓出成績,抓出特點。
五是樹立典型,及時推廣。先后推廣了被省和市確定為示范鎮的大石鎮,被省確定為示范村的欖山村,被市確定為示范村的沙坑村、傍西村、沙墟二村、謝村和河村,等等先進典型,在報紙、電臺、電視臺及有關會議上廣泛宣傳。組織示范鎮村參加“兩思”教育報告團,在全區各鎮作了典型經驗介紹。區委還在欖山村召開了現場會,作出了《關于學欖山,進一步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活動的決定》,號召全區“學欖山,趕欖山”。通過開展示范鎮、村的創建工作,使番禺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此外,在抓好示范鎮、村的同時,還認真抓好對后進村的幫扶,對后進村實行政策和資金傾斜,在通路、通水、水利建設等方面,由區、鎮、村共同投資,掛鉤工作隊積極協助村做好招商引資工作,解決后進村的實際困難,改善投資環境。對班子較弱的村,組派區鎮工作隊實施幫扶,選擇思想好、有經濟頭腦的人進入班子,增強班子的戰斗力。對存在不穩定因素的村,以鎮黨委為主,組派工作組駐村調查,做好群眾的解釋工作,化解矛盾。由于堅持了抓“兩頭”、促中間,使番禺區農村基層建設取得了新突破。
三、大力開展幫扶弱勢群體工作,扎扎實實地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區委、區政府積極開展幫扶弱勢群體活動,進一步轉變作風,“心”入群眾,真正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一)制訂具體措施,發動群眾幫扶弱勢群體。
為了廣泛扎實地開展幫扶困難戶、特困戶等弱勢群體工作,并把這項工作長期堅持下去,區委、區政府研究制訂了具體措施。
一是各級黨政機關要從實踐“三個代表”的政治高度,切實把幫扶弱勢群體的工作擺上重要日程。建立幫扶工作檔案和考核制度,每年進行一次檢查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年度工作政績的重要內容。
二是區、鎮、村每年撥出???,補助幫扶對象,確保人均月收入達210元以上。
三是各鎮(開發區)每年撥出一定的???,加上社會各方贊助,建立弱勢群體醫療保障基金,確保病有所醫。
四是對“特困戶”的子女就讀中、小學,免交學雜費。不足部分由各鎮撥出專款解決,確?!疤乩簟弊优袝x。
五是對弱勢群體中有能力從事生產勞動的,鎮、村要通過各種門路和渠道優先解決就業,積極引導他們通過自力更生,擺脫貧困,勤勞致富。
六是凡由民政部門確認的“五保戶”,采取鎮、村共同承擔的辦法,將“五保戶”送入敬老院,確保老有所養。
七是凡弱勢群體人員自謀職業,從事個體工商私營企業者,屬鎮內管理收費的,全部減免;屬上級部門管理收費的,協助其申請減免。
八是實行“特困戶”脫貧解困包干責任制,即把各鎮“特困戶”的幫扶對象逐一與鎮各部門、鎮屬各單位和村委會“結對”,為特困戶“幫思想、幫技術、幫資金、幫出路”,使他們從貧困中走出來。為了使扶持工作落到實處,區委、區政府在石樓鎮召開了現場工作會議,對幫扶弱勢群體工作進行統一部署,并推介了一些幫扶工作比較突出的好經驗,使八項幫扶措施在各鎮村得到貫徹落實,掀起了幫扶弱勢群體的熱潮。區領導和工作隊還到各自聯系的鎮村,對困難戶登門慰問,送錢送物為困難戶解決各種實際困難。據不完全統計,區鎮領導和工作隊共慰問困難戶910戶,為村、農戶解決實際問題、辦好事實事175件,大大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此外,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參與籌建幫扶弱勢群體專項基金。番禺區榮譽市民、香港石樓鎮同鄉會會長陳啟發先生慷慨為鎮基金會捐贈了20萬元,同時帶頭認助“一幫一”對象100人,發動同鄉會幫扶了50人。沙灣鎮舉辦“沙灣扶貧助弱文藝晚會”,以文藝形式,發動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幫扶弱勢群體工作,得到各界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和踴躍捐助?,F全區各鎮扶持弱勢群體基金共有3000萬元。
(二)開展“百村共富工程”,結對幫扶,協力脫貧致富。
以富村帶動窮村脫貧致富是幫扶弱勢群體的重要措施。各鎮(開發區)把開展“百村共富工程”與幫扶弱勢群體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組織富村與窮村結對子,通過富村對窮村的幫帶,使經濟相對落后的村在思想認識、工作方法、經濟意識、招商技巧等方面得到提高。自1997年以來,番禺區每個鎮(開發區)在所屬范圍內普遍結成一到兩對對子(另有五個村與增城派潭鎮的五個村結對)。最突出的是石碁鎮,對子村結了八對。結對幫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該鎮石崗東村的結對對象文邊村,結對前,全村只有一間產值60萬元、利潤僅3至5萬元的電鍍廠,因無力整治環保問題而瀕臨倒閉,村集體年純收入僅27萬元。結對子后,石崗東村不僅為改善文邊村辦學條件捐送了100套課桌凳,還無償拿出幾萬元解決了電鍍廠的環保問題,又與瑞豐機電總廠共同投資80萬元,三方聯營擴大電鍍廠生產規模,使該廠年產值達300萬元,文邊村每年可凈得固定利潤27萬元。此外,還協助文邊村引進了總投資2000元、占地100畝的外資企業福田化工廠,使該村每年可收取72萬元的管理費,以后每5年還遞增20%。目前,文邊村每年的純收入達到130萬元。又如橋山村在結對村新橋村的幫扶下,經濟意識和脫貧致富的膽識大大增強,已發展了七、八家企業,村集體純收入由結對前的80萬元增加到130萬元,2001年達400萬元。石碁鎮結對子活動開展三年來,富裕村對欠發達村的無償資助達155萬元。
(三)開展“科技結良緣”活動,幫扶農民奔康致富。
為使科教興農真正落實到千家萬戶,番禺區以黃閣鎮小虎麻蝦標粗和萬頃沙鎮香蕉組培兩個科技項目為試點,開展輻射帶動農戶奔康致富的“科技結良緣”活動,收到良好的效果。三年來,市、區、鎮共投入470萬元用于黃閣鎮小虎村麻蝦標粗養殖技術的技術改良、規模擴展,使小虎村麻蝦成為知名的品牌,養殖面積不斷擴大。目前,該村及鄰近村的農戶共養殖小虎麻蝦7018畝,每畝產值5500元,畝純收入2300元。各級還投入了資金260萬元對萬頃沙鎮香蕉組培技術實行扶持推廣。2000年,生產銷售香蕉種苗180萬株,產品遠銷日本和我國各大省市,帶動農戶種植面積近1萬畝,每畝可增產750公斤,共為農戶增收731萬元。實踐證明,開展“科技結良緣”活動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使廣大農民群眾脫貧解困、奔康致富的好路子。
四、擴大基層民主,全面推行鎮務、村務兩公開
(一)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區委在全區農村普遍實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基礎上,從1999年11月開始,全面鋪開了鎮政務公開工作。
一是成立機構,加強領導。由區委基層辦牽頭成立鎮政務公開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區推行鎮政務公開的指導、協調、檢查、等工作。
二是學習借鑒外地經驗,制定實施意見。為搞好政務公開,番禺區先后到了省的試點深圳坑梓鎮、廣州市的試點天河區南崗鎮參觀學習。根據省委和廣州市委的要求,結合番禺區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推行政務公開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做好這項工作的要求。
三是抓好試點,以點帶面。番禺區把原潭洲鎮作為開展政務公開工作的試點鎮,為全區推開這項工作樹立樣板。在認真抓好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召開現場會,由潭洲鎮介紹經驗,區委領導作部署,使這項工作全面展開。
四是加強指導和檢查工作。通過深入各鎮和召開匯報交流會,利用《基層建設簡報》,做好檢查指導工作。至2000年5月,各鎮(開發區)包括所屬部門、單位全部實行了政務公開,經檢查驗收,全部達標。目前,各鎮的辦事程序、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已全部上墻公開,政務公開資料匯編印發到有關部門和群眾手中,大多數鎮舉辦了政務咨詢活動和電視政務會,各鎮分別聘請10人左右的政務監督員,建立起有效的監督機制。番禺區一些鎮還把教育、醫院等單位也列入公開范圍,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
(二)村務公開,把民主管理工作不斷推向深入。
區是省村務公開工作的試點。目前,全區305個村的村務公開工作已全部達到公布專欄櫥窗化、公布地點公眾化、公布內容通俗化、熱點問題專項化的“四化”標準。各村全面建立了民主監督機制,制訂了財務管理、工程發包、廉政建設等八項民主管理制度,選舉成立了以村民代表為主要成員的民主理財小組。全區統一確定每月5日作為民主理財日,每月10日作為村務、財務公開日,使番禺區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實現制度化和規范化。近兩年來,番禺區著重充實完善公開內容,鞏固提高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整體水平。
一是建立定期檢查考核制度,確保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持之以恒。制定實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檢查考核制度》和《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百分考核方案》,確定鎮每季度、區每半年檢查考核一次。
二是制訂民主理財規則,培訓理財成員。為了規范民主理財工作,制訂了《民主理財小組工作守則》,下發至各村理財小組成員手中,民主理財工作有章可循,依規辦事。舉辦了5期民主理財成員培訓班,共有1020名理財成員參加了學習,大大提高了民主理財小組的政策水平和業務能力。
三是充實完善公開內容,進一步增加透明度。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如村干部報酬、接待費開支、征地款收支、債權債務等事項,要求各鎮實行明細專項公布。
四是推行農村財會電算化,深化農村財務管理改革。目前,番禺區已有70%左右的村實行了財會電算化。五是強化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加大監督力度。近兩年來,番禺區全面開展了對村隊兩級集體經濟的審計工作。各鎮分別成立了農村審計機構,每年對各村的財務收支、工程發包、干部報酬、征地款收支等進行專項和全面審計。